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2023 Türkiye doublet earthquakes 被引量:1
1
作者 Xuelai Cao Lijun C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In this study,the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of local seismic events from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2023 Türkiye MW7.7 and MW7.6 doublet earthquakes(event 1 and event 2,respectively)were measured from June 1... In this study,the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of local seismic events from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2023 Türkiye MW7.7 and MW7.6 doublet earthquakes(event 1 and event 2,respectively)were measured from June 1,2022,to April 25,2023,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revealed clea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Spatially,the dominant fast-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t each station show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as characterized b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eismic events(MW≥3.5)near the station.The dominant fast-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nd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lso showed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intermovement of the Arabian Plate,African Plate,and Anatolian Block.Along the Nurdagi-Pazarcik fault zone,the seismic fault of event 1,stations closer to the middle of the fault where the mainshock occurred exhibited notably greater delay times than stations located towards the ends of the fault and far from the mainshock.In addition,the station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Nurdagi-Pazarcik fault and to the north of the Sürgüfault also exhibited large delay tim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each st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crust anisotropy in the source area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the block motion.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MW7.7 earthquake,more stress accumul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urdagi-Pazarcik fault than at either end of the faul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W7.7 and MW7.6 events,the stress that accumulated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earthquake doublet may have migrated towards some areas outside the aftershock intensive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s,and the crustal stress and its adjustment range near the outer st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ith the exception of two stations with few effective events,all stations showed a consistent change in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over time.In particular,each stat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delay times after the doublet earthquakes,reflecting the obvious intensification of crustal stress adjustment in the seismogenic zone after the doublet earthquakes.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doublet and a large number of aftershocks,the stres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doublet earthquakes is gradually released,and then the adjustment range of crustal stress is also gradually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ürkiye doublet earthquakes shear-wave splitting upper crustal anisotropy stress field
下载PDF
基于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分析玛多M_(W)7.3地震前地磁场变化
2
作者 宋成科 张鹏涛 陈斌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基于玛多地震周边的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空间参考场方法和自然正交分量方法分别对观测资料进行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获得了玛多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特征。通过对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分析,获得了各期计算结果的误差,并基于... 基于玛多地震周边的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空间参考场方法和自然正交分量方法分别对观测资料进行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获得了玛多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特征。通过对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分析,获得了各期计算结果的误差,并基于误差对地磁场变化进行了部分修正。结果表明,玛多地震1~2年岩石圈磁场年变化会出现明显的趋势转折,变化量为5~10nT。根据速度—状态依赖的摩擦定律的地震周期分析发现,震前断层滑动量较小,因此岩石圈磁场年变化并非由地震前断层滑动引起的应力扰动产生。玛多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变化产生的电磁效应更可能是产生岩石圈磁场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地磁重复观测 岩石圈磁场变化 应力 摩擦定律
下载PDF
华东地区现代地壳应力场及地震断层错动性质 被引量:31
3
作者 周翠英 王铮铮 +2 位作者 蒋海昆 李永红 吴延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88,共16页
使用143组中、小地震单震震源机制解和17组小区域综合机制解资料,统计分析了华东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华东地区现今处在NEE向(80°左右)主压、NNW向(350°左右)主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主应力作用方式以水平和近水平为主。在... 使用143组中、小地震单震震源机制解和17组小区域综合机制解资料,统计分析了华东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华东地区现今处在NEE向(80°左右)主压、NNW向(350°左右)主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主应力作用方式以水平和近水平为主。在应力场方向和作用方式基本一致的背景上,不同地震构造分区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相应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的主体分布方向有关,可能表征了现存构造对地震错动特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现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历史中、强地震和现代有感地震最内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显示华东地区地震主要沿NE,NW2个方向破裂错动,兼有NNE,NEE,NWW或近EW方向。以走滑和近走滑方式为主,兼有少量斜向滑动。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存在某些分区差异。华东地区历史中、强地震以NE向破裂错动为主,而现代中强地震在陆域以NW-SE为主,海域NE,NW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地震 断层 错动性质 华东地区
下载PDF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谭成轩 胡秋韵 +2 位作者 张鹏 丰成君 秦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 GPS测量 张性效应调整周期 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 松原震群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113
5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0-781,共12页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及其界线.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至琉球海沟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的方位为170°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出,该区地震发生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20°~40°,形成了近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本文结果表明,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证明了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根据本文最新结果,得到了华北、华南块体之间地壳区域应力场的控制边界线,发现该分界线与大地构造、岩石圈板块构造图等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大别及其以东地区,该分界线向东南偏转,在沿海的温州附近转向东,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西侧其P轴大约为NNE方向,与青藏高原的P轴方位一致.南北地震带南段东侧其P轴大约为NWW方向,与华南块体的P轴方位一致.因此,将中国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的南北地震带南段是印度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在中国大陆内部影响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志刚 刘静 +3 位作者 贾东 孙闯 王伟 姚文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9-1844,共16页
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 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定了晚新生代存在NE向和近NS向2期构造变形。120km长的NS向构造切割了NE向构造,表明近NS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山前大邑和邛西背斜区近NS向断层和褶皱的活动,均反映了龙门山南段局部或区域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转换过程,渐新世—早上新世的NW—SE向转变为晚上新世—全新世的近EW向。龙门山南段山前发育的NS向构造和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均反映出青藏高原东缘最新的EW向地壳缩短过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 斜向逆冲作用 构造应力场转换 地壳缩短
下载PDF
印度Ms6.8地震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海军 张永志 段虎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2,16,共4页
利用GRACE卫星测量数据,以3个月时间尺度计算了2011-07—09月印度地震区域的重力场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2009年和2010年同一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研究区域的重力值变化为正,其中新德里、博帕尔、锡金邦地区重力变... 利用GRACE卫星测量数据,以3个月时间尺度计算了2011-07—09月印度地震区域的重力场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2009年和2010年同一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研究区域的重力值变化为正,其中新德里、博帕尔、锡金邦地区重力变化均超过了4×10-8ms-2,表明此段时期内地壳应力处于积累状态,2010年同期重力变化较小,2011年地震区域重力变化较大,震中重力值较2009年变化了约6×10-8ms-2。强震就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重力场 高斯平滑 印度地震 地壳应力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壳应力场及应力方向集中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山 万永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3-377,共15页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应力场有密切的联系,地震是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断层破裂的结果,而大地震之前的应力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为理解地震活动较低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的构造应力场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文中采...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应力场有密切的联系,地震是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断层破裂的结果,而大地震之前的应力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为理解地震活动较低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的构造应力场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文中采用能综合利用小地震P波初动信息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求解汶川地震之前的应力场。首先采用2001年1月—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P波初动符号求解了四川地区大量中小地震的综合震源机制,发现综合震源机制的压轴和张轴方向以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以西至龙日坝断裂的川北地块压轴近SEE-NWW向,张轴近垂直,致使该地块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运动方式,有益于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积累。鲜水河断裂南段及附近地区的震源力学机制呈现为走滑模式,完美地解释了鲜水河断裂上一系列走滑大地震的滑动行为。华蓥山断裂南东段则呈现为逆冲模式,与前人提出的该地区的古应力模式一致。为研究汶川地震之前地壳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文中还分时段计算了汶川地震前综合震源机制旋转到汶川地震震源机制的旋转角变化,发现采用不同作者和机构得到的汶川地震震源机制均可得到旋转角在震前1年达到最小值的结论,且低于旋转角的标准差。以上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之前出现了应力方向趋于促使主震破裂方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综合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应力方向集中
下载PDF
天山地壳非均匀性与地震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胥颐 《内陆地震》 199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根据重力、航磁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发现天山两缘是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的场所,也是介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涉及到地表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活动方式,而且与深部物质的非均... 根据重力、航磁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发现天山两缘是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的场所,也是介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涉及到地表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活动方式,而且与深部物质的非均匀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大部分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地壳中部附近不同速度体之间的梯度带附近,那里是深部介质分布最不均匀的构造层位。它的存在与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密切相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形变甚至破裂引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结构 非均匀介质 上地幔 地震 分布
下载PDF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寇艳春 《防灾减灾学报》 1995年第2期23-30,共8页
通过地表重力异常和磁异常的对比,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些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地磁场与应力场的历史变化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这种因果关系是:地球的初始磁场可能是由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的,地磁场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应力场的... 通过地表重力异常和磁异常的对比,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些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地磁场与应力场的历史变化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这种因果关系是:地球的初始磁场可能是由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的,地磁场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应力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地磁场 地震
下载PDF
地磁场时空变量统一拟合法在判定强震危险区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陈化然 柴金翼 龚绍京 《华北地震科学》 1999年第3期50-60,共11页
用华北地区十二个地磁台资料,用时空变量统一拟合法,得到地磁场理论模型。然后消去时、空两方面的正常背景,利用剩余场来探寻地震的中长期前兆。密集等值线分布与应力方向和构造单元的走向是大体一致的,这说明利用地磁场来监视应力... 用华北地区十二个地磁台资料,用时空变量统一拟合法,得到地磁场理论模型。然后消去时、空两方面的正常背景,利用剩余场来探寻地震的中长期前兆。密集等值线分布与应力方向和构造单元的走向是大体一致的,这说明利用地磁场来监视应力的积累过程也许是可能的。最后,给出了未来1—3 年强震危险区初步的预报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变化 地震预报 地震危险区 地磁场
下载PDF
腾冲地区近震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雪鹤 李永华 呼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云南腾冲地区的15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得到了593对高质量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结果显示,腾冲火山区地震台站下方的近震各向异性的慢波延迟时间为0.02~0.37 s,平均延迟时间0.2 s... 本文利用布设在云南腾冲地区的15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得到了593对高质量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结果显示,腾冲火山区地震台站下方的近震各向异性的慢波延迟时间为0.02~0.37 s,平均延迟时间0.2 s.结合已有接收函数地壳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推测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贡献源自中上地壳.研究区不同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变化很大,似乎反映了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其中腾冲火山断裂西侧多数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呈近N-S向,而东部多数台站的快速偏振方向呈NE-S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暗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是受主压应力引起定向排列的裂隙所致.基于近震走时得到的研究区平均VP/VS为1.68,推测腾冲火山区地壳应力场的局部变化可能与上地壳中富含气体的中酸性岩浆膨胀活动有关.另一方面,在腾冲火山区外围个别台站(MIZ、MZT)观测到了快波偏振方向与主压应力、已知断层等构造走向不一致的现象,暗示其各向异性是构造或构造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应力 腾冲火山区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海洋 李博 +4 位作者 苏树朋 王朝景 刘德强 赵慧琴 毛丰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利用2016—2018年3期华北地区流动地磁矢量原始测量资料,经数据计算获得2期华北地区和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邻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岩石圈磁场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在张家... 利用2016—2018年3期华北地区流动地磁矢量原始测量资料,经数据计算获得2期华北地区和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邻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岩石圈磁场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在张家口段(西段)与北京段(中西段)分界处和北京段(中西段)与唐山段(中东段)分界处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如水平矢量存在转向和幅值变化,磁偏角与磁倾角具有正负异常高梯度带的特征,这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构造分段性特征密切相关。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位于燕山块体与华北平原块体之间,两者运动的平动速率之差是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左旋走滑的直接动力来源,而各断裂带左旋走滑速率之差很可能是岩石圈磁场空间变化分段性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 地应力方向
下载PDF
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的GPS形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小飞 谭凯 +3 位作者 张彩红 李琦 黄勇 李承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7-391,共5页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地壳形变 应变率场 门源地震 库仑应力
下载PDF
四川紫坪铺地区平均应力场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立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利用有关作者对中国及四川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川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2—1988年),挑选出震中落在四川紫坪铺(ZPPS)区域内(29.5—32.5°N,102—105°E)的M_L≥2.0,且精度在C类以上的小地震的初动符号... 本文利用有关作者对中国及四川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川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2—1988年),挑选出震中落在四川紫坪铺(ZPPS)区域内(29.5—32.5°N,102—105°E)的M_L≥2.0,且精度在C类以上的小地震的初动符号,然后分4个工作区,分别求其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虽然这4个工作区内的平均应力场比较复杂,但其P轴却都接近水平,而且每个工作区内的平均应力场又都与各该区内较大地震的发震应力场比较一致。此外,这4个工作区的构造形变似乎也有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地震 应力场 构造形变
下载PDF
中强震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以盈江地区5次中强震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胡晓辉 宫猛 张苏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63-2073,共11页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场 应力偏转 盈江地区 震源机制解 中强震
下载PDF
GPS地形变测量和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在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大震跟踪应用研究
17
作者 黄永祥 李延兴 +1 位作者 黄浩雄 王伶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2000—2001年川滇地区有大震震情趋势,应用GPS地形变测量(G),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K)技术,采用GK联合并网方法,同步监测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地形变场、地应力场;依托本构定律及岩石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 2000—2001年川滇地区有大震震情趋势,应用GPS地形变测量(G),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K)技术,采用GK联合并网方法,同步监测云南昆明—玉溪地区及邻区地形变场、地应力场;依托本构定律及岩石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级大小的分析研究;得出云南地区3~5年内不具备发生MS≥7.0大震的发震应力条件;同时划出滇东北形变高值区,10年左右有可能发生MS6.0~7.0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地形变测量 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 联合并网 同步监测 地形变场 地应力场 本构定律 岩石力学判据组合 发震应力条件 大震跟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