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dynamics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Erhai Lake, a plateau lake, with reference to phyt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威 邓道贵 +1 位作者 张赛 胡翠林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074-1082,共9页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a crustacean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Erhai Lake was investigated from May 2010 to April 2011. In total, 11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cluding six(6 genera) cladoceran and five(5 genera) copepod...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a crustacean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Erhai Lake was investigated from May 2010 to April 2011. In total, 11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cluding six(6 genera) cladoceran and five(5 genera) copepod species. The crustacean zooplankton densities ranged from 24.3 to 155.4 ind./L.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large-bodied cladoceran Daphnia galeata dominated the crustacean plankton community. In summer and autumn, when the colonial or filamentous algae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the small-bodied species(e.g. B osmina fatalis, Ceriodaphnia quadrangular, and Mesocyclops leuckarti) replaced the large-bodied ones. One-way ANOVA and 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dependent up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water temperature, transparency, and the biomass of small algae. The variation in both phytoplankton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seasonal succession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structure in Erh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群落 浮游植物群落 群落结构 甲壳类 洱海 高原湖泊 季节变化 环境因素
下载PDF
Controlling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reproduction i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 filters by strengthe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ventional process
2
作者 刘丽君 张金松 +1 位作者 李小伟 赫俊国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0年第5期661-666,共6页
To counter the mass reproduction and penetration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i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filter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sms in potable water and water pollution,this paper analy... To counter the mass reproduction and penetration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i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filter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sms in potable water and water pollu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sms' reproduction in BAC filters.A compara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of the concerned water treatment units of two advanced water plants(Plant A and B)which with the same raw water and the same treatment technique in southern China.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crustaceans'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was very different between the sand filtered water of Plant A and Plant B.which Harpacticoida bred sharply in the sediment tanks and penetrated sand filter into BAC filters was the primary reason of crustaceans reproduce in BAC filters of Plant A.For prevention of the organisms reproduction in BAC,some strengthen measures was taken including pre-chlorination,cleaning coagulation tanks and sediment tanks completely,increasing sludge disposal frequency to stop organisms enter BAC filters,and the finished water quality was improved and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cean zooplankton reproduction BAC filt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 STRENGTHE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ap water quality
下载PDF
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龚进玲 朱挺兵 +1 位作者 杨德国 胡飞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了解金沙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2017-2019年春季和秋季采集自金沙江干流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1种,其中枝角类11种,桡足类20种。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Bosmini... 为了解金沙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2017-2019年春季和秋季采集自金沙江干流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1种,其中枝角类11种,桡足类20种。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Bosminida longirost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97±0.12)ind./L和(0.069±0.011)mg/L。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均为春季高于秋季,中下游高于上游。浮游甲壳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75±0.08和0.59±0.07,表明金沙江干流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简单。聚类分析显示,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可分为2个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流速和化学需氧量。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干流水域水生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流 浮游甲壳动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to submerged macrophyte restoration in a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磊 贺锋 +4 位作者 张义 刘碧云 代志刚 周巧红 吴振斌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76-384,共9页
To explore the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to submerged macrophyte restoration, we collected macrophyte, zooplankton and water quality samples seasonally from a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 from 2010 to 2012. ... To explore the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to submerged macrophyte restoration, we collected macrophyte, zooplankton and water quality samples seasonally from a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 from 2010 to 2012.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changes in rotifers and crustaceans(cladocerans and copepods). The rotifer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size classes(<200 μm, 200 μm–400 μm, >400 μm) to explore their size-related responses to macrophyte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restoration, the annual mean biomass and macrophyte cover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0 to 637 g/m^2 and 0 to 27%, respectively. In response, the density and biomass of crustaceans and the crustacean-to-rotifer rati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rotifer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eover, rotifers showed significant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to macrophyte restoration. Specially, rotifers <400 μm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while those ≥400 μm were significantly encouraged. Overall, the population of large-sized zooplankton tended to boom, while that of small rotifers was inhibited during macrophyte restoration. Redundancy analysis(RDA)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crophytes and crustaceans, rotifers and COD or Chl-a,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crophytes and COD or Chl-a, and between crustaceans and Chl-a. Moreov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d predation on phytoplankton by large-sized zooplankton might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macrophyte restor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that this mechanism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water state in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cean ROTIFER large-sized zooplankton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s
下载PDF
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9
5
作者 邓道贵 杨威 +3 位作者 孟小丽 葛茜 金显文 胡振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875,共7页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即(28.2±21.6)ind/L和(40.8±10.1)ind/L,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D...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即(28.2±21.6)ind/L和(40.8±10.1)ind/L,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捕食性桡足类—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分别在4月、5月和6月形成较大的密度。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分别在5月和8月占优势。小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之后快速下降,而较大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从4月上升,到7月达到最大值。典型冗余分析(RDA)显示,溞属Daphnia的仲春下降与捕食性桡足类(尤其是近邻剑水蚤)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浮游甲壳动物 溞属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道贵 邢荣龙 +3 位作者 马睿 张赛 孟小丽 杨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1-597,共7页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优势种;象鼻溞(Bosmina s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en)、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 Poppe et Richard)为夏、秋季优势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60.6ind./L和0.01-1.25mg/L,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在2005年和2006年10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ind./L和1.01mg/L.哲水蚤的密度最大值(20.0ind./L)出现在2005年4月,而剑水蚤(21.7ind./L)出现在2005年8月.无节幼体在各月份均有较高密度,其最高密度(46.6ind./L)和生物量(0.14mg/L)出现在2006年3月.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南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淮北
下载PDF
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7
作者 潘继征 熊飞 +1 位作者 李文朝 李爱权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8-414,共7页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其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8种,平均密度为27.6ind./L,优势类群为桡足类.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其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8种,平均密度为27.6ind./L,优势类群为桡足类.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 Shen et Tai),枝角类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 Sars)和象鼻溞(Bosmina sp.).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0-30m水层,密度随水深增加而下降;0-10m水层,枝角类和无节幼体占优势,大于10m水层,桡足类占优势.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南区大于北区(P<0.01),而沿岸区与湖心区之间、沉水植物区与非沉水植物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垂直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因子相关关系显著,而水平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发生了演替,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agae mariadviagae(Brohm))消失,被舌状叶镖水蚤代替,可能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 Chen)引入有关;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水体营养水平的提高及太湖新银鱼的捕食压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抚仙湖
下载PDF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陶敏 王永明 +6 位作者 谢碧文 覃川杰 齐泽民 岳兴建 邹远超 王淯 李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 7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 浮游植物 浮游甲壳动物
下载PDF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丽丽 周小玉 +7 位作者 刘其根 胡忠军 王钰博 江敏 沈建忠 刘军 李周永 郝志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468-4476,共9页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季节演替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松波 薛庆举 +3 位作者 高光 汤祥明 陈源高 龚志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6-933,共8页
2010年6-11月和2011年1月,对博斯腾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在密度和生物量上,浮游甲壳动物都主要由枝角类组成,且优势物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浮游... 2010年6-11月和2011年1月,对博斯腾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在密度和生物量上,浮游甲壳动物都主要由枝角类组成,且优势物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浮游甲壳动物主要由大型的僧帽溞和短尾秀体溞组成;在秋冬季,随着大型种类现存量的减少,小型的长额象鼻溞优势逐渐增加,表明不同大小的枝角类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作用.回归分析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平均体长均与水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分析显示,长额象鼻溞和僧帽溞生物量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同时与Chl.a显著负相关,表明藻类的大量繁殖对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群有抑制作用.多元统计分析发现,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总变异的56.8%,水温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演替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水深.剑水蚤、僧帽溞和短尾秀体溞易于在高温季节繁茂.长额象鼻溞喜好在浅水而僧帽溞、短尾秀体溞喜好在深水区域形成密度高峰,这种分布格局上的差异可能与鱼类的捕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浮游甲壳动物 水温 水深 鱼类捕食
下载PDF
两种不同株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世羊 成水平 +2 位作者 贺锋 庄德辉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7-642,共6页
为了探讨铜绿微囊藻对浮游甲壳动物溞类的毒害效应,试验选取了两种不同株系(产毒和非产毒)的藻种,采取利用其培养液的方法,以研究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向水体中释放的毒素或类毒素物质对溞类的效应以及比较不同株系间效应的差异性。... 为了探讨铜绿微囊藻对浮游甲壳动物溞类的毒害效应,试验选取了两种不同株系(产毒和非产毒)的藻种,采取利用其培养液的方法,以研究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向水体中释放的毒素或类毒素物质对溞类的效应以及比较不同株系间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选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系的培养液均能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生长繁殖构成影响,表现为低剂量起促进效应,高剂量起抑制效应;(2)铜绿微囊藻产毒株较非产毒株更能影响大型溞的存活;(3)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对大型溞的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对其繁殖却存在明显不同,表现为株系942的抑制效应更强。可以初步推断,在以产毒株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形成"水华"的环境下,大型浮游甲壳动物溞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毒素对溞类较高的致死效应;而以非产毒株形成优势群体的水体里,其主要原因可能并非毒素的效应,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藻类群体的形成阻碍摄食,缺乏必需脂肪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浮游甲壳动物 溞类 毒素
下载PDF
武汉东湖主要养殖水域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宇峰 黄祥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8-325,共8页
报道了 1 994~ 1 996年武汉东湖水果湖、郭郑湖、汤林湖和后湖 4个主要鱼类养殖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调查结果。其目的旨在比较 4个湖区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探讨甲壳动物群落变化与鱼类养殖、水生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间的关... 报道了 1 994~ 1 996年武汉东湖水果湖、郭郑湖、汤林湖和后湖 4个主要鱼类养殖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调查结果。其目的旨在比较 4个湖区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探讨甲壳动物群落变化与鱼类养殖、水生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东湖 、 站 ,类平均密度明显低于 、 站 ( P<0 .0 5 ) ,而近邻剑水蚤在 3个周年里一直占据桡足类的优势地位。 站从 1 995年 , 站从 1 996年起 ,近邻剑水蚤均取代了广布中剑水蚤成为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甲壳动物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 :在 3个研究年中 ,1 1~ 1 2月份和 1~ 4月份体长大于 1 mm的甲壳动物频度均显著高于 5~ 1 0月份。体长大于 1 mm的枝角类个体数以 、 站较多 ,而大于 1 mm的桡足类则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东湖 养殖水域 浮游动物群落 甲壳动物 鱼类 比较生态
下载PDF
武汉东湖后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鲁敏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 ,枝角类的种类数从 6 0年代的 47种下降至 90年代的 1 7种 ,桡足类的种类数由 6 0年代的 1 4种下降为 90年代的 9...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 ,枝角类的种类数从 6 0年代的 47种下降至 90年代的 1 7种 ,桡足类的种类数由 6 0年代的 1 4种下降为 90年代的 9种。 6 0年代枝角类的优势种隆线一亚种在 90年代被短尾秀体所取代 ,6 0年代的两种优势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与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在 90年代消失 ,而 6 0年代很少的一种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在90年代跃升为优势种。随着滤食性鱼类密度的上升 ,枝角类的密度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显著下降。哲水蚤 1 997及 1 998年的密度明显低于 6 0年代的密度。研究表明 ,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的下降与后湖湖区沉水植被的退化有关 ,而优势种的演替主要受滤食性鱼类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后湖区 浮游甲壳动物 滤食性鱼类 群落演替 武汉 捕食
下载PDF
巢湖微囊藻和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道贵 谢平 +1 位作者 周琼 杨华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水温、溶解氧和pH等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存在较大的差异。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白天在下层水(1.5m和2.5m)中的密度较高,夜晚则倾向于在上层水(0m和0.5m)中活动。相反,卵形盘肠溞白天在上层水中密度较高,象鼻溞则在11:00和15: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夜晚。汤匙华哲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白天倾向于在下层水中活动,夜晚则逐渐迁移到上层水中。许水蚤在夜晚和凌晨3: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白天。中华窄腹剑水蚤昼夜垂直变化不明显。微囊藻与短尾秀体溞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象鼻溞和卵形盘肠溞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微囊藻 浮游甲壳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下载PDF
三峡库区26条支流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坤 万成炎 +4 位作者 彭建华 张志永 郑志伟 胡莲 邹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8,共9页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分4次对三峡库区26条支流及长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采集浮游甲壳类的定量和定性标本,共计152个采样点。结果表明,4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枝角类34种,桡足类16种。浮游甲壳类以常见的...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分4次对三峡库区26条支流及长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采集浮游甲壳类的定量和定性标本,共计152个采样点。结果表明,4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枝角类34种,桡足类16种。浮游甲壳类以常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三峡库区浮游甲壳类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纵向分布特征,春季的现存量和种类明显高于冬季,相同支流上游的现存量和种类一般低于回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彭水水库蓄水初期乌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明秀 胡菊香 +3 位作者 赵先富 马沛明 池仕运 米玮洁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2,共6页
2008年4月、7月和10月,在乌江下游彭水水库库区、坝下江段和库尾以上江段设16个采样断面对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29属、49种;其中,枝角类13属、21种,桡足类16属、28种;枝角类年均密度1.89个/L,生物量37.70μg/L,桡... 2008年4月、7月和10月,在乌江下游彭水水库库区、坝下江段和库尾以上江段设16个采样断面对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29属、49种;其中,枝角类13属、21种,桡足类16属、28种;枝角类年均密度1.89个/L,生物量37.70μg/L,桡足类年平均密度0.78个/L,生物量5.49μg/L。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水平分布呈现库区种类数相对较多,库尾及以上江段种类数相对较少,坝下江段受水库下泄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彭水水库 乌江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巢湖春夏季节浮游甲壳动物群落演替的围隔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元启 邓道贵 +2 位作者 葛茜 张晓莉 杨威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9-685,共7页
为研究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春夏季节的群落演替规律,于2012年2月19日至2012年7月24日(22周)在巢湖进行了围隔实验。共设置三个处理组(即A组:鲢鱼+营养盐;B组:鲢鱼+鳙鱼+营养盐;D组:团头鲂+营养盐)和一个对照组(即C组:不添加鱼类和营养盐)... 为研究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春夏季节的群落演替规律,于2012年2月19日至2012年7月24日(22周)在巢湖进行了围隔实验。共设置三个处理组(即A组:鲢鱼+营养盐;B组:鲢鱼+鳙鱼+营养盐;D组:团头鲂+营养盐)和一个对照组(即C组:不添加鱼类和营养盐)。实验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4属21种,其中枝角类9属12种,桡足类8属9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是春季所有围隔的优势种。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夏季以小型枝角类、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和剑水蚤占优势,其密度在围隔A、B和C中较低。夏季所有围隔中的Daphnia种群均消失。在没有蓝藻水华和滤食性鱼类存在下,大型枝角类Daphnia仍然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所取代。结果显示,鱼类和营养盐共同决定了巢湖围隔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春季较高的Daphnia种群密度也是巢湖Daphnia仲夏消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围隔 浮游甲壳动物 溞属
下载PDF
汤浦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明秀 胡菊香 +2 位作者 沈强 高少波 米玮洁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81,共7页
于2011年1-12月对汤浦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浦水库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2种,其中枝角类27种,桡足类25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春季最多,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枝角类年均密度为7.93个/L,最... 于2011年1-12月对汤浦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浦水库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2种,其中枝角类27种,桡足类25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春季最多,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枝角类年均密度为7.93个/L,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0.60个/L,桡足类年均密度为13.51个/L,最高值出现在11月,为36.13个/L;水平分布上,枝角类和桡足类年均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双江溪,分别为12.55个/L和21.70个/L,库中心最低,分别为4.51个/L和6.67个/L;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与种类变化规律类似,最大值出现在5月的春季(5.32),最小值出现在2月的冬季(1.76);多样性指数的水平分布范围为3.97~4.96,均值为4.53,以取水口最高(4.96),王化溪最低(3.97)。根据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及前人研究成果判定汤浦水库应属于β中污-寡污型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浦水库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
下载PDF
农田生态拦截沟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匿春 马友华 +2 位作者 李堃 张震 何金铃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8,共9页
2012年5-10月,对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西宋村示范基地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甲壳动物21属、27种,其中枝角类11属、13种,桡足类10属、14种。结果显示,生态拦截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 2012年5-10月,对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西宋村示范基地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甲壳动物21属、27种,其中枝角类11属、13种,桡足类10属、14种。结果显示,生态拦截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种类也由拦截前的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中华窄腹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转变为拦截后的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 cornuta)、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和台湾温剑水蚤,生物量由拦截前的44.90μg/L上升到拦截后的912.50μg/L;此外,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体长与水体中总溶解磷对数(lgTSP)和氮磷比(TN/T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而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在水生植物生物量最高的生态拦截沟中段最高。研究表明,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水生植被具有拦截农业氮磷营养盐面源污染和庇护浮游甲壳动物的能力。浮游甲壳动物可以通过吸收和储藏水体中的磷造成水体中生物有效利用磷含量的下降和氮磷比的上升,进而影响藻类生物量并净化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拦截沟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水体光照强度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利 陈剑锋 +3 位作者 李芸 张蔚珍 曹特 谢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1,共8页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将导致水生植物严重衰退和一系列理化指标的变化,为了探究这些变化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5年5-11月通过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建立4个光照梯度(L1-L4),透光率分别是40.5%、17.1%...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将导致水生植物严重衰退和一系列理化指标的变化,为了探究这些变化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5年5-11月通过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建立4个光照梯度(L1-L4),透光率分别是40.5%、17.1%、7.1%和2.8%,并在每个系统中移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模拟自然条件下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对低光压力的响应,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苦草和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从L1至L4处理组,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少,其平均值分别为1.27 mg/L、0.99 mg/L、0.95 mg/L和0.45 mg/L,且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降低;(2)与其他3个处理组相比,L4组中锯缘真剑水蚤(Eucylops serrulatus)的生物量百分比有所上升(从5%升高至25%),其他大多种类的生物量百分比都有所下降,其中晶莹仙达溞(Sida crystallina)下降最为明显,由50%降至9%;(3)浮游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秋季(1.28 mg/L)大于夏季(0.54 mg/L),平均丰度夏季(83.79个/L)大于秋季(53.59个/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光照强度、溶解氧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解氧和p H的变化与苦草的生长紧密相关。研究显示,光照除了可以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外,还能通过影响浮游动物的栖息环境间接影响其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苦草 浮游甲壳动物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