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uS/RGO@CNF复合材料的柔性超疏水吸波纺织品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可婷 徐丽慧 +2 位作者 王黎明 潘虹 沈勇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6,共5页
采用低表面能物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黏结剂,利用纳米硫化铜/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素纳米纤维(CuS/RGO@CNF)三元复合材料在棉织物上构筑表面粗糙结构,制备了柔性超疏水吸波纺织品。对整理织物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整理... 采用低表面能物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黏结剂,利用纳米硫化铜/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素纳米纤维(CuS/RGO@CNF)三元复合材料在棉织物上构筑表面粗糙结构,制备了柔性超疏水吸波纺织品。对整理织物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整理织物的吸波性能和超疏水性能。结果表明,与纳米CuS、CuS/RGO复合材料相比,CuS/RGO@CNF复合材料具备微观多孔结构,呈现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最小反射损耗为-49.71 dB,整理的织物在频率为11.46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可达到-32.4 dB,水滴接触角达到155.3°,具有优异的吸波、超疏水、防污及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超疏水 吸波性能 cus/rgo@cnf 棉织物
下载PDF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探究型综合化学实验设计——以“空心CuS微米球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为例
2
作者 刘小娣 兰青 金晓丽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96-199,共4页
化学学科的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因此亟需培养高质量化学类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化学前沿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前沿科研成果合理地融入到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深化教学内容,促进... 化学学科的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因此亟需培养高质量化学类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化学前沿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前沿科研成果合理地融入到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术创新、质疑思辨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升。通过以空心CuS微米球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为例,探究了如何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对探究型综合化学实验进行设计,以有效发挥综合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前沿科研成果 cus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CoZn@NC与CuS的强耦合界面构建及其超薄电磁波吸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惠中 李博 +2 位作者 赵超 蒋肖 曾小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电磁波的污染促使高性能电磁波(EMW)吸收剂的发展,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不能满足目前的性能要求。因此,多组分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巧妙地设计Co Zn基金属有机骨架(Co Zn-ZIF-L)纳米片,并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包裹的Co Zn纳... 电磁波的污染促使高性能电磁波(EMW)吸收剂的发展,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不能满足目前的性能要求。因此,多组分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巧妙地设计Co Zn基金属有机骨架(Co Zn-ZIF-L)纳米片,并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包裹的Co Zn纳米颗粒(Co Zn@NC)。随后,利用水热工艺在Co Zn@NC表面复合超小的Cu S纳米颗粒,构建强界面耦合结构,有效地将Co Zn@NC与Cu S的介电性能优势结合起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异质结构显著提高了电磁波吸收能力。Co Zn@NC/Cu S异质结构表现出优异的EMW吸收性能,其反射损耗(RL)达到-56.2d B,匹配厚度仅为1.46 mm,有效吸收频带宽(EAB,R_(L)≤-10 d B)达4.13 GHz。该工作为设计一种强界面耦合的高性能EMW吸收材料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 超薄匹配厚度 界面耦合 介电损耗 电磁波吸收
下载PDF
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橙黄G
4
作者 陈思良 孙雯 洪耀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83-2494,共12页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以降解水中的偶氮染料橙黄G(OG),探究PDS浓度、CuS@NBC浓度和初始pH值等反应条件对OG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CuS@NBC的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在OG浓度为50mg/L,CuS@NBC浓度为0.2g/L,PDS浓度为4mmol/L时,OG的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为99.16%和36.79%;在初始pH值为5~9范围内OG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CuS@NBC在循环使用5次后,OG的去除率仍有75.92%.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uS@NBC/PDS体系中主要活性氧为O_(2)·^(-)和^(1)O_(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结果表明,CuS@NBC表面的Cu^(+)、C=O、-COOH和石墨氮是活化PDS的主要活性位点.离子共存实验表明,Cl^(-)对OG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O_(3)^(-)对OG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HCO_(3)^(-)和HA对OG的去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结合实验结果提出CuS@NBC/PDS体系可能的活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掺杂 cus 橙黄G 过二硫酸盐
下载PDF
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影响的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海峰 赵晋忠 +1 位作者 伊思静 卢士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型.当Cu掺杂浓度较高时,富O条件下以Cu_(Zn)-Cu_(Zn)型掺杂方式为主,贫O条件下Cu_(Zn)-Cu_(Zn)和Cu_(Zn)-Cui这两种掺杂方式都有可能出现.富O条件下Cu掺杂会促进V_(Zn)和O_(i)缺陷的产生,且引入的V_(Zn)和O_(i)缺陷趋向于距离Cu原子最近.Cu掺杂可有效降低ZnO的带隙宽度,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会继续降低.V_(Zn)、O_(i)和V_(O)缺陷共存使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有所增加.Cu掺杂及V_(Zn)、O_(i)、V_(O)缺陷共存使模型对可见光发生响应,扩展了模型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对于Cu掺杂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对于缺陷共存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V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其次是Cu_(Zn)-V_(Zn)和Cu_(Zn)-O_(i),贫O条件下Cu_(Zn)-V_(O)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cu掺杂 缺陷共存 密度泛函理论 光催化
下载PDF
近红外区LSPR吸收的自掺杂CuS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6
作者 邢观洁 周春丽 +1 位作者 姬爱民 杨会静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0,共5页
通过有机胺辅助低温溶剂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备丰富铜离子空位的自掺杂CuS超薄纳米片,铜离子空位缺陷赋予材料优异的近红外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自掺杂CuS催化剂60 min可以将20 mg/L的罗丹明B完全降解,其动力... 通过有机胺辅助低温溶剂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备丰富铜离子空位的自掺杂CuS超薄纳米片,铜离子空位缺陷赋予材料优异的近红外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自掺杂CuS催化剂60 min可以将20 mg/L的罗丹明B完全降解,其动力学研究显示该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自掺杂CuS经过5次循环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仍可达91%。活性物质捕获试验证明空穴h^(+)是反应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O_(2)^(-)·和OH·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硫化铜 自掺杂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铜硫比对CuS_(x)催化剂CO_(2)电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高宇璇 郭本帅 +2 位作者 罗阳娜 郭亚飞 赵传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9-2485,2492,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uS_(x)催化剂,通过改变前驱体铜硫比〔n(Cu)∶n(S)〕,调控催化剂形貌和反应路径。将CuS_(x)催化剂用于温和电势下CO_(2)高效电催化还原制CO反应。采用XRD、FESEM和XPS对CuS_(x)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铜硫比对CuS...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uS_(x)催化剂,通过改变前驱体铜硫比〔n(Cu)∶n(S)〕,调控催化剂形貌和反应路径。将CuS_(x)催化剂用于温和电势下CO_(2)高效电催化还原制CO反应。采用XRD、FESEM和XPS对CuS_(x)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铜硫比对CuS_(x)催化剂电催化CO_(2)还原“构效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硫比影响CuS晶体成核与生长,进而影响CuS_(x)催化剂的形貌和S空位缺陷。当铜硫比在2∶1~1∶4内变化,CuS_(x)催化剂的形貌由荷花状转化为花球状,S空位含量由20.66%提高至63.37%,CO_(2)电催化还原活性和目标产物CO选择性明显提升。由铜硫比为1∶4制备的CuS_(x)催化剂(CuS-1∶4)在0.1 mol/L的KHCO3电解液中,在–0.51 V vs.RHE(可逆氢电极)的温和电势下,CO选择性达72.67%。CuS-1∶4优异的CO_(2)还原性能归因于催化剂花球状形貌、高比表面积和气体扩散通道提供的不饱和活性位点促进了气体扩散,以及S空位缺陷对电子传递和*COOH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催化剂 CO_(2)电催化还原 形貌演化 硫空位缺陷 催化技术
下载PDF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n⁃platinum⁃based MoS_(2)/CuS cathode in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s
8
作者 HAO Pingping LI Fangfang +5 位作者 WANG Yawen LI Houfen ZHANG Xiao LI Rui WANG Lei LIU Jianxin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1-1824,共14页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Mo to Cu precursors(n_(Mo)∶n_(Cu))as cathodic catalyst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two-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X-ray diffraction(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LSV),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alysis(EIS),and cyclic voltammetry(CV)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for testing and analyzing the hydrogen-producing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20%(nMo∶nCu=5∶1)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latinum(Pt)mesh,and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MoS_(2)/CuS-20%as a cathode in MEC was(0.2031±0.0237)m^(3)_(H_(2))·m^(-3)·d^(-1) for 72 h at an applied voltage of 0.8 V,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t mesh of(0.1886±0.0134)m^(3)_(H_(2))·m^(-3)·d^(-1).The addition of a certain amount of CuS not only regulates the electron transfer ability of MoS_(2) but also increases the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 Pt mesh
下载PDF
CaCO_(3)-encircled hollow CuS nanovehicles to suppress cervical cancer through enhanced calcium overload-triggered mitochondria damage
9
作者 Pengfei Wang Xichen Sun +4 位作者 Liuyan Tang Ningning Li Qing Wang Bicheng Gan Yuezhou Zhang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4年第6期138-153,共16页
Cervical cancer stands is a formidablemalignancy that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women’s health.Calcium overload,a minimally invasive tumor treatment,aims to accumulate an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Ca^(2+)within m... Cervical cancer stands is a formidablemalignancy that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women’s health.Calcium overload,a minimally invasive tumor treatment,aims to accumulate an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Ca^(2+)within mitochondria,triggering apoptosis.Copper sulfide(CuS)represents a photothermal mediator for tumor hyperthermia.However,relying solely on thermotherapy often proves insufficient in controlling tumor growth.Curcumin(CUR),an herbal compound with anti-cancer properties,inhibits the efflux of exogenous Ca^(2+)while promoting its excretion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to the cytoplasm.To harness these therapeutic modalities,we have developed a nanoplatform that incorporates hollow CuS nanoparticles(NPs)adorned with multiple CaCO_(3) particles and internally loaded with CUR.This nanocomposite exhibits high uptake and easy escape from lysosomes,along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surrounding CaCO3,provoking the generation of abundant exogenous Ca^(2+)in situ,ultimately damaging the mitochondria of diseased cells.Impressively,under laser excitation,the CuS NPs demonstrate a photothermal effect that accelerates the degradation of CaCO_(3),synergistically enhancing the antitumor effect through photothermal therapy.Additionally,fluorescence imaging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nanovehicles in vivo,indicating their effective accumulation at the tumor site.This nanoplatform shows promising outcomes for tumor-targeting and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in a murine model of cervical cancer,achieved through cascade enhancement of calcium overload-based du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cus nanovehicles Tumor-specific synergistic therapy Mitochondrial damage Cascade-enhanced calcium overload
下载PDF
高活性异质CuS/Mo_(6)S_(8)的构筑及其电催化硝酸根合成氨
10
作者 谭子轩 杜沣 +1 位作者 佟梦棋 郭春显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6-42,60,共8页
电化学还原硝酸根合成氨(NO_(3)^(-)RR)不仅有助于水中硝态氮污染物的去除,而且有助于缓解社会对氨能源的需求,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NO_(3)^(-)RR的性能,然而,已报道的NO_(3)^(-)RR催化剂大多存在氨产率低和稳... 电化学还原硝酸根合成氨(NO_(3)^(-)RR)不仅有助于水中硝态氮污染物的去除,而且有助于缓解社会对氨能源的需求,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NO_(3)^(-)RR的性能,然而,已报道的NO_(3)^(-)RR催化剂大多存在氨产率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和制备高性能和稳定性的NO_(3)^(-)RR催化剂是该领域的一个关键。论文设计和构筑了CuS/Mo_(6)S_(8)异质结构电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物化特性和NO_(3)^(-)RR性能,探讨了相关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CuS/Mo_(6)S_(8)的法拉第效率和NO_(3)^(-)转化率分别为92.12%和91.34%,优于CuS(81.11%和74.13%)和Mo_(6)S_(8)(84.27%和80.23%),且经过连续4个循环(共12 h)NO_(3)^(-)RR测试,CuS/Mo_(6)S_(8)的各项性能均无明显衰减,展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分析和对比发现,该异质催化剂具有强的界面作用,通过Cu和Mo之间的电子转移改变了CuS/Mo_(6)S_(8)的电子结构,进而提升了NO_(3)^(-)RR性能。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和稳定性的NO_(3)^(-)RR催化剂,也可借鉴到设计其他高效异质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还原硝酸根合成氨 cus/Mo_(6)S_(8)异质结构 界面作用 活性位点 催化效率
下载PDF
CuS/GO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对罗丹明B的高光催化活性
11
作者 刘勇智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6期50-53,61,共5页
光催化降解是一种有效降解罗丹明B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得硫化铜/氧化石墨烯(CuS/GO)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 光催化降解是一种有效降解罗丹明B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得硫化铜/氧化石墨烯(CuS/GO)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FITR)、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醋酸铜含量的增加,负载在GO的CuS纳米粒子的量也随之增加,同时粒子尺寸也发生了变化.当醋酸铜含量占35.9%时,复合材料中CuS纳米粒子为3 nm,其形貌良好,负载均匀,且CuS的尺寸较小.CuS/GO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表现出了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GO复合材料 罗丹明B 光催化
下载PDF
负载型ZnO/CuS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12
作者 方华扬 李泉 +3 位作者 官继伦 李雯静 唐宁岳 程芳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5,共6页
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制备ZnO/CuS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与木质纤维素网络(CN)偶联成功制得负载型ZnO/CuS@CN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催... 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制备ZnO/CuS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与木质纤维素网络(CN)偶联成功制得负载型ZnO/CuS@CN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罗丹明B(RhB)评估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60 min后,ZnO/CuS@CN对50 mg/L RhB的降解率达到84.1%。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O_(2)^(-)是主要活性物质。ZnO/CuS@CN对多种有机污染物均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硫化铜 异质结 负载型催化剂 光催化
下载PDF
Glutamatergic CYLD deletion leads to aberrant excitatory activity i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association with enhanced cued fear expression
13
作者 Huidong Li Faqin Li +8 位作者 Zhaoyi Chen Erwen Wu Xiaoxi Dai Danni Li Haojie An Shiyi Zeng Chunyan Wang Li Yang Cheng L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11期3259-3272,共14页
Neuronal activity,synaptic transmission,and molecular changes i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 play critical roles in fear memory.Cylindromatosis(CYLD)is a deubiquit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nuclear factor kappa-... Neuronal activity,synaptic transmission,and molecular changes i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 play critical roles in fear memory.Cylindromatosis(CYLD)is a deubiquit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nuclear factor kappa-B pathway.CYLD is well studied in non-neuronal cells,yet underinvestigated in the brain,where it is highly expressed.Emerging studies have shown involvement of CYLD in the remodeling of glutamatergic synapses,neuroinflammation,fear memory,and anxiety-and autism-like behaviors.However,the precise role of CYLD in glutamatergic neurons is largely unknown.Here,we first proposed involvement of CYLD in cued fear expression.We next constructed transgenic model mice with specific deletion of Cyld from glutamatergic neurons.Our results show that glutamatergic CYLD deficiency exaggerated the expression of cued fear in only male mice.Further,loss of CYLD in glutamatergic neurons resulted in enhanced neuronal activation,impaired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and altered levels of glutamate receptors accompanied by over-activ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 of male mice.Altogether,our study suggests a critical role of glutamatergic CYLD in maintaining normal neuronal,synaptic,and microglial activation.This may contribute,at least in part,to cued fear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olateral amygdala cued fear expression cylindromatosis deubiquitinase glutamate receptor 1 glutamatergic neuron microglial activation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 neuronal activation synaptic transmission
下载PDF
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结构变化研究
14
作者 王旭锋 张真豪 +3 位作者 高绪锋 金雅璇 张寒雨 李运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原子以固溶形式存在于基体中.Fe含量为3%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有聚集趋势,但BCC晶体结构占比较小,晶体结构仍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含量为5%,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发生明显聚集,最终形成以FCC、HCP晶体类型为主镶嵌Fe原子的Cu基体.研究了Fe团簇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Fe团簇的形成、长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该过程受形核生长机制控制,不同阶段形成Fe团簇的大小和数量受Fe-Fe原子相互作用力、Fe原子的扩散能力以及Fe团簇与Cu基体间的界面能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快速凝固 晶体结构 Fe团簇
下载PDF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32
15
作者 刘瑞霞 潘建华 +1 位作者 汤鸿霄 劳伟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唯一的 ,同时还存在着Cu(Ⅱ )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 ,当溶液pH值较高时 ,Cu(Ⅱ )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 MICROCOCcus luteus细菌 吸附机理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水凝胶体系中CuS纳米纤维的模板合成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昌会 苏丽红 +4 位作者 卢然 薛鹏冲 包春燕 刘新立 赵英英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6-129,共4页
以N-十二酰-L-丙氨酸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形成的水凝胶为模板,用两种方法在水凝胶体系中,利用离子的原位自组装合成了CuS纳米纤维.获得的样品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不同尺寸的CuS纳米纤维可以通过改变矿化条件获得.
关键词 水凝胶 cus纳米纤维 N-十二酰-L-丙氨酸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辅助低温固相合成CuS纳米棒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文忠 何清 庄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31,共3页
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为形貌控制剂,通过低温固相反应成功制备出CuS纳米棒。纳米棒的直径为10~60nm、长度为100~600nm。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结构对最终纳米晶的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 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为形貌控制剂,通过低温固相反应成功制备出CuS纳米棒。纳米棒的直径为10~60nm、长度为100~600nm。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结构对最终纳米晶的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透射显微镜技术对所制备纳米晶的成分、形状和尺寸进行了表征分析。对CuS纳米棒的形成机理作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CuS纳米棒的表面活性剂软模板诱导自组装生长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 表面活性剂 低温 固相合成
下载PDF
油酸修饰CuS纳米颗粒的原位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2
18
作者 朱红 王滨 +3 位作者 申靓梅 康晓红 郭洪范 朱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2-556,共5页
利用原位合成法室温下直接在基础油中成功制备了油酸修饰CuS纳米颗粒,将其长时间静置,不会发生纳米颗粒的团聚.TEM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大约为30nm.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由于油酸的羧基与无机CuS纳米颗粒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利用原位合成法室温下直接在基础油中成功制备了油酸修饰CuS纳米颗粒,将其长时间静置,不会发生纳米颗粒的团聚.TEM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大约为30nm.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由于油酸的羧基与无机CuS纳米颗粒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使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有一层有机修饰层,从而增强了其油溶性.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该添加剂在基础油中能起到抗磨减摩的效果.随着添加剂浓度的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都呈现下降趋势,当添加剂浓度为0.1%(w)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都达到最小值,但是进一步增加添加剂浓度,摩擦系数与磨斑直径又都开始增大.SEM研究结果表明,油酸修饰CuS纳米颗粒能起到抗磨减摩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其有利于在摩擦副表面形成牢固的润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合成 cus 润滑 抗磨减摩
下载PDF
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的制备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10
19
作者 柯川 蔡芳共 +2 位作者 杨峰 程翠华 赵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3-428,共6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谱(XRD)等手段表征了异质结阵列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结果表明,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具有明显的整流...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谱(XRD)等手段表征了异质结阵列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结果表明,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具有明显的整流效应.根据表面光电压谱和相位谱,在376~600 nm之间,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表现为p型半导体特征,电子在表面聚集;在300~376 nm之间表现为n型半导体特征,空穴在表面聚集;在376 nm处异质结阵列的表面光伏响应为零.CuS/TiO2和CuS/ITO之间界面电场的不同导致异质结在不同波长范围内表面电荷聚集的差异.光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以CuS/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为光阳极组成的光化学太阳电池,在大气质量AM 1.5G,100 mW/cm2标准光强作用下具有0.4%的光电转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 TiO2纳米管异质结阵列 表面光电压谱 相位谱 界面电场 光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超分散稳定纳米CuS的非水原位构筑及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欧忠文 刘亚辉 +2 位作者 刘维民 张云怀 王李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61,共5页
对超分散纳米粒子在润滑介质中的合成、分散和分散稳定,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并合成了油溶性铜盐和异氰酸酯类超分散剂;在添加油溶性铜盐和超分散剂的液体石蜡介质中,采用原位构筑方法获得了纳米CuS分散系,用冷冻蚀刻电镜... 对超分散纳米粒子在润滑介质中的合成、分散和分散稳定,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并合成了油溶性铜盐和异氰酸酯类超分散剂;在添加油溶性铜盐和超分散剂的液体石蜡介质中,采用原位构筑方法获得了纳米CuS分散系,用冷冻蚀刻电镜对分散系进行了表征,通过离心实验对其分散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其次利用环块摩擦试验机测定了纳米CuS分散系的摩擦学性能,并与空白油样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纳米CuS为粒径35 nm左右的椭球形微粒,大小均匀,在介质中呈单粒子分散;纳米分散系经72 h普通离心试验和56 h非连续超离心试验均未发生相分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分散稳定性;摩擦磨损试验显示超分散稳定纳米CuS的存在,可显著提高液体石蜡的承载能力和抗磨减摩性能;当纳米CuS质量分数为0.1%时,抗磨减摩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s 超分散稳定 原位合成 摩擦学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