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sticidal character of phytoecdysteroids from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on larvae of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1
作者 迟德富 孙明学 夏文富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7-182,250,共6页
Eight kinds of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tested for killing effects on the 2-instar larvae o... Eight kinds of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tested for killing effects on the 2-instar larvae of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by adding them to the artificial diet of larva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dding 1-3-mL phytoecdysteroids to the artificial diet could lead 58%-100% of 2-instar larvae of C. lapathi to death within 24 days. The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A. multiflora which was collected before flowering time were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 collected at flowering and after flowering periods, and the modified mortality rate of larvae reached 65.22%, 85.07%, and 98.11% at the dosage level of 1-mL, 2-mL, and 3-mL extracts, respectively. The extract made from root of A. multiflora plant was more effective in killing efficiency than those from stem and leaves, and the average death rates of larvae were up to 100%, 98.20% and 98.32% at dosage levels of 1-mL, 2-mL, and 3-mL extracts, respectively. The killing speed of the extracted phytoecdysteroids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triflumuron, hexaflumuron or deltamethrin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The mortality rate of larva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eding duration on the diets containing phytoecdysteroids. Feeding on the diets with addition of phytoecdysteroids for 16 days, more than 80% of treated 2-instar larvae of C. lapathi were led to death. The killing effect of the extracts was little affected by the growth areas of A. multiflora plant and the adding way to artificial d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juga multifora Bunge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larva Phytoecdysteroid
下载PDF
树干注药防治杨干象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国伟 王金华 +1 位作者 宋彩民 刘盛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30-333,共4页
选取5种杀虫剂防治杨干象,杨干象杀死率及排序:2%高效氯氰菊酯(杀死率95.09%)〉40%氧化乐果乳油(杀死率88.06%)〉氯氟.毒死蜱(杀死率82.27%)〉10%灭多威+10%辛硫磷(杀死率80.19%)〉2%阿维菌素(杀死率55.53%).对杀虫剂在树... 选取5种杀虫剂防治杨干象,杨干象杀死率及排序:2%高效氯氰菊酯(杀死率95.09%)〉40%氧化乐果乳油(杀死率88.06%)〉氯氟.毒死蜱(杀死率82.27%)〉10%灭多威+10%辛硫磷(杀死率80.19%)〉2%阿维菌素(杀死率55.53%).对杀虫剂在树干中的残留浓度分析发现:氧化乐果在整个树干中的残留浓度比较均匀;阿维菌素则随高度增加残留浓度迅速减少,到距注药孔1.5 m高度后浓度趋于稳定.利用染色标记法研究了杀虫剂在银中杨树干中的输送轨迹,发现其呈扇状螺旋式上升;为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树干中,注药时应使注孔尽量接近地表,以均匀分布2~3个注孔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中杨 树干注药 杨干象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氧乐果微胶囊剂的制备及防治杨干象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苗建才 迟德富 +2 位作者 李清宇 李兴龙 夏文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42,共8页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是一种世界性的危险性杨树检疫害虫。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是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对杨树威胁极大。当前国内外对该虫的控制仍然普遍使用常规农药,不仅对环境易造成污染,而且残效短、...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是一种世界性的危险性杨树检疫害虫。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是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对杨树威胁极大。当前国内外对该虫的控制仍然普遍使用常规农药,不仅对环境易造成污染,而且残效短、成本高。本项研究是将氧乐果加工成微胶囊缓释剂,应用更有效、经济、安全、合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为杨干象等害虫的综合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乐果微胶囊剂 杨干象 防治
下载PDF
布氏白僵菌侵染杨干象幼虫体壁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庆杰 迟德富 +1 位作者 宇佳 冉亚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1,共6页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到第60 h,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菌丝周围的细胞器溶解,细胞核遭到破坏,菌丝周围出现絮状溶解物,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证实了菌丝侵入杨干象幼虫体内过程中有酶的参与。到第72 h时,细胞内排列松弛变成空泡;第84 h时,菌丝段以无隔、1个隔或2个隔的方式在血腔内大量繁殖;到第96 h,菌丝从表皮中穿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杨干象 侵染过程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用环扎法和注孔法防治杨干象 被引量:4
5
作者 金大勇 吕龙石 李龙根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0,共2页
选用氧化乐果和甲拌磷乳油 ,采用环扎法和注孔法对杨干象进行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环扎法中 ,1 /2环扎处理的氧化乐果的防效达 94 84% ;在注孔法中 ,2种药剂 2孔注药处理的防效均在 87%以上。因此 ,在防治杨干象时 ,若采用环扎法应选... 选用氧化乐果和甲拌磷乳油 ,采用环扎法和注孔法对杨干象进行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环扎法中 ,1 /2环扎处理的氧化乐果的防效达 94 84% ;在注孔法中 ,2种药剂 2孔注药处理的防效均在 87%以上。因此 ,在防治杨干象时 ,若采用环扎法应选用氧化乐果乳油 ,并进行 1 /2环扎处理 ;若采用注孔法 ,2种药剂均可选用 ,且以 2孔注药方法更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扎法 注孔法 防治 杨干象 森林害虫
下载PDF
灭幼脲对杨干象作用机制和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苗建才 迟德富 郝然喜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5-331,T001,共8页
采用灭幼脲油剂、油胶悬剂等,用点涂的方法对杨干象幼虫和成虫进行了适时防治,结果表明:灭幼脲油剂可抑制表皮几丁质的合成达15%以上;灭幼脲油胶悬剂抑制杨干象成虫精巢和卵巢的发育,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40-70%,使卵的孵... 采用灭幼脲油剂、油胶悬剂等,用点涂的方法对杨干象幼虫和成虫进行了适时防治,结果表明:灭幼脲油剂可抑制表皮几丁质的合成达15%以上;灭幼脲油胶悬剂抑制杨干象成虫精巢和卵巢的发育,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40-70%,使卵的孵化率降为零。这为杨干象的防治找到了一条高效、安全、经济、易推广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干象 灭幼脲 杨树 害虫 防治
下载PDF
杨干象几种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国民 王树国 贾喜棉 《河北林果研究》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对杨干象的几种不同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调查,找出杨干象的操作简便、效果最佳的防治方法,更好地指导杨干象的防治工作。结果表明:采用2.5%溴氰菊酯350 mL加10 kg废机油混合制剂硬毛刷点涂蛀入孔和排粪孔,然后薄膜封缠蛀蚀... 对杨干象的几种不同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调查,找出杨干象的操作简便、效果最佳的防治方法,更好地指导杨干象的防治工作。结果表明:采用2.5%溴氰菊酯350 mL加10 kg废机油混合制剂硬毛刷点涂蛀入孔和排粪孔,然后薄膜封缠蛀蚀干部的方法防治杨干象,药效持续时间长,防治效果较好,被害杨树伤口愈合较快。其次是注射2.5%溴氰菊酯350 mL加10 kg水混合制剂防治方法,适合幼虫期的杨干象防治,防治效果表现最佳。刀针锥刺法在滦平县最适合在5月上中旬的幼虫期,对表皮相对光滑坚硬的杨树树种进行杨干象防治,防治效果较好。杨干象成虫防治在成虫始化期采取2.5%溴氰菊酯350 mL加10 kg废机油混合制剂涂毒环阻隔法防治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干象 防治方法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复合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的毒效
8
作者 任怡桐 杨绍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8期150-151,269,共3页
[目的]探讨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堵孔法测定不同浓度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结果]鳞柄白... [目的]探讨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堵孔法测定不同浓度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结果]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均对杨干象具有毒杀作用。施药24 h后,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都有显著毒杀效果,最高浓度时杀虫率分别达81.10%和84.43%,后者的毒杀效果明显优于前者。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在48 h内可达到100%的杀虫率,该复合物对杨干象在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mg/m L。[结论]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作为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杨干象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干象 鳞柄白毒鹅膏菌 毒芹 微生物杀虫剂 半数致死浓度 毒效
下载PDF
杨干象入侵山东的风险分析
9
作者 杨隽 张秋梅 +1 位作者 刘振宇 季英超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2-55,63,共5页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L.)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已经对我国的杨柳科树木造成严重危害。杨柳科树木在山东省广泛分布,且杨干象尚未在山东省分布,考虑其在分布区危害的严重性,急需对其开展入侵山东省的风险分析。本研究...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L.)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已经对我国的杨柳科树木造成严重危害。杨柳科树木在山东省广泛分布,且杨干象尚未在山东省分布,考虑其在分布区危害的严重性,急需对其开展入侵山东省的风险分析。本研究利用CLIMEX4.0模型预测了杨干象在山东的适生性,并根据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其在山东的风险性等级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干象在山东省的生态气候指数EI值介于26~39之间,山东省全境为杨干象的高度适生区;杨干象在山东省的风险性评估值R=0.885,判定为风险性极大。明确杨干象在山东省的适生性及各风险性等级,对山东省对杨干象的监测预警及防控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干象 适生性 风险分析
下载PDF
杨干象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10
作者 孙向文 孙玉梅 +2 位作者 刘汉奎 陈洪波 雷凤春 《防护林科技》 2007年第B05期12-13,共2页
通过采用高渗透对硫磷点涂杨干象幼虫期取食刻痕的试验,结果表明:5倍液的高渗透对硫磷对杨干象幼虫杀虫效果最好,平均达到99.9%,防治时间以5月10-20日进行效果最好。
关键词 杨干象幼虫 高渗透有机磷
下载PDF
杨干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常立儒 张璐 +1 位作者 王涛 宗世祥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9,共7页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又名杨干白尾象虫,主要在东北3省危害多种杨树与柳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及生态损失。目前,利用植物源引诱剂来控制其危害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而触角感受器的研究对于了解杨干象对杨柳树挥发性物质的...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又名杨干白尾象虫,主要在东北3省危害多种杨树与柳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及生态损失。目前,利用植物源引诱剂来控制其危害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而触角感受器的研究对于了解杨干象对杨柳树挥发性物质的感受机制,从而开发行之有效的植物源引诱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杨干象的触角感受器类型、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干象触角共9节,有5种感器类型,包括刺形感器(4类亚型)、毛形感器、B?hm氏鬃毛、锥形感器(2类亚型)、钟形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干象 扫描电镜 触角感器 感器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