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6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u-Ni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机理与途径
1
作者 黄艳芳 丁鑫 +3 位作者 杨淑珍 蔡保刚 杜屹凡 韩桂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电荷转移。电子转移通道末端的Cu_(2)O和Fe与Ni掺杂对氧还原反应生成H_(2)O_(2)起着重要作用。由原位产生的H_(2)O_(2)催化生成的·OH是降解Rh B的关键活性物质。通过LC-MS/MS对Rh B的降解中间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h B的降解主要来自于·H和·OH的协同作用。当pH=2、Fe@Cu-Ni催化剂用量为0.5 g/L、Rh B初始浓度为20 mg/L时,Rh B的降解效率可达98.7%。该研究强调了Fe@Cu-Ni复合材料在消除染料残留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解 fe@cu-Ni 罗丹明B 降解路径
下载PDF
双尺度Fe_(3)Si相调控对Cu-2.5Fe-0.2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于翔宇 邱文婷 +3 位作者 郑良玉 王永如 项燕龙 龚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通过在铜铁合金中添加微量Si元素,并利用组合形变热处理工艺对亚微米级Fe_(3)Si相和纳米级Fe_(3)Si相的析出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处理后的Cu-2.5Fe-0.2Si合金中形成了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其抗拉强度、电导率和伸长率分别为401MPa、... 通过在铜铁合金中添加微量Si元素,并利用组合形变热处理工艺对亚微米级Fe_(3)Si相和纳米级Fe_(3)Si相的析出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处理后的Cu-2.5Fe-0.2Si合金中形成了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其抗拉强度、电导率和伸长率分别为401MPa、69.25%IACS和12.50%。合金中纳米级Fe_(3)Si析出相与铜基体的位向关系为[011ˉ]Cu//[11ˉ1]Fe_(3)Si。双尺度Fe_(3)Si相对合金屈服强度的提高均有贡献。其中,纳米级析出相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值更大,约为亚微米级第二相的6倍。相比于Cu-2.5Fe合金,Si的添加促进了合金基体中铁相的析出及细化,降低了动态再结晶温度,进而实现了合金强度、电导率和塑性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Si合金 力学性能 电导率 fe_(3)Si相 双尺度相
下载PDF
Al-Cu-Mn-Fe-Ag-Zr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室温和高温性能研究
3
作者 刘敬彬 栗梦玉 +3 位作者 胡静怡 苏宏福 高通 刘相法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432-439,共8页
Al-Cu合金具有低密度、耐热性好和潜在的高温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为提高Al-Cu基铸造合金的耐热性能,本文制备了质量分数为Al-4%Cu-0.5%Mn-0.1%Fe-0.4%Ag-0.3%Zr(简称AC)的合金。采用OM和SEM分析了合金的微观... Al-Cu合金具有低密度、耐热性好和潜在的高温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为提高Al-Cu基铸造合金的耐热性能,本文制备了质量分数为Al-4%Cu-0.5%Mn-0.1%Fe-0.4%Ag-0.3%Zr(简称AC)的合金。采用OM和SEM分析了合金的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采用XRD分析了合金的物相结构,采用EBSD研究了晶粒形态与尺寸分布,采用TEM分析了合金在时效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和析出相形态,采用高低温拉伸试验机进行了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C合金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主要包括Al_2Cu和Al_7Cu_2Fe,其中,Al_2Cu相在固溶处理后溶入基体中,并在时效处理后重新沉淀为θ′相,成为主要的强化相。此外,经T6热处理后,合金中还包含着T_(Mn)(Al_(20)Cu_2Mn_3)相,Ag元素固溶于铝基体中,而Zr元素则使得合金析出L1_2-Al_3Zr纳米相,其与θ′相存在位向关系。测试了合金在室温和高温(200、300和400℃)下的拉伸性能,对应屈服强度可分别达236、155、129和6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n-fe-Ag-Zr合金 Al-cu铸造合金 耐热性能 T6热处理
下载PDF
Fe^(2+)、Cu^(2+)诱导工艺对柞木表板颜色变化规律的影响
4
作者 侯豪杰 齐华春 +3 位作者 王宏兴 黄茹 李春风 刘明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木材中的木质素、抽提物等物质具有能与金属盐溶液产生颜色反应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以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作为诱导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色差最大时的工艺参数,探究金属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温... 木材中的木质素、抽提物等物质具有能与金属盐溶液产生颜色反应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以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作为诱导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色差最大时的工艺参数,探究金属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对实木复合地板柞木表板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对柞木表板色彩色调的影响极为显著(F值分别为20.4453、8.8442);柞木表板的明度色品指数(L^(*))、红绿轴色品指数(a^(*))、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随着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总色差(ΔE^(*))逐渐增大,最大为31.53、9.90,表板色调逐渐偏暗、偏绿、偏蓝;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Fe^(2+)、Cu^(2+)诱导时的柞木表板总色差都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木表板 fe^(2+) cu^(2+) 诱导变色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5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块金厂河Fe-Cu-Pb-Zn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黑柱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陆波德 刘学龙 +8 位作者 周云满 赵成峰 王基元 李方兰 李庆锐 王海 李守奎 曹振梁 周杰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4-1182,共19页
黑柱石是一种矽卡岩型铅锌及铁矿床中少见的矿物,与铅锌矿体、磁铁矿体关系密切。为查明黑柱石成矿过程中与铅锌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金厂河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中的黑柱石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分带性等开展了... 黑柱石是一种矽卡岩型铅锌及铁矿床中少见的矿物,与铅锌矿体、磁铁矿体关系密切。为查明黑柱石成矿过程中与铅锌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金厂河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中的黑柱石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分带性等开展了研究。根据电子探针数据计算可得,金厂河矿区黑柱石的化学式为:Ca_(0.95-1.08)(Fe_(0.87-1.97)Mn_(0.08-0.36)Mg_(0.01-0.06))^(2+)_((1.89-2.03))(Fe_(0.82-1.04)Al_(0.01-0.03))^(3+)_((0.88-1.15))[Si_(1.94-2.08)O_(7)]O(OH)。结合矿物组合类型、产状、分带特征等,推测矿床内矽卡岩由内带逐渐向外带交代的趋势。金厂河矿区主要有3种矿物共生组合:黑柱石+磁铁矿组合,黑柱石+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组合,黑柱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组合,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蚀变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代表组合Ⅰ),以石榴子石的分解为主,形成大量的黑柱石;退蚀变阶段(代表组合Ⅱ),以阳起石、黄铜矿、黄铁矿发育为主;石英-硫化物阶段(代表组合Ⅲ),以发育大量的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同时这一阶段内黑柱石分解,形成阳起石、方解石、磁铁矿等。此外,黑柱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石榴子石的类似,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认为:黑柱石是早期石榴子石退化分解的产物,矿床自内向外逐渐交代,形成了铅锌铜矿体中以锰质黑柱石为主,而磁铁矿体、铜矿体中以含锰黑柱石为主的分带特性。锰质黑柱石有利于铅锌矿的形成,而对于磁铁矿有贫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为矿区揭露中酸性岩体和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LA-ICP-MS原位微区 黑柱石 fe-cu-Pb-Zn多金属矿 金厂河
下载PDF
Advances in depressants for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A critical review
7
作者 Qicheng Feng Wenhang Yang +3 位作者 Maohan Chang Shuming Wen Dianwen Liu Guang 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 can be achieved using selective depressants.In the flotation system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depressants usually preferentially interact with the...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 can be achieved using selective depressants.In the flotation system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depressants usually preferentially interact with the pyrite surface to render the mineral surface hydrophilic and hinder the adsorption of the collector.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depressants for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These advances include use of inorganic depressants (oxidants and sulfur–oxygen compounds),natural polysaccharides (starch,dextrin,konjac glucomannan,and galactomannan),modified polymers (carboxymethyl cellulose,polyacrylamide,lignosulfonate,and tricarboxylate sodium starch),organic acids (polyglutamic acid,sodium humate,tannic acid,pyrogallic acid,salicylic acid,and lactic acid),sodium dimethyl dithiocarbamate,and diethylenetriamine.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inorganic and organic depressants in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 is reviewed.The advances in the use of organic depressants with respect to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re comprehensively detailed.Additionally,the depression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depressants on mineral surfaces are summarized.Finally,several perspectives on depressants vis-à-vis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u–Fe sulfide minerals at low alkalinity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 sulfide minerals flotation separation selective depressants depression mechanism
下载PDF
核壳结构nAl@Cu(BTC)/Fe(BTC)纳米铝热剂的制备及燃烧性能
8
作者 史喆 赵媛媛 +4 位作者 马志伟 杨玉林 张健 王旭文 梁家燕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为了解决纳米铝热剂的制备工艺中组分分布不均匀和燃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层层组装技术将铜‐均苯三甲酸(Cu(BTC))和铁‐均苯三甲酸(Fe(BTC))交替包覆在nAl表面,制备核壳结构nAl@Cu(BTC)/Fe(BTC)纳米铝热剂,并对其结构、形貌、热反应性能... 为了解决纳米铝热剂的制备工艺中组分分布不均匀和燃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层层组装技术将铜‐均苯三甲酸(Cu(BTC))和铁‐均苯三甲酸(Fe(BTC))交替包覆在nAl表面,制备核壳结构nAl@Cu(BTC)/Fe(BTC)纳米铝热剂,并对其结构、形貌、热反应性能(铝热反应温度)和燃烧性能(燃烧时间、点火延迟时间和燃烧温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层组装技术可以调控包覆层的厚度和形貌,随着包覆层厚度的增加纳米铝热剂从粗糙疏松逐渐变得光滑致密;交替包覆12层Cu(BTC)/Fe(BTC)的纳米铝热剂燃烧剧烈,火焰传播速率较快,在0.710 s内火焰达到最大,具有适中的点火延迟时间(0.509 s)、最短的燃烧时间(2.036 s)和最高的燃烧温度(1425℃),此时,Cu(BTC)和Fe(BTC)的协同作用使其铝氧化反应温度峰值降低到552.5℃和73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纳米铝热剂 nAl@cu(BTC)/fe(BTC) 层层组装技术 燃烧性能
下载PDF
Fe含量对粉末冶金Cu-Fe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平 袁晓波 +4 位作者 曾梓名 滕剑威 周芸合 杨标标 李云平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71-1587,共17页
研究Fe含量对粉末冶金Cu-Fe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采用电火花等离子烧结、冷轧以及时效处理工艺制备4种不同铁含量(5%、10%、20%和40%,质量分数)的Cu-Fe合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从5%(质量分数)增加到40%(质量分数),Fe相由离... 研究Fe含量对粉末冶金Cu-Fe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采用电火花等离子烧结、冷轧以及时效处理工艺制备4种不同铁含量(5%、10%、20%和40%,质量分数)的Cu-Fe合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从5%(质量分数)增加到40%(质量分数),Fe相由离散球形分布演变为连续交错分布,Fe相尺寸从0.29μm增加到1.20μm;时效态的Cu-Fe合金的屈服强度从411.5 MPa提高到788.8 MPa,电导率从62.5%(IACS)降低到42.0%(IACS)。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混合法则计算Cu基体、初级Fe相和次级Fe相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可较好地预测Fe含量高于10%(质量分数)合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合金 粉末冶金 快速凝固 力学性能 强度计算
下载PDF
Fe元素含量和形变工艺对Cu-Fe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云 陈晓佳 +3 位作者 耿军 张王军 吴玉娜 江静华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3年第6期79-87,共9页
高强高导铜合金在电子、机械、交通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而Cu‐Fe合金因其较好的强度和导电性,低廉的成本成为了高强高导铜合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综述了高强高导Cu‐Fe合金的研究进展,针对Cu‐Fe合金强度和导电性倒置问题,总结了Fe元... 高强高导铜合金在电子、机械、交通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而Cu‐Fe合金因其较好的强度和导电性,低廉的成本成为了高强高导铜合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综述了高强高导Cu‐Fe合金的研究进展,针对Cu‐Fe合金强度和导电性倒置问题,总结了Fe元素含量对合金组织、抗拉强度和导电性的影响规律;阐述了拉拔、轧制等形变工艺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展望了高强高导Cu‐Fe合金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第三元素(如P,Ag,Co,Ni或稀土)的合金化调控是有效改善Cu‐Fe合金综合性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fe元素含量 形变工艺 抗拉强度 导电率
下载PDF
(Si+Mn)/Fe对Al-5Cu合金铸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胡文杰 郭洪民 +2 位作者 邓奔 杨坤义 余词胜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3-158,共6页
在Al-5Cu-0.3Fe高强铸造合金中添加Mn和Si,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Si+Mn)/Fe质量比(K=3、4、5和6)对其铸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值的增大,富Fe相形貌的变化趋势为针状→汉字状→粗大汉字状富Fe相聚集,富F... 在Al-5Cu-0.3Fe高强铸造合金中添加Mn和Si,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Si+Mn)/Fe质量比(K=3、4、5和6)对其铸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值的增大,富Fe相形貌的变化趋势为针状→汉字状→粗大汉字状富Fe相聚集,富Fe相由针状Al 3FeMn向汉字状Al 6FeMn转变。Al-5.0Cu-0.3Fe-1Si-x Mn合金,K=4时,拉伸断口展现良好的塑性特征,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比K=3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提高了22%和65%。Si和Mn元素对Al-5.0Cu-0.3Fe合金的富Fe相有良好的变质作用。适当减少Mn的添加量,而增加Si的含量,保持(Si+Mn)/Fe=4,有助于减少合金的孔洞缺陷,降低热裂敏感性,较好地调控富Fe相形貌和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铸造铝合金 fe (Si+Mn)/fe质量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Mn含量对Fe-Cu-Mn-Ni合金中富Cu相析出影响的相场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康红 位明光 张中文 《上海金属》 CAS 2023年第3期57-62,共6页
通过耦合CALPHAD热力学数据库建立了一个模拟多元合金固态相变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相场模型,并以Fe-Cu-Mn-Ni合金为例,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了Mn含量对富Cu相析出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富Cu相的析出,Mn和Ni原子在富Cu相的中心发生偏聚... 通过耦合CALPHAD热力学数据库建立了一个模拟多元合金固态相变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相场模型,并以Fe-Cu-Mn-Ni合金为例,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了Mn含量对富Cu相析出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富Cu相的析出,Mn和Ni原子在富Cu相的中心发生偏聚,导致在富Cu相界面形成B2环。Mn含量变化会改变富Cu相的形貌和析出机制。在Mn含量较低时,富Cu相仅发生Ostwald粗化,其形貌为球形;而在Mn含量较高时,富Cu相的粗化机制包括Ostwald粗化和合并长大,其形貌从球形转变为棒状。提高Mn含量会促进富Cu相的析出,其体积分数和半径也增大,但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法 fe-cu-Mn-Ni合金 cu 固态相变
下载PDF
Cu元素添加对Fe基非晶合金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雪茹 凡双玉 +5 位作者 谢磊 黄照文 高梦琦 李永泰 李强 王安定 《铜业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15-27,共13页
非晶合金(metallic glass, MG)因其独特的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结构,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其中,Fe基非晶合金(Fe-based metallic glass, Fe-MG)由于优异的磁性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其原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显示出巨大的应... 非晶合金(metallic glass, MG)因其独特的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结构,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其中,Fe基非晶合金(Fe-based metallic glass, Fe-MG)由于优异的磁性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其原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通过合金成分设计调控Fe-MG的结构,进而改变材料的变形行为与性能特征。研究发现,Cu元素的添加可以显著影响FeMG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通过深入分析Cu元素对传统Fe-MG、纳米晶合金和高熵MG结构和性能的不同影响,探讨Cu元素的添加对MG的弛豫行为、晶化行为、熔化和凝固行为、玻璃转变行为、玻璃形成能力、机械性能、磁性能与其他性能的作用机制,发现Cu元素的添加能够促进Fe-MG基体中α-Fe团簇的析出,从而改变材料的变形行为与性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有望通过成分设计来调控MG的变形行为,进而为实现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非晶合金 cu含量 弛豫行为 晶化行为 非晶形成能力 力学性能 磁性能
下载PDF
Ce掺杂海绵Fe/Cu-C复合微电解填料制备及己内酰胺废水降解研究
14
作者 刘庆 罗佳 +1 位作者 姜永晴 李桂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原颗粒与活性炭、碳酸锰、氧化铈等组分混合,随后高温焙烧。使用BET,SEM及XRD等方法,分析不同组分配比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究各组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铈掺杂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的降解效果显著提升。在双金属颗粒(s-Fe/Cu)、碳酸锰、活性炭按照m(s-Fe)∶m(Cu)∶m(Mn)∶m(C)为15∶5∶1∶6.3、铈含量为9%、膨润土含量为30%的最佳制备条件下,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降解率达到74.68%,COD的去除率达到90.43%。与市售填料相比,自制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去除率比市售填料高55.65%,B/C由原水的0.25提高到0.81,高于市售填料0.43,可生化性显著提高。XPS分析和淬灭实验表明,该填料通过微电解反应过程产生·OH,·O-2和1O2三种自由基团,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组分 微电解 己内酰胺 CEO2
下载PDF
铜物种对Cu/Fe_2O_3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性贻 马俊涛 +2 位作者 陈崇启 詹瑛瑛 郑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7-163,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铜负载量不同的Cu/Fe2O3水煤气变换(WGS)催化剂,并考察了铜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2O3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水煤气反应性能,当CuO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的WGS性能最优,25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铜负载量不同的Cu/Fe2O3水煤气变换(WGS)催化剂,并考察了铜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2O3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水煤气反应性能,当CuO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的WGS性能最优,250°C时CO转化率高达97.2%,同时热稳定性也最好.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物理吸脱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Cu/Fe2O3催化剂的物相、织构特征及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Fe2O4物种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WGS反应活性.这是由于CuFe2O4特殊的尖晶石结构有利于Cu微晶的稳定;同时,CuFe2O4在低温下即被还原为单质铜,有利于促进催化剂体系中电子的转移.此外,通过(NH4)2CO3溶液处理,研究了独立相CuO对Cu/Fe2O3催化剂WGS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独立相CuO的存在,有利于H原子在各组分传递,从而促进催化剂的CuFe2O4的还原,改善Cu/Fe2O3催化剂的WGS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变换 cu fe2O3 催化剂 铜负载量 cufezot
下载PDF
金刚石工具用FeCoCu预合金粉组成对烧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谢德龙 万隆 +8 位作者 宋冬冬 王帅 林峰 吕智 方啸虎 潘晓毅 秦海青 陈超 肖乐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7-585,共9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Fe-Cu配比的FeCoCu预合金粉,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对3种粉体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和对烧结试样块进行力学性能及磨损质量损失进行测试,并对预合金粉与金刚石的界面结合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Fe-Cu配比的FeCoCu预合金粉,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对3种粉体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和对烧结试样块进行力学性能及磨损质量损失进行测试,并对预合金粉与金刚石的界面结合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预合金粉中形成了Co_3Fe_7、CoFe_(15.7)、FeCu_4等中间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合金化。3种预合金粉末的形状均为不规则状,粉末颗粒较细,且相互连接,表面疏松,有利于烧结。3种预合金粉中单质相仍占有较大比例,单质配比对烧结体性能有重要影响。Fe含量增加时,试样的理想烧结温度及烧结体力学性能均升高。Fe-Cu配比会对微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胎体对金刚石以机械包镶为主,结合XRD及Raman光谱可知,与预合金粉烧结后的金刚石表面发生石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cu预合金粉 fe-cu配比 微观结构 烧结胎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Fe-Cu-Sn烧结体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娟 王日初 +1 位作者 彭超群 郑虎春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11年第1期38-43,共6页
分别采用水雾化Fe-30%Cu合金粉末和单质Sn、Fe、Cu元素粉末为原料制备Fe-Cu-Sn合金,研究原料粉末和Sn含量(质量分数)对Fe-Cu-Sn烧结体致密度、冲击韧性、硬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元素混合粉末相比,采用合金化程度较高的Fe... 分别采用水雾化Fe-30%Cu合金粉末和单质Sn、Fe、Cu元素粉末为原料制备Fe-Cu-Sn合金,研究原料粉末和Sn含量(质量分数)对Fe-Cu-Sn烧结体致密度、冲击韧性、硬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元素混合粉末相比,采用合金化程度较高的Fe-30%Cu(质量分数,下同)合金粉末为原料能大幅提高850℃烧结的Fe-Cu-5%Sn合金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其致密度由82.8%提高到94.3%,硬度、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分别提高52%、84%和109%;当Sn的质量分数w(Sn)为3%~15%时,随着Sn质量分数增加,合金的硬度增大,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其中w(Sn)为5%时,其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都较高,分别为977 MPa和11.6 J/cm2。当烧结体为"双重结构"组织时,其力学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Sn烧结体 fe-cu合金粉末 力学性能 “双重结构”组织
下载PDF
C与Cr含量对粉末锻造Fe-Cu-C-Cr合金组织和物理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霖 张继峰 +2 位作者 孙露 邱天旭 申小平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8-515,共8页
通过改变粉末锻造Fe-Cu-C-Cr合金中C、Cr的质量分数,研究C、Cr含量对合金组织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Cr的情况下,合金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渗碳体,合金硬度和抗拉强度随C含量的增加小幅增加,C含量对合金最终摩擦系数的影... 通过改变粉末锻造Fe-Cu-C-Cr合金中C、Cr的质量分数,研究C、Cr含量对合金组织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Cr的情况下,合金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渗碳体,合金硬度和抗拉强度随C含量的增加小幅增加,C含量对合金最终摩擦系数的影响不大;添加Cr元素后,合金密度降低,组织也较为复杂,合金硬度随C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HRA68.6。C和Cr共同影响合金高温抗拉强度,Fe-2Cu-0.5C-5Cr抗拉强度最高,为378 MPa。合金摩擦系数随Cr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Cr质量分数为10%时,合金最终摩擦系数为0.195,磨损方式为氧化磨损和少量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cu–C–Cr合金 元素含量 物理性能
下载PDF
Fe/Cu-氨磺酸强化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总氮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燕兰 刘子玉 +2 位作者 马红 王真然 曾韵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64-4471,共8页
以畜禽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构建Fe/Cu-氨磺酸联合体系对废水中总氮进行去除,并考察最佳工艺参数,分析体系脱氮效果及机理。结果显示:在铜化率为2.0%、pH值为3.0、温度为30℃、Fe/Cu双金属投加质量浓度为240 g/L、c(NH_(2)SO_(3)H)∶... 以畜禽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构建Fe/Cu-氨磺酸联合体系对废水中总氮进行去除,并考察最佳工艺参数,分析体系脱氮效果及机理。结果显示:在铜化率为2.0%、pH值为3.0、温度为30℃、Fe/Cu双金属投加质量浓度为240 g/L、c(NH_(2)SO_(3)H)∶c(NO_(2)^(-)-N)=2.5∶1、总反应时间为140 min的条件下,畜禽养殖废水中总氮(TN)质量浓度由90.8 mg/L降低到34.87 mg/L,其中处理出水中氨氮(NH_(4)^(+)-N)质量浓度为22.57 mg/L,硝态氮(NO_(3)^(-)-N)质量浓度为10.17 mg/L,亚硝态氮(NO_(2)^(-)-N)未检出,完全满足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含氮化合物排放要求。机理分析表明,通过液相还原制备Fe/Cu双金属材料的腐蚀促进硝态氮还原,且材料表面性状决定还原产物的组成,其中硝态氮选择性还原为亚硝态氮是总氮降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fe/cu双金属 畜禽养殖废水 总氮去除
下载PDF
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处理含酚废水的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亚峰 赵小菲 朱爱霞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554,共9页
目的研究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对废水中酚的去除效果,确定该体系处理含酚废水的工艺条件.方法蒸馏水加入分析纯的苯酚晶体配制成水样,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反应条件对废水中COD和苯酚去除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非均相... 目的研究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对废水中酚的去除效果,确定该体系处理含酚废水的工艺条件.方法蒸馏水加入分析纯的苯酚晶体配制成水样,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反应条件对废水中COD和苯酚去除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处理苯酚废水,H_2O_2(3%)的投加量为1.0 mL/L,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8g/L,调节pH值为5,最终苯酚的去除率为95%,COD的去除率为90.25%.结论非均相UV/Fe-Cu-Y/H_2O_2体系的氧化效果很大程度上受H_2O_2和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加入铜离子可以提高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UV/fe-cu-Y/H2O2体系 fe-cu-Y催化剂 苯酚 废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