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ecipitates in low-temperature silicon steel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慧 冯运莉 +2 位作者 宋孟 梁精龙 苍大强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770-776,共7页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 of fmal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es for Fe-3.2%Si low-temperature hot-roll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 of fmal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es for Fe-3.2%Si low-temperature hot-roll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hot-rolled plate by optical microscopy (O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is uniform, the proportion of recrystallization in matrix increases, and the banding textures are narrowed; the precipitates, whose quantity in normalized plate is more than that in hot-rolled plate greatly, are mainly A1N, MnS, composite precipitates (Cu,Mn)S and so on. Normalizing technology with a temperature of 1120 ℃, holding for 3 min, and a two-stage cooling is a most advantaged method to obtai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with sharper Goss texture and higher magnetic properties, owing to the uniform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obvious inhomogeneity of microstructures along the thickness. The normalizing technology with the two-stage cooling is the optimum process, which can generate more fine precipitates dispersed over the matrix, and be beneficial for finished products to get higher magnetic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temperature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magnetic property
下载PDF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Components in Low-temperature Reheat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被引量:8
2
作者 Gong-tao LIU Zhi-qiao LIU +1 位作者 Ping YANG Wei-min MAO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234-1242,共9页
Low-temperature slab-reheat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is characterized by a sharp {411}〈148〉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To date, the influence of this texture on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is not clear... Low-temperature slab-reheat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is characterized by a sharp {411}〈148〉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To date, the influence of this texture on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is not clear. Microtextur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erystallized sheets of low-temperature reheat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examined using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By comparing the tex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specific primary reerystallized grains neighboring secondary grains with those of other primary grains, the influences of primary re- crystallization tex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on the orientations of secondary grain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for low-temperature reheated graiworiented silicon steel, the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sheet comprises { 411 } 〈148〉, {111}〈112〉, and {001}〈120〉 texture componems. During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the {111}〈112〉 primary recrystallized grains were easily consumed by abnormally grown Goss, deviated Goss, Brass, or {210}〈001〉grains ;the { 411 }〈148〉 primary recrystallized grains were more resistant to being swallowed; and the {001} 〈120 grains were the most resistant to being consumed. For a particular primary grain, the distribution of its surrounding grain boundaries determined how easily it is consumed during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Primary grains surrounded by 20°- 45° grain boundaries were consumed much earlier than those having grain boundaries above 45°,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high-energy grain boundary theory. In addition, special ∑9 boundaries between {411}〈148〉 and Goss grains move more slowly than ∑9 boundaries between {111 }〈112〉 and Goss grain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110〉 rotation axis with respect to the normals of grain bounda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low-temperature slab reheating
原文传递
冷轧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裴英豪 王东戈 夏雪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72-379,456,共9页
以连续式和可逆式冷轧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退火实验,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分析不同冷轧方式无取向硅钢在不同退火温度(920~1070℃)下的组织和织构,探讨轧制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连续式和可逆式冷轧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退火实验,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分析不同冷轧方式无取向硅钢在不同退火温度(920~1070℃)下的组织和织构,探讨轧制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20~1070℃退火后,连续式冷轧样品平均晶粒尺寸分布在20.7~134.4μm范围,可逆式冷轧样品平均晶粒尺寸分布在17.3~155.5μm范围,随退火温度的提升,2种冷轧方式退火板晶粒总体上均在不断长大;冷轧板织构主要由强的旋转立方织构组成,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样品退火板织构以γ纤维和α纤维织构为主,γ纤维织构主要聚集在{111}<112>处,α纤维织构主要聚集在{111}<110>处,γ纤维织构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α纤维、Goss和旋转立方织构强度变化很小;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板{111}<110>织构强度相近,可逆式冷轧退火板{111}<112>织构强度始终高于连续式冷轧退火板。1040℃退火时,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50 Hz下,磁感应强度为1.5 T时的损耗)均达最低,分别为2.512,2.445 W/kg;1070℃退火时,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有所增长,最终分别为2.625,2.494 W/kg。随退火温度升高,2种冷轧方式退火板的P_(1.5/50)均先降后升,且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始终更低、B_(50)更高(磁场强度为5000 A/m时的磁感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轧制方式 退火温度 磁性能 能效等级 新能源汽车
下载PDF
卷取温度对50W470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4
作者 吴忠旺 何宇峥 +5 位作者 张慧敏 董瑞 孙婷婷 刘朋成 金自力 任慧平 《包钢科技》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了卷取温度对50W470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工艺下的组织和织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卷取会促进热轧板中心层变形组织向无畸变等轴... 利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了卷取温度对50W470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工艺下的组织和织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卷取会促进热轧板中心层变形组织向无畸变等轴晶粒的转变,经过740℃卷取的促进效果要好于600℃卷取,热轧板经过高温卷取后有利织构{100}+{110}占比升高,不利织构{111}占比减少。高温卷取板经过常化后组织发生完全再结晶,变形组织消失,常化后的740℃卷取板较600℃卷取板有利织构{100}+{110}占比更多,不利织构{111}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取温度 无取向硅钢 组织 织构
下载PDF
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行为
5
作者 李江浩 霍向东 +1 位作者 陈松军 李烈军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3,共6页
利用半小时等温法、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和普通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硬度、显微组织和析出物分布。结果表明: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比普通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高55℃;两种... 利用半小时等温法、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和普通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硬度、显微组织和析出物分布。结果表明: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比普通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温度高55℃;两种钢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相同,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再结晶晶粒开始出现,硬度降低,变形组织逐渐被取代;钛微合金化无取向硅钢中含有纳米级含钛析出物,分布在位错附近,在退火过程中会钉扎位错,阻碍晶界移动延缓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再结晶温度 析出物
下载PDF
取向硅钢常化炉气体射流冷却传热特性研究
6
作者 刘向荣 刘婷 +5 位作者 郭小龙 骆新根 郭悦 程朝阳 戴方钦 戴惠磊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7,共5页
为改善取向硅钢常化冷却段带钢的冷却效果,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计算了不同进气压力、带钢厚度、带钢运动速度、喷射高度和喷嘴间距情况下气体射流冷却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后带钢的平均温度随带钢厚度、运动速度、喷嘴间距... 为改善取向硅钢常化冷却段带钢的冷却效果,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计算了不同进气压力、带钢厚度、带钢运动速度、喷射高度和喷嘴间距情况下气体射流冷却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后带钢的平均温度随带钢厚度、运动速度、喷嘴间距和喷嘴高度增大而增加,与进气压力呈负相关;进气压力、带钢厚度及运动速度主要影响带钢的温降速率,带钢宽度方向温度分布取决于喷射高度和喷嘴间距,喷射高度300 mm及喷嘴间距75 mm时带钢温度均匀性较好。计算结果为带钢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常化冷却 气体射流 传热特性 温度均匀性
下载PDF
热轧加热对无取向硅钢中AlN和MnS析出相的影响
7
作者 左锐 陆勤阳 +4 位作者 刘志鹏 李娜 王永强 夏雪兰 裴英豪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AlN和MnS等析出相对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受热轧加热工艺影响,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相与免常化工艺实现的效果紧密相关。以1.5%Si-0.3%Al无取向硅钢锻造坯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软件计算钢中可能的析出相,使用箱式电阻炉在不同... AlN和MnS等析出相对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受热轧加热工艺影响,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相与免常化工艺实现的效果紧密相关。以1.5%Si-0.3%Al无取向硅钢锻造坯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软件计算钢中可能的析出相,使用箱式电阻炉在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对实验钢进行热轧加热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分析析出相的形貌、尺寸及样品晶粒尺寸,研究热轧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中AlN和MnS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中夹杂物主要为AlN和MnS,当加热温度为1050℃时,保温时间由1h延长至3 h,细小的AlN和MnS析出相(直径小于1μm)占比由33%降至19%,平均晶粒尺寸从100.0μm增加到149.7μm;保温时间为1h时,加热温度由1050℃提高至1150℃,细小的AlN和MnS析出相占比由33%降至7%,平均晶粒尺寸从100.0μm增加到124.3μm。不改变其他实验条件,热轧加热温度的提高与保温时间的延长都会使实验钢中AlN和MnS析出相与晶粒尺寸变大,有利于绿色低碳的无取向硅钢免常化生产工艺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加热工艺 夹杂物 晶粒尺寸 析出相 绿色低碳
下载PDF
终轧温度与常化时间对高强无取向硅钢析出物的影响
8
作者 刘朋成 郝娟娟 +2 位作者 吴忠旺 李宗维 孙婷婷 《电工钢》 CAS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系统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及常化时间对高强无取向硅钢中析出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冷轧脱碳板和成品板中析出物类型相似,主要包括AlN+Nb(C, N)+Ti(C, N)复合析出物及以AlN和Ce(S, O)为中心的球状含稀土复合析出物。适当提... 系统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及常化时间对高强无取向硅钢中析出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冷轧脱碳板和成品板中析出物类型相似,主要包括AlN+Nb(C, N)+Ti(C, N)复合析出物及以AlN和Ce(S, O)为中心的球状含稀土复合析出物。适当提高终轧温度、延长常化时间,常化板中析出物尺寸增大,面密度下降,且此趋势最终遗传到成品板中。终轧温度为1 000℃、常化时间为5 min时,成品板析出物尺寸集中分布在0.3~1.0μm范围内,析出物面密度为79个/1 000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终轧温度 常化时间 析出物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墙体抗侧性能分析
9
作者 王莉萍 伍欣雨 +2 位作者 胡萌 刘劲 丁发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了研究使用矩形钢管连接的新型全预制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的抗侧性能,设计了6个足尺试件,并进行了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龙骨间距、覆面板类型、单面或双面覆板等因素对新型复合墙体试件抗侧性能的影响.新型墙体的覆面板为OSB... 为了研究使用矩形钢管连接的新型全预制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的抗侧性能,设计了6个足尺试件,并进行了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龙骨间距、覆面板类型、单面或双面覆板等因素对新型复合墙体试件抗侧性能的影响.新型墙体的覆面板为OSB板与硅晶钙板.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矩形钢管连接的新型复合墙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抗震性能;单面或双面覆板对墙体抗侧性能影响显著,双面覆板的新型复合墙体的屈服荷载约为单面覆板新型复合墙体的2倍;龙骨间距和覆面板材料对墙体抗侧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试验基础上,使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试验墙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针对矩形钢管壁厚、周边螺钉间距取值进行了参数分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矩形钢管连接件壁厚取值推荐为2.5 mm,周边螺钉间距推荐取50~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 OSB板 硅晶钙板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常化处理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徐阳 李彦睿 +2 位作者 刘雯 张少华 刘宝胜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97-401,408,共6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SEM&EDS和TEM研究了不同常化温度对无取向硅钢样品的组织结构和析出行为,并利用VSM研究了它们对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达950℃常化处理样品的晶粒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并随着常化温度升高,晶粒逐渐长大,形成等轴... 利用金相显微镜、SEM&EDS和TEM研究了不同常化温度对无取向硅钢样品的组织结构和析出行为,并利用VSM研究了它们对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达950℃常化处理样品的晶粒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并随着常化温度升高,晶粒逐渐长大,形成等轴晶,其成品退火板晶粒平均尺寸最大。样品中的析出相主要为AlN,并伴有少量AlN-MnS复合相。理论计算发现微米级析出相的钉扎力均小于其晶界生长的驱动力,因此析出相难以起到阻碍晶粒长大的作用。不同常化温度处理的样品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均低于热轧板的,但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在950℃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常化温度 析出相 饱和磁感应强度
下载PDF
大功率低速直驱电机电磁特性对比分析
11
作者 王子赫 刘光伟 +1 位作者 陈宗望 艾子清 《电气开关》 2024年第1期1-5,12,共6页
针对大功率低速直驱电机,对其电磁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设计的一台36槽30极极槽数相近的大功率低速直驱电机为例,在空载和负载两种状态下,对比不同定子硅钢材料对该种电机的电磁特性及效率的影响。有限元分析表明,采用取向硅钢定子材料... 针对大功率低速直驱电机,对其电磁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设计的一台36槽30极极槽数相近的大功率低速直驱电机为例,在空载和负载两种状态下,对比不同定子硅钢材料对该种电机的电磁特性及效率的影响。有限元分析表明,采用取向硅钢定子材料的大功率低速直驱永磁电机与常规硅钢定子材料的该种电机相比,电磁特性更优,空载时取向硅钢材料会削弱齿部饱和现象,负载时提高了电机的输出转矩,降低了电动势波形畸变率;降低了永磁体涡流损耗幅值,两部电机效率相差不大,为该类电机工程上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低速直驱永磁电机 取向硅钢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渗氮温度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氮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付兵 廖建军 +1 位作者 胡金文 王海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80-391,共12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合能谱仪(EDS)与选区电子衍射(SEAD)对渗氮条件下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析出相进行表征分析,探讨渗氮过程氮化物析出与转变的机制。结果表明:渗氮处理前,硅钢中固有氮化物以AlN,AlN+MnS与A...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合能谱仪(EDS)与选区电子衍射(SEAD)对渗氮条件下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析出相进行表征分析,探讨渗氮过程氮化物析出与转变的机制。结果表明:渗氮处理前,硅钢中固有氮化物以AlN,AlN+MnS与AlN+CuxS为主,尺寸分布在40~150 nm,析出相在基体中的分布较为弥散,主要在晶粒内部析出,晶界上的析出量较少;经750,900℃渗氮处理,渗氮板表层出现大量新析出的氮化物,析出相均分布于晶界及附近与晶粒内部,随渗氮温度的升高,析出相的种类与形貌更复杂多样,尺寸分布范围由50~150 nm减至20~100 nm,其中在120 nm以下析出相的分布密度由9.449×10^(8)个/cm^(2)增至1.649×10~9个/cm^(2),平均尺寸由90 nm减至55 nm,体积分数由5.55%减至3.63%;氮化物析出相沿整个渗氮板厚度方向分布不均匀,但900℃渗氮板中心层析出相的分布密度与含量明显更高,平均尺寸明显更小,提高渗氮温度可大幅改善渗氮板中的氮含量与氮化物在板厚方向上分布的均匀性;渗氮温度由750℃升高至900℃,氮化物析出种类由非晶结构富Mn的Si3N4→正交晶体结构的MnSiN2或(Si,Mn)N→(Si,Mn,Al)N或(Si,Al,Mn)N→(Al,Si,Mn)N或(Al,Si)N进行转变;渗氮温度对氮化物的热稳定性、氮原子的扩散路径与扩散系数的影响是造成氮化物种类与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磁感 取向硅钢 渗氮温度 氮化物 析出 新能源汽车 驱动电机
下载PDF
本钢取向硅钢热轧基料BRQ的开发
13
作者 李德君 张冰 +1 位作者 王飞 朱荣鑫 《电工钢》 CAS 2024年第4期40-44,共5页
介绍本钢结合自身设备条件开发取向硅钢热轧基料实践,阐述了如何根据本钢炼钢及连铸工序设备特点和极限条件,设计取向硅钢BRQ热轧基料的冶炼和热轧工艺,控制并解决了无二冷段电搅导致的铸坯组织问题,以及热轧板坯加热炉装炉、温度和时... 介绍本钢结合自身设备条件开发取向硅钢热轧基料实践,阐述了如何根据本钢炼钢及连铸工序设备特点和极限条件,设计取向硅钢BRQ热轧基料的冶炼和热轧工艺,控制并解决了无二冷段电搅导致的铸坯组织问题,以及热轧板坯加热炉装炉、温度和时间控制,3/4连轧机组粗精轧区域温降、速度和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工艺优化,形成对应有限设备条件的工艺和生产方案,实现了取向硅钢热轧基料BRQ的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热轧基料 过热度 终轧温度
下载PDF
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研究进展
14
作者 彭小倩 范刚强 +2 位作者 谭建芬 杨群 刘琦 《电工钢》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高温退火是冷轧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几十年来,许多从业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诸多进展。本文根据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设备、工艺和组织生长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高温退火是冷轧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几十年来,许多从业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诸多进展。本文根据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设备、工艺和组织生长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高温退火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取向硅钢 高温退火 二次再结晶
下载PDF
高温环形退火炉内罩压力控制研究
15
作者 郑韩超 郝晓鹏 +4 位作者 肖辉明 杨海生 王承刚 王旭 马松新 《电工钢》 CAS 2024年第2期41-43,共3页
详述了硅钢高温环形退火炉旋转周期内及旋转前后内罩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根据操作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和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现场操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制定内罩压力预检测控制法和操作规范,实现高... 详述了硅钢高温环形退火炉旋转周期内及旋转前后内罩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根据操作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和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现场操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制定内罩压力预检测控制法和操作规范,实现高温环形退火炉内罩压力全自动预警技术,有效提高了内罩压力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高温环形退火炉 内罩压力控制
下载PDF
变形温度对含铜取向硅钢热变形过程抑制剂析出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马胜梅 金自力 《电工钢》 CAS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对实验取向硅钢分别在1 100℃和970℃温度以30%压下量轧制,热轧后分别在轧制温度下保温,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形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抑制剂粒子析出的尺寸分布和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别对不同工艺下... 对实验取向硅钢分别在1 100℃和970℃温度以30%压下量轧制,热轧后分别在轧制温度下保温,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形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抑制剂粒子析出的尺寸分布和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别对不同工艺下取向硅钢轧制表面、近表面和中心处Cu和Mn的析出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热轧过程中大尺寸粒子是Cu和Mn的复合析出物,热轧温度和随后保温时间对含锰抑制剂的析出没有明显影响,热轧温度越低(970℃),含铜抑制剂的析出越快,但保温时间对含铜抑制剂的进一步析出影响不大,仍保持在变形后的析出状态。并在高温(1 100℃)热轧后的保温过程可以增大含铜抑制剂的析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温度 取向硅钢 抑制剂 析出
下载PDF
低温Hi-B钢高温退火时Als和加热气氛对二次再结晶的影响
17
作者 孔德南 李观军 《河南冶金》 2023年第6期5-8,23,共5页
质量分数分别为221×10^(-6)和285×10^(-6)的两种酸溶铝(Als)的钢样,在650~1190℃时分别采用75%N_(2)+25%H_(2)、50%N_(2)+50%H_(2)、25%N_(2)+75%H_(2)三种加热气氛进行退火试验。结果发现:当Als较低时,随着高温退火氛围中H_... 质量分数分别为221×10^(-6)和285×10^(-6)的两种酸溶铝(Als)的钢样,在650~1190℃时分别采用75%N_(2)+25%H_(2)、50%N_(2)+50%H_(2)、25%N_(2)+75%H_(2)三种加热气氛进行退火试验。结果发现:当Als较低时,随着高温退火氛围中H_(2)比例的升高,磁性能降低;当Als较高时,随着高温退火氛围中H_(2)比例的升高,磁性能升高。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高温退火氛围对抑制剂的数量和尺寸产生了一定影响。当Als较低时,由于渗氮后形成的AlN或(Al,Si)N无论数量和尺寸都偏小,抑制剂的抑制能力较小,当高温退火采用较高比例N_(2)时,会进一步促进N向钢基体中的渗入,一方面可以促进AlN或(Al,Si)N的进一步析出,另一方面可以使细小的AlN或(Al,Si)N粒子粗化,进而增强抑制能力。而随着H_(2)比例的提高,这种作用逐步减小,当H_(2)达到一定比例后抑制剂分解速度加快,抑制剂抑制能力减小,二次再结晶温度降低,二次再结晶不易完善。Als较高时,渗氮后形成的AlN或(Al,Si)N数量较多、尺寸偏大,高温退火氛围中N_(2)比例较高时虽然会促进抑制剂的进一步析出,但更多会促使抑制剂粒子的粗化,造成二次再结晶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B 高温退火 抑制剂 二次再结晶 加热气氛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耐热型取向硅钢组织与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承绪 高洁 +5 位作者 毛航银 马光 陈新 祝志祥 张一航 胡卓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7-141,共5页
采用OM和EBSD技术对两种耐热型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组织的变化规律及耐热机理。结果表明:齿状辊沟槽法是在带材表层形成小晶粒组织和“缝隙”,激光照射法是在带材表层形成“V”字型沟槽。激光照射法... 采用OM和EBSD技术对两种耐热型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组织的变化规律及耐热机理。结果表明:齿状辊沟槽法是在带材表层形成小晶粒组织和“缝隙”,激光照射法是在带材表层形成“V”字型沟槽。激光照射法取向硅钢耐热温度约为850℃,齿状辊沟槽法取向硅钢耐热温度约为800℃,前者耐热性更为优异。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两种带材的损耗逐渐升高。齿状辊沟槽法取向硅钢损耗升高主要是刻痕区与两侧的Goss晶粒取向差降低所致,而激光照射法取向硅钢损耗升高可能与沟槽附近处Goss晶粒取向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耐热刻痕 微观组织 织构 Goss 退火温度 磁性能
下载PDF
含锡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过程中组织及织构演变
19
作者 郭晓雨 李涛 +3 位作者 韩强 席磊 金自力 吴忠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38,共6页
研究了含锡取向硅钢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组织和织构。采用金相显微镜(OM)观察了试样组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了微区取向测量,并利用Channel 5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了宏观... 研究了含锡取向硅钢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组织和织构。采用金相显微镜(OM)观察了试样组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了微区取向测量,并利用Channel 5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了宏观织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退火过程中,试验钢在1000~1050℃开始发生二次再结晶。二次再结晶前,主要以{111}<110>、{111}<112>和{411}<148>以及α织构({112}<110>)为主,还有少量的旋转立方织构{001}<110>。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利织构{411}<148>的含量不断增加,不利织构{001}<110>的含量不断减少。试验钢在二次再结晶之后,Goss织构逐渐占主导地位。含锡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发生后,Goss晶粒的偏差角减小。Goss晶粒在异常长大的过程中,其位向逐渐趋于标准,这有利于磁感应强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二次再结晶 织构 高温退火
下载PDF
常化温度对3.0%Si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颂康 李志红 刘海涛 《电工钢》 2023年第2期13-19,共7页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研究了3.0%Si无取向硅钢热轧后常化处理对组织、织构演变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经900℃常化处理后,热轧组织实现完全再结晶;随着常化温度升高至1000℃,晶粒尺寸明显增大,其平均晶粒尺寸为222μm,并且组织的...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研究了3.0%Si无取向硅钢热轧后常化处理对组织、织构演变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经900℃常化处理后,热轧组织实现完全再结晶;随着常化温度升高至1000℃,晶粒尺寸明显增大,其平均晶粒尺寸为222μm,并且组织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常化温度由900℃升高至1000℃时,磁感B_(50)由1.661 T增高至1.674 T;低频铁损P_(1.5/50)由2.323 W/kg降低至2.282 W/kg;高频铁损P_(1.0/400)由18.37 W/kg降低至17.45 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常化温度 组织 织构 磁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