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Reg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from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被引量:21
1
作者 Yuan Gao Yutao Shi +1 位作者 Jing Wu Lingxue Ta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1期35-45,共11页
When propagating through anisotropic rocks in the crust, shear-waves split into faster and slower components with almost orthogonal polarizations. For nearly vertical propagation the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 wave ... When propagating through anisotropic rocks in the crust, shear-waves split into faster and slower components with almost orthogonal polarizations. For nearly vertical propagation the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 wave (PFS) is parallel to both the strike of the cracks and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use PFS to study stress in the crust. This study discusses several examples in which PFS is applied to deduce the compressive stress in North China, Longmenshan fault zone of east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and Yunnan zone of southeast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also discusse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PFS orientations of 1999 Xiuyan earthquake sequences of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to those of other independent traditional stress measurements. There is a bridge between crustal PFS and the crust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unclear disturbance sourc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PFS results could be used to deduce regional and in situ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crust only if there are enough seismic stations and enough data. At least, PFS is a useful choice in the zone wher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dense seismic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 shear-wave splitting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crust seismic anisotropy
下载PDF
Crustal stress field in Yunnan: implication for crust-mantle coupling 被引量:24
2
作者 Zhigang Xu Zhouchuan Huang +6 位作者 Liangshu Wang Mingjie Xu Zhifeng Ding Pan Wang Ning Mi Dayong Yu Hua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6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We applied the g CAP algorithm to determine 239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3:0≤MW≤ 6:0) with records of dense Chin Array stations deployed in Yunnan,and then inverted 686 focal mechanisms(including 447 previous r... We applied the g CAP algorithm to determine 239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3:0≤MW≤ 6:0) with records of dense Chin Array stations deployed in Yunnan,and then inverted 686 focal mechanisms(including 447 previous results) for the regional crustal stress field with a damped linear inver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dominantly strike-slip environment in Yunnan as both the maximum(r1) and minimum(r3) principal stress axes are sub-horizontal. We further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stress orientations(i.e., maximum and minimum horizontal compressive stress axes: S H and S h, respectively) accordingly and found an abrupt change near *26°N. To the north, S H aligns NW-SE to nearly E-W while S h aligns nearly N-S. In contrast, to the south, both S H and S h rotate laterally and show dominantly fan-shaped patterns.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i.e., maximum strain axis) S h rotates from NW-SE to the west of Tengchong volcano gradually to nearly E-W in west Yunnan, and further toNE-SW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east. The crustal strain fiel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pper mantle strain field indicated by shear-wave splitting observations in Yunnan but not in other regions. Therefore,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Yunnan are coupled and suffering vertically coherent pure-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lith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YUNNA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tress field crust-mantle coupling
下载PDF
Prilimary result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thermal stress in crust in Tianshui,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耀炜 高安泰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4 位作者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施锦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苏鹤军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6期641-655,共15页
The heat flow in crust and the thermal stress generated by the flow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arthquake occurrence. Different crustal structure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heat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thermal str... The heat flow in crust and the thermal stress generated by the flow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arthquake occurrence. Different crustal structure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heat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thermal stress. In all of typical seismogenic crustal structure models, including the bulge of Moho surface, the deep-large fault in the mid-lower crust, low-velocity and high-conductive layer in the middle crust, and the typical crustal structure in mid-upper crust, the thermal stress produced by deep heat disturbance may move up to the mid-upper crest. This leads to upper brittle part of crust break and hence, strong earthquakes. This result is constructive in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deep fieat flow in curst in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and its gener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hallow flowing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crust structure thermal str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geothermal field
下载PDF
Upper crustal anisotropy from local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crust-mantle coupling of Yunnan,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
4
作者 Bo Zhang Shuangxi Zhang +1 位作者 Tengfei Wu Yujin Hua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8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The upper crustal anisotropy of Yunnan area, 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i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of local earthquakes. The mean value of the measured delay times is 0.054 s and far less... The upper crustal anisotropy of Yunnan area, 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i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of local earthquakes. The mean value of the measured delay times is 0.054 s and far less than that from Pms splitting analysis, indicating that the crustal anisotropy is contributed mostly from mid-lower crust.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re mostly sub-parallel to the maximum horizontal compression directions while the stations near fault zones show fault-parallel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suggesting both stres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contribute to the upper crust anisotropy.Comparing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from shear wave splitting of local earthquakes and Pms, large angle differences are shown at most stations, implying different anisotropy properties between upper and mid-lower crust. However, in southwestern Yunnan,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Pms and Swave splitting are nearly parallel, and the stress and surface strain rate directions show strong correlation,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and deep crust deformation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ame mechanism and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can represen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whole crust. Therefore,the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strain and mantle deformation in this area suggests the mechanical coupling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in southwestern Yunnan. In the rest region of Yunnan, 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mechanisms are supported by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crustal anisotropy with Ne S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from Pms splitting.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are coupled in Yunnan, 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splitting stress Strain rate Yunnan area crust-mantle coupling
下载PDF
南迦巴瓦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5
作者 刘莎 杨建思 郑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92-3703,共12页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构造结东端,地壳各向异性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收集了布设在南迦巴瓦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台站于2017—2019年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偏振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内10个地震台站的剪...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构造结东端,地壳各向异性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收集了布设在南迦巴瓦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台站于2017—2019年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偏振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内10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分析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探讨了南迦巴瓦地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以及2017年11月18日米林MS6.9地震发生后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南迦巴瓦地区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有两个,即北西向和北东向.位于米林断裂、嘉黎断裂、墨脱断裂和雅鲁藏布江断裂附近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基本平行于断裂走向.研究区域上地壳各向异性方向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另外还受到断裂构造的影响.南迦巴瓦地区慢波延迟时间均值为4.13 ms·km^(-1).距离米林地震主震震中位置较近的L0230台站慢波延迟时间较大.本研究没有观测到快波偏振方向在时间上的规律性变化.L0230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在米林MS6.9地震之后表现出明显的降低,反映了大地震之后地壳应力的释放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 各向异性 地壳应力场 南迦巴瓦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对油蒿水分吸收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关红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75-5889,共15页
植物可利用水分是决定沙生灌木生长的主要因子,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在降雨期影响降水入渗,而在干旱期改变土壤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最终可能影响灌木水分吸收。然而,关于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灌木水分吸收和水分胁迫... 植物可利用水分是决定沙生灌木生长的主要因子,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在降雨期影响降水入渗,而在干旱期改变土壤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最终可能影响灌木水分吸收。然而,关于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灌木水分吸收和水分胁迫的影响机制认识不清。以油蒿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数据和1990—2019年气象数据,采用数学模拟,定量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不同降水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油蒿水分吸收的影响,评价干旱期生物结皮对油蒿水分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结皮处理相比,生物结皮处理的土壤蒸发降低了5.1%;生物结皮改善了干旱期的土壤水分条件;生物结皮降低了植物水分胁迫的比例,平均降低比例为8.1%;生物结皮提高了植物水分吸收,平均增加比例为12.8%;生物结皮和对照植物水分吸收的比值随季节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均值为1.13。综上,生物结皮的出现并未消极地影响沙生灌木的水分吸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生物结皮与灌木的共生或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结皮 地衣结皮 藓结皮 土壤水分分布 植物水分吸收 植物水分胁迫
下载PDF
深井地壳活动综合观测技术略谈
7
作者 蔡美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岩石圈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而通过钻孔地壳活动综合观测技术捕捉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地球内动力过程、研究内动力地质灾害机理的重要途径。文章总结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IODP... 岩石圈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而通过钻孔地壳活动综合观测技术捕捉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地球内动力过程、研究内动力地质灾害机理的重要途径。文章总结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IODP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在发展钻孔地壳活动综合观测技术方面的贡献,并对中国钻孔应变观测技术及其观测仪器发展历程、研发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在深地深海探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相继完成井中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系统研发工作,并在陆域综合观测站中完成野外验证。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利用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成功研制的地壳活动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系统,拥有应变、倾斜、地震、地磁、地温、孔隙压等多种传感器和15个分量,具备观测地壳变形、应力、应变、倾斜、地震及其诱导的地温、水文、地电、地磁等岩石圈地球动力相对变化的能力,已在甘肃山丹(安装深度253 m)、四川平武(WFSD-4,1600 m)观测站投入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国未来突破3000 m深井地壳活动综合观测技术具有指导意义,可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安全开采、内动力地质灾害预测提供重要地应力动态变化信息。同时,以“十四五”深地深海探测国家战略为契机,提出了深井地壳活动综合观测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地壳活动综合观测系统 系统集成技术 深地深海探测 地应力 内动力地质灾害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区剪切波分裂特征
8
作者 高咪 李大虎 +1 位作者 江宁波 陈学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4-16,共3页
1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强震,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端部。全长约350km的NW-SE向鲜水河断裂西北起于甘孜州,向东南经炉霍、道孚、康定、泸定至石棉附近,它不仅... 1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强震,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端部。全长约350km的NW-SE向鲜水河断裂西北起于甘孜州,向东南经炉霍、道孚、康定、泸定至石棉附近,它不仅是青藏高原物质SE向挤出的东北边界断裂带,也是分隔巴颜喀拉块体与川滇块体的重要构造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鲜水河断裂 S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各向异性 应力场
下载PDF
地震成因探索
9
作者 兰进胜 齐乃娟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第18期155-162,共8页
本文尝试以地史学和力学视角,探索地震成因和气候变化原因。分析地震成因,须研究地壳的运动规律、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任何时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主要由陆壳分合引发;现阶段的地壳运动、地震,主要是因冈瓦纳裂解(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 本文尝试以地史学和力学视角,探索地震成因和气候变化原因。分析地震成因,须研究地壳的运动规律、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任何时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主要由陆壳分合引发;现阶段的地壳运动、地震,主要是因冈瓦纳裂解(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并非俯冲、地幔流动引发地壳运动,而是地壳运动引发俯冲、地幔流动。俯冲是因洋壳被动受压,而并非洋壳主动扩张。岩石圈破坏规律遵循“强度理论”[1],构造地震均发生于岩石圈的“危险点”或“危险截面”。古生代三次大灭绝和多次冰川活动、中生代早期全球干旱广布,均是因海西运动。日本岛、台湾省、菲律宾、郯庐断裂带等地震频发,华北岩石圈减薄、东亚大地幔楔、安的列斯弧、马里亚纳海沟、秘鲁海沟、智利海沟、东太平洋海丘、秘鲁寒流、厄尔尼诺现象等,均是因南美洲顺时针扭转(南美洲西海岸承受巨大扭力)。陆壳分合引发地壳形变、地热和水气调节,是全球气候变化、冰川消长的最主要原因。冰川形成,减弱寒冷和潮湿;冰川消融,减弱炎热和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膨裂 温度应力 转动(扭转) 强度理论 危险截面 扭力 岩石圈减薄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软土地基硬壳层应力扩散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桦 卢正 +2 位作者 姚海林 胡智 董启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64-170 177,177,共8页
为了研究硬壳层对低路堤软土地基动力响应的影响,将软土地基上的道路系统模拟成路面-路基-硬壳层-软土地基4层结构。假设路面、路基、硬壳层都为单相弹性土体,而软土地基采用饱和多孔介质模拟,通过积分变换法对模型进行推导求解,分别建... 为了研究硬壳层对低路堤软土地基动力响应的影响,将软土地基上的道路系统模拟成路面-路基-硬壳层-软土地基4层结构。假设路面、路基、硬壳层都为单相弹性土体,而软土地基采用饱和多孔介质模拟,通过积分变换法对模型进行推导求解,分别建立了路面、路基、硬壳层和软土地基的动力刚度矩阵,并考虑路表车辆荷载条件、层间连续条件和饱和软基表面透水条件,最终集成了道路结构的整体动力刚度矩阵,获得了车辆荷载作用下低路堤软土地基的动力响应解答。在该基础上,利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方法对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求解,详细分析了硬壳层厚度、模量和泊松比对动应力扩散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基表面的动力响应对硬壳层厚度和模量的变化十分敏感,硬壳层的存在大大地减弱了软基顶面的竖向动应力,并且增大了竖向动应力的分布范围,可见硬壳层对交通荷载引起的动力响应有明显的扩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路堤 硬壳层 应力扩散 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首都圈东南部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吴晶 高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首都圈地震台网2002—2005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计算得到首都圈东南部地区(38.5°N—39.85°N,115.5°E—118.5°E)24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首都圈东南部地区快剪切... 基于首都圈地震台网2002—2005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计算得到首都圈东南部地区(38.5°N—39.85°N,115.5°E—118.5°E)24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首都圈东南部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近,与华北地区GPS主压应变测量结果一致;但首都圈东南部盆地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观测结果与首都圈西北部的隆起—盆地构造结合区的观测结果不同.这说明了不同的构造对观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台站附近的断层分布状态对观测结果影响很大,复杂的断层分布会加剧剪切波分裂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本研究区域南部台站与北部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该区南北部的构造及应力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东南部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应力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被引量:15
12
作者 胡毓良 杨清源 陈献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情分析和预报、区域应力场及活动断裂研究时应严格加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 地震 诱发地震 局部地应力 长江三峡工程
下载PDF
福建周宁水电站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安其美 丁立丰 王海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72-1676,共5页
周宁水电站在交通洞开挖过程中局部洞段发生了较强烈的岩爆。地下洞室和高压岔管、输水隧道设计及选择衬砌方式,需要查明原地应力状态。为此,采用水压致裂法在3个深钻孔中和岩爆部位进行了原位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平面应力值随孔深增加... 周宁水电站在交通洞开挖过程中局部洞段发生了较强烈的岩爆。地下洞室和高压岔管、输水隧道设计及选择衬砌方式,需要查明原地应力状态。为此,采用水压致裂法在3个深钻孔中和岩爆部位进行了原位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平面应力值随孔深增加呈线性增大;在岩爆和地下洞室附近,原位应力最大值为13~15 MPa,以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向。根据地应力测量资料和相关理论、判据分析认为:地下厂房长轴为NW向有利于围岩稳定;高压岔管和输水隧洞选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是可行的;发生局部岩爆,主要是由于隧道开挖围岩应力重新调整,在掌子面附近应力集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致裂 地应力 衬砌 岩爆
下载PDF
沉积作用对水力压裂裂缝缝长的限制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林 赵喜民 +3 位作者 刘池洋 赵勇 李志航 王昌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4,共4页
通常情况下,水力压裂的裂缝缝长需根据储集层物性与产能要求进行设计,渗透率低的产层裂缝应长一些,渗透率高的产层裂缝应短一些,但对于河流相沉积地层,还需要考虑沉积作用对水力压裂裂缝缝长的控制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石... 通常情况下,水力压裂的裂缝缝长需根据储集层物性与产能要求进行设计,渗透率低的产层裂缝应长一些,渗透率高的产层裂缝应短一些,但对于河流相沉积地层,还需要考虑沉积作用对水力压裂裂缝缝长的控制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石盒子组属于河流相沉积,河道走向与水力裂缝延伸方向呈垂直关系,在压裂过程申通过微地震监测、压裂效果分析、压力恢复试井解释、压裂压力拟合等手段,从不同角度验证了河道砂体宽度对压裂裂缝缝长的限制,证实了沉积作用对水力压裂裂缝缝长的影响。基于对河流相砂体宽度特征与裂缝横向延伸机理的研究,优化盒3段的裂缝半长为90~120m,盒2段、盒1段裂缝半长为150~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河流相 砂体宽度 裂缝长度 地应力
下载PDF
上覆硬壳层软土路基土层界面动力响应特征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海莹 刘云飞 +1 位作者 李慧剑 吴吉贤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40,共8页
基于应力波理论,从硬壳层与下卧软土层波阻抗具有明显差异角度,利用透射系数揭示了硬、软土层界面处具有动应力突变现象,该现象是硬壳层壳体效应在动力学范畴的一种具体表现。借助数值模拟手段获取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中竖向动应力峰... 基于应力波理论,从硬壳层与下卧软土层波阻抗具有明显差异角度,利用透射系数揭示了硬、软土层界面处具有动应力突变现象,该现象是硬壳层壳体效应在动力学范畴的一种具体表现。借助数值模拟手段获取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中竖向动应力峰值的衰减规律,依据衰减曲线符合负指数函数特征,推导得出一种能综合表征动应力突变规律的土层界面传递系数,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通过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法较已有方法具有过程简单、精度高等特点。经高速公路工程的实践检验,考虑上覆硬壳层软土路基土层界面处的动力响应特征,路基土的力学状态能够得到正确评估,其残余变形值也会被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硬壳层 应力波理论 动应力突变 界面传递系数
下载PDF
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附加静压力和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吕古贤 刘瑞珣 +6 位作者 蔡永恩 王方正 郭涛 马瑞 胡宝群 申玉科 周国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2-449,共8页
本文对深度计算公式:D=P/d(式中D为深度,P为压力,d为密度)的应用提出质疑。该公式源自一个流体力学原理,即描述静流体中压力与深度关系的帕斯卡原理,所以只适用于流体。如果物质是一种固体,而不是液体或气体,它可以承受剪应力或差应力,... 本文对深度计算公式:D=P/d(式中D为深度,P为压力,d为密度)的应用提出质疑。该公式源自一个流体力学原理,即描述静流体中压力与深度关系的帕斯卡原理,所以只适用于流体。如果物质是一种固体,而不是液体或气体,它可以承受剪应力或差应力,则这一公式就不能应用。所有岩石,从出露地表深至核幔边界,都是固体。当外力作用于固体单元上时,固体的应力场存在两部分:均应力和差应力,不论外力是构造力还是重力。而当外力作用于液态物质时,在这个液体应力场中则总是只有均应力而无差应力。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作用于垂直截面上的水平应力通常大于作用于水平截面上的垂直应力,而且越靠近造山带或剪切带,水平应力越大,显示构造力在地壳应力场中起某种主导作用。事实上推动板块运动的力主要是水平的,而非垂直的。地壳中某处的总静压力至少由两部分合成:由构造引起的压力和由重力引起的压力,前者称构造附加静压力。合理计算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应该是从总压力中减去构造附加静压力,再除以岩石比重,即D=(P-Pt)/d,式中Pt为构造附加静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构造附加静压力 固体力学 成岩成矿深度 构造物理化学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宋成科 倪喆 +1 位作者 陈斌 袁洁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9-1535,共7页
根据巴颜喀拉块体东部2011—2014年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情况,结合地壳应力资料,重点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与应力积累的关系。该区域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岩石圈磁场变化明显弱于周边区域,实测地壳应力结果反映汶... 根据巴颜喀拉块体东部2011—2014年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情况,结合地壳应力资料,重点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与应力积累的关系。该区域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岩石圈磁场变化明显弱于周边区域,实测地壳应力结果反映汶川M S8.0地震震后应力积累水平很高。压磁效应分析认为汶川M S8.0地震后该区域高应力积累、低应变率的动力学背景是控制该区域岩石圈磁场弱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芦山M S7.0地震及康定M S6.3地震前震中区存在局部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的弱变化现象,尤其是2012—2013年水平矢量大小和方向均与周边区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 岩石圈磁场 地壳应力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立丰 安其美 +1 位作者 王海忠 赵仕广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关键词 金沙江 溪洛渡水电站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摩擦滑动
下载PDF
地应力信息在改善油田井网布局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俞言祥 许忠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0-82,共3页
利用有限的地应力方向测量数据进行外推,可以估计无测量数据地区的地应力方向,或勾绘地应力轨迹线,从而得到一个油田的总体地应力方向。所得结果可为制定油田开发部署方案提供依据,也可用于预测原生裂缝发育方位。利用地层倾角测井... 利用有限的地应力方向测量数据进行外推,可以估计无测量数据地区的地应力方向,或勾绘地应力轨迹线,从而得到一个油田的总体地应力方向。所得结果可为制定油田开发部署方案提供依据,也可用于预测原生裂缝发育方位。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得出的钻孔崩落程度,可以估计当地水平差应力的相对大小。估计了岩石中由于水平差应力的存在引起的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程度,再用改进的裘布衣公式估算出注水井周围的平面流体等势线分布,可作为井网布局设计的参考依据。以某凹陷为实例,介绍了上述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各向异性 布井 油田井网 地应力
下载PDF
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吴晶 高原 +4 位作者 蔡晋安 石玉涛 林树 鲍挺 李祖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48-1756,共9页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W109.4°±42.6°,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5±1.5(ms/km),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对应该区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闽东台站NW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和NW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两个闽西台站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位于海边或岛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为离散,主要是受到不规则表面地形和断裂交汇的影响.慢剪切波延迟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沿海地区慢剪切波延迟时间变化较大,而内陆地区则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东南部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活动断裂 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