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4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_(2)O_(3)掺杂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伊洪勇 陈忠文 +6 位作者 王俊青 张云龙 李成海 张瑞霞 潘佳琦 李文博 贾辰凡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铜合金作为热管理材料长期服役时,会出现冷-热循环条件下的结构性失效问题,因此考虑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MAX相材料引入到铜合金中,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Ti_(3)SiC_(2)是一种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良特性的三元层状陶瓷材料,具有自润... 铜合金作为热管理材料长期服役时,会出现冷-热循环条件下的结构性失效问题,因此考虑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MAX相材料引入到铜合金中,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Ti_(3)SiC_(2)是一种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良特性的三元层状陶瓷材料,具有自润滑、高韧性、高导电性等特点。作为增强相,Ti_(3)SiC_(2)能够提高Cu基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因此被应广泛用于电子封装材料、热管理材料等领域。本文将稀土氧化物La_(2)O_(3)引入到Ti_(3)SiC_(2)/Cu复合材料中,研究了La_(2)O_(3)掺杂含量对Ti_(3)SiC_(2)/Cu复合材料物相组成、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摩擦因数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热压烧结技术能够获得致密度较高的Ti_(3)SiC_(2)/Cu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在98.5%以上。适量掺杂La_(2)O_(3)后,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有所增加,能够实现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弥散强化。随着La_(2)O_(3)掺杂量增加,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Cu基复合材料中添加Ti_(3)SiC_(2),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有利于降低摩擦因数。本研究可为Ti_(3)SiC_(2)/Cu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SiC_(2) cu复合材料 耐磨性 显微硬度
下载PDF
Ag_(3)PO_(4)/Cu_(2)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
作者 高雅 徐泽忠 +1 位作者 张凌云 王心怡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66-169,共4页
对磷酸银复合材料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水热温度、反应溶液的酸碱度等对Cu_(2)O制备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摩尔百分比Ag_(3)PO_(4)含量的Ag_(3)PO_(4)/Cu_(2)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显示,球状Cu_(2)O颗粒制备... 对磷酸银复合材料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水热温度、反应溶液的酸碱度等对Cu_(2)O制备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摩尔百分比Ag_(3)PO_(4)含量的Ag_(3)PO_(4)/Cu_(2)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显示,球状Cu_(2)O颗粒制备条件为:温度100℃,pH值为10。采用直接沉淀法Ag_(3)PO_(4)纳米颗粒能够均匀附着Cu_(2)O表面,达到最佳复合效果。Ag_(3)PO_(4)/Cu_(2)O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高于纯Cu_(2)O,随着Ag_(3)PO_(4)的摩尔百分量的增加,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先是增强后逐渐减弱。60%Ag_(3)PO_(4)/Cu_(2)O时,催化活性最强,90 min内罗丹明B几乎完全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3)Po_(4)/cu_(2)o复合材料 光催化 罗丹明B 直接沉淀法
下载PDF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
作者 宋思晴 许龙山 +2 位作者 吴玉蓉 王小帅 陈宇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以硝酸铜和硝酸铝为原材料,采用喷雾干燥-煅烧-氢还原工艺得到超细、Al_(2)O_(3)在铜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的Al_(2)O_(3)/Cu复合粉体;经热压烧结(HP)和模压成型-烧结-复压-复烧(MP)分别制备出不同Al_(2)O_(3)含量的Al_(2)O_(3)/Cu复合材料... 以硝酸铜和硝酸铝为原材料,采用喷雾干燥-煅烧-氢还原工艺得到超细、Al_(2)O_(3)在铜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的Al_(2)O_(3)/Cu复合粉体;经热压烧结(HP)和模压成型-烧结-复压-复烧(MP)分别制备出不同Al_(2)O_(3)含量的Al_(2)O_(3)/Cu复合材料,实验对比两种方法制备出的样品的物相、微观结构、硬度和电导率。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得到的复合材料均具有较高致密度,硬度随着氧化铝含量增加而增大,电导率随着氧化铝含量增加而减小。热压烧结(HP)工艺获得的材料维氏硬度(143.9 HV)比同工艺下纯铜的硬度值(74.2HV)提高了93.9%,电导率高于80.09%IACS;模压成型(MP)工艺制备的样品维氏硬度(136.8 HV)比相同工艺下纯铜的硬度值(42.3 HV)提高了223.4%,电导率维持在82.25%IAC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复合材料 喷雾干燥法 热压烧结 硬度 电导率
下载PDF
层厚比对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曹飞 蔡磊 +4 位作者 韩非 张涵潇 刘楠 谢张乐 姜伊辉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铜基复合材料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封装、电接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克服材料的强-塑性倒置关系一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层状构型设计被认为是解决该倒置难题的有效策略。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并结合原位反应法,通过控制铺粉工... 铜基复合材料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封装、电接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克服材料的强-塑性倒置关系一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层状构型设计被认为是解决该倒置难题的有效策略。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并结合原位反应法,通过控制铺粉工艺,制备出Cu层与TiB2/Cu复合层交叠分布的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断裂特征,并讨论了层状结构参数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当Cu层与TiB2/Cu复合层的层厚比为1∶3时,Cu-TiB2/Cu层状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UTS)为315 MPa,断裂伸长率为18%,实现了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基于复合材料裂纹扩展路径表征与分析,揭示了层状构型设计在抑制裂纹扩展、促使裂纹偏转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高强韧铜基复合材料的构型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iB2/cu复合材料 层状结构 微观组织 强塑性
下载PDF
Al_(2)O_(3)颗粒直径对1 vol%的Al_(2)O_(3)/Cu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赵培峰 赵江辉 +2 位作者 石红信 邱然锋 贾淑果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0,共8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热压工艺制备了不同Al_(2)O_(3)颗粒直径的1 vol%Al_(2)O_(3)/Cu基复合材料,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利用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于弹/塑性理论推导出了复合材料中... 采用粉末冶金法+热压工艺制备了不同Al_(2)O_(3)颗粒直径的1 vol%Al_(2)O_(3)/Cu基复合材料,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利用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于弹/塑性理论推导出了复合材料中颗粒周边的弹性区宽度的表达式。结果表明:Al_(2)O_(3)颗粒直径对Al_(2)O_(3)/Cu基复合材料强度及基体晶粒尺寸有着较大的影响;Al_(2)O_(3)颗粒直径越大,Al_(2)O_(3)/Cu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越小;当Al_(2)O_(3)颗粒直径为5μm时,Al_(2)O_(3)/Cu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207和90 MPa,是铜试样的95.8%和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复合材料 强度 热失配
下载PDF
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压缩性能
6
作者 杨腾 佟海云 +4 位作者 郑毅 储爱民 董泽熙 李滔 赵玉萍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50,共9页
采用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C-M)。首先利用高能球磨法将Cu粉和Al_(2)O_(3)粉末均匀细化,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尿素均匀混合后,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溶脱-烧结工艺制得A-C-M... 采用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C-M)。首先利用高能球磨法将Cu粉和Al_(2)O_(3)粉末均匀细化,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尿素均匀混合后,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溶脱-烧结工艺制得A-C-M。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粉末原料和A-C-M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对A-C-M进行压缩性能测试,探讨了尿素和Al_(2)O_(3)含量对A-C-M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球磨使Al_(2)O_(3)/Cu复合粉末的形貌由球状变为片状,复合粉末尺寸先减小后增大,在球磨4 h时获得最小平均粒径为25μm;A-C-M含有两种特征孔,100~300μm的大孔和1~10μm的微孔;随尿素含量的增加,孔的连通程度及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增加,其压缩强度逐渐降低;随Al_(2)O_(3)含量的增加,A-C-M孔隙率逐渐增加,其压缩强度逐渐降低,当Al_(2)O_(3)含量为4 mass%时,A-C-M的压缩强度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 高能球磨 微观形貌 压缩性能 尿素
下载PDF
不同Al_(2)O_(3)含量的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7
作者 徐国杨 国秀花 +3 位作者 李韶林 宋克兴 刘嵩 肖振朋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0,共10页
为探究Al2O3含量对Al2O3/Cu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的影响,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种Al2O3含量(0.28、0.66和1.13 mass%)的Al2O3/Cu复合材料,通过热模拟实验对其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23、923和1223 K时,随着Al2O3/Cu复合材料中Al... 为探究Al2O3含量对Al2O3/Cu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的影响,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种Al2O3含量(0.28、0.66和1.13 mass%)的Al2O3/Cu复合材料,通过热模拟实验对其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23、923和1223 K时,随着Al2O3/Cu复合材料中Al2O3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峰值应力逐渐增大;显微组织观察发现,由于1.13 Al2O3/Cu复合材料内动态软化积累程度最大,导致其在1023和1123 K下出现了峰值应力下降现象。经热挤压后,在热变形过程中Al2O3/Cu复合材料的软化效果以动态回复为主。同时,发现0.28 Al2O3/Cu和0.66 Al2O3/Cu复合材料的热激活能相近,1.13 Al2O3/Cu复合材料的热激活能远高于前两者,并分别获得了不同Al2O3含量的Al2O3/Cu复合材料本构关系。采用动态材料模型(DMM)建立了Al2O3/Cu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图,随着Al2O3含量的增加,热加工图中功率耗散系数η>0.3区域逐渐减小且向高温高应变速率方向移动;就失稳面积而言,0.66 Al2O3/Cu复合材料的失稳区域占比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复合材料 热压缩 本构关系 热激活能 热加工图
下载PDF
Ti_(2)AlC粉末粒径分布对TiC_(0.5)-Al_(2)O_(3)/Cu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聂智超 严仰先 +4 位作者 洪嘉婷 廖航宇 宋文龙 邹金明 张雪辉(导师)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1,共6页
通过不同时间的湿法球磨得到不同粒径分布的Ti_(2)AlC粉末,再与Cu_(2)O粉末和铜粉末混合,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TiC_(0.5)-Al_(2)O_(3)/Cu复合材料,研究了Ti_(2)AlC粉末粒径分布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_(2)AlC粉末... 通过不同时间的湿法球磨得到不同粒径分布的Ti_(2)AlC粉末,再与Cu_(2)O粉末和铜粉末混合,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TiC_(0.5)-Al_(2)O_(3)/Cu复合材料,研究了Ti_(2)AlC粉末粒径分布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_(2)AlC粉末中亚微米级颗粒体积分数由0增加到70.27%,复合材料中增强相颗粒TiC_(0.5)和Al_(2)O_(3)在基体中分散更均匀,但是当亚微米级颗粒体积分数为98.07%时,增强相颗粒出现聚集现象;随着亚微米级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率与相对密度先减小后增大,硬度与屈服强度则先升后降,当亚微米级颗粒体积分数为70.27%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_(0.5)-Al_(2)o_(3)/cu复合材料 Ti_(2)AlC粉末粒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A dendritic Cu/Cu_(2)O structure with high curvature enables rapid and efficient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_(2) in an H-cell
9
作者 Lei shao Bochen Hu +3 位作者 Jinhui Hao Junjie Jin Weidong Shi Min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44-153,共10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CO_(2)RR)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the energy crisi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In H-cells,achieving high-current C_(2)products is chall...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CO_(2)RR)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the energy crisi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In H-cells,achieving high-current C_(2)product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inefficient mass transfer of the catalyst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In this study,dendritic Cu/Cu_(2)O with abundant Cu^(0)/Cu^(+)interfaces and numerous dendritic curves was synthesized in a CO_(2)atmosphere,resulting in the high selectivity and current density of the C_(2)products.Dendritic Cu/Cu_(2)O achieved a C_(2)Faradaic efficiency of 69.8%and a C_(2)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129.5 mA cm^(-2)in an H-cel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a dendritic structure with a high curvature generates a strong electric field,leading to a localized CO_(2)concentration.Additionally,DRT analysis showed that a dendritic struc-ture with a high curvature actively adsorbed the surrounding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_(2),enhancing the mass transfer rate and achieving a high current density.During the experiment,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by varying the atomic ratio of Cu^(0)/Cu^(+) on the catalyst surface,which resulted in improved ethylene selectivity.Under the optimal atomic ratio of Cu^(0)/Cu^(+),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was minimized,and the desorption rate of the intermediates was low,favoring C_(2) generation.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Cu^(0)/Cu^(+) interfaces exhibited a lower Gibbs free energy for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enhancing C_(2)H_(4) formation.The Cu/Cu_(2)O catalyst also exhibited a low Cu d-band center,which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stability of *CO on the surface and facilitated C_(2)formation.This observa-tion explained the higher yield of C_(2) products at the Cu^(0)/Cu^(+) interface than that of H_(2) under rapid mass transfer.The results of the net present value model showed that the H-cell holds promising industrial prospects,contingent upon it being a catalyst with both high selectivity and high current density.This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ad-vancing the CO_(2)RR towards high-current C_(2)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ction of Co_(2) High current Dendritic structure cu/cu_(2)o H-cell
下载PDF
Gliding arc discharge in combination with Cu/Cu_(2)O electrocatalysis for ammonia production
10
作者 刘学 张佳伟 +5 位作者 何弈 黄嘉敏 马晓萍 张潇漫 卢曼婷 辛煜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73,共7页
Highly efficient and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demand for modern agriculture.In this study,a two-step ammonia production method is developed using a gliding arc discharge in combination with Cu/Cu_(2)O ... Highly efficient and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demand for modern agriculture.In this study,a two-step ammonia production method is developed using a gliding arc discharge in combination with Cu/Cu_(2)O electrocatalysis.In this method,NO_(x)is provided by the gliding arc discharge and then electrolyzed by Cu/Cu_(2)O after alkaline absorption.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O_(x)production are investigated in discharges at different input voltage and the gas flow.The dependence of ammonia production through Cu/Cu_(2)O electrocatalysis on pH value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are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ic method.In our study,two discharge modes are observed.At high input voltage and low gas flow,the discharge is operated with a stable plasma channel which is called the steady arc gliding discharge mode(A-G mode).As lowering input voltage and raising gas flow,the plasma channel is destroyed and high frequency breakdown occurs instead,which is known as the breakdown gliding discharge mode(B-G mode).The optimal NO_(x)production of 7.34 mmol h^(-1)is obtained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the two discharge modes.The ammonia yield reaches0.402 mmol h^(-1)cm^(-2)at pH value of 12.7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of-1.0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ding arc discharge nitrogen fixation cu/cu_(2)o catalys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ite
下载PDF
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水体中Cu(Ⅱ)离子的净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银辉 卢爱党 +2 位作者 韩健 陈建新 张娜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以氯化亚铁为铁源,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FeOOH,再以FeOOH为基底,钛酸丁酯为钛源,通过水热合方法制备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并利用XRD和SEM对所制备的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对水体中... 以氯化亚铁为铁源,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FeOOH,再以FeOOH为基底,钛酸丁酯为钛源,通过水热合方法制备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并利用XRD和SEM对所制备的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对水体中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Cu(Ⅱ)离子的初始浓度、Cu(Ⅱ)离子溶液的p H值、反应时间等条件对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对Cu Ⅱ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是1种有效的Cu(Ⅱ)离子吸附剂,对Cu(Ⅱ)离子能快速吸附并达到吸附平衡.同时TiO_2-α-Fe_2O_3复合材料中含有具有磁性的-Fe2O3,通过外加磁场,可以达到快速回收的目的,无需高速离心分离粉末,能节约能耗,降低分离成本,因此可作为1种有前景的功能分离材料应用于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α-Fe2o3 cu(Ⅱ)离子 初始浓度 PH值 反应时间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累托石/TiO_2/Cu_2O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静 陈金毅 +2 位作者 张文蓉 陈茂荣 孙家寿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8,共4页
采用低温液相法以醋酸铜和自制的TiO2/累托石光催化材料为原料,以葡萄糖为还原剂,在乙醇/聚乙二醇/H2O三相溶液体系中首次合成了累托石-TiO2-Cu2O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UV-V... 采用低温液相法以醋酸铜和自制的TiO2/累托石光催化材料为原料,以葡萄糖为还原剂,在乙醇/聚乙二醇/H2O三相溶液体系中首次合成了累托石-TiO2-Cu2O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UV-Vis)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既能实现TiO2、Cu2O的固载和复合,同时能显著增强半导体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cu2o 累托石 纳米复合材料
下载PDF
ZrW_(2)O_(8)/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热膨胀性能分析
13
作者 魏徽 梅健 +6 位作者 李静 张扬 徐艳 章旭 王小东 李明玲 徐小勇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2,共8页
研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在600℃的低温下制备了高致密的ZrW_(2)O_(8)/Cu复合材料及其功能梯度材料。XRD分析表明ZrW_(2)O_(8)/Cu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没有不纯物质产生。SEM显示ZrW_(2)O_(8)/Cu功能梯度材料在不同体积分数界面处实现了... 研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在600℃的低温下制备了高致密的ZrW_(2)O_(8)/Cu复合材料及其功能梯度材料。XRD分析表明ZrW_(2)O_(8)/Cu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没有不纯物质产生。SEM显示ZrW_(2)O_(8)/Cu功能梯度材料在不同体积分数界面处实现了成分和微观组织的梯度过渡。热机械分析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ZrW_(2)O_(8)/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曲线与使用混合定律和Turner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而且测量的ZrW_(2)O_(8)/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通过增加铜的含量可以从-7.96×10^(-6)/℃(ZrW_(2)O_(8))变化到2.98×10^(-6)/℃(30 vol%ZrW_(2)O_(8)/70vol%Cu)再变为极大值的11.6×10^(-6)/℃(70vol%ZrW_(2)O_(8)/30 vol%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 ZrW_(2)o_(8)/cu复合材料 功能梯度材料 可调控热膨胀系数
下载PDF
纳米Cu^(2+)/TiO_2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啸林 鞠剑峰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34-37,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纳米Cu2+/TiO2复合材料,研究其无紫外光照射时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n(Cu):n(Ti)=1:50~1:10时,纳米Cu2+/TiO2复合材料无需紫外光照射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产生透明抑菌圈,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纳米Cu2+/TiO2复合材料,研究其无紫外光照射时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n(Cu):n(Ti)=1:50~1:10时,纳米Cu2+/TiO2复合材料无需紫外光照射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产生透明抑菌圈,直径为6~26 mm.适量掺杂时以催化机理杀菌,过量掺杂时以溶出机理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性能 tio2复合材料 纳米
下载PDF
基于光-湿性能的Cu-Ce/TiO_2复合材料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小妮 田养利 张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5-98,共4页
以Cu(NO_3)_2·3H_2O和Ce(NO_3)_3·6H_2O为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Ce/TiO_2。利用XRD、LPSA、SEM、BET、UV-Vis和DVS对Cu-Ce/TiO_2的物质组成、粒度分布、微观形貌、孔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Ce/TiO_2具... 以Cu(NO_3)_2·3H_2O和Ce(NO_3)_3·6H_2O为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Ce/TiO_2。利用XRD、LPSA、SEM、BET、UV-Vis和DVS对Cu-Ce/TiO_2的物质组成、粒度分布、微观形貌、孔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Ce/TiO_2具有大量锐钛矿型TiO_2,促使其吸收边带呈现明显的拓展与红移。Cu-Ce/TiO_2呈现较为规则的球状且结构致密,其粒径较大且局部出现团聚。Cu-Ce/TiO_2的比表面积为107.06m2/g、孔体积为0.1268~0.1354mL/g、平均孔直径为4.29~5.47nm,具有良好的孔结构。Cu-Ce/TiO_2在4h的甲醛降解效率为50.9%,在相对湿度35%~75%的平衡含湿量为0.0143~0.1005g/g,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与吸放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tio2 光-湿性能 复合材料 光催化性能 吸放湿性能
下载PDF
海蛎壳负载纳米Cu_2O-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40,237,共6页
利用海蛎壳为载体,将纳米TiO_2和Cu_2O通过正交试验合成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溶液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表面均匀地排列了粒... 利用海蛎壳为载体,将纳米TiO_2和Cu_2O通过正交试验合成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溶液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表面均匀地排列了粒径10~20 nm的TiO_2和500~600 nm的Cu_2O,对于刚果红溶液的处理在太阳光照射60 min时,可接近紫外光的效果,刚果红初始质量浓度低于50mg/L,处理效果较好,复合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2.0 g/L,该复合材料的处理效果大于单独使用Ti O_2和Cu_2O。表明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处理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cu_2o 海蛎壳 光催化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低温制备CuS-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阎松 武瑞明 张阳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0-524,共5页
以Cu粉和S粉作为前驱体,低温(40℃)下生成的CuS原位浸渍到具有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相的TiO_2载体上,成功制备了复合型光催化剂。对该催化剂的晶相结构、颗粒大小、CuS存在状态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uS不同负载量对TiO_2光催... 以Cu粉和S粉作为前驱体,低温(40℃)下生成的CuS原位浸渍到具有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相的TiO_2载体上,成功制备了复合型光催化剂。对该催化剂的晶相结构、颗粒大小、CuS存在状态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uS不同负载量对TiO_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S的复合没有影响TiO_2的晶相结构和粒径,此复合型光催化剂的活性比CuS或TiO_2的光催化活性都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铜 氧化钛 光催化 混合晶相 罗丹明B
下载PDF
蒙脱石负载Cu^(2+)掺杂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建强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9年第1期66-67,共2页
以蒙脱石为载体,钛酸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u^(2+)掺杂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溶液的降解脱色作为评价光催化活性的标准,考... 以蒙脱石为载体,钛酸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u^(2+)掺杂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溶液的降解脱色作为评价光催化活性的标准,考查不同Cu^(2+)掺杂量、催化剂用量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MB初始浓度为10mg/L,当Cu^(2+)掺杂量为0.3%、催化剂用量为2g/L时催化性能最好,2h即可使MB溶液的脱色降解率达96%;重复使用5次仍可使MB溶液的脱色降解率保持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cu2+掺杂 纳米tio2 光催化
下载PDF
TiO_2-Cu[HgI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致变色性能
19
作者 陈晓丽 林福华 +2 位作者 文春燕 苏秋成 李新军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4期310-314,共5页
以TiO_2为载体制备了TiO_2-Cu[HgI_4]纳米复合材料,利用HRTEM、XRD、DSC、UV-Vis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结构及其热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iO2-Cu[HgI4]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致变色性能,随着nTiO_2/nCu[HgI_4]摩尔比值的增大,... 以TiO_2为载体制备了TiO_2-Cu[HgI_4]纳米复合材料,利用HRTEM、XRD、DSC、UV-Vis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结构及其热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iO2-Cu[HgI4]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致变色性能,随着nTiO_2/nCu[HgI_4]摩尔比值的增大,其可见光吸收性能增强,相变温度也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cu[HgI4] 纳米复合材料 热致变色性能
下载PDF
棒状金属有机框架结构PCN-222(Cu)/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高效光催化CO2还原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段树华 巫树锋 +3 位作者 王磊 佘厚德 黄静伟 王其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受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迫,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低成本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对于实现有效的太阳能-燃料转换至关重要。TiO2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CO2还原中被广泛采用。然而,较宽的禁带宽度和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限... 受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迫,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低成本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对于实现有效的太阳能-燃料转换至关重要。TiO2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CO2还原中被广泛采用。然而,较宽的禁带宽度和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棒状PCN-222(Cu)/TiO2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使用简单的水热法报告了二氧化碳的光化学还原。经过对PCN-222(Cu)/TiO2进行一系列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光电化学(PEC)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表征结果证明成功制备了该复合材料。SEM证实,TiO2颗粒均匀分布在棒状PCN-222(Cu)/TiO2的表面上。XRD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晶体结构的PCN-222(Cu)和PCN-222(Cu)/TiO2复合光催化剂。DRS显示制备的PCN-222(Cu)/TiO2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出现金属卟啉的特征吸收峰。PL和瞬态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进一步证实了棒状PCN-222(Cu)/TiO2具有更好的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通过控制PCN-222(Cu)和TiO2的质量比,经CO2还原性能测试表明,10%PCN-222(Cu)/TiO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在氙灯照射下,棒状PCN-222(Cu)/TiO2表现出比TiO2纳米颗粒更好的光催化CO2活性,这归因于电荷传输和较好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10%PCN-222(Cu)/TiO2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最高,产率分别为13.24μmol·g-1·h-1 CO和1.73μmol·g-1·h-1CH4。此外,经过三个循环的测试,PCN-222(Cu)/TiO2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在连续8小时光照下,催化剂的还原产率持续增加,表明PCN-222(Cu)/TiO2复合材料具有好的稳定性。禁带宽度和Mote-Schottky(M-S)曲线结果表明,PCN-222(Cu)的LUMO位比TiO2的导带(CB)更负,因此提出了PCN-222(Cu)/TiO2复合材料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为金属有机骨架和氧化物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PCN-222(cu) 光催化Co2还原 tio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