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TSPc分子膜/p-Si(111)界面的光致电荷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燕京 朱自强 +2 位作者 刘旺 杨文胜 李铁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60-265,共6页
本文利用L-B技术,在p-Si(111)基底上铺展了单层厚度只有6的CuTSPc超薄分子膜(简称超分子膜)和具有C_(18)脂链间隙的CuTSPc L-B膜两种膜系,首次观察到了CuTSPc分子膜在这种特定界面中的表面光电压谱。并且发现,当CuTSPc仅为一个单分子层... 本文利用L-B技术,在p-Si(111)基底上铺展了单层厚度只有6的CuTSPc超薄分子膜(简称超分子膜)和具有C_(18)脂链间隙的CuTSPc L-B膜两种膜系,首次观察到了CuTSPc分子膜在这种特定界面中的表面光电压谱。并且发现,当CuTSPc仅为一个单分子层时,这两种膜系的表面光伏效应最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紧邻半导体基底的一个单分子层厚度的染料分子对光致界面电荷转移起关键作用。最后在实验上证实这种电荷转移是电荷直接注入机制,而非间接注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spc 超分子膜 界面 电荷转移
下载PDF
CuTSPc/TiO2纳米杂化材料的超临界制备及太阳光光催化
2
作者 潘海波 沈水发 +1 位作者 钟超阳 林仰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460-2463,共4页
采用超临界处理方法,制备纳米四磺化酞菁铜(Copper(Ⅱ)Tetrasulfophthalocyanine,缩写CuTSPc)/TiO2杂化材料,采用XRD、UV-vis、IR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光稳定性较强的甲基橙水溶液为降解目标物,研究了CuTSPc敏化的TiO2光... 采用超临界处理方法,制备纳米四磺化酞菁铜(Copper(Ⅱ)Tetrasulfophthalocyanine,缩写CuTSPc)/TiO2杂化材料,采用XRD、UV-vis、IR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光稳定性较强的甲基橙水溶液为降解目标物,研究了CuTSPc敏化的TiO2光催化剂在太阳光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在合成的过程中,通过Sol-gel工艺使水溶性CuTSPc均匀分散在TiO2的基质中,经超临界处理后,在TiO2晶粒表面形成与CuTSPc键合,当可见光激发后,从CuTSPc光激发产生的光生电荷向TiO2转移,同时,通过能量转移,提高TiO2自身的光催化效率,以实现CuTSPc与TiO2协同可见光光催化,其中,掺杂比例0.17%(摩尔分数)的CuTSPc/TiO2太阳光降解率最高(0.0653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磺化酞菁铜敏化 TIO2 超临界处理 可见光光催化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制备PANI/CuTsPc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晶 郑敏刚 +2 位作者 陈昶 隆泉 郑保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5-1118,共4页
运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电导率测试仪与热分析仪对复合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以及导电性、光吸收与热稳定性能的研究。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表... 运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电导率测试仪与热分析仪对复合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以及导电性、光吸收与热稳定性能的研究。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表明,PANI与CuTsPc具有良好的层层自组装特性,沉积过程具有均匀性与重复性,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均具有平而且宽的强吸收谱带;红外光谱表明,PANI和CuTsPc通过静电力的作用成功组装成膜,复合薄膜的共轭体系得到加强;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达到了0.3S/cm;热分析结果表明CuTsPc组分的加入使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 聚苯胺/磺化酞菁铜复合薄膜 光吸收 电导率 热稳定性
下载PDF
CuTsPc掺杂Pt/C对甲醇催化行为的研究
4
作者 马文涛 唐浩林 +2 位作者 潘牧 邬静杰 宛朝辉 《电池工业》 CAS 2007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研究了在E-TEK商品级Pt/C中掺杂四磺酸基酞菁铜(CuTsPc)后对甲醇的催化行为。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四磺酸基酞菁铜与Pt以Pt-SO3-结合。所得的复合催化剂与E-TEK商品级Pt/C在0.5mol/LCH3OH+1mol/LH2SO4的混合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比较,复合... 研究了在E-TEK商品级Pt/C中掺杂四磺酸基酞菁铜(CuTsPc)后对甲醇的催化行为。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四磺酸基酞菁铜与Pt以Pt-SO3-结合。所得的复合催化剂与E-TEK商品级Pt/C在0.5mol/LCH3OH+1mol/LH2SO4的混合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比较,复合催化剂正扫峰电流大,回扫峰电流小,同时具有更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说明复合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对甲醇的催化活性。通过改变扫描速度对两者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得出复合催化剂具有更低的Tafel斜率,有利于降低电极极化时的过电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磺酸基酞菁铜 甲醇 燃料电池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催化
下载PDF
粘附对分子沉积膜纳米摩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高芒来 聂时春 张嗣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2-14,共3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型2巯基乙基二甲基氯化铵化金表面(AuSR+)、单层磺化酞菁铜(CuTsPc)分子沉积膜(MD)硅表面和单层CuTsPc MD膜金表面进行了纳米摩擦试验,考察了粘附现象对具有纳米级厚度的MD膜摩擦特性的影...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型2巯基乙基二甲基氯化铵化金表面(AuSR+)、单层磺化酞菁铜(CuTsPc)分子沉积膜(MD)硅表面和单层CuTsPc MD膜金表面进行了纳米摩擦试验,考察了粘附现象对具有纳米级厚度的MD膜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摩擦过程中粘附的存在,不仅会改变表面的性质,造成摩擦因数等摩擦学特性的变化,而且还会因增大法向力,致使摩擦力增加。并进一步证明卸载是验证摩擦过程中存在粘附力的另外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MD)膜 纳米摩擦特性 粘附 卸载 磺化酞菁铜(cutspc)
下载PDF
分子沉积(MD)膜表面形貌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高芒来 聂时春 张嗣伟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08,共3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考察了单层磺化酞菁铜 (CuTsPc)MD膜硅表面随载荷和扫描速率变化的盒维数 ,对单层CuTsPcMD膜硅表面进行了表面形貌的测量 ,并分析了形貌信息中的摩擦力信息对表面形貌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层CuTsPcMD膜硅表...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考察了单层磺化酞菁铜 (CuTsPc)MD膜硅表面随载荷和扫描速率变化的盒维数 ,对单层CuTsPcMD膜硅表面进行了表面形貌的测量 ,并分析了形貌信息中的摩擦力信息对表面形貌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层CuTsPcMD膜硅表面具有较好的分形几何特性 ,分形是表面的固有属性 ;不同类型的硅表面具有的盒维数基本不变。表面形貌的信息里包含的摩擦力信息是表面形貌测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载荷和扫描速率通过影响摩擦力对表面形貌的测量产生影响 ,但载荷影响程度不大 ,且没有较明显的规律 ;扫描速率增加能引起表面粗糙度和表面高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MD)膜 磺化酞菁铜(cutspc) 表面形貌 分形 载荷 扫描速率
下载PDF
LB膜湿度传感器的研制
7
作者 顾长志 孙良彦 +1 位作者 张亮 熊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40-43,共4页
目前,陶瓷湿敏元件和高分子薄膜湿敏元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想利用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来制作一种全新的湿度传感器,使它既具有陶瓷传感器能在高湿下使用的特点,又具有高分子薄膜传感器性能稳定、响应快等特点,并可改进工艺重... 目前,陶瓷湿敏元件和高分子薄膜湿敏元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想利用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来制作一种全新的湿度传感器,使它既具有陶瓷传感器能在高湿下使用的特点,又具有高分子薄膜传感器性能稳定、响应快等特点,并可改进工艺重复性不好的普遍性问题。LB膜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有序组成的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厚的超薄膜,利用其制作技术使上面的想法有可能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膜 湿度传感器 cutspc 稳定性 响应恢复特性 感湿特性 温度特性
全文增补中
酞菁铜阴阳离子分子沉积(MD)膜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高芒来 陈刚 张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93-2295,2299,共4页
The result of UV-Vis adsorbance indicates that phthalocyanine copper cation and anion monolayers are alternately deposited, and dimmer is the major form. Through analyzing the 20th phthalocyanine MD film AFM image, we... The result of UV-Vis adsorbance indicates that phthalocyanine copper cation and anion monolayers are alternately deposited, and dimmer is the major form. Through analyzing the 20th phthalocyanine MD film AFM image, we know that the surface of MD film is flat and compact.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end-group have influence on the MD films surface character notably. The contact angles of water on the odd and even layer MD films vary greatly complying with "odd-even" regularity, and the value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ment of MD film layer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van der Waals force reinforced by substrate through MD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酞菁铜 阳离子 阴离子 分子沉积膜 润湿性 光合作用 模拟
下载PDF
多孔TiO_2/SiO_2负载磺化酞菁铜的制备及其催化肾上腺素氧化的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谭苏芸 牟静文 +1 位作者 聂鑫 李明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3-588,共6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利用钛酸丁酯和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多孔TiO_2/SiO_2粒子,通过浸渍法将磺化酞菁铜(CuTsPc)负载到TiO_2/SiO_2粒子上,得到CuTsPc-TiO_2/SiO_2复合材料。以CuTsPc-TiO_2/SiO_2作催化剂,采用紫外-可见...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利用钛酸丁酯和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多孔TiO_2/SiO_2粒子,通过浸渍法将磺化酞菁铜(CuTsPc)负载到TiO_2/SiO_2粒子上,得到CuTsPc-TiO_2/SiO_2复合材料。以CuTsPc-TiO_2/SiO_2作催化剂,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催化肾上腺素(AD)氧化的性能,用氧化产物的特征吸收峰强度的变化评价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CuTsPc-TiO_2/SiO_2能有效的催化AD氧化,且在pH=8.0、温度55℃和用量在3.36mg/mL时催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酞菁铜 多孔TiO2/SiO2粒子 cutspc-TiO2/SiO2 肾上腺素 催化
下载PDF
扫描速率对硅表面分子沉积膜纳米摩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芒来 聂时春 张嗣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34-736,共3页
The change of frictional force was stud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can rate on different Si surface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ictional force had different effect with the increasement of scan ... The change of frictional force was stud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can rate on different Si surface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ictional force had different effect with the increasement of scan rate on different surface.To Si surface and hydroxylate silicon surface,it became bigger.It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on aminopropylsilanixed(APS)silicon surface,taking on conic section relation.It declined on monolayer copper phthalocyaninetetrasulfonic,tetrasodium salt(CuTsPc)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 the process of scan,frictional heat greatly affected friction and may even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film so that plastic flow aro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速率 硅表面 分子沉积膜 纳米摩擦特性 磺化酞菁铜
下载PDF
用前线电子理论对掺杂法提高L-B膜导电性的讨论
11
作者 吴宗汉 黄福元 +1 位作者 唐金花 丁志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利用掺杂对L-B膜进行处理以提高其室温电导率的工作早有报道,我们对CuTsPc L-B膜进行了室温下在氯苯碘溶液中浸泡的实验,也发现室温电导率有很大提高。本文提出用福井的前线电子理论结合对材料结晶的群论分析可以有效地解释掺杂后L-B膜... 利用掺杂对L-B膜进行处理以提高其室温电导率的工作早有报道,我们对CuTsPc L-B膜进行了室温下在氯苯碘溶液中浸泡的实验,也发现室温电导率有很大提高。本文提出用福井的前线电子理论结合对材料结晶的群论分析可以有效地解释掺杂后L-B膜导电特性的机理。前线电子理论即指在分子中有一系列能级从低到高排列的分子轨道,电子只填充了其中能量较低的一部分。已填电子的能量最高轨道称为最高占据轨道(HOMO),其上电子是最活跃的电子;能量最低的空轨道称为最低空轨道(LU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线电子 掺杂 LB膜 导电性
下载PDF
低维导电型磺化酞青铜L-B膜导电机理研究
12
作者 吴宗汉 周刚 +2 位作者 唐金花 朱明 李铁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9-21,共13页
本文用分子激子理论算出了CuTSPc L-B膜中为二聚体-二聚体结构构型,进而在分子轨道理论基础上,对CuTSPc L-B膜导电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导电圆盘模型,并用此模型来解释有关问题。此外,本文还报导了用渗碘工艺对L-B膜进行碘化处理... 本文用分子激子理论算出了CuTSPc L-B膜中为二聚体-二聚体结构构型,进而在分子轨道理论基础上,对CuTSPc L-B膜导电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导电圆盘模型,并用此模型来解释有关问题。此外,本文还报导了用渗碘工艺对L-B膜进行碘化处理,首次制备了具有室温金属型导电率的纵向准一维CuTSPCIx的L-B膜,这为分子导线的制备提供了又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钛菁铜 电导 L-B膜
下载PDF
四磺酸基酞菁铜修饰铂胶体的合成与表征
13
作者 马文涛 唐浩林 +2 位作者 潘牧 宛朝辉 邬静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85-987,共3页
采用化学还原方法成功地合成了CuTsPc修饰的纳米Pt胶体,对合成的纳米铂颗粒进行了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胶体中的Pt以零价态存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显示胶体中纳米铂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7nm。选用摩尔比为nP... 采用化学还原方法成功地合成了CuTsPc修饰的纳米Pt胶体,对合成的纳米铂颗粒进行了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胶体中的Pt以零价态存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显示胶体中纳米铂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7nm。选用摩尔比为nPc∶nPt=1∶10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检测到合成的纳米Pt粒子表面原子暴露在修饰离子之外,所修饰的四磺酸基酞菁铜本身又具有催化作用,使得这种粒子在复合催化领域极具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Pt 修饰 四磺酸基酞菁铜 燃料电池
下载PDF
磺化酞菁铜L-B膜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4
作者 郑宁 张亮 +1 位作者 白玉白 李铁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8-100,共3页
研究磺化酞菁铜(CuTsPc)L-B膜的制备方法,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它的结构.结果表明:磺化酞菁铜(CuTsPc)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分子结构的非两亲性长链分子,可采用静电相互作用来制备这种L-B膜.(CuTsPc)L-B膜中的磺化酞菁... 研究磺化酞菁铜(CuTsPc)L-B膜的制备方法,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它的结构.结果表明:磺化酞菁铜(CuTsPc)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分子结构的非两亲性长链分子,可采用静电相互作用来制备这种L-B膜.(CuTsPc)L-B膜中的磺化酞菁铜分子主要以面对面的二聚体形式存在,磺化酞菁铜分子平面按平行于载片平面的方式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酞菁铜 LB膜 制备 紫外吸收光谱
下载PDF
聚苯胺/磺化酞菁铜自组装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15
作者 李晶 郑敏刚 +2 位作者 来婧娟 隆泉 郑保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0,56,共3页
运用层层自组装的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与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明,PANI和CuTsPc具有良... 运用层层自组装的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与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明,PANI和CuTsPc具有良好的层层自组装特性,沉积过程具有均匀性与重复性;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复合薄膜是由PANI和CuTsPc组成的,PANI和CuTsPc通过静电力的作用组装成膜;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复合薄膜是非晶态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薄膜表面是比较均匀和致密的,但有一定的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 复合薄膜 聚苯胺 磺化酞菁铜
下载PDF
L—B膜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初探
16
作者 黄亚彬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0年第3期5-9,共5页
本文分析了不同浓度的花菁染料单分子层LB膜和多层磺化酞菁铜LB膜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长程内物理增强起决定因素,短程内化学增强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L-B膜 SERS 花菁染料 磺化酞菁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