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_(3)N_(4)锚定Cu(Ⅰ)高选择性催化CCl_(4)合成2,4,4,4-四氯丁腈
1
作者 肖自胜 李金玲 +2 位作者 陈伊睿 兰支利 尹笃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93-3300,共8页
以尿素和Cu(NO_(3))_(2)·3H_(2)O为前体,采用热缩合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氮化碳(g-C_(3)N_(4))基催化剂Cu/CNn(n=1、2、3),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 以尿素和Cu(NO_(3))_(2)·3H_(2)O为前体,采用热缩合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氮化碳(g-C_(3)N_(4))基催化剂Cu/CNn(n=1、2、3),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Cu负载量的Cu/CNn催化CCl_(4)与丙烯腈(AN)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ATRA)反应合成2,4,4,4-四氯丁腈(TBN)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CN1呈现优异的催化性能,以乙腈(MeCN)为溶剂,n(Cu/CN1)∶n(AN)=1∶1000,120℃反应12h,TBN的选择性可达96.5%,产率可达83.3%,Cu/CN作为多相催化剂,经过滤处理便可重复利用,使用7次其催化活性仍能稳定保持。基于相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Cu/CN催化CCl_(4)和AN的ATRA反应的氧化-还原循环机理。实验结果揭示了Cu与g-C_(3)N_(4)载体的协同作用机制,为CCl_(4)深加工开发高效的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4 4-四氯丁腈 氮化碳 cu/CN催化剂 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
下载PDF
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橙黄G
2
作者 陈思良 孙雯 洪耀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83-2494,共12页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以降解水中的偶氮染料橙黄G(OG),探究PDS浓度、CuS@NBC浓度和初始pH值等反应条件对OG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CuS@NBC的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在OG浓度为50mg/L,CuS@NBC浓度为0.2g/L,PDS浓度为4mmol/L时,OG的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为99.16%和36.79%;在初始pH值为5~9范围内OG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CuS@NBC在循环使用5次后,OG的去除率仍有75.92%.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uS@NBC/PDS体系中主要活性氧为O_(2)·^(-)和^(1)O_(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结果表明,CuS@NBC表面的Cu^(+)、C=O、-COOH和石墨氮是活化PDS的主要活性位点.离子共存实验表明,Cl^(-)对OG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O_(3)^(-)对OG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HCO_(3)^(-)和HA对OG的去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结合实验结果提出CuS@NBC/PDS体系可能的活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掺杂 cuS 橙黄g 过二硫酸盐
下载PDF
三维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方伟 孙志敏 +4 位作者 赵雷 陈辉 何漩 杜星 王大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和氢氧化处理制备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Cu(OH)_(2)/CNF)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Foam和Cu(OH)_(2)/CNF均展现出发达的三维微米孔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可从动力学层面优化CO_(2)在气-固催化反应中的传质和吸附,使CO_(2)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97 cm^(3)/g和3.59 cm^(3)/g,为g-C_(3)N_(4)粉末的2.96倍和2.68倍;同时,Cu(OH)_(2)/CNF样品中还形成大量二维Cu(OH)_(2)纳米片结构,不仅可以拓宽复合材料的光利用范围,还可通过g-C_(3)N_(4)/Cu(OH)_(2)异质结的构建促进光生电子向Cu(OH)_(2)表面转移,提升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制备的Cu(OH)_(2)/CNF复合样品CO产率达到11.041μmol·g^(-1)·h^(-1),为g-C_(3)N_(4)Foam和g-C_(3)N_(4)粉末样品的2.76倍和6.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泡沫 cu(OH)_(2)纳米片 CO_(2)吸附 光生电荷分离 光催化还原CO_(2)
下载PDF
Cu^2+改性g-C3N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小为 王彬 +4 位作者 尹文轩 狄俊 夏杰祥 朱文帅 李华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本文通过将Cu^2+掺入g-C3N4结构中成功制备了Cu/g-C3N4光催化剂,并进一步优化其光催化性能。同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Cu/g-C3N4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学和光电性能进行了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制备的... 本文通过将Cu^2+掺入g-C3N4结构中成功制备了Cu/g-C3N4光催化剂,并进一步优化其光催化性能。同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Cu/g-C3N4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学和光电性能进行了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制备的光催化剂为Cu/g-C3N4,且Cu的价态为+2。在可见光照射下,研究了不同铜含量的Cu/g-C3N4和gC3N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u/g-C3N4光催化剂的降解能力显著高于纯相的g-C3N4。N2吸附-解吸等温线表明,Cu^2+的引入对g-C3N4的微观结构影响不大,说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可能与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有关。因此,Cu/g-C3N4光催化降解RhB和CIP性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Cu^2+可以作为电子捕获陷阱从而降低了载流子的复合速率。通过光电测试表明,在g-C3N4中掺入Cu^2+可以降低g-C3N4的电子空穴复合速率,加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和空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Cu/g-C3N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g-C3N4 光催化 可见光 活性物种 RHB CIP
下载PDF
Cu-g-C_3N_4/WO_3可见光下降解四环素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黎明 吴磊 +1 位作者 邵云 李莲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8-1135,共8页
以尿素、氯化铜和偏钨酸铵为原料制备了Cu-g-C_3N_4/WO_3新型异质结构催化剂,降解水体中盐酸四环素污染物。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XRD、SEM、UV-Vis、PL表征,从晶型结构、表面形貌、光电性能方面分析改性g-C_3N_4降解效果提高的原因。此... 以尿素、氯化铜和偏钨酸铵为原料制备了Cu-g-C_3N_4/WO_3新型异质结构催化剂,降解水体中盐酸四环素污染物。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XRD、SEM、UV-Vis、PL表征,从晶型结构、表面形貌、光电性能方面分析改性g-C_3N_4降解效果提高的原因。此外,以LED灯模拟可见光源,考察了不同WO_3复合量、催化剂投加量、污染物初始浓度及溶液pH对盐酸四环素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究了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WO_3与Cu-g-C_3N_4进行了简单物理复合,Cu-g-C_3N_4包裹在WO_3表面并形成Z型异质结构,影响了g-C_3N_4的能带结构,增强了可见光的吸收,降低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当mWO_3∶mCu-g-C_3N_4=5%,pH=5时降解效果最佳,此外催化剂投加量越高、盐酸四环素浓度越低,降解效果越好,反应过程中主要活性基团为空穴、·O-2和·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3 cu-g-C3N4 光催化 四环素
下载PDF
NH_4F和Cs_2ZnCl_4中掺杂Cu^(2+)离子各向异性g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福珍 李兆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09-611,共3页
在一些四配位四面体的晶体中,过渡金属络离子(MLx)n-往往具有较强的共价性和各向异性的EPRg因子.在晶体场理论基础上,研究了晶体NH4F以及Cs2ZnCl4中掺杂Cu2+离子基态b2g的EPRg因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符合好.
关键词 晶体场理论 NH4F:cu^2+ Cs2ZnCl4:cu^2 EPRg因子
下载PDF
Cu/O-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2
7
作者 隋秉蓉 初红涛 +2 位作者 楼慈涵 尹杰 张宇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01-2910,共10页
以三聚氰胺固体粉末为原料,采用一步热聚合法合成了g-C_(3)N_(4)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酸处理氧化法合成氧掺杂氮化碳O-g-C_(3)N_(4)材料;利用溶剂热法合成Cu/O-g-C_(3)N_(4)复合材料。对所制备材料进行了FTIR、XRD、XPS、SEM等表征,并作... 以三聚氰胺固体粉末为原料,采用一步热聚合法合成了g-C_(3)N_(4)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酸处理氧化法合成氧掺杂氮化碳O-g-C_(3)N_(4)材料;利用溶剂热法合成Cu/O-g-C_(3)N_(4)复合材料。对所制备材料进行了FTIR、XRD、XPS、SEM等表征,并作为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实验,以罗丹明B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探讨了降解动力学过程和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的复合材料反应活性位点丰富且分散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催化和可循环性能。其中其中掺杂硫酸铜质量比约为6%的Cu/O-g-C_(3)N_(4)(CuCN-Ⅱ)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性能最佳,在光照180 min内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8%以上,同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催化 cu/O-g-C_(3)N_(4) 降解
下载PDF
Effect of Electrical Current o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u-WS_2-G Composites in Air and Vacuum 被引量:8
8
作者 QIAN Gang FENG Yi +3 位作者 LI Bin HUANG Shiyin LIU Hongjuan DING Kew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84-392,共9页
As the traditional graphite-based composite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rapid developing modern industry, novel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with high self-lubricating performance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 As the traditional graphite-based composite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rapid developing modern industry, novel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with high self-lubricating performance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are eagerly required. Herein a copper-based composite with WS2 and graphite as solid lubricant a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hot-pressed method. The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current a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 sliding velocity of 10 m/s and normal load of 2.5N/cm 2 in both air and vacuum.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a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lubricating films are analyzed by XPS. Surface profile curves and roughness of the worn surfaces are obtained by 2205 surface profiler. The results of wear tes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volume los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current are greater than that without current in both air and vacuum du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electrical current which damaged the lubricating film partially and roughed the worn surfaces. XP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ubricating film formed in air is composed of oxides of Cu, WS2 , elemental S and graphite, while the lubricating film formed in vacuum is composed of Cu, WS2 and graphite. Because of the synergetic lubricating action of oxides of Cu, WS2 and graphite, the composites show low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volume loss in air condition. Owing to the fact that graphite loses its lubricity which makes WS2 become the only lubricant, severe adhesive and abrasive wear occur and result in a high value of wear rate in vacuum condi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lubricating film on the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the brush and ring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can greatly affect the wear performance of the brushes. The low contact voltage drop of the composites in vacuum condi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high content of Cu in the surface film. This study fabricated a kind of new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self-lubricating composite with dual-lubricant which can work well in both air and vacuum environments 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lubric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WS2-g composites electrical current air and vacuum environments friction and wear contact voltage drop
下载PDF
[Zn(picol)_2(H_2O)_2]·H_2O:Cu单晶的g因子理论研究
9
作者 李东阳 杜懋陆 +1 位作者 黄毅 苗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280-283,共4页
应用微扰理论,计算了[Zn(picol)2(H2O)2]·H2O:Cu单晶的g因子gx、gy、gz的理论值,并用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g因子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相一致,并且理论计算值g x、g y、g z之间满足gz>gy>gx的关系,从理论上证实了关于[Zn(p... 应用微扰理论,计算了[Zn(picol)2(H2O)2]·H2O:Cu单晶的g因子gx、gy、gz的理论值,并用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g因子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相一致,并且理论计算值g x、g y、g z之间满足gz>gy>gx的关系,从理论上证实了关于[Zn(picol)2(H2O)2]·H2O:Cu中Cu2+离子的基态处于dx2-y2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扰理论 g因子 cu 平均共价因子
下载PDF
g-C_(3)N_(4)/Fe-Cu的制备以及对4-硝基苯酚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飞 张文斌 +2 位作者 秦容 张潇天 邹素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91-1998,共8页
采用高温缩聚尿素和原位沉淀法制备磁性复合g-C_(3)N_(4)/Fe-Cu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高分辨率JEM 1200EX型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材料表面形貌、颗粒形态和结构性质进行表征。考察g-C_(3)N_(4)与Fe-Cu不同... 采用高温缩聚尿素和原位沉淀法制备磁性复合g-C_(3)N_(4)/Fe-Cu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高分辨率JEM 1200EX型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材料表面形貌、颗粒形态和结构性质进行表征。考察g-C_(3)N_(4)与Fe-Cu不同复合比1∶10、1∶5和1∶1的g-C_(3)N_(4)/Fe-Cu对4-硝基苯酚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分析研究催化剂磁性及循环利用性,并初步探讨了降解热力学、动力学过程和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的g-C_(3)N_(4)/Fe-Cu复合材料反应活性位点丰富且分散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催化和可循环性能。当Fe-Cu摩尔比为1∶1,g-C_(3)N_(4)与Fe-Cu质量比为1∶5时,表现出最优的活性,对4-硝基苯酚的催化性能最佳,在120 min内降解效率超过82.3%,重复循环利用3次后,降解效率仍能保持在70%以上。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活化能Ea=17.32 kJ·mol^(-1),熵变ΔS>0,ΔG<0表明降解是个熵驱动的过程,降解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 g-C_(3)N_(4) 4-硝基苯酚 降解
下载PDF
g-C_(3)N_(4)/Cu-TiO_(2)纳米球的制备及在紫外辅助芬顿中的催化性能表征
11
作者 孟汝浩 班新星 +9 位作者 左宏森 李跃 栗正新 邵俊永 孙冠男 郝素叶 韩少星 张霖 张国威 周少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12-11219,共8页
以一步法制备的7%(质量分数)Cu-TiO_(2)为基,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光催化性能优良的g-C_(3)N_(4)/Cu-TiO_(2)纳米球三元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分析测试手段... 以一步法制备的7%(质量分数)Cu-TiO_(2)为基,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光催化性能优良的g-C_(3)N_(4)/Cu-TiO_(2)纳米球三元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表征其在紫外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催化剂为80~90 nm的光滑纳米球体,均匀分布在层片状的g-C_(3)N_(4)上,其中60%(质量分数)g-C_(3)N_(4)/Cu-TiO_(2)在紫外芬顿体系(0.1 mL 30%H_(2)O_(2))内,在20 min内25 mg·L^(-1)罗丹明B降解率达到92.71%,在30 min达到100%。同时在pH范围2~8内具有同样高效的催化效果,显著提高了催化效率和适用pH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iO_(2) g-C_(3)N_(4) 纳米球 紫外芬顿
下载PDF
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活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涂盛辉 戴策 +4 位作者 林立 杨昆忠 张超 彭海龙 杜军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5-560,共6页
采用热氧化刻蚀和化学还原沉淀的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g-C_3N_4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表征复合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结构和... 采用热氧化刻蚀和化学还原沉淀的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g-C_3N_4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表征复合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结构和光学特性。研究了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对石墨相g-C_3N_4制氢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Cu@g-C_3N_4(0.5CG)、Ag@g-C_3N_4(0.5AG)和g-C_3N_4,Ag/Cu@g-C_3N_4(0.5ACG)具有较高的产氢活性。同时,研究了Ag/Cu@g-C_3N_4的可能反应机制,即Ag的LSPR效应和助催化剂Cu对促进光催化产氢具有协同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氧化刻蚀 化学沉积法 光催化制氢 Ag/cu@g-C3N4催化剂
下载PDF
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文明 张胜 +1 位作者 江吉周 邹菁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65-70,共6页
以CuCl2·2H2O、SC(NH2)2和g-C3N4纳米片作为前驱体,在室温下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法成功地制备了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对碱源、g-C3N4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等合成条件对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 以CuCl2·2H2O、SC(NH2)2和g-C3N4纳米片作为前驱体,在室温下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法成功地制备了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对碱源、g-C3N4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等合成条件对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碱源是合成的关键因素。以Na2S·9H2O为碱源兼硫源,制备的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的光吸收边带明显红移,禁带宽度(Eg)和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光电流响应值为0.0956μA/cm2,相对于bulk g-C3N4提高了约3.1倍。将其用于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45 min内RhB降解率约达100%,其降解速率相对于bulk g-C3N4提高了约47.6倍,这些结果说明CuS nanotube/g-C3N4具有较高的光电催化活性。并提出了CuS nanotube/g-C3N4异质结在光催化过程中载流子迁移转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 nanotube/g-C3N4 异质结 化学共沉淀法 光电催化活性 罗丹明B
下载PDF
纳米g-C_3N_4/Fe-Cu可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文斌 张君 +3 位作者 刘芮伶 田隽 张晓岭 邹素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88-92,共5页
该文采用高温缩聚尿素和液相还原铁盐铜盐的方法制备了g-C_3N_4负载的纳米Fe/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催化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纳米g-C_3N_4片可见光催化和零价Fe/C... 该文采用高温缩聚尿素和液相还原铁盐铜盐的方法制备了g-C_3N_4负载的纳米Fe/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催化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纳米g-C_3N_4片可见光催化和零价Fe/Cu双金属催化技术的结合,能够协同促进复合材料对溶液中甲基橙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常温常压,pH=4.0下,g-C_3N_4负载的纳米Fe/Cu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最大去除量可达到300.5 mg/g,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 H值增加,g-C_3N_4/Fe-Cu复合材料反应活性降低。一定范围内(CrO_4^(2-)浓度在0~3 mg/L),六价铬离子的存在,促进了纳米g-C_3N_4/Fe-Cu对甲基橙的去除,随着CrO_4^(2-)离子浓度的增加,甲基橙的去除率有缓慢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Fe-cu 可见光催化 甲基橙
下载PDF
不同时效工艺对Al-Si-Cu-Mg系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万坤 张令坤 +1 位作者 王通 张炳荣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33-38,共6页
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中的时效温度和时间,研究时效工艺对Al-Si-Cu-Mg系合金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发现单级时效的合金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在9 h时达到峰值。与单级时效G.P区不连续析出相比,双级时效G.P区连... 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中的时效温度和时间,研究时效工艺对Al-Si-Cu-Mg系合金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发现单级时效的合金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在9 h时达到峰值。与单级时效G.P区不连续析出相比,双级时效G.P区连续析出可以明显缩短时效峰值时间。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Al-Si-CuMg系合金中的强化相θ-相和Q-相发生转变,同时伴随形貌改变,导致其对合金的强化作用逐渐降低。时效效果最理想的时效工艺是第一级低温时效80℃×3 h,此时合金的各项力学性能较为均衡,强度和韧性匹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系合金 时效工艺 力学性能 g.P区
下载PDF
Cu(CF_(3)SO_(3))2/g-C_(3)N_(4)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
16
作者 隋秉蓉 初红涛 +2 位作者 尹杰 楼慈涵 张宇桐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69,共5页
先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制备g-C_(3)N_(4)粉末,再采用溶剂热法制备Cu(CF_(3)SO_(3))2/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考察Cu(CF_(3)SO_(3))2/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并对其进行光催化动力学分析。... 先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制备g-C_(3)N_(4)粉末,再采用溶剂热法制备Cu(CF_(3)SO_(3))2/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考察Cu(CF_(3)SO_(3))2/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并对其进行光催化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Cu(CF_(3)SO_(3))2/g-C_(3)N_(4)复合样品呈管状结构,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吸附性能远高于g-C_(3)N_(4),150 min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6.6%;在重复使用4次后,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仍然可以保持8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降解 亚甲基蓝 g-C_(3)N_(4) cu(CF_(3)SO_(3))2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copper/graphite/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reinforced by carbon nanotubes 被引量:2
17
作者 Xin-Ying Liu Xiong-Zhi Xiang +1 位作者 Fei Niu Xiao-Jun Bai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78-283,共6页
Electroless Cu plating was used for flake G powder and CNTs, Cu-G-CNTs (copper/graphite/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s were manufactured by means of powder metallurgical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CNTs on the mechanica... Electroless Cu plating was used for flake G powder and CNTs, Cu-G-CNTs (copper/graphite/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s were manufactured by means of powder metallurgical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C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ductivity properties,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CNTs can improve comprehensive property of the composites, especially mechanical property. However, excessive CNT, which is easily winding reunion and grain boundary seg- regation, results in performances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g composite Carbon nanotubes RESISTIVITY Fric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纤维辐照接枝制备弱酸性离子交换剂及其对Cu^(2+)的吸附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政朴 王志鹏 +2 位作者 吴强 张宝贵 张砚耕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7,共4页
以聚四氟乙烯纤维为基体通过6 0 Co辐射引发与丙烯酸接枝制备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 .产物功能基含量为 3 0 6mmol g,在pH =5时该纤维达到对Cu2 + 的最大动态吸附量为 10 7 4 8mg g.使用不同浓度HCl对饱和吸附铜的接枝纤维进行洗脱 。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纤维 辐照接枝 弱酸性离子交换剂 铜离子 吸附性能 丙烯酸
下载PDF
壳聚糖-铜(Ⅱ)配合物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
19
作者 程仕伟 王玉梅 +1 位作者 郑彬彬 步长平 《食品与药品》 CAS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壳聚糖与CuSO4络合为壳聚糖铜后以高分子配位键法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考察固定化酶的性质。方法单因素优化固定化条件,对Cu2+浓度、络合时间、pH、温度、加酶量进行L16(45)的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固定化条件,并研究固定化酶的最适反... 目的壳聚糖与CuSO4络合为壳聚糖铜后以高分子配位键法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考察固定化酶的性质。方法单因素优化固定化条件,对Cu2+浓度、络合时间、pH、温度、加酶量进行L16(45)的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固定化条件,并研究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及批次稳定性。结果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壳聚糖直接与Cu2+络合制备壳聚糖铜载体,Cu2+浓度/0.1 g?mL-1,络合时间16 h;载体0.3 g,酶量1 mL,pH 4.9,温度30℃,固定化25 h。最高固定化酶活性为65 U/g湿载体,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60℃,最适pH 9.0,固定化酶具有较好的保存稳定性。结论壳聚糖-铜(II)配合物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的活性高,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铜 固定化 青霉素g酰化酶
下载PDF
g-C3N4量子点的制备及对铜离子和肝素钠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润霞 王秀芳 孙益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46-50,57,共6页
本文以g-C 3N 4量子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三聚氰胺热聚合法,经过逐步剥离、水热反应和超声振荡,制备出g-C 3N 4量子点。利用g-C 3N 4量子点的荧光性质,在pH为7.4条件下实现对Cu^2+和肝素钠的检测。
关键词 三聚氰胺 g-C 3N 4量子点 荧光检测 cu^2+ 肝素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