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实验研究
1
作者 甘泽 李传 +3 位作者 邓文安 杜峰 罗辉 李庶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考察了第二金属Ni改性对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_(2)-TPR等手段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为20%时,Cu/CeO_(2)的比表面积最大;Cu与Ni质量比为3∶1时,催化剂碱度... 考察了第二金属Ni改性对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_(2)-TPR等手段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为20%时,Cu/CeO_(2)的比表面积最大;Cu与Ni质量比为3∶1时,催化剂碱度最大,氧空位含量最高,Cu-Ni协同作用最强;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40℃、反应压力3 MPa、液时空速2400 mL/(g·h)、H_(2)与CO_(2)体积比为3∶1时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效果较优,CO_(2)转化率为18.5%,甲醇时空产率为40.43 g/(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加氢 甲醇 cu/ceo_(2)催化剂 反应条件 转化率 选择性 时空产率
下载PDF
调控Cu/CeO_(2)催化剂形貌增强低温CO氧化的耐水性
2
作者 薛晶 李巧艳 +1 位作者 李书宁 梁美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15-5425,共11页
合成了管状、棒状和颗粒状的Cu/CeO_(2)的催化剂,探讨了其在潮湿条件下氧化CO的结构-性能相关性.结果表明,管状催化剂(CuCe-NT)具有优异的低温活性和抗H_(2)O稳定性.根据表征,CuCe-NT与纳米棒状(CuCe-NR)和纳米颗粒状(CuCe-NP)催化剂相... 合成了管状、棒状和颗粒状的Cu/CeO_(2)的催化剂,探讨了其在潮湿条件下氧化CO的结构-性能相关性.结果表明,管状催化剂(CuCe-NT)具有优异的低温活性和抗H_(2)O稳定性.根据表征,CuCe-NT与纳米棒状(CuCe-NR)和纳米颗粒状(CuCe-NP)催化剂相比,结晶度更低、表面积更大且结构缺陷更多,从而增强了CuO_(x)与CeO_(2)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了Ce^(4+)/Ce^(3+)和Cu^(2+)/Cu^(+)的氧化还原循环,使表面富集大量Ce^(3+)和Cu^(+),进一步促进了CO的吸附和氧化.此外,中空结构的CuCe-NT具有较大的孔径,可有效抑制H_(2)O的缔合吸附,从而抑制氧空位上惰性OH的生成,在潮湿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氧化性.In-situ DRIFTS表明,相比于CuCe-NP,中空结构的CuCe-NT可以缓解H_(2)O与CO的竞争性吸附,抑制桥式碳酸盐的形成,确保在潮湿环境下氧化CO.本研究从吸附H_(2)O的类型和反应机理方面证明了催化剂结构对耐H_(2)O性的影响,为设计耐H_(2)O性CO氧化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水性 CO氧化 cu/ceo_(2)催化剂 形貌调控 结构缺陷
下载PDF
金属负载量对CuO/NiO-CeO_(2)催化CO-Prox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徐琪杰 王宏浩 +4 位作者 吕丽荣 姜雅新 侯晓宁 张磊 高志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为深度去除富氢气中的CO,制备CO-Prox催化性能较好的催化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NiO-CeO_(2)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了金属Cu+Ni的负载量(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 为深度去除富氢气中的CO,制备CO-Prox催化性能较好的催化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NiO-CeO_(2)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了金属Cu+Ni的负载量(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还原性能及其CO-Pro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O/NiO-CeO_(2)催化剂中均形成了Cu/Ni-O-Ce固溶体;催化活性主要与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的Cu物种和固溶体的浓度有关;当金属负载量为8%时,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的Cu物种和固溶体的浓度较高,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在CO/H_(2)/CO_(2)/O_(2)/Ar气氛下、反应温度为130℃、氧过量系数为1.2、质量空速为20266 mL/(g·h)的条件下,CO转化率为95.9%,CO氧化选择性为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负载量 cuO/NiO-ceo_(2) CO-Prox催化性能 高分散cu物种 固溶体
下载PDF
含硫气氛中Ce改性Cu-Mn/Al_(2)O_(3)低温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正芳 高君安 +1 位作者 张傑 曲令多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3,共12页
为了解决Cu-Mn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催化氧化CO时快速失活的问题,以Cu-Mn为活性组分、Ce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BET)、氢气程序升... 为了解决Cu-Mn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催化氧化CO时快速失活的问题,以Cu-Mn为活性组分、Ce改性的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BET)、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O_(2)的加入提高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降低了Cu-Mn/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增加了Cu^(2+)、Mn^(3+)及氧空位的含量。测试了Ce改性Cu-Mn/Al_(2)O_(3)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活性及抗硫中毒性能,发现Ce的加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能,采用浸渍法改性(Ce)/Al_(2)O_(3)载体(Ce负载量为2%)制备的催化剂(10Cu_(1)Mn_(2)/2(Ce)/Al_(2)O_(3))的催化性能较高,可以在130℃下实现CO完全氧化;添加Ce后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有一定提升,在160℃下通入SO_(2)后5 h,催化剂10Cu_(1)Mn_(2)/2(Ce)/Al_(2)O_(3)能够维持57%左右的CO转化率,在300℃下测试25 h该催化剂的活性没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cu-Mn/Al_(2)O_(3) CO催化氧化 抗硫中毒
下载PDF
CeO_(2)/ZrO_(2)对Cu-ZSM-5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活性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崔立峰 吕誉 +3 位作者 李云强 吕刚 宋崇林 郑庆贺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6-684,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分别将CeO_(2)、ZrO_(2)负载于Cu-ZSM-5催化剂中,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系统研究了CeO_(2)、ZrO_(2)负载量对整体式Cu-ZSM-5催化剂NOx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NO-TPD方法分析了催化剂表面的NOx吸附能力.此外,利用FT-IR和SEM技术... 采用浸渍法分别将CeO_(2)、ZrO_(2)负载于Cu-ZSM-5催化剂中,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系统研究了CeO_(2)、ZrO_(2)负载量对整体式Cu-ZSM-5催化剂NOx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NO-TPD方法分析了催化剂表面的NOx吸附能力.此外,利用FT-IR和SEM技术探究了催化剂样品的抗老化能力.结果表明,添加CeO_(2)或ZrO_(2)有利于提升整体式Cu-ZSM-5催化剂NOx转化率,其中8%CeO_(2)/Cu-ZSM-5在150~550℃温度范围内NO_(x)转化率最高,但此催化剂表面晶粒在高温下易发生团簇,导致催化剂老化,催化活性下降.ZrO_(2)的添加可以有效稳固表面晶粒,进而改善催化剂的抗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cu-ZSM-5 氧化铈/氧化锆添加剂 氮氧化物 抗老化性能 催化活性
下载PDF
纳米CeO_(2)掺杂的YBCO超导块材的制备及其性能
6
作者 李国政 王妙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8-284,共7页
本文采用两种熔渗生长工艺(011-IG和211-IG)制备纳米CeO_(2)掺杂的Y-Ba-Cu-O(YBCO)超导块材,同时使用一种坑式籽晶模式来阻止薄膜籽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移动,随后对样品的生长形貌、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掺杂量(质... 本文采用两种熔渗生长工艺(011-IG和211-IG)制备纳米CeO_(2)掺杂的Y-Ba-Cu-O(YBCO)超导块材,同时使用一种坑式籽晶模式来阻止薄膜籽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移动,随后对样品的生长形貌、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掺杂量(质量分数为1%)下,YBCO晶体的正常生长不会受到影响,用两种工艺均能成功制备生长完全的单畴YBCO超导块材,且籽晶的位置没有发生任何移动,证明了新籽晶模式的有效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纳米CeO_(2)掺杂可以有效细化超导块材内Y_(2)BaCuO_(5)(Y-211)微米级粒子的尺寸,且该方法对两种工艺均有效.低温磁性测试结果表明,011-IG法制备的纳米CeO_(2)掺杂的样品在低外场下呈现出比未掺杂样品明显优越的J_(c)性能,说明细化的Y-211粒子可以有效地提高δl型钉扎.此外,相比211-IG法制备的样品,011-IG法制备的样品在磁悬浮力、微观形貌和J_(c)性能等方面表现更优越,因此011-IG法是一种更有潜力的制备工艺.本文结果对进一步提高YBCO超导块材的性能和优化制备工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畴Y-Ba-cu-O 熔渗生长 纳米ceo_(2)掺杂 超导性能
下载PDF
Cu/CeO_(2)上可见光辅助热催化合成NH_(3):H_(2)O存在下NO通过CO还原的途径
7
作者 宋昕杰 范世鹏 +4 位作者 蔡泽华 杨洲 陈旬 付贤智 戴文新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68-179,共12页
NH_(3)不仅是关键的工业化学原料,而且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无碳燃料和可运输的载体.目前,工业合成NH_(3)仍然以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为主,需要300-500°C的高温和20-30 MPa的压力.为克服这些缺点,研究者设计了NO-CO-H_(2)O反应体系... NH_(3)不仅是关键的工业化学原料,而且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无碳燃料和可运输的载体.目前,工业合成NH_(3)仍然以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为主,需要300-500°C的高温和20-30 MPa的压力.为克服这些缺点,研究者设计了NO-CO-H_(2)O反应体系.在该反应中,通过有毒气体CO在H_(2)O存在的条件下将NO还原成NH_(3),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生产NH_(3)的方法.目前,已经报道了Pt/Al2O_(3)在NO-CO-H_(2)O反应中具有较高的NH_(3)选择性,但反应温度(400°C)仍然较高,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在低温条件下引入光照,通过光辅助热催化NO-CO-H_(2)O反应来获得NH_(3)产品,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发现,Cu在NO还原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和NH_(3)选择性,且Cu在水煤气(CO+H_(2)O)变换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活性.CeO_(2)具有丰富氧空位同时能充当碳酸盐的储存位点,还可以起到稳定分散铜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金属Cu负载在具有氧空位的棒状CeO_(2)上形成Cu/CeO_(2)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催化NO-CO-H_(2)O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CeO_(2)不仅在100-270°C下表现出较好的CO和NO去除效率,且可以选择性地催化还原NO为NH_(3).其中,5%Cu/CeO_(2)表现出最优催化活性,210°C时NO转化率为94.4%和NH_(3)选择性为66.5%.在相同温度下,可见光可以进一步提高NO转化率(97.7%)和NH_(3)选择性(69.1%).通过对NO-CO-H_(2)O反应进行分步活性测试,发现该反应的主要过程由水煤气变化反应生成活性H^(*)及其进一步与NO发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两部分组成.准原位电子顺磁共振、原位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Cu/CeO_(2)上NO-CO-H_(2)O的反应机理是CO首先与H_(2)O反应形成HCO_(3)^(*)中间物,然后分解成CO_(2)和活性H^(*),最后NO与活性H^(*)反应产生NH_(3).而可见光诱导Cu的LSPR效应能有效地将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拓宽至可见光,同时其产生的热电子能有效提高催化剂表面电子密度,从而促进了HCO_(3)^(*)分解为CO_(2)和活性H^(*);另外,在CeO_(2)上再生了氧空位(H_(2)O的活化点),进而增加了NH_(3)产量.综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合成NH_(3)的可行性方法,能为合成NH_(3)工艺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CO-H_(2)O反应 NH_(3)合成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氧空位 cu/ceo_(2)
下载PDF
WO_(3)改性Cu/CeO_(2)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乙二胺的性能研究
8
作者 赵士阳 赵保槐 +3 位作者 王龙耀 王加欣 韩帅 李柯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5-140,共6页
以CeO_(2)为载体、Cu物种为主要活性位点,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WO_(3)改性Cu/CeO_(2)催化剂。研究了WO_(3)质量分数对乙二胺(EDA)选择性催化氧化(SCO)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XPS、H_(2)-TPR、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以CeO_(2)为载体、Cu物种为主要活性位点,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WO_(3)改性Cu/CeO_(2)催化剂。研究了WO_(3)质量分数对乙二胺(EDA)选择性催化氧化(SCO)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XPS、H_(2)-TPR、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WO_(3)改性的Cu/CeO_(2)催化剂的N2选择性大幅提高,其中Cu/5W/CeO_(2)在337℃时对EDA实现了100%的转化率,该温度条件下NO_(x)的浓度大幅降低,同时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表征结果表明,WO_(3)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酸性位点数量,促进了对反应副产物NO_(x)的催化还原,提高了反应的N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o_(2)催化剂 WO_(3)改性掺杂 乙二胺 选择性催化氧化 酸性位点中心
下载PDF
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
9
作者 亢敏 史建国 +3 位作者 冯波 程昕卉 周思婕 王晓冰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27-29,33,共4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变Ce、Ti物质的量比、尿素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尿素添加量对CeO_...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变Ce、Ti物质的量比、尿素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尿素添加量对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的形貌没有明显影响,而Ce、Ti物质的量比对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的形貌影响显著。当尿素的添加量在0.1~0.6 mol之间变化时,制得的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主要为颗粒状;当Ce、Ti物质的量比低于4∶1时,样品主要为均匀的小颗粒,随着Ti含量的增大,制得的CeO_(2)-TiO_(2)复合氧化物为粒度和形貌更为均匀的小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tio_(2) 形貌 水热合成法
下载PDF
CeO_2-TiO_2催化剂低温协同控制燃煤NO_x与汞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立清 吴绍康 +4 位作者 李海龙 马卫武 杨建平 赵永椿 张军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9-1057,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CeO_2-TiO_2(Ce Ti)催化剂,并采用BET,XRD和XPS等分析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研究Ce Ti催化剂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及汞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铈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催化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CeO_2-TiO_2(Ce Ti)催化剂,并采用BET,XRD和XPS等分析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研究Ce Ti催化剂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及汞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铈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表面活性氧;在250℃下,Ce Ti催化剂的汞氧化效率可达80%以上,NO还原效率可达99%;在无O2条件下,NH3显著降低催化剂的汞氧化性能,在有O2条件下,NH3微弱抑制催化剂的汞氧化活性;NO在无O2条件下会抑制汞的氧化,在有O2条件下,NO对汞的氧化起促进作用;SCR脱硝及汞氧化过程的相互影响不明显;采用Ce Ti催化剂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实现NO与汞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ceo_2-tio_2 单质汞 NO 低温
下载PDF
铜锌合金表面CeO_(2)颗粒掺杂微弧氧化复合膜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帅柯 孟建兵 +4 位作者 关庆义 董小娟 于浩洋 李红梅 李丽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目的提高铜锌合金的耐蚀性,对黄铜表面进行颗粒掺杂微弧氧化(MAO),研究纳米颗粒CeO_(2)对复合膜层性能的影响。方法以Na_(2)SiO_(3)·9H_(2)O、NaOH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对铜锌合金进行微弧氧化,以膜层厚度和自腐蚀电流密度为评价... 目的提高铜锌合金的耐蚀性,对黄铜表面进行颗粒掺杂微弧氧化(MAO),研究纳米颗粒CeO_(2)对复合膜层性能的影响。方法以Na_(2)SiO_(3)·9H_(2)O、NaOH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对铜锌合金进行微弧氧化,以膜层厚度和自腐蚀电流密度为评价指标,对氧化时间、正向电压、反向电压、占空比进行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最佳微弧氧化电参数。将CeO_(2)添加到混合电解液中,以制备颗粒掺杂微弧氧化复合膜层。通过SEM、EDS、XRD、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等手段,研究CeO_(2)纳米颗粒对膜层表面、横截面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组成及膜层表面的物相结构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以自腐蚀电流密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兼顾膜层厚度,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了铜锌合金微弧氧化最佳电参数组合,氧化时间为80 min,占空比为20%,正向电压为550 V,反向电压为5 V。未添加CeO_(2)的黄铜试件,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存在粗糙多孔的结构;掺杂纳米颗粒CeO_(2)后,复合膜层表面变得更为平整,表面粗糙度Ra值从3.883μm降至3.331μm,孔隙率也由颗粒掺杂前的35.11%降至32.98%。随着CeO_(2)颗粒的掺杂,膜层表面的C、O、Si、Ce元素增加,Cu、Zn元素下降,膜层表面的物相主要由CuO、ZnO、CeO_(2)和SiO_(2)组成。纳米颗粒CeO_(2)掺杂前后,膜层均与黄铜基体结合紧密,无明显裂缝。沿着膜层表面向基体方向,Cu和Zn元素含量短暂上升后保持平稳,而O和Si元素含量变化情况为先增加、后减小至消失。颗粒掺杂前,MAO膜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J_(corr)为8.095×10^(-4)A/cm^(2),掺杂纳米颗粒CeO_(2)后,J_(corr)为7.402×10^(-5)A/cm^(2)。两者与黄铜基体的J_(corr)(1.236×10^(-2)A/cm^(2))相比,分别下降了2、3个数量级。结论对铜锌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可以在合金表面制得多孔且有良好耐蚀性的陶瓷膜层。纳米颗粒CeO_(2)的掺杂,能够有效改善铜锌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多孔结构,降低孔隙率,阻碍外界腐蚀离子的侵入,增强膜层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合金 微弧氧化 二氧化铈 颗粒掺杂 耐蚀性能 膜层厚度
下载PDF
CeO_(2)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友凤 杨国凤 +2 位作者 潘淇 吕国岭 王世君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4-6,共3页
采用聚合物模板法制备CeO_(2)多孔材料,利用XRD、SEM及BET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织构特性进行表征,实验研究了pH、Cu^(2+)的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材料为立方相CeO_(2),且结晶良好... 采用聚合物模板法制备CeO_(2)多孔材料,利用XRD、SEM及BET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织构特性进行表征,实验研究了pH、Cu^(2+)的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材料为立方相CeO_(2),且结晶良好;其对Cu^(2+)吸附性能随吸附液pH的变化显著,pH=10.0时去除率可达到95.83%;随着初始Cu^(2+)的浓度增大,Cu^(2+)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Cu^(2+)浓度为30 mg/L;吸附剂用量为1.5 g/L可达到最高吸附值,累计吸附量约为0.50 mg/g;且80 min即可达到吸附脱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法 ceo_(2) 多孔材料 吸附剂 cu^(2+)
下载PDF
CeO_(2)氧化膜对Cu-ZSM-5催化分解NO的保护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霏 孙瑞彬 +2 位作者 乔晓磊 金燕 樊保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9-1208,共10页
为了降低燃煤电厂烟气中水蒸气和SO_(2)对Cu-ZSM-5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沉淀法使CeO_(2)包裹Cu-ZSM-5颗粒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通过改变硝酸铈的浓度来控制CeO_(2)氧化膜厚度并对CeO_(2)氧化膜覆盖的催化剂表观形貌、骨架结构、孔隙... 为了降低燃煤电厂烟气中水蒸气和SO_(2)对Cu-ZSM-5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沉淀法使CeO_(2)包裹Cu-ZSM-5颗粒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通过改变硝酸铈的浓度来控制CeO_(2)氧化膜厚度并对CeO_(2)氧化膜覆盖的催化剂表观形貌、骨架结构、孔隙规律以及活性铜的存在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硝酸铈浓度过低时,无法形成CeO_(2)氧化膜;当硝酸铈浓度过高时,CeO_(2)晶粒和铈离子进入孔道破坏骨架结构;采用0.001 mol/L的硝酸铈制备的CeO_(2)氧化膜厚度适宜,颗粒表面元素分布均匀,孔隙结构和骨架基本单元环结构完整。CeO_(2)氧化膜促使Cu-Z表面游离的Cu^(2+)向活性中心[Cu^(2+)-O^(2−)-Cu^(2+)]^(2+)转变,增加了活性中心数量。同时,CeO_(2)氧化膜提供了大量的氧空位和Ce^(4+),氧空位吸附来自[Cu^(2+)-O^(2−)-Cu^(2+)]^(2+)脱附的O^(2−),Ce^(4+)与O^(2−)反应释放O_(2),促进了NO的催化分解。采用0.001 mol/L的硝酸铈浓度制备的Cu-Z-Ce_(2)催化性能最佳,催化效率高达58.2%。CeO_(2)氧化膜可对Cu-Z颗粒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阻止水蒸气对骨架铝的侵蚀,抑制水蒸气和SO_(2)与活性中心发生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SM-5 ceo_(2)氧化膜 NO催化分解
下载PDF
基于RSM-BBD的Ni-Cu-P/CeO_(2)镀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强 吕小虎 +1 位作者 刘定富 姚助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7-185,共9页
在化学镀Ni-Cu-P三元镀层的基础上,向镀液中加入CeO_(2)纳米颗粒,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RSM-BBD)进行镀液配方优化,利用最佳的配方制备了Ni-Cu-P/CeO_(2)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电化学工作站和... 在化学镀Ni-Cu-P三元镀层的基础上,向镀液中加入CeO_(2)纳米颗粒,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RSM-BBD)进行镀液配方优化,利用最佳的配方制备了Ni-Cu-P/CeO_(2)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电化学工作站和显微硬度仪等研究了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微观组织结构、耐蚀性以及硬度。结果表明:Ni-Cu-P镀层和Ni-Cu-P/CeO_(2)复合镀层的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胞状颗粒,复合镀层中有CeO_(2)颗粒镶嵌在其中,且复合镀层的晶粒更细小更致密;Ni-Cu-P镀层的硬度和孔隙率分别为479.1 HV0.1和0.12,加入CeO_(2)颗粒后复合镀层的硬度增加,孔隙率更低,分别为678.7 HV0.1和0.04;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Ni-Cu-P/CeO_(2)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比Ni-Cu-P镀层的耐蚀性更好,其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559 V和7.943×10^(-8)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P/ceo_(2)复合镀层 化学镀 ceo_(2)颗粒 响应面实验设计 耐蚀性
下载PDF
CeO_(2)担载Cu纳米粒子电催化CO_(2)还原产乙烯:CeO_(2)不同暴露晶面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楚森林 李欣 +1 位作者 Alex W.Robertson 孙振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3-200,共8页
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十年仍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_(2)(主要的温室气体),空气中CO_(2)的浓度每年仍然持续增加。使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能驱动电化学CO_(2)还原生成高附加值产品为其减排提供... 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十年仍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_(2)(主要的温室气体),空气中CO_(2)的浓度每年仍然持续增加。使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能驱动电化学CO_(2)还原生成高附加值产品为其减排提供了一种有前景、CO_(2)“零排放”的方法。本文通过利用Cu和不同形状的CeO_(2)纳米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分别暴露(100)、(110)、(111)晶面的立方体、棒状和八面体CeO_(2),实现了对电化学CO_(2)还原产乙烯的有效调控。研究发现,电化学CO_(2)还原的选择性和活性与CeO_(2)暴露的晶面密切相关,生成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和偏电流密度在1.00到1.15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的施加电势范围内呈现出Cu/CeO_(2)(111)<Cu/CeO_(2)(100)<Cu/CeO_(2)(110)的趋势。在H-型电解池中,以0.1 mol·L^(−1)KHCO_(3)溶液为电解质,Cu/CeO_(2)(110)电催化CO_(2)还原的法拉第效率为56.7%,这与纯碳纸、CeO_(2)(100)、CeO_(2)(110)、CeO_(2)(111)纳米颗粒上只发生析氢副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Cu/CeO_(2)(110)可在较温和的过电势下(1.13 V)电催化CO_(2)还原产乙烯,其法拉第效率达到39.1%,和文献报道的很多Cu-基材料的性能相当,而Cu/CeO_(2)(100)与Cu/CeO_(2)(111)产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31.8%和29.6%。此外,经过6 h的持续电解后,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基本保持稳定。Cu/CeO_(2)(110)还原CO_(2)产乙烯的活性可能与CeO_(2)(110)表面的亚稳态性质有关,其不仅能有效促进CO_(2)的吸附,还能有效稳定Cu^(+),从而促进了CO_(2)还原为乙烯。本工作为增强电化学CO_(2)还原提供了晶面工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电化学还原 乙烯 二氧化铈 暴露晶面
下载PDF
CeO_(2)-TiO_(2)纳米颗粒改性PVDF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红军 童裕佳 +2 位作者 丁文龙 史丽建 李卫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19,127,共7页
以六水合硝酸铈、正丁醇钛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CeO_(2)-TiO_(2)、CeO_(2)及TiO_(2)纳米颗粒,将制备的纳米颗粒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中制备PVDF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以六水合硝酸铈、正丁醇钛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CeO_(2)-TiO_(2)、CeO_(2)及TiO_(2)纳米颗粒,将制备的纳米颗粒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中制备PVDF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CeO_(2)-TiO_(2)纳米颗粒的形貌、结构及组成进行表征;利用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自制错流过滤系统对纯PVDF膜及PVDF复合膜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O_(2)-TiO_(2)纳米颗粒呈现出多孔、聚集体结构及结晶状;相对于纯PVDF膜,PVDF复合膜的纯水通量、BSA截留率及通量恢复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PVDF-CeO_(2)-TiO_(2)(PVDF-CT)复合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有显著提升。当CeO_(2)-TiO_(2)纳米复合颗粒的质量分数为9%时,PVDF-CT复合膜对BSA的截留率达到94.1%,通量恢复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复合膜 ceo_(2)-tio_(2)纳米颗粒 水热反应 抗污染性 水处理
下载PDF
对CeO_(2)/Cu-Co-O/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及其催化燃烧甲苯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川 李溪 +3 位作者 祝嘉伟 于鹏 徐炎华 刘志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71-2075,共5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eO_(2)/Cu-Co-O/Al_(2)O_(3)催化剂。采用SEM、XPS、XR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甲苯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CeO_(2)/Cu-Co-O/Al_(2)O_(3)催化... 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eO_(2)/Cu-Co-O/Al_(2)O_(3)催化剂。采用SEM、XPS、XR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甲苯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CeO_(2)/Cu-Co-O/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表面的铜主要以Cu^(2+)和Cu^(+)的化学价态存在,钴主要以Co^(2+)和Co^(3+)的化学价态存在,铈主要以Ce^(4+)的化学价态存在。当焙烧温度达到600℃时,甲苯转化率达到最高,催化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催化燃烧 甲苯 ceo_(2)/cu-Co-O
下载PDF
Zn,C引入量和煅烧温度对ZnO/C/CeO_(2)光催化还原Cu^(2+)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张帆帆 蔡元韬 +3 位作者 陶剑波 常国菊 郭欣辰 郝仕油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1-878,共8页
以Ce(NO_(3))_(3)·6H_(2)O和Zn(NO_(3))_(2)·6H_(2)O为金属源,酸性红14(AR14)为碳源,通过共沉积法制备了Zn(OH)_(2)/AR14/Ce(OH)_(4)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中煅烧前驱体获得ZnO/C/CeO_(2)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 以Ce(NO_(3))_(3)·6H_(2)O和Zn(NO_(3))_(2)·6H_(2)O为金属源,酸性红14(AR14)为碳源,通过共沉积法制备了Zn(OH)_(2)/AR14/Ce(OH)_(4)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中煅烧前驱体获得ZnO/C/CeO_(2)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光致发光、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中Zn、Ce、C分布均匀,在CeO_(2)中引入Zn和C有利于氧空位和碳键形成,促进光电子和空穴有效分离,从而提高产物光催化活性.通过Cu^(2+)还原考察了主要合成参数对ZnO/C/Ce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原料中Zn(NO_(3))_(2)·6H_(2)O加入量为0.5g,AR14浓度为0.05mmol/L,煅烧温度为350℃时,所制备的ZnO/0.05C/2CeO_(2)对Cu^(2+)的光催化还原效率最好,达到9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ceo_(2) cu^(2+) 光催化还原 氧空位 电子-空穴对
原文传递
One-step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micro-nano-scale porous Cu/CeO_(2)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被引量:3
19
作者 Zhichao Shang Yong Yu +3 位作者 Hang Yang Zhongxiang Yang Yang Xiao Xiaohong Wang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50-258,共9页
The Cu/CeO_(2)nanoporous composite material was prepared via a one-step and energy-saving method of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SCS).The phase composition,surfac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CeO_(2)... The Cu/CeO_(2)nanoporous composite material was prepared via a one-step and energy-saving method of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SCS).The phase composition,surfac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CeO_(2)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S products are composed of cubic fluorite CeO_(2)and Cu.Due to the generation and escape of gas during the synthetic reaction,the SCS CeO_(2)shows porous structure,in which the mesopores(diameter 10-17 nm)nest in the wall of large pores(diameter80-300 nm).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outcomes indicate that the oxygen vacancy concentration of CeO_(2)increases(18.97%-30.93%)with the increase of Cu concentration.The decoration of Cu greatly enhance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eO_(2)nanomaterials.30 wt%Cu/CeO_(2)composite material shows the b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MO)(95.99%),which is about 4.3times that of CeO_(2)at the same time(120 min).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DRS)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iconductor band gap is reduced with the addition of metallic Cu,which leads to the enhancement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The free 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O_(2)-and h+are the main active species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O.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a hypothesized mechanism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sis of Cu/CeO_(2)nanomaterials was proposed:the porous structure provides more reactive sites and channels for mass transfer,and the presence of metallic Cu improves the oxygen vacancy concentration of CeO_(2)and then promotes charge-carrier separation,which helps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u/Ce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cu/ceo_(2) Nanoporous material PHOTOCATALYST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Ensemble of single-atom catalysis and defect engineering in Cu_(1)/CeO_(2) nanozymes for tumor therapy
20
作者 Hao-Xin Liu Zhiliang Gao +6 位作者 Han Yan Shan-Qing Li Wei-Wei Wang Xuetao Qin Hongning Sun Jiwei Cui Chun-Jiang Ji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2590-2599,共10页
As a class of nanomaterials with natural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have shown their great potential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Reducible metal oxides featured with defect structures, and single-atom catalys... As a class of nanomaterials with natural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have shown their great potential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Reducible metal oxides featured with defect structures, and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isolated metal sites are regarded as two of the most promising nanozymes. However, the strategies to construct highly performed nanozymes by combining these advantages are rarely reported. Herein, we report the coordination-unsaturated single-atomic Cu species supported on sintered CeO_(2),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defect engineering and single-atom catalysis, exhibiting a largely enhanced peroxidase(POD)-like activity. The high-temperature calcination indu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ert Cu_(1)O_(4) species into coordination-unsaturated Cu_(1)O_(3) sites. This novel Cu_(1)O_(3) active sites with an unsaturated coordination work as a new type of defect sites to greatly activate the isolated Cu atoms and accelerate the dissociation of H_(2)O_(2) to form hydroxyl radicals(·OH). The obtained nanozyme with a high POD-like activity possesses low cytotoxicity, show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the tumor inhibi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atom catalysis oxygen defect cu/ceo_(2)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tumor inhib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