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sluggish diffusion in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被引量:7
1
作者 Rui Wang Weimin Chen +1 位作者 Jing Zhong Lijun Zh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791-1798,共8页
On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sluggish diffusion of high-entropy alloys, three different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were prepared, and assembled into three groups of sandwich- type diffusion m... On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sluggish diffusion of high-entropy alloys, three different face centered cubic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were prepared, and assembled into three groups of sandwich- type diffusion multiple annealed at 1273, 1323, and 1373 K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the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technique and recently developed numerical inverse method, the composition- dependent interdiffusiviti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effectively evaluated by minimizing the residual between the model-predicted compositions/interdiffusion fluxes and the respectively experi- mental ones. After that, the tracer diffusivities we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assessed mobility parameters and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s with the simplified ideal solution model.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 son between the interdiffusivities/tracer diffusivities in the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and those in sub-binary, ternary, quaternary and other quinary alloys indicates that the sluggish diffusion exists in interdiffusion instead of tracer diffusion for the present Co-Cr-Cu-Fe-Ni high-entropy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ntropy alloys Co-Cr-cu-fe-ni Sluggish diffusion Numerical inverse method Diffusion multiple
原文传递
Fe@Cu-Ni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机理与途径
2
作者 黄艳芳 丁鑫 +3 位作者 杨淑珍 蔡保刚 杜屹凡 韩桂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电荷转移。电子转移通道末端的Cu_(2)O和Fe与Ni掺杂对氧还原反应生成H_(2)O_(2)起着重要作用。由原位产生的H_(2)O_(2)催化生成的·OH是降解Rh B的关键活性物质。通过LC-MS/MS对Rh B的降解中间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h B的降解主要来自于·H和·OH的协同作用。当pH=2、Fe@Cu-Ni催化剂用量为0.5 g/L、Rh B初始浓度为20 mg/L时,Rh B的降解效率可达98.7%。该研究强调了Fe@Cu-Ni复合材料在消除染料残留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解 Fe@Cu-Ni 罗丹明B 降解路径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3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秀壮 魏元博 +4 位作者 唐蓉萍 陈得文 杨汝婷 王盼盼 李树龙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0期141-144,共4页
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纳米催化剂,其具有金属离子可调性的特点,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成多种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如Ni-Fe-LDH、Co-Fe-LDH、Cu-Fe-LDH、Mg-Fe-LDH、Mn-Fe-LDH、Zn-Fe-LDH,此外... 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纳米催化剂,其具有金属离子可调性的特点,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成多种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如Ni-Fe-LDH、Co-Fe-LDH、Cu-Fe-LDH、Mg-Fe-LDH、Mn-Fe-LDH、Zn-Fe-LDH,此外,还可以通过掺其他金属离子构建三金属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以进一步优化双金属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的性能。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还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经济环保、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因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在化工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者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铁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可为其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钴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铜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镁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锰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锌铁层状双氢氧化物 催化剂
下载PDF
微量Sc和Zr对2618铝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余琨 李松瑞 +1 位作者 黎文献 肖于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09-713,共5页
配制了2618 及2618 + Sc+ Zr 两种不同成分的合金, 采用硬度测试初步研究了微量Sc 和Zr对2618 合金冷轧板材退火后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不同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配制了2618 及2618 + Sc+ Zr 两种不同成分的合金, 采用硬度测试初步研究了微量Sc 和Zr对2618 合金冷轧板材退火后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不同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加入Sc 和Zr 后生成的Al3(Sc ,Zr) 质点细小弥散, 与基体共格, 可钉扎位错, 稳定亚结构, 阻碍亚晶长大及晶界的迁移, 从而抑制合金的再结晶, 使含Sc 和Zr 的合金再结晶温度比参比的2618 合金的再结晶温度提高约200 ℃; 亚晶聚合机制对合金的再结晶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结晶 铝合金
下载PDF
快速凝固Al-Cu-Mg-Fe-Ni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析出过程 被引量:9
6
作者 苏勇 陈翌庆 +2 位作者 丁厚福 黄新民 郑玉春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3-256,共4页
利用X射线衍射、DSC、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快速凝固Al 4Cu Mg 3Fe 4Ni (质量分数 )合金急冷态和退火态的显微组织 ,同时测定了该合金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 :快凝合金急冷态组织为过饱和α Al基固溶体和Al3 Ni相 ;当快凝合金经 4 0 ... 利用X射线衍射、DSC、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快速凝固Al 4Cu Mg 3Fe 4Ni (质量分数 )合金急冷态和退火态的显微组织 ,同时测定了该合金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 :快凝合金急冷态组织为过饱和α Al基固溶体和Al3 Ni相 ;当快凝合金经 4 0 0℃× 1h处理后 ,有少量S相 (CuMgAl2 )析出 ;快凝合金经 4 0 0℃× 9h处理后 ,出现了FeNiAl9弥散相 ;在合金组织中未见Al Cu Fe和Al Cu Ni相。随时效时间的增加 ,快凝合金的显微硬度不断增加 ,达到峰值后硬度缓慢下降 ,之后随FeNiAl9析出硬度又重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Fe-Ni合金 快速凝固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氰化浸出液中金、银、铜、铁、钴、镍和锌的含量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艳清 马金晶 +3 位作者 李银科 羊波 杨新周 胡秋芬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3,167,共4页
氰化浸出液样品用0.45μm针头过滤器过滤,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氰化浸出液中金、银、铜、铁、钴、镍和锌等7种元素的含量。以IonPae AS11阴离子交换柱(2.0 mm×250 mm)为固定相,含0.02 mol·L^(-1)氢氧化钠和0.01 mol·L^(-1)... 氰化浸出液样品用0.45μm针头过滤器过滤,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氰化浸出液中金、银、铜、铁、钴、镍和锌等7种元素的含量。以IonPae AS11阴离子交换柱(2.0 mm×250 mm)为固定相,含0.02 mol·L^(-1)氢氧化钠和0.01 mol·L^(-1)氰化钠溶液作为流动相,于波长210 nm处进行紫外检测。7种金属的氰化物络阴离子在30 min内可完全分离。各元素的检出限(3S/N)在0.01~0.08 mg·L^(-1)之间。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0%~10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氰化浸出液
下载PDF
镍/铁和铜/铁双金属降解四氯乙烯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小娟 汤鸣皋 +1 位作者 李旭东 徐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4-339,共6页
选用镍 /铁和铜 /铁双金属对四氯乙烯 (PCE)进行脱氯试验 .结果表明 ,双金属系统对四氯乙烯有明显的脱氯作用 ,且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双金属在降解PCE的过程中 ,无三氯乙烯 (TCE)、二氯乙烯 (DCE)和氯乙烯 (VC)等中间产... 选用镍 /铁和铜 /铁双金属对四氯乙烯 (PCE)进行脱氯试验 .结果表明 ,双金属系统对四氯乙烯有明显的脱氯作用 ,且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双金属在降解PCE的过程中 ,无三氯乙烯 (TCE)、二氯乙烯 (DCE)和氯乙烯 (VC)等中间产物形成 ,与零价铁系统相比 ,双金属系统对PCE的降解速率有明显提高 ,尤其是Ni/Fe双金属 ,反应速率常数kSA从 0 1 2 89ml·m- 2 ·h- 1 提高到 0 3697ml·m- 2 ·h- 1 ,Cu/Fe双金属的反应速率常数kSA为 0 2 2 79ml·m- 2 ·h- 1 .无论是哪种反应介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四氯乙烯 PCE 脱氯 双金属系统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和豆制品中铁、锌、铜、铬和镍 被引量:19
9
作者 任健敏 彭珊珊 +1 位作者 张霖霖 赵淑华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14-315,共2页
采用WF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微量元素铁、锌、铜、铬、镍的含量。大豆及豆制品中铁、锌、铜、铬、镍含量丰富,对人体有益。大豆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也不同。一般大豆中微量元素含量高者则其豆制品中微量元素... 采用WF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微量元素铁、锌、铜、铬、镍的含量。大豆及豆制品中铁、锌、铜、铬、镍含量丰富,对人体有益。大豆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也不同。一般大豆中微量元素含量高者则其豆制品中微量元素含量也高,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度法 大豆 豆制品 镍.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富镁铁橄榄岩类矿石中铜镍铁和氧化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旺强 王春妍 +4 位作者 李瑞仙 巨力佩 陈月源 余志峰 毛振才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199,共5页
样品经氢氟酸-盐酸-硝酸-高氯酸混合酸一次加入冷浸直接溶解,在5%(体积分数)的盐酸介质中,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富镁铁橄榄岩类矿石中的铜、镍、铁、氧化镁,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操作繁琐、周期长、成本高,而过程难以控制等... 样品经氢氟酸-盐酸-硝酸-高氯酸混合酸一次加入冷浸直接溶解,在5%(体积分数)的盐酸介质中,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富镁铁橄榄岩类矿石中的铜、镍、铁、氧化镁,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操作繁琐、周期长、成本高,而过程难以控制等缺点。方法检出限为铜2.0μg/g,镍3.0μg/g,铁10μg/g,氧化镁20μg/g;精密度(RSD,n=12)为0.8%~4.1%。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结果准确可靠。对于富镁铁岩类矿石中含量较高的硫化物的测定,采用一次加混合酸冷浸除硫后,再加热分解样品,结果令人满意;其中含量较高的铁和氧化镁,采用分取稀释测定,减小基体干扰。建立的方法样品处理程序简单快速,线性范围宽,分析重现性好,适用于地质部门批量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镁 橄榄岩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下载PDF
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铁龙 孙丽莉 +3 位作者 金朝晖 康海彦 刘炳晶 王丹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2-367,共6页
利用液相还原法分别制备了纳米Fe0、纳米Fe/Ni及Fe/Cu粒子,并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应用于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负载量、硝酸盐初始浓度等条件对硝酸盐去除速率的影响,并对三种纳米材料还原硝酸盐的产物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 利用液相还原法分别制备了纳米Fe0、纳米Fe/Ni及Fe/Cu粒子,并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应用于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负载量、硝酸盐初始浓度等条件对硝酸盐去除速率的影响,并对三种纳米材料还原硝酸盐的产物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铜负载量为5.0%的纳米Fe/Cu粒子(投加量为1.5 g/L)在20 min内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接近100%,反应过程中有大量亚硝酸盐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消失,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为氨氮,占体系总氮的75%,另有25%的氮损失;在纳米Fe0与Fe/Ni粒子还原硝酸盐产物中,氨氮的转化率均为95%以上。纳米Fe/Cu粒子对产物的选择性优于Fe0和Fe/Ni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硝酸盐 纳米Fe0 纳米Fe/Cu 纳米Fe/Ni 脱硝
下载PDF
含微量Sc和Zr的Al-Cu-Mg-Fe-Ni合金时效行为和拉伸性能 被引量:5
12
作者 余琨 李松瑞 +1 位作者 黎文献 肖于德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5-298,共4页
配制了3种不同成分的AlCuMgFeNi系实验合金,研究了微量Sc和Zr对该系合金时效行为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用硬度法测量了合金在200℃和300℃下的时效硬化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在淬火及20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 配制了3种不同成分的AlCuMgFeNi系实验合金,研究了微量Sc和Zr对该系合金时效行为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用硬度法测量了合金在200℃和300℃下的时效硬化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在淬火及20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在室温(20℃),200,250,300℃下测量了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入微量Sc,Zr后生成的Al3(Sc,Zr)质点均匀弥散分布,有利于合金中另一强化相S′更均匀析出,从而提高了合金的时效硬化效果.由于Al3(Sc,Zr)相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沉淀强化效果,合金在室温及高温下的强度都有明显提高,而塑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行为 拉伸性能 铝系合金 铝-铜-镁-铁
下载PDF
新疆北山坡北基性超基性杂岩特征及成矿远景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燕 肖渊甫 +2 位作者 王道永 邓江红 吴德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新疆北山坡北基性-超基性杂岩体逆向同源成分演化特征明显、结构演化不清楚,包括角闪辉长岩、辉长苏长岩、橄榄辉长岩、橄榄辉石岩和辉石橄榄岩、斜长(拉长)岩5个岩相单元。钛铁矿化与角闪辉长岩相有关,铜镍矿化与橄榄辉长岩相和橄榄辉... 新疆北山坡北基性-超基性杂岩体逆向同源成分演化特征明显、结构演化不清楚,包括角闪辉长岩、辉长苏长岩、橄榄辉长岩、橄榄辉石岩和辉石橄榄岩、斜长(拉长)岩5个岩相单元。钛铁矿化与角闪辉长岩相有关,铜镍矿化与橄榄辉长岩相和橄榄辉石岩及辉石橄榄岩相有关。综合研究认为,新疆北山构造带西段坡北杂岩具有较好的铜镍矿及钛铁矿成矿和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杂岩 钛铁矿化 铜镍矿化 找矿远景 北山构造带 新疆
下载PDF
三元Cu—Ni—Fe合金在700—900℃空气中的氧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远士 牛焱 吴维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749-752,共4页
研究了三元双相 Cu—30Ni—25Fe合金在 700—900℃空气中的氧化在相同温度下合金的氧化速率都低于纯铜的,700—800℃的氧化动力学为抛物线规律,在900℃初期为抛物线规律,后期变为线形规律,氧化膜最外层为... 研究了三元双相 Cu—30Ni—25Fe合金在 700—900℃空气中的氧化在相同温度下合金的氧化速率都低于纯铜的,700—800℃的氧化动力学为抛物线规律,在900℃初期为抛物线规律,后期变为线形规律,氧化膜最外层为近乎纯的氧化铜;内层是由三种金属组元的氧化物及组无间的复合氧化物所构成的混合区域,另外,在外氧化膜下面发生了Fe和Ni的内氧化,而内氧化区前沿的合金中仍保持为双相结构,该合金中难以发生Fe的选择性外氧化,这是组元间较小互溶度及合金双相结构限制了Fe的扩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Fe 双相合金 氧化 三元合金
下载PDF
Cu—Ni—Fe合金在特殊涂层中的深过冷及其遗传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学锋 吕衣礼 杨根仓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98-603,共6页
以(80%石英砂+20%石英玻璃粉)+3%H3BO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为坩埚涂层材料,烧结后获得厚3mm的表面光洁、无裂纹玻璃态涂层在该涂层中熔炼Cu—39Ni—6Fe和Ni—30Cu—5Fe合金,分别获得了190K和210K的大过冷度,超过了晶粒骤... 以(80%石英砂+20%石英玻璃粉)+3%H3BO3(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为坩埚涂层材料,烧结后获得厚3mm的表面光洁、无裂纹玻璃态涂层在该涂层中熔炼Cu—39Ni—6Fe和Ni—30Cu—5Fe合金,分别获得了190K和210K的大过冷度,超过了晶粒骤然细化的临界过冷度ΔT2.以硅溶胶为粘结剂,石英玻璃粉为面涂层的铸型,浇铸后进行一次过热,使Ni—30Cu—5Fe合金获得了100K过冷度,超过了该合金负温度梯度下实现定向凝固的临界过冷度Δ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过冷 涂层 临界过冷度 铜镍铁合金 凝固过程
下载PDF
过冷Cu-Ni-Fe合金凝固组织的演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学锋 吕衣礼 杨根仓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390Ni-60Fe(mg·g-1)合金过冷熔体凝固组织的演化规律在过冷度25~304K的范围内,其凝固组织的形态有两次突变:第一次是在过冷度110K时,因枝晶熟化被抑制,由枝晶重熔形成... 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390Ni-60Fe(mg·g-1)合金过冷熔体凝固组织的演化规律在过冷度25~304K的范围内,其凝固组织的形态有两次突变:第一次是在过冷度110K时,因枝晶熟化被抑制,由枝晶重熔形成的粒状晶转变成高度细化的细枝晶;第二次发生在过冷度180K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 铜镍铁合金 铜合金 凝固组织
下载PDF
深过冷Cu-Ni-Fe三元合金自定向快速凝固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学锋 吕衣礼 杨根仓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94-97,共4页
利用熔融玻璃净化结合循环过热,在25~304K过冷度范围,分析了Cu-39%Ni-6%Fe(wt%)三元合金凝固过程过冷组织的演化规律。确定了负温度梯度下实现自定向凝固的过冷度条件:下限为能够抑制快速凝固过程中形成的... 利用熔融玻璃净化结合循环过热,在25~304K过冷度范围,分析了Cu-39%Ni-6%Fe(wt%)三元合金凝固过程过冷组织的演化规律。确定了负温度梯度下实现自定向凝固的过冷度条件:下限为能够抑制快速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枝晶熟化的最低过冷度,上限为快速凝固过程中枝晶不发生准球状化转变的最高过冷度;就研究的合金而言,过冷度范围为110~180K。在定向凝固的过冷度范围内,无需人为控制固液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而且,以点触发试样端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Fe合金 过冷 负温度梯度 定向凝固 单晶
下载PDF
ICP-AES法测定中国梨木虱分泌物中的元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爱东 刘敬兰 周鸿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7-368,共2页
本文叙述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中国梨木虱分泌物中的钙、镁、锌、铜、铁、钡等多种元素。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8%~5.8%,回收率为94%~105%。
关键词 ICP AES 元素 测定 梨木虱 分泌物
下载PDF
Zr-Ti-Cu-Ni-Be-Fe块体非晶合金及非晶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德乾 庄艳歆 +4 位作者 张勇 潘明祥 吴光恒 孟丽琴 汪卫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9-333,共5页
采用水淬法制备出了块状、高强度Zr-Ti-Cu-Ni-Be-Fe非晶合金研究了铁原子组元对 Zr-Ti-Cu-Ni-Be-Fe块体非晶形成能力、硬度、磁化率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Fe含量超过 10%(原子分数... 采用水淬法制备出了块状、高强度Zr-Ti-Cu-Ni-Be-Fe非晶合金研究了铁原子组元对 Zr-Ti-Cu-Ni-Be-Fe块体非晶形成能力、硬度、磁化率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Fe含量超过 10%(原子分数)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非晶形成能力 硬度 磁化率 复合材料
下载PDF
ICP-AES法同时测定加氢裂化催化剂中的Fe、Ni、Cu、V和Pb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荣林 马波 +1 位作者 杨宏 刘丽华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 AES)法同时测定加氢裂化催化剂中 Fe、Ni、Cu、V、Pb的含量 ,以氢氟酸 -盐酸处理样品 ,优选了分析线和积分时间。此 5种被测元素回收率在 95 %— 10 5 %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 <6 %,各元素的检出限依...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 AES)法同时测定加氢裂化催化剂中 Fe、Ni、Cu、V、Pb的含量 ,以氢氟酸 -盐酸处理样品 ,优选了分析线和积分时间。此 5种被测元素回收率在 95 %— 10 5 %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 <6 %,各元素的检出限依次为 :0 .0 0 0 5、0 .0 0 2、0 .0 14、0 .0 0 0 5、0 .0 0 2 9μg/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法 同时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 加氢裂化催化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