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istributing Cu species in Cu-SSZ-13 zeolite as NH3-SCR catalyst via a simple ion-exchange 被引量:2
1
作者 Ben Liu Nangui Lv +5 位作者 Chan Wang Hongwei Zhang Yuanyuan Yue Jingdong Xu Xiaotao Bi Xiaojun B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29-341,共13页
The na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u species in Cu-SSZ-13 play a vital role i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NH3(NH3-SCR),but existing methods for adjusting the Cu distribution a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contr... The na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u species in Cu-SSZ-13 play a vital role i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NH3(NH3-SCR),but existing methods for adjusting the Cu distribution a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control.Herein,we report a simple and effective ion-exchange approach to regulate the Cu distribution in the one-pot synthesized Cu-SSZ-13 that possesses sufficient initial Cu species and thus provides a“natural environment”for adjusting Cu distribution precisely.By using this proposed strategy,a series of Cu-SSZ-13x zeolites with different Cu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s were obtained.It is shown that the dealumination of the as-synthesized Cu-SSZ-13 during the ion-exchange generates abundant vacant sites in the double six-membered-rings of the SSZ-13 zeolite for relocating Cu2+species and thus allows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Cu species.The catalyti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on-exchanged Cu-SSZ-13 zeolites exhibit quite differ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NH3-SCR reaction but superior to the parent counterpart.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edistribution of Cu species rather than other factors(e.g.,crystallinity,chemical composition,and porous structure)i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roved NH3-SCR performance and SO_(2) and H_(2)O resistance.Our work offer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cisely adjust the Cu distribution in preparing the industrial SCR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st zeolite cu-SSZ-13 Ion-exchange Redistribution of cu species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下载PDF
Y沸石中Cu(Ⅰ)的可控构筑及其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凯博 沈佳新 +3 位作者 李玉霞 谈朋 刘晓勤 孙林兵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7-1615,共9页
乙烯(C_(2)H_(4))和乙烷(C_(2)H_(6))物理性质相似,其高效分离具有挑战性。利用Cu(Ⅰ)活性位与C_(2)H_(4)间的π络合作用,Cu(Ⅰ)基吸附剂能在温和条件下选择性地分离C_(2)H_(4)和C_(2)H_(6),显著降低传统低温精馏分离过程的能耗。Cu(Ⅰ)... 乙烯(C_(2)H_(4))和乙烷(C_(2)H_(6))物理性质相似,其高效分离具有挑战性。利用Cu(Ⅰ)活性位与C_(2)H_(4)间的π络合作用,Cu(Ⅰ)基吸附剂能在温和条件下选择性地分离C_(2)H_(4)和C_(2)H_(6),显著降低传统低温精馏分离过程的能耗。Cu(Ⅰ)由Cu(Ⅱ)还原制得,但Cu(Ⅱ)还原的不可控、能耗高且Cu(Ⅰ)收率低一直是Cu(Ⅰ)基吸附剂应用的障碍。采用选择性还原策略(SRS)成功在Y型沸石中选择性地构筑了Cu(Ⅰ)活性位,实现了温和条件下C_(2)H_(4)/C_(2)H_(6)的吸附分离。利用甲醛(HCHO)蒸气扩散传递,与沸石中的Cu(Ⅱ)反应,实现了低温(140℃)下Cu(Ⅰ)的选择性构筑;制得的Cu(Ⅰ)Y具有优异的C_(2)H_(4)/C_(2)H_(6)吸附分离性能,Cu(Ⅰ)Y的选择性达16.3,远高于Cu(Ⅱ)Y的3.2。机理研究表明,HCHO与Y沸石中的Cu(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得到Cu(Ⅰ)的同时生成CO_(2)和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乙烯/乙烷分离 选择性 一价铜 选择性还原策略 沸石
下载PDF
Cu(Ⅰ)Y分子筛的固态离子交换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姜明 伏义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822-826,共5页
应用IR、MS和EPR表征CuCl和NH4Y固态离子交换过程以及制备Cu(Ⅰ)Y的一些特性.固态离子交换程度依赖于反应温度.和还原Cu(Ⅱ)Y得到Cu(Ⅰ)Y的方法,固态离子交换是更为有效的制备纯Cu(Ⅰ)Y的方法.
关键词 铜分子筛 固态离子交换 Y分子筛 IR MS EPR
下载PDF
Cu(Ⅰ)Y分子筛对不同硫化物的选择性吸附脱硫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黎明 王洪国 +2 位作者 靳玲玲 鞠秀芳 宋丽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方法且在高温N2氛下制备Cu(Ⅰ)Y分子筛。通过固定床、SCD色谱考察Cu(Ⅰ)Y对噻吩(T)、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及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Cu(Ⅰ)Y对于不同硫化物溶液脱硫效果依次...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方法且在高温N2氛下制备Cu(Ⅰ)Y分子筛。通过固定床、SCD色谱考察Cu(Ⅰ)Y对噻吩(T)、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及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Cu(Ⅰ)Y对于不同硫化物溶液脱硫效果依次为: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噻吩。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硫化物在Cu(Ⅰ)Y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上述不同硫化物在Cu(Ⅰ)Y分子筛上的吸附能,分子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硫化物在Cu(Ⅰ)Y分子筛表面上的吸附能为:苯并噻吩为-96.4kJ/mol,二苯并噻吩为-88.5 kJ/mol,噻吩为-111.5 kJ/mol,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为-83.7 kJ/mol。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Y分子筛 吸附脱硫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Cu(Ⅰ)Y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玉 郑华艳 +2 位作者 李茜 李忠 谢克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6-98,共3页
对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Cu(Ⅰ)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考察了分子筛载体、催化剂制备温度和制备时间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Y型分子筛为载体催化活性最好。Cu(Ⅰ)Y催化剂,其最佳... 对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Cu(Ⅰ)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考察了分子筛载体、催化剂制备温度和制备时间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Y型分子筛为载体催化活性最好。Cu(Ⅰ)Y催化剂,其最佳制备温度为650℃,制备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40℃。在O2流量为1mL/min时,随着CO/O2摩尔比值的提高,CMeOH及STY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DMC则呈上升趋势,最佳原料气摩尔比CO/O2=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氧化羰基化 甲醇 cu()分子筛催化剂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Cu(Ⅰ)-Y吸附剂结构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谷涛 慕旭宏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采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出Cu(Ⅱ)-Y分子筛,考察了交换条件对其离子交换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经过活化处理后制备出Cu(Ⅰ)-Y分子筛吸附剂,对其汽油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水热处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Cu(Ⅱ)-Y分子筛的Cu含量... 采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出Cu(Ⅱ)-Y分子筛,考察了交换条件对其离子交换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经过活化处理后制备出Cu(Ⅰ)-Y分子筛吸附剂,对其汽油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水热处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Cu(Ⅱ)-Y分子筛的Cu含量,但温度过高会破坏其晶体结构;分子筛适宜的水热交换条件为Cu(NO3)2溶液浓度0.5 mol/L、固液比0.05、交换温度135℃、交换时间12 h;适宜的活化条件为在500℃的N2中焙烧6 h;在上述条件下制得的分子筛吸附剂对模型汽油在常压、室温、液体时空速为10 h-1时的饱和硫容量为8.61%(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Y分子筛 水热离子交换 活化 吸附脱硫 汽油
下载PDF
NO分解催化剂Cu/分子筛的ESR研究 Ⅰ.水合铜分子筛的ESR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 张菊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713-715,共3页
系统地比较了在各种不同制备条件下制得的Cu/ZSM-5、Cu/丝光沸石、Cu/镁碱沸石和Cu/毛沸石的ESR谱,至少六种水合Cu物种被发现,而且发现分子筛的腔结构对Cu物种的存在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分解 催化剂 水合铅分子筛 ERE 分子筛
下载PDF
噻吩及其与烯烃在Cu(Ⅰ)Y分子筛中吸附的蒙特卡洛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越 莫周胜 +1 位作者 李强 宋丽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7,共6页
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研究了噻吩及其与烯烃混合后在Cu(Ⅰ)Y分子筛中的吸附行为,选用含噻吩质量分数为300μg/g的正壬烷为模拟油进行吸附模拟,得到噻吩在Cu(Ⅰ)Y分子筛中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分布照片和局部吸附构型,并分别模拟4种... 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研究了噻吩及其与烯烃混合后在Cu(Ⅰ)Y分子筛中的吸附行为,选用含噻吩质量分数为300μg/g的正壬烷为模拟油进行吸附模拟,得到噻吩在Cu(Ⅰ)Y分子筛中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分布照片和局部吸附构型,并分别模拟4种烯烃存在时对Cu(Ⅰ)Y分子筛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吩在Cu(Ⅰ)Y分子筛中的吸附为Langmuir型吸附,且高温不利于噻吩的吸附,同时由吸附照片观察到噻吩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作用力相互聚集形成大的分子簇,进而填满Cu(Ⅰ)Y分子筛超笼孔道;Cu(Ⅰ)Y分子筛对噻吩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而烯烃对噻吩饱和吸附量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环己烯>1,5-己二烯>1-己烯>1-辛烯,同时从微观吸附构型可以看出环己烯与噻吩存在竞争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脱硫 cu()Y分子筛 噻吩 烯烃 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Cu(Ⅰ)NH_(4)Y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冠泓 王焕 +5 位作者 曹利星 赵静 李强 张晓欣 秦玉才 宋丽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4-250,共7页
本研究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用不同浓度的CuCl_(2)对NH_(4)Y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制得系列CuNH_(4)Y-x分子筛吸附剂,并通过固定床吸附穿透实验及一系列表征手段探究了Cu的价态和负载量对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吸附穿透实验结果表明... 本研究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用不同浓度的CuCl_(2)对NH_(4)Y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制得系列CuNH_(4)Y-x分子筛吸附剂,并通过固定床吸附穿透实验及一系列表征手段探究了Cu的价态和负载量对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吸附穿透实验结果表明,Cu(Ⅰ)NH_(4)Y0.10的乙烯吸附量明显高于Cu(Ⅱ)NH_(4)Y0.10,且Cu(Ⅰ)NH_(4)Y系列吸附剂的乙烯吸附量随着Cu负载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H_(2)-TPR和HRTEM表明,当Cu的负载量较低时,高度分散落位于Y分子筛超笼中的Cu(Ⅰ)物种是乙烯有效吸附位点。然而,当Cu的负载量较高时,部分Cu物种发生团聚,造成对乙烯吸附能力的减弱。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相比于Cu(Ⅱ)NH_(4)Y吸附剂,乙烯更容易吸附在Cu(Ⅰ)NH_(4)Y吸附剂上。该研究结果可为乙烯分离用高效Cu离子改性分子筛吸附剂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分离 乙烯 cuNH_(4)Y分子筛 cu价态 cu负载量
下载PDF
Cu离子分子筛催化材料在去除NO_(x)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令钦 崔素萍 +2 位作者 甘延玲 王亚丽 马晓宇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控制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于NO_(x)去除的技术有很多,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去除NO_(x)极有效的技术之一,利用CO去除NO_(x)为烟气脱硝(CO-SCR)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技术,直接... 控制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于NO_(x)去除的技术有很多,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去除NO_(x)极有效的技术之一,利用CO去除NO_(x)为烟气脱硝(CO-SCR)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技术,直接催化分解NO_(x)被认为是去除NO_(x)最理想、最环保的技术。Cu离子分子筛作为去除NO_(x)的高效催化剂,具有宽温度窗口和良好的水热稳定性。本文综述了Cu交换分子筛在去除NO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Cu离子分子筛在NH3-SCR、CO-SCR以及直接催化分解NO中的应用,着重总结了Cu离子参与去除NO的反应机理,归纳了分子筛中Cu活性位点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还讨论了铜离子分子筛的抗H_(2)O和SO_(2)中毒性能,展望了Cu离子分子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离子分子筛 NO_(x)去除 NH3-SCR NO直接分解 CO-SCR
下载PDF
Cu/ZSM-5分子筛催化剂SCR催化性能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坤鹏 宋崇林 +2 位作者 宾峰 吕刚 宋金瓯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采用液态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其理化特性和在NH3-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中催化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Cu元素主要以Cu+离子的形式富集于分子筛的浅层及表面,且分散性较好.Cu质量分数低于6.39%时,NO低温转化率... 采用液态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其理化特性和在NH3-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中催化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Cu元素主要以Cu+离子的形式富集于分子筛的浅层及表面,且分散性较好.Cu质量分数低于6.39%时,NO低温转化率随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Cu质量分数超过6.39%后,随Cu含量的增加,高温NO转化率开始衰减的温度降低.反应气流速在150,000,h-1以内时,反应气流速对Cu/ZSM-5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cu/ZSM-5分子筛催化剂 氮氧化物 脱除效率 离子交换
下载PDF
乙醇在双功能Pd-Cu/分子筛催化剂上气相氧化酯化一步合成乙酸乙酯 被引量:5
12
作者 伏再辉 奚红霞 龚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2-267,共6页
研究了乙醇在双功能Pd-Cu/分子筛催化剂上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发现Pd是氧化活性中心的主组分,CU主要对Pd的氧化功能起调变作用,以减少乙醇深度氧化副反应,提高酯化选择性.分子筛的酸性强弱对活性,特别是对酯化选... 研究了乙醇在双功能Pd-Cu/分子筛催化剂上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发现Pd是氧化活性中心的主组分,CU主要对Pd的氧化功能起调变作用,以减少乙醇深度氧化副反应,提高酯化选择性.分子筛的酸性强弱对活性,特别是对酯化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酯化要求在较强的酸中心上进行.探讨了氧化活性中心和酸中心的匹配关系以及CU对Pd的调变作用,提出了乙醇氧化酯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酯化 钯铜分子筛 乙酸乙酯
下载PDF
Cu-Mn-Zn/Y直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中锌和锰的协同调节作用
13
作者 杨琦 王帅 +3 位作者 唐秀娟 费金华 侯昭胤 郑小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0-353,共4页
通过对Y型分子筛负载Cu-Mn、Cu-Zn和Cu-Mn-Zn催化剂的结构、表面性质及其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活性的对比,发现Mn和Zn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作用相反,对催化剂吸附H2和CO的影响也不同。Mn和Zn的单独添加或共同添加引起催化剂结构和组分... 通过对Y型分子筛负载Cu-Mn、Cu-Zn和Cu-Mn-Zn催化剂的结构、表面性质及其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活性的对比,发现Mn和Zn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作用相反,对催化剂吸附H2和CO的影响也不同。Mn和Zn的单独添加或共同添加引起催化剂结构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改变,是造成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的协同作用,能调整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吸附性能达到适合的状态,从而使得催化剂具有高的二甲醚合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加氢 二甲醚 cu-Mn-Zn/分子筛 催化剂
下载PDF
金属组分负载量对Cu-Mn-Zn/Y直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凤仙 唐秀娟 +1 位作者 费金华 郑小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194,共4页
通过对不同金属负载量Cu-Mn-Zn/Y催化剂的研究,结果发现,金属组分的负载量为30 mmol时,CO的转化率和二甲醚的选择性分别可达65.6%和67.0%。金属组分负载量20 mmol^30 mmol时,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均呈高分散状态,增加金属组分负载量主要... 通过对不同金属负载量Cu-Mn-Zn/Y催化剂的研究,结果发现,金属组分的负载量为30 mmol时,CO的转化率和二甲醚的选择性分别可达65.6%和67.0%。金属组分负载量20 mmol^30 mmol时,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均呈高分散状态,增加金属组分负载量主要是增加了催化剂吸附CO和H2活性中心的数目,使得催化剂对CO的转化能力增加。当金属组分负载量达到35 mmol时,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作为主要活性组分的铜也发生了聚集,造成催化剂对CO和H2吸附能力降低;由于作为酸性组分的分子筛含量相对减少和大量金属组分对酸中心的覆盖作用,导致催化剂酸性降低,使得催化剂对CO的转化率和对二甲醚的选择性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n-Zn/Y 催化剂 一氧化碳加氢 二甲醚
下载PDF
纳米晶PbTiO_3负载CuO催化NO分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丽 薛念华 +3 位作者 陈向科 郭学锋 丁维平 陈懿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9-732,共4页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 PbTiO3 supported cupric oxide was synthesized as a catalyst for NO de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such as XPS, XRD, H2-TPR before and after NO d...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 PbTiO3 supported cupric oxide was synthesized as a catalyst for NO de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such as XPS, XRD, H2-TPR before and after NO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tested with a fix-bed micro-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bTiO3 was inactive for the reactions, but 1wt % Cu/PbTiO3 catalyst gave fairly good activities for NO decomposition at temperature as low as 473 K. Copper species were found well-dispersed but weakly interacted with the support before NO decomposition, and the NO decomposition cause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pper species, which became Cu(Ⅰ)and most probably incorporated into surface crystal lattice of the nano-sized PbTiO3. In NO reaction, a large amount of oxygen atom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NO penetrated into the nano-sized PbTiO3 support and caused small expansion of crystal lattice. The transport of oxygen between the copper species and the catalyst support may be helpful to speed up the kinetic regeneration of active metal sites from oxygen occupancy and resulted in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TIO3 catalyst surface crystal cuO 纳米晶 transport performa lattice 分解 催化 负载 active the with and after cu() small speed metal The area MOST was XPS XRD MAY in be
下载PDF
Cu-Mn/ZSM-5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酸性红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闵弘扬 王赟 +1 位作者 冉献强 范建伟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5年第1期52-56,64,共6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出Cu-Mn/ZSM-5催化剂,用于催化氧化降解水中偶氮染料酸性红。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材料表征,研究了废水p H值、反应温度、催化剂投加量、H2O2浓度、载体选择和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氧化降解酸性红的影响。结果表明:p H值... 通过浸渍法制备出Cu-Mn/ZSM-5催化剂,用于催化氧化降解水中偶氮染料酸性红。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材料表征,研究了废水p H值、反应温度、催化剂投加量、H2O2浓度、载体选择和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氧化降解酸性红的影响。结果表明:p H值为4,反应温度为70℃,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H2O2浓度为0.10mol/L是较佳反应条件。针对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酸性红溶液,催化去除率能够达到99%。通过对不同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ZSM-5作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高。不同的活性组分负载量中,Cu-Mn/20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最好。Cu-Mn/ZSM-5催化剂经过多次重复使用后,催化活性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cu-Mn/ZSM-5分子筛 酸性红
下载PDF
介孔构建对CuY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家豪 张国强 +3 位作者 高源 尹娇 郑华艳 李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85-4697,共13页
采用H4EDTA、H_(2)Na2EDTA和NaOH溶液对原始NaY分子筛分别进行单独酸碱改性和酸碱连续改性,并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相应的CuY催化剂。结合N2物理吸附、TEM、XRD、29Si NMR、27Al NMR、NH3-TPD、Py-IR、ICP、XPS和CO-FTIR等对载体和催... 采用H4EDTA、H_(2)Na2EDTA和NaOH溶液对原始NaY分子筛分别进行单独酸碱改性和酸碱连续改性,并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相应的CuY催化剂。结合N2物理吸附、TEM、XRD、29Si NMR、27Al NMR、NH3-TPD、Py-IR、ICP、XPS和CO-FTIR等对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NaY分子筛介孔构建对CuY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Y分子筛经H4EDTA单独处理后,部分骨架铝被脱除形成非骨架硅铝物种,得到的E-NaY并未形成明显的介孔;E-NaY经H_(2)Na2EDTA酸洗处理后,非骨架铝和部分骨架铝被脱除,得到的EW-NaY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而E-NaY和EW-NaY经0.2 mol/L NaOH碱处理后,分子筛发生脱硅,同时伴随着非骨架铝重新插回分子筛骨架,得到的E0.2AT-NaY和EW0.2AT-NaY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中,EW0.2AT-NaY的介孔孔容(0.45 cm3/g)最大,且有丰富的Al缺陷结构,能够与反应物接触的Cu+交换位利用率最高。然而,由于EW0.2AT-NaY脱铝程度明显高于E0.2AT-NaY,导致能够与反应物接触的Cu+交换位数量(66μmol/g)明显小于E0.2AT-NaY(176μmol/g),最终导致EW0.2AT-CuY催化剂中Cu+活性位数量及催化活性略低于E0.2AT-CuY,二者的催化活性约为原始CuY催化剂的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催化剂 介孔 cu+活性位 氧化羰基化
下载PDF
Cu-La_(2)O_(3)-Al_(2)O_(3)/SBA-15催化剂上乙醇催化转化制正丁醇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昊 赵豪健 +2 位作者 沈昕悦 江大好 李小年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Cu基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提出一种以有序介孔氧化硅分子筛(SBA-15)为载体制备负载型Cu基催化剂的方法。采用共浸渍法制备Cu-La_(2)O_(3)-Al_(2)O_(3)/SBA-15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固定床乙醇制正丁醇反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Cu基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提出一种以有序介孔氧化硅分子筛(SBA-15)为载体制备负载型Cu基催化剂的方法。采用共浸渍法制备Cu-La_(2)O_(3)-Al_(2)O_(3)/SBA-15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固定床乙醇制正丁醇反应。在温度为533 K,压力为3 MPa,液体时空速率(LHSV)=2 mL×h^(-1)×g^(-1),N_(2)与乙醇的体积比V(N_(2))/V(EtOH)为250:1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具有46.8%的乙醇转化率和48.9%的正丁醇选择性,并且在120 h的连续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SBA-15载体孔道中高度分散的Al_(2)O_(3)和La_(2)O_(3)提供了大量彼此邻近的酸碱活性位点,而高度分散且稳定的Cu提供了大量脱氢/加氢活性中心,两者的协同作用是Cu-La_(2)O_(3)-Al_(2)O_(3)/SBA-15催化剂在乙醇制正丁醇反应中表现优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氧化硅分子筛(SBA-15) cu基催化剂 乙醇 正丁醇
下载PDF
链状ZSM-5分子筛耦合Cu-Fe_(3)O_(4)用于CO_(2)加氢制轻质芳烃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祥龙 文承彦 +3 位作者 金科 林溢琦 马隆龙 王晨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83-1190,共8页
近年来,二氧化碳(CO_(2))的捕获与利用受到广泛关注,尤其CO_(2)加氢直接制轻质芳烃(如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已被当作一条具有潜力的化学品生产路线,但有效调控芳烃产物分布及提高目标芳烃选择性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本研究提供了一... 近年来,二氧化碳(CO_(2))的捕获与利用受到广泛关注,尤其CO_(2)加氢直接制轻质芳烃(如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已被当作一条具有潜力的化学品生产路线,但有效调控芳烃产物分布及提高目标芳烃选择性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由铜改性铁基催化剂耦合链状ZSM-5分子筛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一步高效制备轻质芳烃。采用了XRD、SEM、TEM、ICP-AES、Py-FTIR和N_(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双功能催化剂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分子筛酸密度和长径比(即b轴/a轴)对芳烃选择性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高酸密度及适当长径比的链状ZSM-5分子筛能促进产物的C−C偶联并抑制CH_(4)的生成,从而有效提高芳烃的选择性及甲苯的时空收率(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芳烃 ZSM-5分子筛 cu-Fe_(3)O_(4) 双功能催化剂
下载PDF
不同硅铝比对Cu-SAPO-34的NH3-SCR性能及低温水热老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航 蒋涵 +2 位作者 林赫 管斌 黄震 《柴油机》 2019年第5期27-34,共8页
采用新型一锅法合成一系列硅铝比不同的Cu-SAPO-34催化剂。合成过程中,硅铝比分别设为0.3、0.4、0.5、0.6、0.7、0.8,通入70 ℃含水10%的空气16 h进行低温水热老化。对新鲜和老化后的催化剂的NO x 去除活性、N 2选择性进行了实验测定;... 采用新型一锅法合成一系列硅铝比不同的Cu-SAPO-34催化剂。合成过程中,硅铝比分别设为0.3、0.4、0.5、0.6、0.7、0.8,通入70 ℃含水10%的空气16 h进行低温水热老化。对新鲜和老化后的催化剂的NO x 去除活性、N 2选择性进行了实验测定;并进行了BET、XRD、H 2-TPR以及NH 3-TPD表征实验。结果发现:硅铝比为0.4的Cu-SAPO-34,其NO x 去除效率和低温水热老化稳定性都达到最佳。从XRD、H 2-TPR、NH 3-TPD的表征结果也可以发现:硅铝比为0.4的Cu-SAPO-34催化剂在结构、铜离子特性及分布、表面酸性位点等特征都达到了一个相对优化的状态。由此得出结论:提高Cu-SAPO-34的NH 3-SCR性能以及低温水热稳定性的关键是,合成过程中保证硅铝比维持在一个比较小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APO-34 分子筛催化剂 低温水热老化 硅铝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