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晶粒尺寸Cu-50Cr合金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艳 曹中秋 +1 位作者 付雅君 杨在兴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6,共3页
采用电弧熔炼和机械合金化并热压制备了晶粒尺寸差别较大的两种Cu-50Cr合金,对比研究了其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机理和耐腐蚀性能及其晶粒尺寸降低后对其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浓度的增加,不同晶粒尺寸Cu-50Cr合金的腐蚀速度加快... 采用电弧熔炼和机械合金化并热压制备了晶粒尺寸差别较大的两种Cu-50Cr合金,对比研究了其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机理和耐腐蚀性能及其晶粒尺寸降低后对其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浓度的增加,不同晶粒尺寸Cu-50Cr合金的腐蚀速度加快;晶粒尺寸降低后,其抗腐蚀性能降低;粗品Cu-50Cr合金的腐蚀过程受电化学反应控制;纳米尺寸Cu-50Cr合金的腐蚀过程由电化学反应控制转为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50Cr合金 极化曲线 交流阻抗 腐蚀
下载PDF
双相电触点材料Cu-50Cr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学军 高春香 +1 位作者 孙伶 王淑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8-1080,共3页
研究了双相电触点材料Cu-50Cr合金在700~900℃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氧化速度加快,在700和800℃时近似遵循抛物线规律,而在900℃时则明显偏离抛物线。合金未形成保护性的Cr2O3氧化膜,而形成了氧化物与金属相... 研究了双相电触点材料Cu-50Cr合金在700~900℃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氧化速度加快,在700和800℃时近似遵循抛物线规律,而在900℃时则明显偏离抛物线。合金未形成保护性的Cr2O3氧化膜,而形成了氧化物与金属相共存的特殊氧化膜结构。这解释了这种特殊氧化膜结构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cu-50Cr触头材料 高温氧化行为 熔渗法
下载PDF
Cu-50Cr合金在含Cl^-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艳 曹中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88-91,共4页
利用动电位扫描法,结合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用传统电弧熔炼制备的Cu-50Cr合金在不同Cl-浓度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Cl-浓度的增加,自腐蚀电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移,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Cu-50Cr合金在中性Na2SO... 利用动电位扫描法,结合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用传统电弧熔炼制备的Cu-50Cr合金在不同Cl-浓度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Cl-浓度的增加,自腐蚀电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移,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Cu-50Cr合金在中性Na2SO4溶液中未出现钝化现象,加入Cl-后,出现了钝化现象,但钝化区间很窄.从交流阻抗谱及拟合结果分析得知:在0.05 mol/LNa2SO4和0.05 mol/LNa2SO4+0.02 mol/LNaCl腐蚀介质中交流阻抗谱呈单容抗弧特征,没有出现Warburg阻抗,表明电极表面的腐蚀受电化学反应控制,随Cl-浓度增加,开始出现Warburg阻抗,表明腐蚀过程由电化学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随Cl-浓度的增加,容抗弧减小,电荷传递电阻减小,腐蚀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50Cr合金 极化曲线 交流阻抗 腐蚀
下载PDF
Cu-50Co合金在H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嘉欣 周子力 曹中秋 《辽宁化工》 CAS 2019年第10期960-962,共3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Cu-Co合金粉末,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合金块体,借助电化学手段,通过测量E-t曲线、动电位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谱研究在0.5mol/LHCl溶液中两种粒径大小合金的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Cu-50Co...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Cu-Co合金粉末,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合金块体,借助电化学手段,通过测量E-t曲线、动电位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谱研究在0.5mol/LHCl溶液中两种粒径大小合金的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Cu-50Co合金与常规尺寸Cu-50Co合金相比,腐蚀电流密度较小、电荷传递电阻较大、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50Co合金 液相还原法 电化学测试
下载PDF
高压处理对Cu-50.84Cr-0.48Al合金热扩散系数和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军 尹硕 +3 位作者 陈久川 王智 文全兴 杨永明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4-839,共6页
采用热常数测试仪和膨胀仪测试了经高压处理前后Cu-50.84Cr-0.48Al合金的热扩散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并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经高压处理前后Cu-50.84Cr-0.48Al合金的组织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压处理对C... 采用热常数测试仪和膨胀仪测试了经高压处理前后Cu-50.84Cr-0.48Al合金的热扩散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并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经高压处理前后Cu-50.84Cr-0.48Al合金的组织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压处理对Cu-50.84Cr-0.48Al合金热扩散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处理能增大Cu-50.84Cr-0.48Al合金的热扩散系数,当压力为1 GPa,该合金的热扩散系数为0.4188 cm2·s-1,较高压处理前的提高了10.65%,压力超过1 GPa时,合金的热扩散系数随压力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对热膨胀系数来说,当温度低于96℃时,1 GPa压力处理对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影响不大,温度高于96℃时,1 GPa压力处理能增大合金的热膨胀系数。Cu-50.84Cr-0.48Al合金经高压处理后致密性的升高是导致该合金的热扩散系数及热膨胀系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50 84Cr-0 48A1合金 高压处理 热扩散系数 热膨胀系数
原文传递
SPS制备Cu-50Mo触头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尚新峰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0-1232,共3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在950℃、40 MPa下烧结20min后随炉冷却,制得Cu-50Mo触头合金材料。测试结果表明,显微硬度(HV)、电导率和致密度分别达到116、21.5 MS/m和92.5%,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比了1%的WC颗粒对Cu-50Mo...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在950℃、40 MPa下烧结20min后随炉冷却,制得Cu-50Mo触头合金材料。测试结果表明,显微硬度(HV)、电导率和致密度分别达到116、21.5 MS/m和92.5%,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比了1%的WC颗粒对Cu-50Mo合金触头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C颗粒的加入能使Cu-50Mo触头材料的组织明显改善,显著提高耐磨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50Mo合金 SPS 组织 耐磨性
原文传递
真空热压烧结W(50)/Cu-Al_2O_3的热压缩变形行为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伟 田保红 +3 位作者 张毅 刘勇 贾淑果 任凤章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1-46,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纳米Al2O3弥散强化铜为基体,W颗粒为增强相的W(50)/Cu-Al2O3新型复合材料。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对真空热压烧结W(50)/Cu-Al2 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变形速率为0.01...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纳米Al2O3弥散强化铜为基体,W颗粒为增强相的W(50)/Cu-Al2O3新型复合材料。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对真空热压烧结W(50)/Cu-Al2 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变形速率为0.01~5 s-1;最大真应变为0.7条件下的流变应力行为。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复合材料W(50)/Cu-Al2O3存在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即变形初期,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大,达到峰值之后流变应力逐渐趋于平稳,不随应变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对流变应力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减小,峰值应力逐渐减小,并且在晶界交叉处出现再结晶晶粒,并逐渐增多。复合材料的主要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建立了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时的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并确定了热变形激活能Q为176.05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50)/cu-Al2O3复合材料 热压缩变形 动态再结晶 本构方程
下载PDF
真空热压烧结W(50)/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伟 田保红 +1 位作者 赵瑞龙 刘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63-65,共3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W(50)/Cu-Al2O3复合材料,观察了其显微组织,测试了其致密度、硬度、抗弯强度和导电率。结果表明:W(50)/Cu-Al2O3复合材料组织致密;致密度和硬度优于Cu-50%W,致密度可达99.8%,显微硬度达135 HV。而导电率为46%IA...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W(50)/Cu-Al2O3复合材料,观察了其显微组织,测试了其致密度、硬度、抗弯强度和导电率。结果表明:W(50)/Cu-Al2O3复合材料组织致密;致密度和硬度优于Cu-50%W,致密度可达99.8%,显微硬度达135 HV。而导电率为46%IACS,略低于W-50%Cu复合材料。抗弯强度为291.3 MPa,弥散铜钨合金室温弯曲断裂主要以弥散Cu相的撕裂为主,伴随有W-Cu界面的分离和部分W晶粒的解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烧结 W(50)/cu-Al2O3 致密度 性能 断裂机理
下载PDF
Cu-50Co块体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嘉欣 周子力 +3 位作者 曹中秋 张轲 王艳 辛士刚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为了研究制备方法及晶粒尺寸对Cu-50Co块体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通过控制球磨时间和液相还原法(LPR)通过控制表面分散剂的添加量,再借助真空热压技术制备了常规尺寸(CG)和纳米尺寸(NC)的Cu-50Co块体合金。利用... 为了研究制备方法及晶粒尺寸对Cu-50Co块体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通过控制球磨时间和液相还原法(LPR)通过控制表面分散剂的添加量,再借助真空热压技术制备了常规尺寸(CG)和纳米尺寸(NC)的Cu-50Co块体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Cu-50Co块体合金的粒径、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Cu-50Co块体合金进行开路电位、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测试,研究了合金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MA Cu-50Co(CG)块体合金的腐蚀速度降低,耐蚀性能增强,而MA Cu-50Co(NC), LPR Cu-50Co(CG)和LPR Cu-50Co(NC)块体合金的腐蚀速度则增加,耐蚀性能降低;机械合金化法和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纳米尺寸Cu-50Co块体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均较小、电荷传递电阻较大、活化能较高。可见,纳米化可提高Cu-50Co块体合金的耐蚀性能,而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晶Cu-50Co块体合金中, LPR Cu-50Co(NC)块体合金的耐蚀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机械合金化法 cu-50Co合金 纳米晶 腐蚀电化学
原文传递
烧结温度与时效工艺对Cu@Fe复合粉末制备Cu-Fe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毛敏聪 甘雪萍 +2 位作者 周科朝 赵琪 诸璠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年第4期363-371,共9页
采用化学镀铜法制备Cu包覆Fe的50Cu@50Fe复合粉末,粉末经过模压成形和850~1050℃氢气气氛烧结,得到50Cu-50Fe合金,然后对合金进行冷轧变形和固溶及时效热处理,研究烧结温度以及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50Cu-50Fe合金组织、抗拉强度及电导... 采用化学镀铜法制备Cu包覆Fe的50Cu@50Fe复合粉末,粉末经过模压成形和850~1050℃氢气气氛烧结,得到50Cu-50Fe合金,然后对合金进行冷轧变形和固溶及时效热处理,研究烧结温度以及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50Cu-50Fe合金组织、抗拉强度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Cu@50Fe复合粉末制备的Cu-Fe合金组织均匀,合金的相对密度和抗拉强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提高。在1050℃烧结1 h的50Cu-50Fe合金相对密度达到95.5%,抗拉强度为392 MPa。烧结态合金经冷轧变形和固溶处理,相对密度提升到99.4%,抗拉强度为422MPa,电导率为18.11IACS%。再经过450℃时效4h后,Cu基体中析出大量弥散分布的球形富Fe相颗粒,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492 MPa,电导率为39.11IACS%。当时效温度高于450℃时,富Fe相颗粒在Cu基体的晶界处聚集长大,导致50Cu-50Fe合金力学性能降低。经过550℃/4 h时效后,50Cu-50Fe合金的抗拉强度为422 MPa,电导率为45.22 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铜 50cu-50Fe合金 固溶时效 抗拉强度 电导率
下载PDF
W-50%Cu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及加工图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勇 赵瑞龙 +2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晓伟 张毅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共5页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 s-1、总应变量0.7的条件下,对W-50%Cu复合材料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W-50%Cu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 s-1、总应变量0.7的条件下,对W-50%Cu复合材料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W-50%Cu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W-50%Cu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本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同时,利用W-50%Cu复合材料DMM加工图分析了其变形机制和失稳机制,可确定其热加工工艺优先选择变形温度650~700℃、应变速率1~5 s-1或变形温度850~950℃、应变速率0.01~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50%Cu复合材料 高温变形 本构模型 动态再结晶 DMM加工图
下载PDF
真空热压制备W-50%Cu复合材料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瑞龙 刘勇 +1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晓伟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29,45,共4页
采用真空热压制备了W-50%Cu复合材料,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利用SEM对其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0MPa压力下进行950℃×2h烧结,获得了相对密度达99.6%的W-50%Cu复合材料,其显微硬度、电导率和抗弯强度分... 采用真空热压制备了W-50%Cu复合材料,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利用SEM对其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0MPa压力下进行950℃×2h烧结,获得了相对密度达99.6%的W-50%Cu复合材料,其显微硬度、电导率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33HV、68.9%IACS和285MPa;W-50%Cu复合材料的抗弯断裂表现出塑性断裂特征,其断裂方式主要为沿晶断裂,并伴随少量的穿晶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50%Cu复合材料 热压 显微硬度 电导率 抗弯强度
下载PDF
深过冷Cu_(50)Ni_(50)熔体凝固的定向枝晶组织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学锋 刘永长 +1 位作者 杨根仓 邢建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30-634,共5页
在高真空度下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 ,在宽的过冷度范围内 ,研究了Cu50 Ni50合金凝固组织形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随着过冷度增大 ,凝固组织发生了 3次转变。其中 ,当 1 2 0K(ΔT 2 ) <ΔT <1 92K(ΔT 3)时 ... 在高真空度下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 ,在宽的过冷度范围内 ,研究了Cu50 Ni50合金凝固组织形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随着过冷度增大 ,凝固组织发生了 3次转变。其中 ,当 1 2 0K(ΔT 2 ) <ΔT <1 92K(ΔT 3)时 ,凝固组织发生第 2次转变 ,由粒状晶演变为定向生长的深过冷枝晶。通过组织观察和过冷熔体枝晶生长过程的计算发现 ,快速凝固形成的枝晶在再辉和再辉结束后枝晶熟化过程被高度抑制是在该过冷度区间形成定向枝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过冷 Cu50Ni50合金 枝晶熟化 定向凝固
下载PDF
快速定向凝固Cu_(50)Ni_(50)单晶
14
作者 郭学锋 邢建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11,共3页
过冷单相合金熔体枝晶生长过程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存在一个枝晶生长控制方式发生转变的临界过冷度 ΔTc→ t(溶质过冷度 ΔTc与热过冷度 ΔTt交点对应的过冷度 )。在临界过冷度两侧枝晶对生长过程中速度波动的响应不同。当 ΔT<ΔT... 过冷单相合金熔体枝晶生长过程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存在一个枝晶生长控制方式发生转变的临界过冷度 ΔTc→ t(溶质过冷度 ΔTc与热过冷度 ΔTt交点对应的过冷度 )。在临界过冷度两侧枝晶对生长过程中速度波动的响应不同。当 ΔT<ΔTc→ t时 ,枝晶生长主要受溶质扩散控制 ,任何波动引起生长速度提高 ,都将引起枝晶尖端 ΔTc增大 ,导致生长速度回落。当 ΔT<ΔTc→ t时 ,枝晶生长的控制性环节是热扩散 ,生长速度提高 ,溶质截留效应加剧 ,ΔTc降低 ,枝晶高速长入过冷熔体 ,形成定向生长的枝晶。根据这一理论预测 ,通过实验获得了快速定向凝固 Cu50 Ni50 块体单晶 ,并验证了枝晶生长过程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Cu50Ni50合金 深过冷 定向凝固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和热循环次数对Ti_(50)Ni_(40)Cu_(10) 合金相变规律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骆苏华 李亚东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3期5-9,共5页
制备Ti50 Ni4 0 Cu1 0 合金 ,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系统分析Ti50 Ni4 0 Cu1 0 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 ,马氏体相变规律与相变热循环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马氏体相变潜热ΔHB2→B1 9和逆马氏体相变潜热ΔHB1 9→B2 随固溶温度的... 制备Ti50 Ni4 0 Cu1 0 合金 ,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系统分析Ti50 Ni4 0 Cu1 0 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 ,马氏体相变规律与相变热循环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马氏体相变潜热ΔHB2→B1 9和逆马氏体相变潜热ΔHB1 9→B2 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 ,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略微降低。相变热滞、逆马氏体相变温度在热循环初期迅速降低 ,当热循环次数超过 2次时则均保持不变。逆马氏体相变潜热 (ΔHB1 9→B2 和ΔHB1 9’→B1 9)随热循环次数 (n <4)的增加有所升高 ,特别是ΔHB1 9’→B1 9增加约 48%。而热循环次数对马氏体相变温度和潜热ΔHB2→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50Ni40Cu10合金 热处理工艺 热循环次数 马氏体相变 相变潜热 相变热滞
下载PDF
Induced effects of Cu underlayer on (111) orientation of Fe_(50)Mn_(50) thin films
16
作者 王蕾 王凤平 +3 位作者 刘还平 吴平 邱宏 潘礼庆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5年第2期353-357,共5页
Effects of Cu underlayer on the structure of Fe50Mn50 films were studied. Samples with a structure of Fe50Mn50(200 nm)/ Cu(tCu) were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on thermally oxidized silicon substrates at room ... Effects of Cu underlayer on the structure of Fe50Mn50 films were studied. Samples with a structure of Fe50Mn50(200 nm)/ Cu(tCu) were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on thermally oxidized silicon substrates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thickness of Cu underlayer varied from 0 to 60 nm in the intervals of 10 nm. High-vacuum annealing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f 200, 300 and 400 ℃ for 1 h, respectively, on the Fe50Mn50(200 nm)/ Cu(20 nm) thin films were performed.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textures of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 electronic microscope (FE-S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al distribution. It is found that Cu underlayer has an obvious induce effect on (111) orientation of Fe50Mn50 thin films. The induce effects of Cu on (111) orientation of Fe50Mn50 chang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u layer thickness and the best effect was obtained at the Cu layer thickness of 20 nm. High-vacuum annealing treatments cause the migration of Mn atoms towards surface of the film and interface between Cu layer and substrate. With the increasing annealing temperature, migration of Mn atoms is more obvious, which leads to a Fe-riched Fe-Mn alloy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50Mn50薄膜 铜底层 热氧化硅基 磁溅射法
下载PDF
50%SiC/Cu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研究
17
作者 李少文 《机械管理开发》 2012年第3期43-44,46,共3页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50%SiC/Cu复合材料。研究了电参数对线切割加工SiC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加工速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选用较大的峰值电流和较短的脉冲宽度,可...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50%SiC/Cu复合材料。研究了电参数对线切割加工SiC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加工速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选用较大的峰值电流和较短的脉冲宽度,可对50%SiCp/Al复合材料进行较理想的线切割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SiC CU复合材料 电参数 加工 表面形貌
下载PDF
铜离子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吉桥 李君峰 +4 位作者 纪谨 卢毅光 姜传俊 金彩霞 王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19,共4页
用容积为900ml的微流水装置测定了以CuSO4为毒物的Cu2+对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Z1~Z4)和大眼幼体(M)的急性毒性。在20~22℃、pH8 2~8 6、盐度为26条件下,Cu2+对三疣梭子蟹Z1,Z2,Z3,Z4和M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10-6ml/L)分别为0 6... 用容积为900ml的微流水装置测定了以CuSO4为毒物的Cu2+对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Z1~Z4)和大眼幼体(M)的急性毒性。在20~22℃、pH8 2~8 6、盐度为26条件下,Cu2+对三疣梭子蟹Z1,Z2,Z3,Z4和M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10-6ml/L)分别为0 6861,0 7368,0 7857,0 8214和0 8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三疣梭子蟹 幼体 急性毒性 微流水 安全浓度 CU^2+ 24 h半致死浓度 LC50 硫酸铜
下载PDF
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含英 杨家新 +1 位作者 陆正和 王笑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81-85,90,共6页
 研究了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h、48h、96hLC50分别为60.06μg/L,23.72μg/L和15.07μg/L.60μg/L浓度的Cu2+环境下,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繁殖率、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休眠卵...  研究了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h、48h、96hLC50分别为60.06μg/L,23.72μg/L和15.07μg/L.60μg/L浓度的Cu2+环境下,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繁殖率、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休眠卵数量和混交百分率则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毒性 Cu^2 人工培养 半致死浓度 水产消毒剂
下载PDF
Cu^(2+)和Cd^(2+)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臧维玲 戴习林 +5 位作者 江敏 姚庆祯 蔡云龙 陈皋 徐桂荣 丁福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01年第5期198-201,共4页
研究了 Cu2 +和 Cd2 +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获得了 Cu2 +和 Cd2 +的半致死浓度。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幼虾 铜^2+ 镉^2+ 半致死浓度 毒性 安全浓度 累积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