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Cl^+离子注入α-Al_2O_3晶体退火前后的光学分析
1
作者 王春芬 阳剑 +3 位作者 王新练 杨斌 汪德志 黄宁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7-430,共4页
CuCl+离子注入不同晶向的α Al2O3 晶体,在还原气氛下退火,对退火前后的试样进行了光吸收谱及荧光谱测量。结果发现不同晶向的α Al2O3 晶体在不同注入条件下在高能区段均有强的吸收,经不同温度下的退火,其吸收强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CuCl+离子注入不同晶向的α Al2O3 晶体,在还原气氛下退火,对退火前后的试样进行了光吸收谱及荧光谱测量。结果发现不同晶向的α Al2O3 晶体在不同注入条件下在高能区段均有强的吸收,经不同温度下的退火,其吸收强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光吸收谱的高斯拟合以及荧光谱的分析确认, CuCl+离子注入α Al2O3 晶体产生的点缺陷主要为 F心、F+心、F+22 心、F2 心、F+2 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Α-AL2O3 CuCl^+
下载PDF
CuCl-CeO_(2)复合型CO消除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2
作者 虞勇 张雷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4,共9页
为避免煤矿井下CO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吸附催化原理,以稀土氧化物二氧化铈(CeO_(2))为催化剂载体,氯化亚铜(CuCl)为吸附剂,通过热分散法将氯化亚铜负载在二氧化铈表面,制备一种兼具吸附和催化性能的复合型CO消除剂CuCl-CeO_(2)。利用锥... 为避免煤矿井下CO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吸附催化原理,以稀土氧化物二氧化铈(CeO_(2))为催化剂载体,氯化亚铜(CuCl)为吸附剂,通过热分散法将氯化亚铜负载在二氧化铈表面,制备一种兼具吸附和催化性能的复合型CO消除剂CuCl-CeO_(2)。利用锥形量热仪分析CuCl、CeO_(2)和CuCl-CeO_(2)的CO消除性能,并通过20 L爆炸球-气相色谱联用系统,研究CuCl-CeO_(2)对瓦斯爆炸峰值压力及其产生的CO消除效果。结果表明:CuCl-CeO_(2)复合型消除剂能在整个升温过程中有效降低CO的释放率,其消除性能比单一CuCl或CeO_(2)的消除性能更佳,且当CuCl的质量分数为50%时,CuCl-CeO_(2)的CO消除率最高,达88.0%。随着CuCl-CeO_(2)质量浓度的增加,瓦斯爆炸峰值压力逐渐降低,达到爆炸峰值压力的时刻显著延迟,CO释放量也不断减少。当加入CuCl-CeO_(2)的质量浓度为1.00 g/L时,抑爆和CO消除效果最佳;瓦斯爆炸峰值压力由0.508 MPa降至0.387 MPa,达到爆炸峰值压力时间由237.6 ms延迟至483.2 ms,CO体积分数由0.8797%降至0.1089%,有效地降低了瓦斯爆炸峰值压力和CO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铜(CuCl)-二氧化铈(CeO_(2)) 复合型CO消除剂 消除性能 爆炸峰值压力 CO释放量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uCl 2改性生物质焦汞吸附机理研究
3
作者 马子然 王红妍 +4 位作者 赵春林 周佳丽 彭胜攀 马静 吴建飞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0-1646,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稻壳焦和CuCl 2改性稻壳焦模型,对汞吸附前后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旨在从微观角度分析稻壳焦脱汞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Hg原子上的电子会转移到稻壳焦表面,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范德华...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稻壳焦和CuCl 2改性稻壳焦模型,对汞吸附前后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旨在从微观角度分析稻壳焦脱汞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Hg原子上的电子会转移到稻壳焦表面,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范德华力,将Hg原子束缚在稻壳焦表面,形成汞的物理吸附;而CuCl 2改性稻壳焦在吸附汞时,表面CuCl 2分子中的Cu—Cl键会发生断裂,断裂后Cu和Cl会与Hg原子结合,形成汞的化学吸附,使得CuCl 2改性稻壳焦的脱汞效率远高于原始稻壳焦,明确了CuCl 2改性稻壳焦脱汞机理,对生物质焦吸附剂脱汞的工业应用具有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焦 吸附汞 密度泛函理论 CuCl 2
下载PDF
分散法制备的CuCl/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C_3H_6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贾明君 张文祥 +2 位作者 肖丰收 吴通好 孙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608,共3页
研究了由分散法制备的CuCl/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丙烯在过量氧存在下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发现该法能使活性组份高度分散于载体上,且所制备的高负载量CuCl/H-ZSM-5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ZSM-5相比在较... 研究了由分散法制备的CuCl/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丙烯在过量氧存在下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发现该法能使活性组份高度分散于载体上,且所制备的高负载量CuCl/H-ZSM-5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ZSM-5相比在较低反应温度下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L ZSM-5 分子筛 一氧化氮 选择 催化剂 还原
下载PDF
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光兴 朱治良 +1 位作者 许汉昌 陈兵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工艺条件,使用CuCl催化剂时,在110℃及1.0~1.5MPa压力下,甲醇转化率为5.9%,甲醇对DMC选择性大于99%.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化学组分...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工艺条件,使用CuCl催化剂时,在110℃及1.0~1.5MPa压力下,甲醇转化率为5.9%,甲醇对DMC选择性大于99%.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化学组分等因素对合成反应转化率及收率的影响.提高温度和压力能提高转化率及收率.对反应产物进行了GC,NMR及IR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DMC为主要成分,副产物为少量CO2及其他烃类副产物,其总量小于5%.使用后的催化剂经XRD分析表明,氯化亚铜生成氯化铜(Ⅱ)和氢氧化铜(Ⅱ)是失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羰基合成 甲醇 氯化亚铜
下载PDF
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反应中CuCl催化剂改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罗务习 王光润 +1 位作者 王金福 金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4,共4页
针对甲基氯硅烷单体直接合成反应,提出了一种采用甲基三氯硅烷(M1)对CuC l催化剂改性的新方法。由湿法制备的CuC l催化剂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通过M1改性后,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其表面羟基大幅度减少。采用反应热重的实验方法对CuC l和硅... 针对甲基氯硅烷单体直接合成反应,提出了一种采用甲基三氯硅烷(M1)对CuC l催化剂改性的新方法。由湿法制备的CuC l催化剂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通过M1改性后,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其表面羟基大幅度减少。采用反应热重的实验方法对CuC l和硅粉共同形成活性中心的反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催化剂能够降低形成活性中心的引发温度,为评价单体合成反应找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甲基氯硅烷合成反应评价装置上的催化反应结果表明,使用改性后的CuC l催化剂,反应活性提高了大约50%,选择性大约提高了3%,同时S i粉的最大转化率也有很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二氯硅烷 甲基三氯硅烷 CuCl催化剂 催化剂改性
下载PDF
茜素紫显色检测Cu^(+)催化H_(2)O_(2)产生的羟自由基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南 任凤莲 +1 位作者 唐征 吴心传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31,37,共3页
首次提出Cu+-H2 O2 -茜素紫分析新体系并用于羟自由基的测定。本方法用Cu+催化H2 O2 反应产生·OH ;加入茜素紫显色剂使茜素紫的颜色发生变化 ,用紫外 -分光光度计测其ΔA值的变化 ,可间接测定羟自由基的产生量。通过测定条件的研... 首次提出Cu+-H2 O2 -茜素紫分析新体系并用于羟自由基的测定。本方法用Cu+催化H2 O2 反应产生·OH ;加入茜素紫显色剂使茜素紫的颜色发生变化 ,用紫外 -分光光度计测其ΔA值的变化 ,可间接测定羟自由基的产生量。通过测定条件的研究 ,得出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 ,该方法稳定性好 ,操作简便 ,测定快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色检测 羟自由基 茜素紫 铜离子 过氧化氢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氯气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霞 陈文凯 +1 位作者 孙宝珍 陆春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7-812,共6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氯气分子在CuCl(111)表面的吸附为解离吸附;单层覆盖度为0.50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氯气分子平行吸附在CuCl(111)表面时最稳定,吸附能最大,达364.5kJ·mol^(-1);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后的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相比,都发生了红移;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氯气分子的电荷转移。氯原子吸附的计算结果显示氯原子以穴位稳定的吸附在CuCl(111)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解离 CL2 CuCl(111)表面
下载PDF
一种具有高CO吸附容量和高CO/N_2及CO/CO_2分离选择性的CuCl@β吸附剂(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艳 岳盈溢 +4 位作者 何靓 陶鹰 彭俊洁 肖静 李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556-3562,共7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CuCl@β分子筛吸附剂材料,它不仅对CO有着高吸附容量,而且对CO/N2和CO/CO2的二元混合气有着高吸附选择性。利用自发单层分散的原理制备了一系列的CuCl@β分子筛材料,分别应用氮气吸附以及XRD进行表征。CO在CuCl@β分子...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CuCl@β分子筛吸附剂材料,它不仅对CO有着高吸附容量,而且对CO/N2和CO/CO2的二元混合气有着高吸附选择性。利用自发单层分散的原理制备了一系列的CuCl@β分子筛材料,分别应用氮气吸附以及XRD进行表征。CO在CuCl@β分子筛上吸附等温线和动态透过曲线分别通过静态吸附和固定床实验获得。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CuCl@β分子筛对CO/N2二元混合物和CO/CO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氯化亚铜的负载增强了一氧化碳在CuCl@β分子筛上的吸附容量,其最佳负载量为0.4g·g^-1。(2)CuCl@β分子筛吸附剂在增强CO的吸附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对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吸附。由于Cu+-COπ位络合键的存在,提高了CuCl@β分子筛对二元混合物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3)在低压下(0~10kPa)下0.4CuCl@β分子筛对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分别高达1600~5200和120~370,远大于原始的β分子筛。CuCl@β分子筛对CO有着超高吸附容量以及吸附选择性,将会是一种很有潜力的CO分离提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l@β分子筛 CO吸附 吸附剂 选择性
下载PDF
分散法制备的CuCl/MCM-41上C_3H_6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明君 王桂英 +2 位作者 张文祥 吴通好 李雪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23-926,共4页
研究了由分散法制备的两种CuCl/MCM-41 催化剂上丙烯在过量氧存在下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发现所制备的CuCl/AlMCM-41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明显高于CuCl/SiMCM-41.XRD,IR,TRR及ESR的研究结果表明,CuCl/AlMCM-41催化剂上的主要活性... 研究了由分散法制备的两种CuCl/MCM-41 催化剂上丙烯在过量氧存在下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发现所制备的CuCl/AlMCM-41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明显高于CuCl/SiMCM-41.XRD,IR,TRR及ESR的研究结果表明,CuCl/AlMCM-41催化剂上的主要活性中心是与骨架铝配位的铜离子(Cu2+/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法 CuCl/MCM-41 一氧化氮 选择催化还原 氯化亚铜 分子筛 负载型催化剂 大气污染 丙炔 环境污染治理
下载PDF
可见光谱法研究核酸酶P1与氯化铜(Ⅱ)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盖宏伟 郑学仿 +2 位作者 王静云 安利佳 胡皆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8-310,共3页
首次采用 VIS与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研究了溶液中核酸酶 P1与无机氯化铜 ( ) (Cu Cl2 )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 :在水溶液中核酸酶 P1活性中心的 Zn( )离子可被外加氯化铜 (Cu Cl2 )中的 Cu( )部分诱导、交换出来 ,而 Cu( )进入酶的活... 首次采用 VIS与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研究了溶液中核酸酶 P1与无机氯化铜 ( ) (Cu Cl2 )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 :在水溶液中核酸酶 P1活性中心的 Zn( )离子可被外加氯化铜 (Cu Cl2 )中的 Cu( )部分诱导、交换出来 ,而 Cu( )进入酶的活性中心 ,形成相应“Cu( ) - P1”酶衍生物 ,并随着溶液 p H值的变化 ,形成酶的衍生物结构亦随之变化 ,相应地也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酶P1 相互作用 可见光谱法 氯化铜
下载PDF
氧化羰化法合成碳酸甲乙酯热力学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荣生 莫婉玲 李光兴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研究了在甲醇、乙醇温和溶液中,氧化羰化一步合成不对称碳酸甲乙酯(MEC)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考察了反应的可行性及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298.2K下主反应平衡常数为2.39×1080,说明此反应的可行性和程度均很大。实验发现在氧化羰化... 研究了在甲醇、乙醇温和溶液中,氧化羰化一步合成不对称碳酸甲乙酯(MEC)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考察了反应的可行性及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298.2K下主反应平衡常数为2.39×1080,说明此反应的可行性和程度均很大。实验发现在氧化羰化合成碳酸甲乙酯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氧化羰化过程,同时也存在酯交换过程;含氮席夫碱(Schiff)的种类,甲醇和乙醇相对用量,反应温度和压力对碳酸甲乙酯(MEC)的合成均有影响。当以氯化亚铜(CuCl) 1,10 菲罗啉(phen) N 甲基咪唑(NMI)为催化剂时,摩尔比n(CuCl)∶n(NMI)∶n(phen)=1∶1.25∶1.25,在393K,2.4MPa,VMeOH∶VEtOH=2∶8,CuCl浓度为0.20mol L的条件下,反应2h,甲醇的转化率为44.3%,乙醇的转化率为22.3%,MEC产率为10.4%。与单纯CuCl催化剂相比,甲醇和乙醇的转化率分别提高17倍和9倍,MEC产率提高74倍。对氧化羰化反应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甲乙酯 氧化羰化 CuCl络合催化剂
下载PDF
纳米晶簇尺寸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德煌 程虎民 +2 位作者 马季铭 梁瑞生 唐志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5-68,共4页
报道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测定TiO2、SnO2和CuCl纳米晶簇尺寸,并加以对比分析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 纳米晶簇 尺寸测定 二氧化钛 氯化铜 二氧化锡
下载PDF
3,4,5-三甲氧基甲苯的合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忻 冀亚飞 +2 位作者 陆瑾 魏贤勇 彭司勋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45,共3页
以对甲酚为原料 ,经过溴化 ,在催化剂 Cu Cl存在下甲氧基化合成了中间体 2 ,6二甲氧基 4甲基苯酚钠 ,不经酸化 ,直接与硫酸二甲酯在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 3,4 ,5三甲氧基甲苯 ,总收率为 84 %。对 2 ,6二溴4甲基苯酚的甲氧基化机理进行了... 以对甲酚为原料 ,经过溴化 ,在催化剂 Cu Cl存在下甲氧基化合成了中间体 2 ,6二甲氧基 4甲基苯酚钠 ,不经酸化 ,直接与硫酸二甲酯在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 3,4 ,5三甲氧基甲苯 ,总收率为 84 %。对 2 ,6二溴4甲基苯酚的甲氧基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是 CH3ONa与 Cu Cl形成的Na[Cu+ ( OCH3)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3 4 5-三甲氧基甲苯 甲氧基化反应 反应机理 氯化亚铜 对甲酚 合成
下载PDF
溴邻苯三酚红氧化法检测Cu^+和H_2O_2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凤莲 王磊 吴南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共3页
建立了以Cu+ -H2 O2 -溴邻苯三酚红体系测定羟自由基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Cu+ 与H2 O2 反应产生羟自由基 ;它能使溴邻苯三酚红的颜色发生变化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ΔA值的变化 ,可间接测定羟自由基的产生量。通过研究 ,得到最佳实验条... 建立了以Cu+ -H2 O2 -溴邻苯三酚红体系测定羟自由基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Cu+ 与H2 O2 反应产生羟自由基 ;它能使溴邻苯三酚红的颜色发生变化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ΔA值的变化 ,可间接测定羟自由基的产生量。通过研究 ,得到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 ,该方法快速 ,稳定性好 ,操作简便 ,可作为一种简易的筛选抗氧化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自由基 溴邻苯三酚红 光度法 铜离子 过氧化氢
下载PDF
葡萄糖还原法制备CuCl/NaY吸附剂及其CO吸附和CO/H_2分离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思 吴永永 +2 位作者 罗仕忠 储伟 倪宏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94-1798,共5页
以NaY分子筛为载体,CuCl2为铜源,加入还原剂葡萄糖,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CuCl/NaY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考察了其对CO的吸附性能及对CO/H2的分离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程序升温还原谱(TPR)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 以NaY分子筛为载体,CuCl2为铜源,加入还原剂葡萄糖,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CuCl/NaY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考察了其对CO的吸附性能及对CO/H2的分离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程序升温还原谱(TPR)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CuCl/NaY吸附剂的条件温和,吸附剂表面的亚铜含量高,对CO的吸附及CO/H2的分离性能优越且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l/NaY 葡萄糖 变压吸附 一氧化碳
下载PDF
CO在负载CuCl的Cu(Ⅰ)Y型沸石分子筛吸附剂上的吸附分离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汪贤来 周建良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502-507,共6页
实测了具有不同CuCl负载量(0-2.0mmol/gMS)的Cu(Ⅰ)Y型沸石在75℃、100℃和100kPa、200kPa下对CO、CO_2和N_2的(相对)吸附量和吸附分离因数,并提出了CO在该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 实测了具有不同CuCl负载量(0-2.0mmol/gMS)的Cu(Ⅰ)Y型沸石在75℃、100℃和100kPa、200kPa下对CO、CO_2和N_2的(相对)吸附量和吸附分离因数,并提出了CO在该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模型。结果表明,负载1.2-1.8mmoLCuCl/gMS的Cu(Ⅰ)Y型沸石吸附剂较未负载CuCl的Cu(Ⅰ)Y型吸附剂对CO/CO_2和CO/N_2的吸附分离因数有较大的提高,可适用于工业废气中CO的TSA和PSA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吸附分离 沸石分子筛
下载PDF
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晓雷 凌钦才 +2 位作者 谢国庆 龚彦 郭文欣 《有机硅材料》 CAS 2013年第5期339-343,共5页
以丙酮与苯基三氯硅烷为原料、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三乙胺为缚酸剂、苯为溶剂,合成了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当反应温度为50°C时,产品收率在43%左右。通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及裂解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交联剂... 以丙酮与苯基三氯硅烷为原料、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三乙胺为缚酸剂、苯为溶剂,合成了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当反应温度为50°C时,产品收率在43%左右。通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及裂解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交联剂,配成了脱丙酮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硫化后的硅橡胶具有较好的介电性能和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丙酮型 室温硫化 硅橡胶 丙酮 苯基三氯硅烷 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 氯化亚铜
下载PDF
用负载型柱色谱(CuCl-Al_2O_3)分离纯化真菌油脂中的花生四烯酸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运晓 王乐 陶京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56,共4页
花生四烯酸(AA)是一种重要的人体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将真菌油脂皂化制得的混合脂肪酸经尿素包合法纯化和甲酯化后,再利用负载在氧化铝上的氯化亚铜(CuCl-Al2O3)(质量比为1:1)为固定相,以含1%... 花生四烯酸(AA)是一种重要的人体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将真菌油脂皂化制得的混合脂肪酸经尿素包合法纯化和甲酯化后,再利用负载在氧化铝上的氯化亚铜(CuCl-Al2O3)(质量比为1:1)为固定相,以含1%丙酮的正己烷溶液(体积比)为流动相的柱色谱法进一步纯化其中的花生四烯酸,流速1~1.5mL/min,负载量0.52g/100gCuCl-Al2O3,结果使花生四烯酸含量由74.9%提高到93.5%,收率为80.5%。采用气相色谱(GC)进行跟踪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真菌油脂 尿素包合 CuCl-Al2O3柱色谱 气相色谱 纯化
下载PDF
从催化裂化干气中分离乙烯的吸附剂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英刚 赵新强 +1 位作者 白跃华 王延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74-1079,共6页
首先筛选了预处理吸附剂,发现承德果壳炭吸附性能较好。考察了3类乙烯吸附剂,特别是CuCl/活性炭吸附剂的性能,并获得了制备CuCl/活性炭吸附剂较佳的条件:CuCl负载量为25%,室温下浸渍时间为10 h,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4 h。在该吸附... 首先筛选了预处理吸附剂,发现承德果壳炭吸附性能较好。考察了3类乙烯吸附剂,特别是CuCl/活性炭吸附剂的性能,并获得了制备CuCl/活性炭吸附剂较佳的条件:CuCl负载量为25%,室温下浸渍时间为10 h,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4 h。在该吸附剂上,当吸附压力0.45 MPa(表压)、吸附温度40℃时,乙烯吸附量为1.135 mmol/g,分离因数为1.86。与AgNO3/SiO2和CuCl/分子筛吸附剂相比,CuCl/活性炭吸附剂对乙烯的吸附量较大,而分离因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活性炭 氯化亚铜 乙烯 催化裂化干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