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4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2+)、Cu^(2+)诱导工艺对柞木表板颜色变化规律的影响
1
作者 侯豪杰 齐华春 +3 位作者 王宏兴 黄茹 李春风 刘明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木材中的木质素、抽提物等物质具有能与金属盐溶液产生颜色反应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以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作为诱导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色差最大时的工艺参数,探究金属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温... 木材中的木质素、抽提物等物质具有能与金属盐溶液产生颜色反应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以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作为诱导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色差最大时的工艺参数,探究金属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对实木复合地板柞木表板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对柞木表板色彩色调的影响极为显著(F值分别为20.4453、8.8442);柞木表板的明度色品指数(L^(*))、红绿轴色品指数(a^(*))、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随着Fe^(2+)、Cu^(2+)的诱导剂质量分数、诱导时间、干燥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总色差(ΔE^(*))逐渐增大,最大为31.53、9.90,表板色调逐渐偏暗、偏绿、偏蓝;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Fe^(2+)、Cu^(2+)诱导时的柞木表板总色差都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木表板 Fe^(2+) Cu^(2+) 诱导变色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周洪斌 王卫斌 +3 位作者 王梦玥 熊静蕾 陈升位 毛孝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伤湿质量的影响。【结果】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成熟胚的7种组培特性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与对照相比,0.75 mg/L Cu^(2+)可减少10.43%的成熟胚长根、7.48%的成熟胚长芽、8.24%的愈伤组织褐化、20.74 mg的愈伤湿质量;4.00 mg/L Ag^(+)可提高6.47%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减少9.08%的成熟胚长根、7.96%的成熟胚长芽和9.67%的愈伤褐化;0.75 mg/L Cu^(2+)和4.00 mg/L Ag^(+)对愈伤细胞转绿、愈伤增殖和再分化均无抑制。【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Cu^(2+)和Ag^(+)可有效抑制大麦成熟胚长根、长芽和愈伤组织褐化,Ag+还可有效提高愈伤诱导率;在基于MS培养基的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培养中,Cu^(2+)和Ag^(+)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75和4.00 mg/L。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大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及其再分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成熟胚 组培特性 Cu^(2+)质量浓度 Ag^(+)质量浓度
下载PDF
Cu^(2+)污染原状黄土的物化及结构特性
3
作者 张阳 崔素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制定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策略,以及为污染场地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该文研究了Cu^(2+)对原状黄土物化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掺量的Cu^(2+)污染黄土试样,进行了粒径分布、CaCO_(3)含量和pH值的测定。利用扫描... 为制定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策略,以及为污染场地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该文研究了Cu^(2+)对原状黄土物化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掺量的Cu^(2+)污染黄土试样,进行了粒径分布、CaCO_(3)含量和pH值的测定。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获得试样的SEM图像和粉粒各粒径含量,并借助分形理论深入分析了Cu^(2+)对原状黄土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对Cu^(2+)污染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了压缩试验,并对试样的综合结构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u^(2+)掺量的增大,黏粒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趋势,粉粒含量则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再增,砂粒含量保持不变;CaCO_(3)的含量呈线性减小;pH值先迅速减小,后保持不变;污染黄土试样的综合结构势先增大后减小,之后再增大再减小。总体而言,重金属Cu^(2+)的掺入,导致土壤pH值降低,主要胶结物质碳酸钙被溶解,而又因黏粒之间的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黏粒聚集体的形态和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土体的密实度和结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原状黄土 SEM图像 综合结构势 粒径分布 分形理论
下载PDF
粉煤灰基P型沸石吸附水中Cu^(2+)和Cd^(2+)
4
作者 孙昊勇 汪泽华 +1 位作者 姚亦扬 吴代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2-3141,共10页
以粉煤灰(FA)为原料经水热反应合成了P型沸石(Z-P).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孔径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Z-P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Cu^(2+)和Cd^(2+)的吸附性能.... 以粉煤灰(FA)为原料经水热反应合成了P型沸石(Z-P).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孔径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Z-P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Cu^(2+)和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P的BET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分别为38.46m^(2)/g和0.2180cm^(3)/g,均高于FA的1.273m^(2)/g和0.0120cm^(3)/g.FA、Z-P对Cu^(2+)和Cd^(2+)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Z-P对Cu^(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7.48,131.57mg/g,远高于于FA的30.88,25.47mg/g.Z-P对Cd^(2+)的循环再生吸附效果好,但对Cu^(2+)的循环再生吸附效果较差.离子强度对Z-P吸附Cu^(2+)和Cd^(2+)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表明Z-P可以作为有效且廉价的Cu^(2+)、Cd^(2+)吸附剂,为FA的资源化利用和含Cu^(2+)、Cd^(2+)重金属离子废水吸附剂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P型沸石 吸附 Cu^(2+) Cd^(2+)
下载PDF
Cu^(2+)和Co^(2+)促进芬顿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5
作者 陈福坤 陆冬云 +2 位作者 邓海涛 吴琴琴 张丽微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3期75-77,共3页
通过在传统芬顿体系中加入Cu^(2+)、Co^(2+),研究Cu^(2+)/Co^(2+)/Fe^(2+)/H_(2)O_(2)、Cu^(2+)/Fe^(2+)/H_(2)O_(2)、Co^(2+)/Fe^(2+)/H_(2)O_(2)和Fe^(2+)/H_(2)O_(2)四种芬顿体系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发现当初始pH分别为2、3、4、... 通过在传统芬顿体系中加入Cu^(2+)、Co^(2+),研究Cu^(2+)/Co^(2+)/Fe^(2+)/H_(2)O_(2)、Cu^(2+)/Fe^(2+)/H_(2)O_(2)、Co^(2+)/Fe^(2+)/H_(2)O_(2)和Fe^(2+)/H_(2)O_(2)四种芬顿体系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发现当初始pH分别为2、3、4、5、6时,各体系去除COD_(Cr)的效果排序为Cu^(2+)/Co^(2+)/Fe^(2+)/H_(2)O_(2)>Cu^(2+)/Fe^(2+)/H_(2)O_(2)>Co^(2+)/Fe^(2+)/H_(2)O_(2)>Fe^(2+)/H_(2)O_(2),Cu^(2+)、Co^(2+)对芬顿反应效果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Cu^(2+)/Co^(2+)/Fe^(2+)/H_(2)O_(2)和Cu^(2+)/Fe^(2+)/H_(2)O_(2)体系比传统芬顿体系具有更宽的pH响应范围;Cu^(2+)、Co^(2+)的引入明显加快芬顿反应速率,反应时间可由3h缩短至2h。在Cu^(2+)/Co^(2+)/Fe^(2+)/H_(2)O_(2)体系中,m(H_(2)O_(2)):m(COD_(Cr))比值下降至2.4:1,COD_(Cr)去除率仍高达93%,具有优异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Co^(2+) 促进 芬顿 垃圾渗滤液
下载PDF
黄原酸化改性凹凸棒土对Cu^(2+)的吸附性能
6
作者 李芳蓉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6-124,共9页
为研究改性凹凸棒土对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湿法黄原酸化改性凹凸棒原土(N-ATP),首次制备了黄原酸化的凹凸棒土(X-ATP),考察得到了X-ATP对Cu^(2+)吸附去除的最佳条件:在室温环境下,对含有Cu^(2+)浓度100 mg/L的溶液添加X-ATP浓度2.0 g... 为研究改性凹凸棒土对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湿法黄原酸化改性凹凸棒原土(N-ATP),首次制备了黄原酸化的凹凸棒土(X-ATP),考察得到了X-ATP对Cu^(2+)吸附去除的最佳条件:在室温环境下,对含有Cu^(2+)浓度100 mg/L的溶液添加X-ATP浓度2.0 g/L,控制pH条件为5.5~6.5,振荡吸附时间30 min后,最高去除率可达99.85%,Cu^(2+)残余浓度0.1500 mg/L,远低于国家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排放限值0.5000 mg/L。在分析探究X-ATP的吸附作用机理时发现X-ATP对Cu^(2+)有吸附作用的同时伴随着离子交换沉淀及螯合沉淀。随后对X-ATP及其原料进行XRD、SEM和粒度分析等结构表征进一步佐证了其对Cu^(2+)的良好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酸化凹凸棒土(X-ATP) 吸附 去除 Cu^(2+)
下载PDF
乙酸锌改性稻壳生物炭电容及电吸附Cu^(2+)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温萍 刘圣勇 +3 位作者 王炯 青春耀 陶红歌 于少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稻壳炭),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酸锌对稻壳炭改性,制得产物分别命名为稻壳生物炭(RHC)和改性稻壳生物炭(MRHC)。通过SEM、BET、XRD对制备的生物炭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将RHC和MRHC制成电极,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稻壳炭),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酸锌对稻壳炭改性,制得产物分别命名为稻壳生物炭(RHC)和改性稻壳生物炭(MRHC)。通过SEM、BET、XRD对制备的生物炭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将RHC和MRHC制成电极,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RHC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较大,且锌以颗粒状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生物炭表面。与RHC相比,MRHC电极比电容大大提高,电阻显著减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提升。MRHC-0.3(乙酸锌浓度为0.3 mol/L时的MRHC)比表面积为495 m^(2)/g,孔容为0.214 cm^(3)/g,该电极在2 A/g下充放电2000次后,其比电容保持率为92.16%。电极在0.9 V、p H为5、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MRHC-0.3对Cu^(2+)的电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9.57 mg/g。在0.9 V、pH为5、200 mL Cu^(2+)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去除率可达6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改性生物炭 电化学性能 电吸附 Cu^(2+)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下载PDF
Fe_(3)O_(4)/CS/EDTA对水溶液中Cu^(2+)和Ni^(2+)的吸附研究
8
作者 秦润华 周洋 赵雲胤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8-63,共6页
分析了自制的Fe_(3)O_(4)/CS/EDTA纳米粒对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Cu^(2+)和Ni^(2+)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研究了pH值、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红外、XPS和比表面分析结果确定了参与吸附配位的功能基团及可能发... 分析了自制的Fe_(3)O_(4)/CS/EDTA纳米粒对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Cu^(2+)和Ni^(2+)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研究了pH值、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红外、XPS和比表面分析结果确定了参与吸附配位的功能基团及可能发生的络合反应。结果表明:Fe_(3)O_(4)/CS/EDTA对Cu^(2+)和Ni^(2+)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对Cu^(2+)的吸附效果要优于Ni^(2+),这可能与Ni^(2+)的离子半径较Cu^(2+)小以及Ni^(2+)与吸附剂形成的金属螯合物的稳定性较Cu^(2+)低有关;Fe_(3)O_(4)/CS/EDTA对Cu^(2+)和Ni^(2+)的吸附机理类似于N·O型螯合剂,并非一般的物理吸附,而是一种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的吸附螯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S/EDTA 吸附性能 吸附机理 Cu^(2+) Ni^(2+)
下载PDF
生物质碳量子点的绿色制备及对Cu^(2+)的检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玉莹 汪溪远 梅傲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8-253,共6页
向日葵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秸秆是天然的纤维素材料,具有绿色无毒,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制备生物质碳量子点的理想材料之一。近年来,由于含铜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不规范使用,大量含铜污染物被排放导致农田土壤和水环境中的铜含量远... 向日葵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秸秆是天然的纤维素材料,具有绿色无毒,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制备生物质碳量子点的理想材料之一。近年来,由于含铜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不规范使用,大量含铜污染物被排放导致农田土壤和水环境中的铜含量远高于环境背景值。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选择性好、灵敏性强且对环境友好的Cu^(2+)检测方法。碳量子点(CDs)是一种粒径小于10 nm的准球形荧光碳纳米材料,因其表面含有丰富的极性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被广泛研究。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CdSe,CdTe)相比,CDs具有合成原料广泛、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生物成像、光催化、光电转化以及传感检测等领域。然而目前用于碳化合成CDs的前驱体大多为昂贵的化学品,且合成过程复杂污染环境,限制了CDs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开发出一种生态友好,简单、廉价的CDs合成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本研究以废弃的向日葵秸秆为碳源,采用简便的水热法合成生物质碳量子点(S-CD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识别Cu^(2+)。通过对S-CDs的一系列光学性质分析与表征,鉴定出其表面官能团主要包括O—H,N—H以及C N等,其中丰富的O—H可以提供胶体稳定性,有效地控制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粒径分布,从而提高S-CDs的量子产率(QYs)。ex=317 nm,em=456 nm,S-CDs在pH为2.0~12.0的范围内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良好的光稳定性,受高盐度环境的影响较小,QYs约为8.42%,在365 nm的紫外分析仪照射下发射出蓝色荧光。此外,以合成的S-CDs作为荧光探针,进一步研究了基于Cu^(2+)诱导S-CDs的荧光猝灭效应。结果表明,制备的S-CDs在0~10μmol·L^(-1)浓度范围内对Cu^(2+)反应灵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714),检出限(LOD)低至167 nmol·L^(-1)。在实际应用中,湖水中的Cu^(2+)检测回收率在96.18%~109.22%。该研究在资源化利用秸秆废弃物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荧光碳量子点的Cu^(2+)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荧光 秸秆废弃物 绿色合成 Cu^(2+)
下载PDF
硫代氨基功能化粉煤灰空心微珠@碳纳米管吸附Cu^(2+)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柯 张晓民 +4 位作者 张良 刘佳倩 刘冰 王壮 马健翔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3年第9期6-13,共8页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结构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领域,同时也因存在疏水性强、表面惰性以及选择性吸附能力差等不足而限制了其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应用。以燃煤废料粉煤灰空心微珠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缺...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结构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领域,同时也因存在疏水性强、表面惰性以及选择性吸附能力差等不足而限制了其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应用。以燃煤废料粉煤灰空心微珠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缺陷密度的空心微珠@碳纳米管材料,并通过羧基化、酰氯化在其表面接枝了硫代氨基官能团,将其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Cu^(2+),结果表明:粉煤灰空心微珠@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引入了羧基、羟基、氨基等官能团,表面Zeta电位降低;吸附容量与吸附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初始pH、初始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在12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平衡时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容量为34.0 mg/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高,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静电相互作用和表面络合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粉煤灰的高值化利用和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空心微珠 碳纳米管 功能化改性 氨基硫脲 Cu^(2+)吸附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 吸附机理
下载PDF
N-乙基咔唑-3-甲醛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检测Cu^(2+)性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智云 郭昌晟 +3 位作者 高琳 顼兴宇 刘成琪 席福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866,共8页
以咔唑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制备得到N-乙基咔唑-3-甲醛,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再以N-乙基咔唑-3-甲醛与1,3-二氨-2-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CMP。借助荧光光谱在体积比... 以咔唑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制备得到N-乙基咔唑-3-甲醛,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再以N-乙基咔唑-3-甲醛与1,3-二氨-2-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CMP。借助荧光光谱在体积比为6∶4的DMSO/H_(2)O缓冲溶液(Tris-HCl,pH=7.0)中研究了探针CMP对Cu^(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探针CMP与Cu^(2+)以1∶2的比例配位,结合常数为1.52×10^(5) L·mol^(-1),检出限为0.205μmol·L^(-1)。回收实验表明,探针分子CMP可应用于环境水样中Cu^(2+)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基咔唑-3-甲醛 席夫碱 荧光探针 Cu^(2+) 荧光猝灭
下载PDF
柴油车用NH_(3)-SCR铜基分子筛催化剂孤立态Cu^(2+)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晨光 封硕 +2 位作者 邢玉烨 沈伯雄 苏立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1331,共11页
NH_(3)选择催化还原技术(NH_(3)-SCR)作为一种高效去除NO_(x)的手段,已广泛地应用到柴油车尾气脱硝过程当中。车用NH_(3)-SCR技术常采用铜基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NH_(3)反应转化为N_(2);但在实际应... NH_(3)选择催化还原技术(NH_(3)-SCR)作为一种高效去除NO_(x)的手段,已广泛地应用到柴油车尾气脱硝过程当中。车用NH_(3)-SCR技术常采用铜基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NH_(3)反应转化为N_(2);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N_(2)O的生成、催化剂的水热老化与尾气中的SO_(2)会影响铜基分子筛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因此,本文以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中孤立态Cu^(2+)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总结了Cu-SSZ-13中两种孤立态Cu^(2+)对NH_(3)-SCR反应与N_(2)O生成的影响;综述了两种孤立态Cu^(2+)对水热老化与SO_(2)响应的差异;归纳了诱导Cu-2Z生成的手段。同时,本文以Cu-LTA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现状为例,简要回顾了Cu-LTA中孤立态Cu^(2+)的研究进展,对Cu-LTA的研究趋势与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本文可为其他类型的铜基分子筛催化剂在柴油车尾气脱硝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即明确分子筛中两种孤立态Cu^(2+)相关性质,通过调控孤立态Cu^(2+)对催化剂进行合理设计,在保持高催化活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与SO_(2)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催化还原 催化剂 水热稳定性 二氧化硫 孤立态Cu^(2+) 分子筛
下载PDF
碱浸改性蛇纹石尾渣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文宝 丁睿 +4 位作者 刘文刚 李维超 张覃 沈岩柏 刘睿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80,共7页
为提升蛇纹石尾渣(ALS)对重金属污染物Cu^(2+)的去除效果,实现废水中Cu^(2+)的高效去除,开展了蛇纹石尾渣碱浸改性研究,系统探究改性后蛇纹石尾渣吸附材料(AALS)对废水中Cu^(2+)去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蛇纹石尾渣与氢氧化钠质量比... 为提升蛇纹石尾渣(ALS)对重金属污染物Cu^(2+)的去除效果,实现废水中Cu^(2+)的高效去除,开展了蛇纹石尾渣碱浸改性研究,系统探究改性后蛇纹石尾渣吸附材料(AALS)对废水中Cu^(2+)去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蛇纹石尾渣与氢氧化钠质量比为1∶0.12、改性温度为30.0℃、改性时间为90.0min时,改性效果最佳。利用BET、SEM、XRD和FTIR等分析方法考察了碱浸改性蛇纹石尾渣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碱浸改性致使蛇纹石尾渣的比表面积从22.62m^(2)/g提高到67.19m^(2)/g,碱可以侵蚀蛇纹石浸渣的结构,导致其暴露出更多Si—O—Si、Si—O官能团,增加了颗粒表面的Cu^(2+)吸附位点。AALS对溶液中Cu^(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AALS用量为0.15g、吸附时间为15min、溶液p H值为5.39,此时其对50.0m L浓度为125.0mg/LCu^(2+)溶液中Cu^(2+)的吸附量及Cu^(2+)去除率分别为40.68mg/g和95.27%。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AALS对溶液中Cu^(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由此可知Cu^(2+)在AALS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解吸试验表明,盐酸不仅能够实现AALS的再生,且在多次解吸再生后,AALS对溶液中的Cu^(2+)仍具有较高的吸附率。研究结果可为蛇纹石尾渣改性材料的制备和溶液中重金属Cu^(2+)的吸附处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浸渣 碱浸改性 Cu^(2+)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湿法炼锌溶液中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机理及行为
14
作者 林晓坦 李存兄 +5 位作者 吉文斌 张兆闫 张耀阳 刘强 李倡纹 顾智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40-2551,共12页
针对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中铜的选择性分离困难、有机物污染严重等问题,筛选出可高效选择性分离Cu^(2+)的D711型螯合树脂,并研究树脂吸附Cu^(2+)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711树脂对Cu^(2+)的吸附量随体系酸度升高而降低,当溶液初始H2... 针对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中铜的选择性分离困难、有机物污染严重等问题,筛选出可高效选择性分离Cu^(2+)的D711型螯合树脂,并研究树脂吸附Cu^(2+)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711树脂对Cu^(2+)的吸附量随体系酸度升高而降低,当溶液初始H2SO4浓度为0.005 mol/L、接触时间为120 min时,树脂的平衡吸附量为56.11 mg/g;D711树脂与Cu^(2+)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298 K)为-10.26 kJ/mol,焓变ΔH为-4.91 kJ/mol,熵变ΔS为17.92 J/(mol·K),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D711树脂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速率控制步骤为膜扩散控制;工业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液经二级串联吸附后Cu^(2+)的吸附率可达99.5%以上。吸附前后D711树脂的表面形貌由多孔粗糙状过渡至致密平滑状,树脂的官能团结构稳定,吸附过程中树脂官能团中的N原子参与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溶液 D711树脂 选择性吸附Cu^(2+) 行为机理 二级串联吸附
下载PDF
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机理及共存Pb^(2+)、Cd^(2+)、Zn^(2+)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刘港 刘红 +1 位作者 徐积昀 范先媛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75-83,共9页
制备了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将其装填为固定床,探究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机理及共存重金属离子Pb^(2+)、Cd^(2+)和Zn^(2+)对复合材料固定床去除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速为150 mL·min^(-1)、Cu^(2+)浓度为100... 制备了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将其装填为固定床,探究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机理及共存重金属离子Pb^(2+)、Cd^(2+)和Zn^(2+)对复合材料固定床去除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速为150 mL·min^(-1)、Cu^(2+)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固定床运行23.5 h后,Cu^(2+)达到穿透点,复合材料对Cu^(2+)的饱和富集量为1.58 mmol·g^(-1)(铜含量达10.03%)。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去除Cu^(2+)的机理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和表面沉淀。Cu^(2+)-Pb^(2+)、Cu^(2+)-Cd^(2+)和Cu^(2+)-Zn^(2+)二元体系的运行结果表明,Pb^(2+)、Cd^(2+)和Zn^(2+)的共存分别使Cu^(2+)的穿透时间提前了34.0%、40.4%和53.6%,进出水中Cu^(2+)浓度相等时复合材料对Cu^(2+)的富集量分别降低到0.28 mmol·g^(-1)、1.08 mmol·g^(-1)和1.55 mmol·g^(-1),影响强弱顺序为Pb^(2+)>Cd^(2+)>Zn^(2+)。水合离子直径和水合能越小、电负性越大的共存重金属离子,对复合材料去除Cu^(2+)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13X分子筛复合材料 去除 Cu^(2+) 共存离子
下载PDF
Engineering Cu^(+)/CeZrO_(x) interfaces to promote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被引量:3
16
作者 Jingpeng Zhang Xiaohang Sun +4 位作者 Congyi Wu Wenquan Hang Xu Hu Dawei Qiao Binhang Y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5-53,I0002,共10页
Cu-based catalysts are widely employed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which is expected as a promising process to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However,most Cu-based catalysts still suffer from low methanol yield ... Cu-based catalysts are widely employed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which is expected as a promising process to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However,most Cu-based catalysts still suffer from low methanol yield with a passable CO_(2) conversion and lack insight into its reaction mechanism for guiding the design of catalysts.In this work,Cu^(+)/CeZrO_(x) interfaces are engineered by employing a series of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 catalysts with various Ce/Zr ratios,forming a Cu^(+)-O_(v)-Ce^(3+)structure where Cu^(+)atoms are bonded to the oxygen vacancies(O_(v))of ceria.Compared to Cu/CeO_(2) and Cu/ZrO_(2),the optimized catalyst(i.e.,Cu_(0.3)Ce_(0.3)Zr_(0.7))exhibits a much higher mass-specific methanol formation rate(192g_(MeOH)/kg_(cat)/h)at 240℃and 3 MPa.Through a series of in-situ and ex-situ characterization,it is revealed that oxygen vacancies in solid solutions can effectively assist the activation of CO_(2) and tune the electronic state of copp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u^(+)/CeZrO_(x) interfaces,which stabilizes the key*CO intermediate,inhibits its desorption and facilitates its further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via the reverse watergas-shift(RWGS)+CO-Hydro pathway.Therefore,the concentration of*CO or the apparent Cu^(+)/(Cu^(+)+Cu^(0))ratio could be employed as a quantitative descriptor of the methanol formation rate.This work is expected to give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metal/support interfaces in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offering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develop new catalysts with high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Methanol synthesis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Cu^(+)/CeZrO_(x)interfaces Oxygen vacancies
下载PDF
Multiple effects of 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 on Cu^(2+)-mediated Alzheimer's β-amyloid aggrega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Xueqing Chen Weiqun Gao +1 位作者 Yan Sun Xiaoyan Do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Deposition of β-amyloid protein(Aβ) is the main hallmark of Alzheimer's disease(AD), and it has been well recognized that Cu^(2+)-mediated Aβ aggreg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D pathological processes.Cu^(2+... Deposition of β-amyloid protein(Aβ) is the main hallmark of Alzheimer's disease(AD), and it has been well recognized that Cu^(2+)-mediated Aβ aggreg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D pathological processes.Cu^(2+)binding to Aβ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through Fenton-like reactions and produce more toxic Aβ-Cu^(2+)species under Cu^(2+)stimulation.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aterials that can inhibit Cu^(2+)-mediated Aβ aggregation and degrade Aβ-Cu^(2+)complexes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 In this study, 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PDA NPs) were prepared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DA NPs potently inhibit Cu^(2+)-mediated Aβaggregation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Aβ-Cu^(2+)complexes. In vitro experiments show that PDA NPs efficiently eliminate ROS generation catalyzed by Cu^(2+)or Aβ-Cu^(2+)complexes, thus rescuing cultured cells by reducing intracellular ROS levels. More importantly, PDA NPs can depolymerize Aβ-Cu^(2+)complexe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Aβ-Cu^(2+)complexes is promoted by near-infrared light irradiation due to their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bility. In vivo studies reveal that PDA NP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position of Aβ plaques in the presence of Cu^(2+)and extend the lifespan of AD nematodes from 11 to 14 d. Thus, the PDA NPs developed herein are multifunctional against Cu^(2+)-mediated Aβ aggregation for the potenti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AGGREGATION NANOPARTICLES Photothermal therap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u^(2+)chelator
下载PDF
Cu^(2+)在负载生物膜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模拟
18
作者 刘相汝 韩东旭 林山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6,共7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模拟了Cu^(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采用Hydrus-1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拟合.结果表明:(1)LEA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示踪离子I-的穿透曲线(R^(2)=0.986,R_(MSE)=0.070);(2)无论是否存在生物膜,还是改变离...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模拟了Cu^(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采用Hydrus-1D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拟合.结果表明:(1)LEA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示踪离子I-的穿透曲线(R^(2)=0.986,R_(MSE)=0.070);(2)无论是否存在生物膜,还是改变离子强度,TSM方程都能很好地模拟Cu^(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R^(2)>0.92,R_(MSE)<0.17);(3)根据模型参数变化可知影响Cu^(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吸附位点差异导致的非平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1D Cu^(2+) 饱和多孔介质 溶质迁移
下载PDF
含Cu^(2+)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预测
19
作者 郑世杰 徐晨晨 陶东平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8,共10页
采用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Electrolyte Molecular Interaction Volume Model)与它的能量项eMIVM-ET(Energy term of eMIVM)分别对含Cu^(2+)的20个单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进行拟合,并对含Cu^(2+)的5个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 采用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Electrolyte Molecular Interaction Volume Model)与它的能量项eMIVM-ET(Energy term of eMIVM)分别对含Cu^(2+)的20个单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进行拟合,并对含Cu^(2+)的5个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分活度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对含Cu^(2+)单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拟合效果均较好,eMIVM模型预测的拟合平均偏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598和6.4%,eMIVM-ET模型预测的分别为0.0163和3.0%;对含Cu^(2+)的两电解质溶液的所有组分活度系数预测时,eMIVM-ET模型的预测效果要比eMIVM模型的好,eMIVM-ET模型预测时的平均偏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844和18.2%;在含Cu^(2+)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计算中,与eMIVM模型相比,eMIVM-ET模型更适合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2+)电解质溶液 活度系数预测 eMIVM-ET eMIVM
下载PDF
ZnS:Cu^(2+)应力发光薄膜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
20
作者 成文杰 徐桂中 +2 位作者 沈锋 顾国庆 杜建周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64-69,共6页
采用ZnS:Cu^(2+)应力发光粉末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制备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进行轴向拉伸测试,获得其全场变形、应变分布信息,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柔弹性形变性... 采用ZnS:Cu^(2+)应力发光粉末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制备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对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进行轴向拉伸测试,获得其全场变形、应变分布信息,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柔弹性形变性能。将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应用于混凝土断裂监测中。监测结果表明:ZnS:Cu^(2+)-PDMS应力发光薄膜在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中发光效果明显,可以较好地实现混凝土断裂过程的可视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Cu^(2+)-PDMS薄膜 应力发光 数字图像相关 断裂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