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负载Cu单原子纳米酶的制备和类酶活性研究
1
作者 陈心珠 刘晓宇 +2 位作者 张少芳 穆晓宇 张晓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84-2696,共13页
目的 单原子纳米酶(single-atom nanozyme,SAN)因其高原子利用率及丰富的类酶活性被广泛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SAN活性位点负载量较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高原子负载量的SAN,并对其类酶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希望... 目的 单原子纳米酶(single-atom nanozyme,SAN)因其高原子利用率及丰富的类酶活性被广泛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SAN活性位点负载量较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高原子负载量的SAN,并对其类酶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希望为高负载SAN的制备提供思路,并为SAN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本研究通过原位锚定策略将金属盐前驱体锚定在氨基化石墨烯量子点框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热解稳定Cu原子和载体之间的化学键,制备出负载量高达7.66%(质量百分比)的高负载Cu单原子纳米酶(high-loading Cu SAN)。此外,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氮蓝四唑(NBT)为显色剂,评估了high-loading Cu SAN的类过氧化物酶(POD)、类氧化物酶(OXD)及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与传统金属有机框架锚定法制备的低负载Cu单原子纳米酶(low-loading Cu SAN)作比较。以过氧化氢(H_(2)O_(2))为催化底物,对比研究了高/低负载Cu SAN的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研究表明,本文制备的高负载Cu SAN的类POD和SOD活性分别是低负载Cu SAN的3.4倍和8.88倍,且表现出类酶催化选择性。结论 本研究为高负载SAN的制备和活性研究提供了思路,为SAN在检测传感、疾病治疗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纳米 cu原子 负载 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下载PDF
TiO_2负载的纳米铑簇合物催化丙酮酸乙酯不对称氢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熊伟 黄裕林 +5 位作者 马红霞 陈华 黎耀忠 李蕾蕾 程溥明 李贤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2-925,共4页
研究了辛可尼定作手性修饰剂修饰的负载型纳米铑簇合物催化剂 (0 5 %Rh/PVP TiO2 )催化丙酮酸乙酯不对称氢化反应 ,在该反应中手性修饰剂辛可尼定不仅具有对产物生成的手性诱导作用 ,而且对反应具有明显加速作用 ;在优化反应条件后 ,... 研究了辛可尼定作手性修饰剂修饰的负载型纳米铑簇合物催化剂 (0 5 %Rh/PVP TiO2 )催化丙酮酸乙酯不对称氢化反应 ,在该反应中手性修饰剂辛可尼定不仅具有对产物生成的手性诱导作用 ,而且对反应具有明显加速作用 ;在优化反应条件后 ,反应的TOF和对映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 5 8 0min-1和 61 9%e 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氢化反应 TIO2 负载型催化剂 二氧化钛 纳米合物 催化反应 丙酮酸乙酯 辛可尼定 手性修饰剂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秦君 张爱清 +2 位作者 李琳 刘汉范 翟豪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4-279,共6页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酰胺及其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对苯液相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铂纳米簇以及负载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酰胺及其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对苯液相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铂纳米簇以及负载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铂纳米颗粒分散均匀,粒径为3~5 nm;催化剂中的Pt与超支化聚酰胺上的N和O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位。对比没有负载的纯铂催化剂,用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催化苯液相加氢反应,苯的转化率提高了约13倍,且产物中出现了部分加氢产物环己烯,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一定的环己烯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 纳米 苯加氢 负载催化剂
下载PDF
乙醇/水体系负载型纳米Cu/Fe二元合金的合成、改性及其还原三氯乙烯的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环 金朝晖 李铁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34-2238,共5页
在乙醇/水体系中采用KBH4液相还原法,以石墨微粉为载体,Cu为复合金属,通过两步法合成了具有球状团簇结构的负载型纳米Cu/Fe二元合金.与单纯负载型纳米Fe0相比,该复合材料对三氯乙烯(TCE)具有更高的还原脱氯性能,纳米Fe0的质量浓度为10 ... 在乙醇/水体系中采用KBH4液相还原法,以石墨微粉为载体,Cu为复合金属,通过两步法合成了具有球状团簇结构的负载型纳米Cu/Fe二元合金.与单纯负载型纳米Fe0相比,该复合材料对三氯乙烯(TCE)具有更高的还原脱氯性能,纳米Fe0的质量浓度为10 g/L时,5 h内能将10 mg/L的TCE完全去除.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于负载型纳米二元合金的表面改性,改性后的材料对TCE的还原脱氯性能提高.改性材料连续降解TCE 36 d,10.2 mg/L TCE在7 h内即完全去除,材料改性后不易氧化失活,还原性能保持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水体系 负载纳米cu/Fe二元合金 还原脱氯 三氯乙烯 表面改性
下载PDF
交联型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钌纳米簇杂化膜的制备及其催化苯加氢反应研究
5
作者 李琳 秦君 +1 位作者 覃丽婷 张爱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11-15,共5页
以4,4’-二氨基二苯醚为A2单体,均苯三甲酸为B3单体,溶液缩聚合成摩尔比为2∶1的A2+B3型超支化聚酰胺,并对其进行改性,将端基转变为乙烯基,再通过热交联反应,加入甲基丙烯酸控制交联度,从而制备出了5种不同交联度的超支化聚酰胺.分别将... 以4,4’-二氨基二苯醚为A2单体,均苯三甲酸为B3单体,溶液缩聚合成摩尔比为2∶1的A2+B3型超支化聚酰胺,并对其进行改性,将端基转变为乙烯基,再通过热交联反应,加入甲基丙烯酸控制交联度,从而制备出了5种不同交联度的超支化聚酰胺.分别将其作为钌纳米簇的载体,最终得到相应5种不同交联度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钌杂化膜催化剂,用FT-IR、1H-NMR、SEM、XPS等对杂化膜催化剂表征,研究了其在苯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度的增加,苯的转化率逐渐升高,环己烯的选择性也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 交联 纳米 负载催化剂 苯加氢
下载PDF
硅溶胶负载非晶态NiB纳米团簇的制备与催化加氢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闫洪 李伟 +1 位作者 张明慧 陶克毅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1,共3页
以硅溶胶为载体,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超小尺寸的非晶态NiB催化剂.采用高倍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和能量色散谱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硅溶胶为载体负载的非晶态NiB催化剂,其活性组分的粒径在1~2nm,并且活性组... 以硅溶胶为载体,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超小尺寸的非晶态NiB催化剂.采用高倍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和能量色散谱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硅溶胶为载体负载的非晶态NiB催化剂,其活性组分的粒径在1~2nm,并且活性组分Ni均匀地分布于硅溶胶载体上.与传统的Raney Ni催化剂相比,NiB/硅溶胶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催化加氢性能并极大地提高了氢化效率.催化剂的优良活性可归因于载体硅溶胶的大表面积及其硅烷醇对活性组分的锚定功能,这使活性组分Ni以超小尺寸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上,从而使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 负载 非晶态 纳米 加氢
下载PDF
纳米晶PbTiO_3负载CuO催化NO分解 被引量:1
7
作者 邢丽 薛念华 +3 位作者 陈向科 郭学锋 丁维平 陈懿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9-732,共4页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 PbTiO3 supported cupric oxide was synthesized as a catalyst for NO de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such as XPS, XRD, H2-TPR before and after NO d...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 PbTiO3 supported cupric oxide was synthesized as a catalyst for NO de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such as XPS, XRD, H2-TPR before and after NO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tested with a fix-bed micro-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bTiO3 was inactive for the reactions, but 1wt % Cu/PbTiO3 catalyst gave fairly good activities for NO decomposition at temperature as low as 473 K. Copper species were found well-dispersed but weakly interacted with the support before NO decomposition, and the NO decomposition cause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pper species, which became Cu(Ⅰ)and most probably incorporated into surface crystal lattice of the nano-sized PbTiO3. In NO reaction, a large amount of oxygen atom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NO penetrated into the nano-sized PbTiO3 support and caused small expansion of crystal lattice. The transport of oxygen between the copper species and the catalyst support may be helpful to speed up the kinetic regeneration of active metal sites from oxygen occupancy and resulted in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TIO3 catalyst surface crystal cuO 纳米 transport performa lattice 分解 催化 负载 active the with and after cu(Ⅰ) small speed metal The area MOST was XPS XRD MAY in be
下载PDF
Cu/LiF团簇基多层纳米膜的结构研究
8
作者 巨新 《同步辐射装置用户科技论文集》 1998年第1期24-26,共3页
用蒸发/冷凝方法制备Cu/LiF团簇基多层膜,用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慢正电子束进行研究。与相应的本材料相比,虽然未发现Cu-Cu键长有明显收缩,但其配位数减少,结构无序性增加。同时,讨论了制备条件对其微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EXAFS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氟化锂 慢正电子束 结构无序性 cu/LiF团基多层纳米 结构
下载PDF
Cu/Ag纳米簇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Ag^+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可钰 孔令灿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9-653,共5页
本文以D-青霉胺为配体,通过一锅法在室温下制备出对Ag^+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的Cu/Ag纳米簇(Cu/AgNCs)比率型荧光探针,并对其结构和光谱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的荧光随着Ag^+掺杂量的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蓝移,在最佳实验条件... 本文以D-青霉胺为配体,通过一锅法在室温下制备出对Ag^+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的Cu/Ag纳米簇(Cu/AgNCs)比率型荧光探针,并对其结构和光谱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的荧光随着Ag^+掺杂量的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蓝移,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探针的荧光比率(I570/I615)与Ag^+浓度在0~1 6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9μmol/L,并对多种常见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该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人体尿样和环境水样中Ag^+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g纳米 比率荧光探针 银离子
下载PDF
Cu纳米团簇发光性能的调控研究
10
作者 李丹丹 姜泳 +2 位作者 姚涛 孙治湖 韦世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9-365,共7页
报道了通过硫醇配体实现Cu纳米团簇发光特性的调控.光致发光谱(PL)显示,在初始合成的2-巯基-5-正丙烷基嘧啶(MPP)包覆的Cu纳米团簇溶液中逐渐增加十二硫醇(C12SH)的浓度,Cu纳米团簇主发光峰的波长从623 nm逐渐蓝移到584 nm.质谱结果显示... 报道了通过硫醇配体实现Cu纳米团簇发光特性的调控.光致发光谱(PL)显示,在初始合成的2-巯基-5-正丙烷基嘧啶(MPP)包覆的Cu纳米团簇溶液中逐渐增加十二硫醇(C12SH)的浓度,Cu纳米团簇主发光峰的波长从623 nm逐渐蓝移到584 nm.质谱结果显示,在配体交换过程前后,Cu纳米团簇中Cu原子数目保持不变,但随加入的C12SH的浓度增加,C12SH逐渐取代原有的MPP配体.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溶液中发生配体交换过程的Cu纳米团簇的原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12SH浓度的增加,金属特征的Cu—Cu配位消失,Cu—S键长从0.228 nm缩短到0.224 nm,同时Cu—S之间的电荷转移增多,C12SH的刻蚀使得Cu纳米团簇的原子构型由初始的四面体排布展开为"—S—Cu—S—"一维链状结构,导致团簇整体发生金属性到共价性的转变,从而引起光致发光和吸收波长的显著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 光致发光 配体交换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下载PDF
Cu纳米团簇发光性能和结构的研究
11
作者 葛梦然 李丹丹 +1 位作者 姚涛 潘国强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2,共6页
利用光致发光谱(Photoluminescence,PL)、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和MALDI-TOF质谱等技术研究了化学还原法合成的Cu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光性能及其结构。PL谱表明随着反应溶液中十二硫醇(C12SH)和2-巯基-5... 利用光致发光谱(Photoluminescence,PL)、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和MALDI-TOF质谱等技术研究了化学还原法合成的Cu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光性能及其结构。PL谱表明随着反应溶液中十二硫醇(C12SH)和2-巯基-5-正丙烷基嘧啶(C7H10N2S,2-mercapto-5-n-propylpyrimidine,MPP)配体比例的增加,Cu纳米团簇主发光峰的波长从618 nm逐渐蓝移到571 nm。质谱的结果说明以MPP作为单一配体时的主要产物为Cu5[MPP]3;而当为MPP与C12SH两种混合配体时,Cu纳米团簇中Cu原子数变小,组成变为Cu4[MPP][C12SH];并且随着C12SH比例增加,Cu4[MPP][C12SH]产物的组成保持不变。XAFS结果则进一步表明随着C12SH比例的增加,Cu纳米团簇的Cu-S键长从0.228 nm缩短到0.224 nm,原子构型从双三角锥结构转变为四面体。综合以上结果,认为Cu纳米团簇的原子数的减少导致团簇的光致发光从618nm蓝移至597 nm;而Cu-S键长的缩短引起Cu(I)-S杂化的HOMO-LUMO带隙增大,从而导致团簇的发光波长进一步从597 nm蓝移至571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 发光可调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同步辐射
下载PDF
利用HAADF—STEM观察加氢脱硫催化剂上负载的MoS2、Co—Mo—S、Ni—Mo—S和Ni—W—S纳米团簇的形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霞(译) 《工业催化》 CAS 2007年第9期61-61,共1页
在加氢脱硫催化剂中,关于石墨负载的MoS2、Co—Mo—S、Ni—Mo—S和Nj—W—S纳米团簇,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high-angle annular dark field-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HAADF-STEM)可以精确的观察到... 在加氢脱硫催化剂中,关于石墨负载的MoS2、Co—Mo—S、Ni—Mo—S和Nj—W—S纳米团簇,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high-angle annular dark field-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HAADF-STEM)可以精确的观察到纳米团簇的表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催化剂 MOS2 纳米 表面形态 TEM观察 NI 负载 Co
下载PDF
负载Cu—Zn催化剂的碳纳米管用于甲醇部分氧化制氢
13
作者 刘晓霞(译) 《工业催化》 CAS 2007年第7期69-69,共1页
将碳纳米管(carbon nano-bube,CNT)用作Cu—Zn催化剂载体,通过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来测试二者的协调性。实验所用CNT是将乙炔作为碳源、在氧化铝阳极模板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 将碳纳米管(carbon nano-bube,CNT)用作Cu—Zn催化剂载体,通过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来测试二者的协调性。实验所用CNT是将乙炔作为碳源、在氧化铝阳极模板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分析了CNT的结构特性。Cu—Zn催化剂可以以不同的金属负载量通过共沉淀法负载到CNT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负载 部分氧化 纳米 N催化剂 cu 制氢 甲醇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新型荧光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Cu^(2+)检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松美 宋晓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58,共4页
在水溶液中以L-半胱氨酸(L-Cys)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具有一定荧光性能的金纳米团簇(L-Cys-AuNCs),并对其结构及荧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Cu2+对L-Cys-AuNCs的荧光强度有特殊的响应,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快捷方便的痕量铜离子的检测方... 在水溶液中以L-半胱氨酸(L-Cys)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具有一定荧光性能的金纳米团簇(L-Cys-AuNCs),并对其结构及荧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Cu2+对L-Cys-AuNCs的荧光强度有特殊的响应,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快捷方便的痕量铜离子的检测方法。考察了L-Cys与金盐摩尔比、溶液pH、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L-Cys-AuNCs的荧光强度与Cu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当Cu2+浓度范围为10-6~10-4mol·L-1时,L-Cys-AuNCs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67.541c+703.02(R=0.995)。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水样中铜离子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L-Cys-AuNCs) 荧光猝灭 cu2+
下载PDF
有序介孔炭负载铜基催化剂Cu/CMK-3用于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瑞玉 刘亚丽 +1 位作者 樊星 魏贤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9-776,共8页
通过纳米浇铸法合成了有序介孔炭CMK-3,再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CMK-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以及透射电镜(TEM)的表征结果表明,Cu/CMK-3具有序介孔结构,活性Cu物种均匀分散于CMK-3的... 通过纳米浇铸法合成了有序介孔炭CMK-3,再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CMK-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气相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以及透射电镜(TEM)的表征结果表明,Cu/CMK-3具有序介孔结构,活性Cu物种均匀分散于CMK-3的表面及孔道中,粒径为10~20 nm,远小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铜/活性炭(Cu/AC)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器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450℃下制备的Cu/CMK-3催化活性最高,反应10 h内碳酸二甲酯(DMC)的时空收率(STY)达到286 mg·g^-1·h^-1,选择性为76%。长周期活性评价结果表明Cu/CMK-3稳定性较相同条件下制备的Cu/AC有大幅提高,50 h内DMC的STY降低了20%,75 h内降低了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催化 负载型催化剂 纳米浇注法 介孔cu/CMK-3 碳酸二甲酯 甲醇 氧化羰基化
下载PDF
液态金属Cu快速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及非晶态结构转变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易学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52,共9页
本文采用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由5万个液态金属Cu原子组成系统的原子团簇的形成与演变特性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似研究.我们采用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来描述复杂的微观结构转变.研究发现:系统形成以1551、1541和1431三种键型为... 本文采用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由5万个液态金属Cu原子组成系统的原子团簇的形成与演变特性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似研究.我们采用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来描述复杂的微观结构转变.研究发现:系统形成以1551、1541和1431三种键型为主的非晶态结构;二十面体原子团(12 0 12 0)和(12 2 8 2)、(13 1 10 2)、(13 3 6 4)、(14 1 10 3)、(14 2 8 4)、(14 3 6 5)缺陷多面体基本原子团在液态转变为非晶体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所形成的纳米团簇是由一些基本团簇和由这些基本团簇相互连接而成的中等团簇所组成,这正是与由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溅射法所获得的团簇结构的本质差别所在.通过双体分布函数g(r)、HA键型、基本原子团、平均原子体积和比值g_(min)/g_(max)的分析,还得到液态金属Cu在冷却速率为1.0×10^(14)K/S时的非晶转变温度T_8约为673 K.同时还发现,1551、1441、1661三种键型随温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反映出体系对称性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cu Q—SC多体势 分子动力学模拟 非晶态 纳米结构
下载PDF
载银Cu_2O纳米球制备及其去除焦化废水中偶氮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海霞 陈卓 《绿色科技》 201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通过沉淀法制备了Cu2O纳米球,然后采用化学还原法将纳米银颗粒负载在Cu2O纳米球表面,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和晶体形态进行了表征,最后以偶氮类染料甲基橙模拟常见的焦化废水污染物,在UV体系下分别用Cu2O纳米球和载银Cu2O纳... 通过沉淀法制备了Cu2O纳米球,然后采用化学还原法将纳米银颗粒负载在Cu2O纳米球表面,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和晶体形态进行了表征,最后以偶氮类染料甲基橙模拟常见的焦化废水污染物,在UV体系下分别用Cu2O纳米球和载银Cu2O纳米球进行了吸附与光降解实验,以研究其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2h的光催化,模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4.1%及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纳米 去除 负载 焦化废水 偶氮类染料
下载PDF
福建物构所等在团簇负载型MOF薄膜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18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5-315,共1页
纳米团簇和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都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如何将两者在一个体系内复合发展新的功能材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受限于MOF材料有限的窗口尺寸,与孔道尺寸匹配的纳米团簇分子均难以直接负载到MOF孔结构中。
关键词 薄膜材料 物质结构研究 MOF 负载 纳米 结构化学 中获 无机合成化学 功能材料 张健
下载PDF
大连理工大学的Ni-ZnO纳米簇催化CO_(2)加氢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19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20,共1页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尺寸为2 nm的Ni-ZnO纳米簇,并原位稳定到SiO_(2)上形成负载型催化剂。由于Ni与ZnO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小尺寸效应,在260℃、氢气压力3 MPa的条件下甲酸的产率达97%,其活性高于Ni基催化剂,甚...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尺寸为2 nm的Ni-ZnO纳米簇,并原位稳定到SiO_(2)上形成负载型催化剂。由于Ni与ZnO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小尺寸效应,在260℃、氢气压力3 MPa的条件下甲酸的产率达97%,其活性高于Ni基催化剂,甚至可与Pd等贵金属催化剂相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化学会 负载型催化剂 贵金属催化剂 反相微乳液法 氢气压力 NI基催化剂 纳米 小尺寸效应
下载PDF
液态金属Cu大系统快速凝固过程中微观结构转变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易学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5-120,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液态金属Cu的快速凝固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和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CTIM)分析了金属Cu原子的成键类型和形成的原子团簇结构。研究发现...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液态金属Cu的快速凝固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和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CTIM)分析了金属Cu原子的成键类型和形成的原子团簇结构。研究发现,系统形成以1551、1541和14313种键型为主的非晶态结构;二十面体原子团(120120)和缺陷多面体基本原子团(12282)、(131102)、(13364)、(141103)、(14284)、(14365)在液态转变为非晶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系统所形成的纳米级团簇由一些基本多面体原子团相互连接而成,这正是与由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溅射法所获得的团簇结构的本质差别。通过对双体分布函数g(r)、HA键型、基本原子团和平均原子体积的分析,还得到液态金属Cu在冷却速率为1.0×1014K/s时的非晶转变温度Tg约为67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态金属cu Q-SC多体势 纳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