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by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Isolates Infected with Hypoviruses CHV3-County Line, CHV1-Euro7, and CHV1-Ep713
1
作者 Jenise M. Bauma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期73-83,共11页
The impact of chestnut blight, caused by the fungal pathogen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has diminished in Europe due to a natural biological control caused by hypovirus infection. Hypovirulence-mediated biological cont... The impact of chestnut blight, caused by the fungal pathogen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has diminished in Europe due to a natural biological control caused by hypovirus infection. Hypovirulence-mediated biological control has been far less successful in North America meriting further evaluation of field isolates that ha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non-lethal cankers, generate hypovirulent inoculum, and exhibit a greater ecological fitness in forest systems. In this study, Cryphonectria hypoviruses (CHV) CHV3-County Line, CHV1-Euro7, and CHV1-Ep713 were evaluated in five different isolates of C. parasitica. One hundred and eighty cankers representing each treatment combination were initiated on American chestnut sprouts in the Monongahela National Forest, West Virginia, USA. The size of cankers, the persistence of hypovirulent (HV) isolates, stroma production, and hypovirus transmission to conidia were assessed four and 12 months after canker expansion. CHV3-County Line infected isolates produced significantly smaller cankers than the isolates infected with either CHV1-type. With regard to CHV1-Euro7 isolates, the fungal genome appear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anker size. After four months, HV isolates harboring either CHV1-type (30%) were retrieved a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than isolates containing CHV3-County Line (14%). After 12 months, the HV recovery was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hypoviruses indicating smaller cankers will maintain their HV status after one year. Very few stroma were produced after one year in the field from HV isolates. In vitro, CHV3-County Line (49%)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ate of hypovirus transmission to conidia when compared to CHV1-Euro7 (87%) and CHV1-Ep713 (80%).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he five different isolates indicating HV transmission is dependent on the fungal genome. This research provided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each hypovirus interacts with its host differently and certain isolate/hypovirus combinations have better biological control potential than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n CHESTNUT Biological Control CHESTNUT Blight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HYPOVIRULENCE HYPOVIRUS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高分辨质谱分析的高效丝状真菌囊泡提取及蛋白制样方法
2
作者 林南新 徐小雯 +2 位作者 曾紫杉 王杰 王金子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774-777,共4页
使用液氮冷冻研磨破碎真菌菌丝细胞,结合醋酸钠沉淀和超速离心纯化,获得的囊泡样品进一步使用超滤法浓缩和过滤,扫描电镜观察和蛋白电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真菌囊泡完整性好,蛋白纯度高,未见明显杂质污染,符合后续实验要求。进... 使用液氮冷冻研磨破碎真菌菌丝细胞,结合醋酸钠沉淀和超速离心纯化,获得的囊泡样品进一步使用超滤法浓缩和过滤,扫描电镜观察和蛋白电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真菌囊泡完整性好,蛋白纯度高,未见明显杂质污染,符合后续实验要求。进一步使用串联质谱标签技术联用高分辨生物质谱仪对真菌囊泡蛋白组进行分析,在提取的低毒病毒侵染后的真菌囊泡中成功鉴定到病毒蛋白的存在。实验方法的建立和优化,为丝状真菌囊泡提取、囊泡蛋白组学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疫病菌 囊泡 扫描电镜 质谱鉴定
下载PDF
The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Cryphonectria hypovirus 1 (CHV1) is affected by virus strains
3
作者 DENG QingChao YE Yun MIAO Miao FANG Qin LI Tao WANG KeR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7期3053-3060,共8页
The effects of virus strains on the virus transmission in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were observed in this study. In laboratory assays by replicating 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 (vic) genotypes in independent fungal isol... The effects of virus strains on the virus transmission in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were observed in this study. In laboratory assays by replicating 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 (vic) genotypes in independent fungal isolates, we quantified the transmission of three CHV1 viruses between isolates heteroallelic at one or two vic loci, and demonstrated that different CHV1 virus isolates determined their transmission abiliti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sing the hypoviruses with higher transmission abilities could increase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stnut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水平传播 病毒株 病毒分离株 传输能力 国际中心 病毒传染 生物防治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in Disease Resistance of Chestnut Cultivars against Chestnut Blight Fungus,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4
作者 LEE Sanghyun KIM Kyunghee +1 位作者 PIAO Chungen MOON Byungju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年第2期75-77,共3页
Chestnut blight caused by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is one of the major chestnut diseases occurred on stems and branches. Oriental chestnut has more resistance than American one. Twenty-five cultivars of chestnut treei... Chestnut blight caused by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is one of the major chestnut diseases occurred on stems and branches. Oriental chestnut has more resistance than American one. Twenty-five cultivars of chestnut treeincluding various cultivars such as Tsukuba, Okkwang, Rihei, Ginyose, Eunsan, etc. were tested with a rapid,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 The cultivar Banseki is one of the most resistant cultivars tested and has the necrotic area of 0.40 cm2. However, the necrotic areas of the cultivars of American chestnut, Eunsan, Kwangjujoyul and Eaton, ranges from 3.35 to 2.61 cm2 and these cultivars are relatively susceptible to this pathogen. Many pycnidia of this pathogen were observed on the inner and outer bark tissues after incubating for 3 wee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枯萎病 抗性 磁化系数
原文传递
栗疫病菌弱毒性菌株的筛选及其dsRNA的转化稳定性
5
作者 朴春根 李永 +3 位作者 Lee Sanghyun Kim Kyunghee Lee Seungkyu 郭民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98,共4页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间的细胞融合试验。结果表明:2个弱致病力菌株(KCP-135和KCP-136)中均检测到了dsRNA,弱毒性菌株KCP-22和其他19个强毒性菌株之间的菌落形成明显的隔离带并沿着隔离带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而弱毒性菌株KCP-22和强毒性菌株KCP-9之间的菌落则呈现了显著的细胞融合现象,而且其细胞融合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转化dsRNA数量均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DSRNA 弱毒性 栗疫病
下载PDF
中国板栗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秦岭 高遐红 +3 位作者 程继鸿 刘素花 王有年 张大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2,共4页
通过在板栗离体枝条上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对感染后的病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品种对疫病菌的感染程度不同,在供试的21个品种和类型中,病斑较小的品种(类型)主要有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其次为野生板栗、渤海所18、燕魁、短花... 通过在板栗离体枝条上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对感染后的病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品种对疫病菌的感染程度不同,在供试的21个品种和类型中,病斑较小的品种(类型)主要有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其次为野生板栗、渤海所18、燕魁、短花栗等7个品种和类型,以上品种抗病性较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3.3%;抗病性弱的品种有红光栗、怀黄、怀九等,抗病性弱的品种占取样量的38.1%,以红光栗抗病性最弱,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其它品种。不同生态品种群中均有抗性强的品种和抗性弱的品种。不同品种在感染病菌后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不同:红光和怀黄品种的抗扩展能力最差,且病斑上病菌的分生孢子多;野生板栗的抗病性强,病菌侵染后有自愈现象;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感染病后病斑扩展速度显著慢于其它品种。通过试验把供试的品种分为抗性强品种、中度抗性品种。中度感病品种和抗性差的品种共4类。通过接种来源不同的毒性菌株,证明不同板栗品种对强毒性菌株的抗病性表现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抗病性 栗疫病 品种抗性 抗性评价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树干注药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光辉 冯超 +2 位作者 张涛 宋晓斌 张兴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28,共3页
通过室内抑菌及田间树干注药药效试验,探讨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药剂对板栗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0.24~65.... 通过室内抑菌及田间树干注药药效试验,探讨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药剂对板栗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0.24~65.64)mg/L之间,其中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0.24 mg/L,其次为烯唑醇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0.28 mg/L和0.29 mg/L。戊唑醇对板栗疫病病原菌孢子毒力最高,EC50为0.67 mg/L。田间树干注药,10%戊唑醇注干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按树干地径1 mL/cm的注药量防效83.85%,可有效控制板栗疫病的危害,其次为10%烯唑醇和10%己唑醇,防效依次为73.19%和7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疫病 杀菌剂 毒力 树干注药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国东部11省(市)栗疫病的发生条件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4-49,共6页
1987~1992年,对中国东半部11个省(市)24个县(市)的栗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明此病在中国东半部普遍发生,且发病率和严重度北方栗产区普遍高于南方。经调查分析,明确了栗疫病的发生以锥栗最重,日本栗系统的丹东栗其次,板栗的抗病性最强... 1987~1992年,对中国东半部11个省(市)24个县(市)的栗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明此病在中国东半部普遍发生,且发病率和严重度北方栗产区普遍高于南方。经调查分析,明确了栗疫病的发生以锥栗最重,日本栗系统的丹东栗其次,板栗的抗病性最强;树龄增加,则发病率和严重度上升;此外,栗树的繁殖方式、立地条件、地理环境、林分组成和栽培管理等因素都与之有关。本文还探讨了利用栗疫菌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 发病率 栗属
下载PDF
我国和欧美洲栗疫菌低毒株dsRNA同源性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全勇 梁平彦 +1 位作者 陈开英 周淑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在发现我国栗疫苗(Cryphonectria parasitica=Endothia parasitica)含dsRNA低毒力菌株基础上,分别以国内菌株EpC140和EpC32、欧洲低毒株Ep713的dsRNA为探针,同欧洲、美洲及亚洲低毒力菌株ds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表明亚洲株同欧洲株之间... 在发现我国栗疫苗(Cryphonectria parasitica=Endothia parasitica)含dsRNA低毒力菌株基础上,分别以国内菌株EpC140和EpC32、欧洲低毒株Ep713的dsRNA为探针,同欧洲、美洲及亚洲低毒力菌株ds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表明亚洲株同欧洲株之间有序列同源性,同美洲株之间无序列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菌 低毒力 同源性 DSRNA
下载PDF
中国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闫伯前 秦岭 +1 位作者 李作洲 黄宏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38-244,共7页
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栗疫病菌 17个居群 RAPD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以探讨栗疫病菌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中国栗疫病菌居群缺乏空间结构 ,绝大多数 RAPD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 ,但部... 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栗疫病菌 17个居群 RAPD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以探讨栗疫病菌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中国栗疫病菌居群缺乏空间结构 ,绝大多数 RAPD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 ,但部分位点表现出渐变、斑块和双向渐变的非随机分布模式 ,又显示了一定的空间结构。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距离的基因流、人类活动、地理隔离以及栗疫病菌本身的繁殖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依据部分位点呈单向渐变的模式推测西南地区为中国栗疫病菌的起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RAPD 空间自相关性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双向电泳分析的高效真菌线粒体提取及蛋白质制样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密克 王金子 +2 位作者 纪水养 陈琦 陈保善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用液氮冷冻研磨法破碎真菌菌丝细胞,通过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板栗疫病菌线粒体,所得线粒体产率(质量比)约为1/10~4。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蛋白印迹表明,所制备的线粒体完整性好,没有检测到其它细胞成分的污染。使用膜蛋白裂解液... 用液氮冷冻研磨法破碎真菌菌丝细胞,通过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板栗疫病菌线粒体,所得线粒体产率(质量比)约为1/10~4。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蛋白印迹表明,所制备的线粒体完整性好,没有检测到其它细胞成分的污染。使用膜蛋白裂解液溶解线粒体制备蛋白样品,将蛋白样品200μg上样于pH3~10,24cm的非线性胶条进行等电聚焦,电聚焦后再进行第二向SDS-PAGE电泳分离,经银染获得重复性好、背景清晰、分辨率高(680±15个蛋白质点)的凝胶图谱。随机选择10个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9个获得有效注释,均为线粒体特异性蛋白质,表明所制备的蛋白样品非常适合双向电泳分析及其后续的质谱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疫病菌 线粒体 双向电泳
下载PDF
板栗疫病菌致病性机理的双向凝胶电泳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明国 何小丹 +3 位作者 裴氏秋河 江欢欢 黄永颜 陈保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如何得到一张高质量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关键。为探索适用于板栗疫病菌可溶性总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从蛋白组学角度来探索板栗疫病菌致病性机理,比较了目前在丝状...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如何得到一张高质量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关键。为探索适用于板栗疫病菌可溶性总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从蛋白组学角度来探索板栗疫病菌致病性机理,比较了目前在丝状真菌中常用的两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制备的蛋白质样品经双向凝胶电泳后,在凝胶上呈现的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分布在pH4~7的范围内;TCA-丙酮沉淀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高但是蛋白质总量很少。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得到的蛋白质总量较大,通过cleanupkit处理后图谱分辨率可以达到差异蛋白组的要求。随机提取几个银染蛋白点用MALDI-TOFMS/MS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肽质量指纹谱。表明该样品制备方法可以满足蛋白质鉴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提取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板栗疫病菌
下载PDF
栗疫病菌菌株的毒性联合与毒性分离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万开元 秦岭 黄宏文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8,共5页
对来自 3个中国板栗居群的共 18个栗疫病菌株进行单株及混合菌株的毒力评价 ,结果表明各单株毒力差异显著 ,混合菌株存在毒性联合与毒性分离现象。同一种群的组合中有 6 4 4 %为毒性联合 ,不同种群的组合其毒性分离率高达 88%,同一种群... 对来自 3个中国板栗居群的共 18个栗疫病菌株进行单株及混合菌株的毒力评价 ,结果表明各单株毒力差异显著 ,混合菌株存在毒性联合与毒性分离现象。同一种群的组合中有 6 4 4 %为毒性联合 ,不同种群的组合其毒性分离率高达 88%,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比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大 ,而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比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大。大多数组合的毒性联合或毒性分离的性状表达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毒性联合 毒性分离 单株 混合菌株 板栗
下载PDF
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3-268,共6页
对不同毒力、含或不含dsRNA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含dsRNA的弱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后代,可分化出白色和桔黄色两种菌落类型,菌落白色的单孢菌株,可继续分化出白色和桔黄色两种类型的后代,桔黄色的单孢菌株保持稳... 对不同毒力、含或不含dsRNA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含dsRNA的弱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后代,可分化出白色和桔黄色两种菌落类型,菌落白色的单孢菌株,可继续分化出白色和桔黄色两种类型的后代,桔黄色的单孢菌株保持稳定,不再发生分化。不含dsRNA的菌株,未见培养性状发生分化。对含dsRNA的弱毒力菌株的第2代两种类型的单孢菌株进行了毒力测定和dsRNA检测,桔黄色的单孢菌株的毒力水平达到或接近强毒力菌株的水平,不含dsRNA;而白色的单孢菌株的毒力很弱,且都含有dsRNA。对不同毒力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孵育12h后,即有部分菌株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强毒力菌株孢子的萌发最早,含dsRNA的弱毒力菌株的孢子萌发较迟;孵育24h后,各菌株孢子的萌发率均达到90%以上,差异已不太明显,但芽管的分枝程度有较大差异,强毒力菌株的芽管(菌丝)大量分枝,初步形成菌丝丛,而弱毒力菌株,不论是否含有dsRNA,芽管的分枝程度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菌 分生孢子 培养性状 毒力 DSRNA
下载PDF
低毒病毒及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商巾杰 陈保善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低毒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板栗疫病菌细胞质中自主复制的无衣壳正链RNA病毒。感染低毒病毒后,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色素分泌减少,菌丝体由感染病毒前的桔黄色变为白色,产孢量降低或不产孢,漆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低毒病毒侵染性克隆... 低毒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板栗疫病菌细胞质中自主复制的无衣壳正链RNA病毒。感染低毒病毒后,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色素分泌减少,菌丝体由感染病毒前的桔黄色变为白色,产孢量降低或不产孢,漆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低毒病毒侵染性克隆的获得以及高效转化和转染体系的建立,使得低毒病毒成为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全面遗传操作的真菌病毒。利用低毒病毒作为探针来探测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组成和毒力调节机制,已获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发现。本文介绍近几年低毒病毒及其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毒病毒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低毒病毒和线粒体损害引起的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板栗疫病菌的RNA沉默系统以及低毒病毒抗RNA沉默的机制。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很好的模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疫病菌 低毒病毒 低毒力 RNA沉默 基因组学
下载PDF
G418抗性筛选标记在板栗疫病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蓝秀万 陈敏玫 +3 位作者 桂磊 范云燕 甘文剑 陈保善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SCD 2007年第B06期7-11,共5页
板栗疫病菌-低毒病毒系统,是一个优良的研究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原有的苯菌灵和潮霉素两个遗传转化筛选标记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文章报道构建一个由构巢曲霉trpC启动子驱动的G418抗性... 板栗疫病菌-低毒病毒系统,是一个优良的研究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原有的苯菌灵和潮霉素两个遗传转化筛选标记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文章报道构建一个由构巢曲霉trpC启动子驱动的G418抗性Neo基因盒,并成功应用于板栗疫病菌的遗传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疫病菌 G418抗性 遗传转化
下载PDF
几种植物精油及单体对栗疫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万开元 黄宏文 +2 位作者 秦岭 柯治国 南玉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86-90,共5页
关键词 精油 单体 栗疫病 抑制作用 病菌
下载PDF
栗疫病菌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涛 华朝晖 +6 位作者 林少波 兰春能 许利强 乔广行 邓清超 燕娜娜 王克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c座位上基因差异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5.93%,而在vic-Dd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10.30%,在vic-Aa、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12%、47.93%。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正反向传递率相差非常大,由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为83.13%,而从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只有23.15%;其他3个vic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也具有方向性,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营养体不亲和性 vic基因 传递 弱毒性病毒
下载PDF
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和dsRNAs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克荣 成桂英 +1 位作者 刘怡君 M.G.米格鲁姆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0-35,共6页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paasitica(murr.)Barr]的营养体系和性基因及dsRNA病毒对菌株间病毒特征传播的影响。试验选用已知4个VC基因座位的15个VC基因型菌株和3种dsRNA病毒,通过含病毒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配对培养,将病毒逐个转...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paasitica(murr.)Barr]的营养体系和性基因及dsRNA病毒对菌株间病毒特征传播的影响。试验选用已知4个VC基因座位的15个VC基因型菌株和3种dsRNA病毒,通过含病毒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配对培养,将病毒逐个转入不同VC基因型菌株。将不同VC基因型的含病毒菌株与具特定VC基因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根据培养两周后野生型菌株培养性状的改变与否,统计菌株间的病毒传播率。结果表明,各个VC基因对菌株间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同;存在2个VC基因差异的菌株间病毒传播率低于相差1个VC基因的;病毒在相差1个VC基因的菌株间的传播多具单向性;不同类型的病毒在菌株间的传播率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菌 营养体亲和性 VC基因 DSRNA 传播
下载PDF
栗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果树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6-71,共6页
全面综述了栗疫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栗疫病的发生和为害性、症状、病原菌及其弱毒力、寄主植物、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和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栗疫病 栗疫病菌 弱毒力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