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6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transcriptome-derived sequences of the topmouth culter(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1
作者 Shili Liu Yinuo Liu +6 位作者 Jianbo Zheng Fei Li Wenping Jiang Meili Chi Shun Cheng Yongyi Jia Jinliang Zhao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CSCD 2024年第5期739-744,共6页
The topmouth culter(Culter alburnus)is at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stability.It is also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fish species in Chin... The topmouth culter(Culter alburnus)is at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stability.It is also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fish species in China.To establish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breeding programs,a total of 16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isolated from transcriptome-derived sequences of C.alburnus.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loci was assessed against 1 wild and 3 cultured populations in Huzhou,China.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3 to 10 with an average of 5.25.A bottleneck effect was observed in all 4 populations;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showed moderat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populations(FST values,0.0695-0.0788).The microsatellite loci would be useful for further studies on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genetic structure,and assessments of the artificial propagation release effect of C.alburn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er alburnus MICROSATELLITE Genetic diversity
原文传递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utrient Composition in the Wild, Pond- and Lake-Cultured Topmouth Culter (Culter alburnus)
2
作者 Zhigang He Hao Wu +5 位作者 Jinglong Li Xiaofei Cheng Xing Tian Shiming Deng Xunhua Liu Dongwu W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年第12期1675-1687,共13页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opmouth culter (Culter alburnus) grown in ponds and lakes as well as wild typ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valu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ish that dif...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opmouth culter (Culter alburnus) grown in ponds and lakes as well as wild typ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valu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ish that differ in their proximate composition,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and minerals. Wild fish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crude lipid contents than cultured fish (P P ∑PUFAs) showed an obviously opposite trend. As compared with cultured fish, wild fish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n-3 PUFAs, arachidonic acid (AA),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and docosahxaenoic acid (DHA) (P P > 0.05), except for Na, Fe and Se. In conclusion, diet composition and external aqueous environment may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ild and cultured topmouth cul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mouth culter (culter alburnus) Cultured and Wild Fish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Mineral Composition
下载PDF
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生物学参数估算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燕萍 吴斌 +6 位作者 方春林 陈文静 贺刚 傅培峰 周辉明 王生 俞泽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30,共5页
利用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鄱阳湖通江水道进行的定置网渔获物调查的数据,运用软件FiSATII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生长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体长范围为93-645 mm;体长(L,mm)和体重(W,g)... 利用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鄱阳湖通江水道进行的定置网渔获物调查的数据,运用软件FiSATII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生长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体长范围为93-645 mm;体长(L,mm)和体重(W,g)的关系式为W=0.9×10-5L3.029(R2=0.975,n=31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渐近体长L∞=677.25 mm,生长系数K=0.14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854。总死亡系数Z=1.514/a,自然死亡系数M=0.173/a,捕捞死亡系数F=1.341/a。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开发率E=0.886,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种群补充期在4–8月。因此,建议适当延长鄱阳湖的禁渔期,以利于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鄱阳湖 FiSATII 生长
下载PDF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LPL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郝其睿 牟振波 +2 位作者 徐革峰 刘斌 韩英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1-745,共5页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进行兴凯湖翘嘴鲌LP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旨在为其脂肪性状的研究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鲤科鱼类LP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出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脂蛋白酯酶(idella lipoprotein lipase,LPL)的...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进行兴凯湖翘嘴鲌LP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旨在为其脂肪性状的研究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鲤科鱼类LP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出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脂蛋白酯酶(idella lipoprotein lipase,LPL)的c DNA序列;将其提交到Genbank,获得基因登陆号为KC166 231;兴凯湖翘嘴鲌LPL基因c DNA序列共1 947 bp,基因编码区序列共1 524 bp,编码一个终止密码子和507个氨基酸;通过Blast与Genbank上发表的其他物种的CDS区进行比对发现,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的同源性达到98%.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兴凯湖翘嘴鲌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中LPL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年龄的增长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增大,4龄养殖群体LPL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同期野生群体的17.54倍,二者差异显著(P<0.05);LPL基因在心脏当中表达水平最高,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翘嘴鲌 LPL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下载PDF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TMEM-57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5
作者 祁鹏志 郭宝英 +3 位作者 谢从新 吴常文 陆诗敏 段友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6-1201,共6页
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翘嘴鲌TMEM-57蛋白基因的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2822bp,其中5′-UTR区93bp,3′-UTR区731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998bp,编码66... 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翘嘴鲌TMEM-57蛋白基因的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2822bp,其中5′-UTR区93bp,3′-UTR区731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998bp,编码665个氨基酸。NJ法系统进化分析将同科或属中TMEM-57基因分成一个分支,表现出种属间的高度保守性。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发现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和脑。用直接测序法对TMEM-57基因部分区段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寻找到11个新的SNP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TMEM-57 荧光定量PCR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分析
6
作者 蒋文枰 程顺 +5 位作者 刘士力 郑建波 迟美丽 杭小英 彭苗 李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对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存活指标、肝脏组织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随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8和16 mg/L浓度下,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更低;(2)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肝血窦逐渐增大,局部破损增加,出现肝细胞融合,细胞轮廓与空泡界限模糊的现象增多。低浓度胁迫96 h与高浓度胁迫48 h和96 h均造成肝脏出现较大的病理学组织损伤。(3)SOD活性检测显示,对照组SOD活性稳定,而高、低浓度组则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同时,翘嘴鲌“全雌1号”增幅更大,降幅更小,其在相同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下SOD活性较翘嘴鲌高。【结论】翘嘴鲌“全雌1号”较普通翘嘴鲌具有更强的氨氮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翘嘴鲌“全雌1号” 氨氮胁迫 生理应答反应 耐受性
下载PDF
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太湖鲂鲌冬片鱼种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孙丽慧 李倩 +2 位作者 姜建湖 郭建林 陈建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5-1232,共8页
为优化太湖鲂鲌配合饲料配方,设计3个饲料蛋白水平(36%、39%和42%)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的3×3因子实验,配制9种实验饲料(P36L6、P36L8、P36L10、P39L6、P39L8、P39L10、P42L6、P42L8和P42L10),分别饲喂9组3重复平均体重为8.5... 为优化太湖鲂鲌配合饲料配方,设计3个饲料蛋白水平(36%、39%和42%)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的3×3因子实验,配制9种实验饲料(P36L6、P36L8、P36L10、P39L6、P39L8、P39L10、P42L6、P42L8和P42L10),分别饲喂9组3重复平均体重为8.59 g的太湖鲂鲌冬片鱼种60d,以探讨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蛋白和脂肪对太湖鲂鲌冬片鱼种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肠道消化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鱼摄食蛋白水平为39%和42%的6种饲料(P39L6、P39L8、P39L10、P42L6、P42L8和P42L10)后,其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鱼体增重率均比摄饲料蛋白水平为36%的3种饲料(P36L6、P36L8和P36L10)的实验组要高(P<0.05),而饲料系数则较低;在同一饲料蛋白水平时,饲料脂肪水平变化对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摄食蛋白质水平为39%饲料的3个实验组的蛋白质沉积率均高于饲料蛋白为36%的3个实验组。饲料同一脂肪水平时,饲料蛋白水平从39%提高到42%对蛋白质沉积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脏体指数(VSI)与饲料脂肪水平(L)呈正相关(VSI=0.223L+4.611,R=0.746,P=0.000);全鱼粗脂肪随饲料蛋白的升高而降低,但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摄食3种低脂肪水平(6%)的饲料(P36L6、P39L6和P42L6)的太湖鲂鲌肌肉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摄食其他6种脂肪水平较高(8%和10%)饲料组;摄食3种蛋白水平为36%的饲料(P36L6、P36L8和P36L10)后,太湖鲂鲌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蛋白水平39%和42%的饲料组;太湖鲂鲌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不受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能使实验鱼获得良好生长和饲料利用的适宜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9%和6%。过低的饲料蛋白水平和过高的饲料脂肪水平易导致鱼体脂肪积累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脂肪水平 生长 体成分 肠道消化酶 太湖鲂鲌冬片鱼种
下载PDF
翘嘴鲌Runx2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8
作者 何昌熙 郑建波 +6 位作者 马建波 贾永义 刘士力 蒋文枰 迟美丽 程顺 李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4-1031,共8页
为探究Runx2b基因在翘嘴鲌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和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翘嘴鲌Runx2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茜素红整体骨骼染色对肌间刺(IBs)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期,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Runx2b基因的... 为探究Runx2b基因在翘嘴鲌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和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翘嘴鲌Runx2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茜素红整体骨骼染色对肌间刺(IBs)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期,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Runx2b基因的时空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0.676 ku,理论等电点为9.35;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翘嘴鲌Runx2b氨基酸序列与近源物种的同源性高达95%以上,且都具有高度保守的Runt和RunxI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翘嘴鲌与团头鲂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在肌间刺发育前,翘嘴鲌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已经发育完全;其中,孵化后15 d,尾部肌隔中开始出现小肌间刺;孵化后30 d,翘嘴鲌幼体的肌间刺发育完全。组织表达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此外,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幼体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与肌间刺骨化发生的时序保持一致,提示该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的创制和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肌间刺 Runx2b 基因表达 骨化
下载PDF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arnus)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25
9
作者 战培荣 赵吉伟 +1 位作者 董崇智 赵春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采用经典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中俄界湖兴凯湖采集翘嘴 ,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 =0 .0 0 77L3.1 (r=0 .9881 )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采用经典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中俄界湖兴凯湖采集翘嘴 ,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 =0 .0 0 77L3.1 (r=0 .9881 )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5 3.2 [1 -e- 0 .0 5(t+1 ) ];Wt=42 0 0 0 .3×[1 -e- 0 .0 6(t+1 ) ]3.1 ,体重生长拐点t=1 7.6龄 ,相应的体长为 95 .3cm ,体重为 1 2 70 6.6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 ,阶段生长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即 1 7.6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 1 7.6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 ,为了保护翘嘴鱼类资源 ,天然渔业的捕捞个体规格应控制在 5 0 0 0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生长速率 生长方程 兴凯湖
下载PDF
团头鲂(♀)×翘嘴鲌(♂)杂交三倍体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分析
10
作者 张亮华 贾橙钰 +3 位作者 许文雅 徐文婧 郑国栋 邹曙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鲂鲌(Megalobrama amblycephala♀×Culter alburnus♂)三倍体因性腺不发育或败育而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因为不育可以保持F1代的杂种优势而避免继续繁殖造成的种质衰退,同时具备生态安全性,因此,鲂鲌三倍体具有优越的“生长优势”... 鲂鲌(Megalobrama amblycephala♀×Culter alburnus♂)三倍体因性腺不发育或败育而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因为不育可以保持F1代的杂种优势而避免继续繁殖造成的种质衰退,同时具备生态安全性,因此,鲂鲌三倍体具有优越的“生长优势”或“经济性状”。为了解鲂鲌三倍体的生长情况与形态特征,本研究运用静水压技术对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受精卵进行三倍体化诱导,获得了诱导成功的鲂鲌三倍体群体(hybrid-3n)与未诱导成功的鲂鲌二倍体群体(hybrid-2n),并构建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2个自交群体,通过生长对比实验比较分析了4个群体鱼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在210 d生长周期内,鲂鲌三倍体绝对增重率[(0.88±0.11)g/d]比二倍体提高8.64%,较MA提高20.55%,较CA提高120.00%。可数性状上,鲂鲌三倍体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1.05和36.07,都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可量性状上,鲂鲌三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36.73,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鲂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57.57,略偏向于父本翘嘴鲌。聚类分析显示,鲂鲌三倍体首先和二倍体聚在一起归为一类,然后再与母本团头鲂聚为一支,最后再与父本翘嘴鲌聚在一起。判别分析显示,对鲂鲌三倍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0%,对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95%。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75.10%的4个主成分,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综合分析表明,鲂鲌三倍体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鲂鲌三倍体与二倍体体型均介于双亲之间,都略偏向于母本,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研究结果对鲂鲌杂交后代种群鉴定、倍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鲂鲌杂交 三倍体 生长速度 形态特征 多元统计
下载PDF
池塘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炜 裴雪莹 +4 位作者 茆健强 陈树桥 张雷鸣 代雅凡 周国勤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探索兴凯湖翘嘴鲌池塘养殖密度阈值,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15万尾/hm^(2)(D1)、30万尾/hm^(2)(D2)、60万尾/hm^(2)(D3)、90万尾/hm^(2)(D4)、150万尾/hm^(2)(D5)共5个试验组,进行了为期18...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探索兴凯湖翘嘴鲌池塘养殖密度阈值,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15万尾/hm^(2)(D1)、30万尾/hm^(2)(D2)、60万尾/hm^(2)(D3)、90万尾/hm^(2)(D4)、150万尾/hm^(2)(D5)共5个试验组,进行了为期180 d的兴凯湖翘嘴鲌幼鱼池塘培育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幼鱼的增重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放养密度最低的D1组幼鱼的增重率最高,达63.74%,但与D2组(60.57%)没有显著差异,D1、D2组幼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D1组体长增长率最高,为3.16%,D5组最低,为0.56%;养殖试验结束时,5个试验组鱼的肥满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条件下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适宜培育密度为30万~60万尾/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翘嘴鲌 池塘养殖 养殖密度 生长 养殖效益
下载PDF
箱塘联动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肌肉营养与品质
12
作者 邱逸菲 冯杰 刘智俊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29-233,共5页
为了解箱塘联动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肌肉的营养与品质,在河蟹池塘内设置比例合适的立体养殖网箱,套养适宜密度的太湖鲂鲌,以池塘精养太湖鲂鲌作为对照,对网箱套养太湖鲂鲌的形体指标、常规营养组成及肌肉质构特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 为了解箱塘联动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肌肉的营养与品质,在河蟹池塘内设置比例合适的立体养殖网箱,套养适宜密度的太湖鲂鲌,以池塘精养太湖鲂鲌作为对照,对网箱套养太湖鲂鲌的形体指标、常规营养组成及肌肉质构特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试验组太湖鲂鲌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个体的出肉率和可食率优势明显;(2)试验组太湖鲂鲌肌肉的粗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水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太湖鲂鲌各质构特性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硬度、黏力、咀嚼性及胶着性组间差异最为明显,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高43.58%、39.14%、79.49%和67.31%。结果表明,箱塘联动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空间,是实现改善养殖对象营养品质并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一种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 网箱养殖 形体指标 营养成分 质构特征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IPRA养殖太湖鲂鲌生长、抗氧化酶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4 位作者 姜建湖 陈建明 郭建林 高令梅 张海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0、第180天采样,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生长结果表明:养殖120d,当放养密度超过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P<0.05),养殖150—180d,体重和SGR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血清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90d,太湖鲂鲌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SD3组显著高于SD1组(P<0.05)。养殖150—180d,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养殖180d,SD3组抗氧化酶的活力显著低于SD1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150—180d,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GSH-Px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养殖前120d,丙二醛(MDA)的水平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有所降低,养殖180d,SD2和SD3组的MDA水平显著高于SD1组(P<0.05)。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属水平,各密度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SD3组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试验条件下,当养殖时间小于120d,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未受显著影响,建议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当养殖时间为150—180d,放养密度大于0.5 kg/m^(3)时,放养密度对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产生了抑制,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中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建议放养密度小于0.5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放养密度 生长 抗氧化酶 肠道微生物群落 太湖鲂鲌
下载PDF
长荡湖翘嘴鲌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研究
14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3 位作者 刘燕山 殷稼雯 唐晟凯 杨家新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8期36-41,共6页
为了解长荡湖翘嘴鲌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采集长荡湖翘嘴鲌样本113尾,通过鳞片鉴定其年龄,并建立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结果显示,翘嘴鲌体长为18.15~74.63 cm,体质量为58.5~4524.6 g。翘嘴鲌由1~6龄个体构成,其中1~3龄个体占比... 为了解长荡湖翘嘴鲌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采集长荡湖翘嘴鲌样本113尾,通过鳞片鉴定其年龄,并建立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结果显示,翘嘴鲌体长为18.15~74.63 cm,体质量为58.5~4524.6 g。翘嘴鲌由1~6龄个体构成,其中1~3龄个体占比为72.6%,种群组成呈现出低龄化。体长和体质量方程式为W=0.0103L^(2.9928)(n=113,R^(2)=0.9931),表明翘嘴鲌为匀速生长类型。体长生长方程为L_(t)=109.28[1-e^(-0.1232(t+0.6468))],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_(t)=12993.47[1-e—(-0.1232(t+0.6468))]^(2.9928)。生长拐点年龄t_(i)=8.2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72.76 cm和3656.34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翘嘴鲌 年龄结构 生长特征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洪泽湖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3 位作者 刘燕山 谷先坤 唐晟凯 杨家新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6期341-348,共8页
为全面了解洪泽湖翘嘴鲌的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采用Cyt b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洪泽湖6个群体共计210尾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Cyt 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6.0%)大于G+C的含量(44.0%)。试验... 为全面了解洪泽湖翘嘴鲌的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采用Cyt b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洪泽湖6个群体共计210尾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Cyt 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6.0%)大于G+C的含量(44.0%)。试验共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定义2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 d)和核苷酸多样性(P i)分别为0.735±0.032和0.0019±0.0001;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 d)为(0.618±0.096)~(0.788±0.064),核苷酸多样性(P i)为(0.0015±0.0003)~(0.0021±0.0002);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属于高H d低P i类型,暗示其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 st为-0.0177~0.0182,P>0.05,表明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聚为1个分支,6个群体未形成特定的地理遗传结构。Tajima’s D和Fu’s F s中性检验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核苷酸错配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均表明翘嘴鲌在历史上经历了显著的群体扩张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翘嘴鲌6个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应作为1个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洪泽湖翘嘴鲌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采取措施增加翘嘴鲌种群数量,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翘嘴鲌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群体历史动态
下载PDF
寒地兴凯湖翘嘴鲌成鱼养殖技术要点
16
作者 惠同胜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4期317-318,共2页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俗称兴凯湖大白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名优鱼类,为中国四大名淡水鱼之一。文章介绍了养殖水域选择、放养模式、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寒地兴凯湖翘嘴鲌成鱼养殖技术措施,供...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俗称兴凯湖大白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名优鱼类,为中国四大名淡水鱼之一。文章介绍了养殖水域选择、放养模式、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寒地兴凯湖翘嘴鲌成鱼养殖技术措施,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地区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成鱼养殖
下载PDF
低氧对鲂鲌杂交种F_(3)鳃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松林 林欣 +1 位作者 郑国栋 邹曙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1,共8页
向常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9±0.23)mg/L]水中充入氮气或空气对鲂鲌杂交种(团头鲂♀×翘嘴鲌♂)F_(3)进行低氧[溶解氧质量浓度(1.04±0.12)mg/L]及复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6±0.20)mg/L]处理,取常氧、低氧12 h、低氧24 ... 向常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9±0.23)mg/L]水中充入氮气或空气对鲂鲌杂交种(团头鲂♀×翘嘴鲌♂)F_(3)进行低氧[溶解氧质量浓度(1.04±0.12)mg/L]及复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6±0.20)mg/L]处理,取常氧、低氧12 h、低氧24 h、低氧72 h及复氧24 h的鲂鲌杂交种F_(3)鳃组织,并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染色、抗氧化酶活性测定、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探究鲂鲌杂交种F_(3)鳃组织对低氧的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低氧处理72 h后,鲂鲌杂交种F_(3)的鳃组织层间细胞团宽度和鳃小片长度分别为(42.42±4.76)μm、(109.09±8.96)μm,鳃组织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常氧显著增加;低氧胁迫显著降低了鲂鲌杂交种F_(3)鳃组织黏液细胞的密度,鳃组织分泌黏液减少;低氧胁迫下,鲂鲌杂交种F_(3)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在处理72 h时最大,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处理24 h时活性最大;低氧胁迫显著改变了鳃组织中caspase-3、Bcl-2的mRNA表达水平,但趋势各有不同,在低氧处理72 h组,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最大而Bcl-2的mRNA表达量最小;复氧处理24 h,鳃组织的各项生理生化水平指标及结构形态均有所恢复。综上,低氧环境会显著影响鲂鲌杂交种F_(3)鳃组织的形态结构、黏液分泌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但并未完全破坏其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鲂鲌杂交种F_(3) 低氧胁迫 鳃重塑 抗氧化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5种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的诱集效果研究
18
作者 高宇航 陈曦 +5 位作者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8期149-155,共7页
为研究正方通体礁(T1型)、三角通体礁(T2型)、正方箱式礁(X1型)、三角箱式礁(X2型)、正方体礁(F1型)5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的诱集效果。使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行为以... 为研究正方通体礁(T1型)、三角通体礁(T2型)、正方箱式礁(X1型)、三角箱式礁(X2型)、正方体礁(F1型)5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的诱集效果。使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行为以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的对照组,翘嘴鲌幼鱼聚集分布在两侧;放置的5种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均产生了一定的诱集效应,其中以可利用空间最为合适、便于通过,遮蔽效果最好的T2型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的诱集效应最佳;F1型、T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的诱集效应由于礁体模型的诱集有效空间、遮蔽效应的减少而下降;X1型、X2型人工鱼礁模型的箱式设计的诱集效果不如前3种鱼礁,但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显示,5种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种人工鱼礁模型对翘嘴鲌幼鱼诱集效果的差异可能是由礁体模型的不同结构设计和翘嘴鲌幼鱼的活动习性共同作用下产生的,T2型人工鱼礁模型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诱集效果 室内鱼礁模拟试验 翘嘴鲌 平均分布率
下载PDF
基于Cyt b序列的太湖和洪泽湖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子萍 李大命 +1 位作者 刘燕山 杨家新 《渔业研究》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翘嘴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来其野生资源趋于枯竭,因而掌握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对于科学保护其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太湖和洪泽湖翘嘴鲌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通过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测定,分析了其群体的遗... 翘嘴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来其野生资源趋于枯竭,因而掌握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对于科学保护其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太湖和洪泽湖翘嘴鲌种质资源遗传状况,通过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测定,分析了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翘嘴鲌Cyt b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141 bp,碱基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98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29个变异位点,共定义29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23和0.0027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3.127。太湖和洪泽湖群体的Hd分别为0.927和0.816,Pi分别为0.00285和0.00220,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Hd、低Pi的特点。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分子变异占比为15.01%,群体间分子变异占比为84.99%,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5015(P<0.01),表明两群体间有显著性遗传分化。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为不显著性负值,Fu′s Fs中性检验结果为显著性负值,且歧点分布曲线为单峰型,表明翘嘴鲌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本研究结果为太湖和洪泽湖翘嘴鲌种质资源管理保护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翘嘴鲌淀山湖和兴凯湖群体的胚胎发育及染色体核型比较
20
作者 徐博文 张国奇 +3 位作者 周陆 张友良 王军 王成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3期168-175,共8页
为了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南、北不同地理群体在繁殖和染色体核型方面的差异性,以翘嘴鲌南方(上海淀山湖)群体和北方(黑龙江兴凯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同时进行了翘嘴鲌两个群体的人工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和染色体组成比较... 为了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南、北不同地理群体在繁殖和染色体核型方面的差异性,以翘嘴鲌南方(上海淀山湖)群体和北方(黑龙江兴凯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同时进行了翘嘴鲌两个群体的人工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和染色体组成比较。结果显示,翘嘴鲌南方淀山湖群体的受精卵呈灰黄色,有黏性,为黏性卵,卵径为(1.11±0.05)mm;北方兴凯湖群体的受精卵呈青灰色,无黏性,为浮性卵,卵径为(1.21±0.03)mm。两个群体的相对繁殖力和受精率无明显差异。在(25±1)℃的水温条件下,两个群体的胚胎均可以在24 h内出膜,且胚胎发育特征及时序无明显差异。北方兴凯湖群体仔鱼的出膜后体长为(5.77±0.29)mm,极显著大于南方淀山湖群体[(3.40±0.14)mm](P<0.01)。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其中南方淀山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m+20sm+4st,染色体臂数NF=88;北方兴凯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2sm+26m,NF=96。研究表明,翘嘴鲌南方淀山湖与北方兴凯湖群体在受精卵的特征及染色体核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北方兴凯湖水系翘嘴鲌可以在南方地区正常的繁育,其繁育性能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胚胎发育 繁育 核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