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进出平衡视角的高原山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以宾川县为例
1
作者 庄飞 陈国平 +1 位作者 张丹丹 李勇 《地矿测绘》 2024年第2期57-62,66,共7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面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进出平衡政策实质是为了应对耕地非粮化,而高原山区耕地受地形地貌、耕作条件等限制,非粮化现象严重。为此,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面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进出平衡政策实质是为了应对耕地非粮化,而高原山区耕地受地形地貌、耕作条件等限制,非粮化现象严重。为此,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等4个方面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指标体系,以典型高原山区宾川县为例,从潜力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在耕地主要有园地、林地、草地等地类。其中,园地占比最多,占94.6%;经测算全县耕地理论潜力共194340.73 hm^(2),扣除因陡坡、河湖、林区、地灾、生态等不适宜耕种外,实际潜力为23768.98 hm^(2),主要分布在金牛镇、力角镇、州城镇和鸡足山镇等乡镇。研究表明: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种植投入产出比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流转等综合因素导致;全县耕地潜力较大,但分布零散,耕作条件较差,投入较大,可以考虑将村庄范围内未纳入保护范围的耕地作为未来开发的潜力重点,以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研究旨在探索高原山区耕地潜力,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进出平衡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进出平衡 高原山区 耕地潜力 限制性因子 宾川县
下载PDF
进出平衡视角下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金花 王雨晴 +2 位作者 蒋海明 许鹏 赵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6-225,共10页
科学识别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对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为研究区,基于“三调”数据,综合农业生产适宜性、新增耕地恢复潜力、地类集聚连片性与经济发展水平4... 科学识别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对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为研究区,基于“三调”数据,综合农业生产适宜性、新增耕地恢复潜力、地类集聚连片性与经济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进出平衡视角下栅格尺度的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识别模型,定量识别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并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汶上县农业生产适宜性较高,适宜性指数为[0.33,0.79],呈现自东向西逐级递减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差异较明显;耕地恢复潜力类型以工程恢复为主,可恢复地类中林地分布广泛,占比72.89%;地类集聚连片程度整体较好,高、中连片性区域占比达71.85%,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与新增耕地恢复潜力和地类连片性互补。2)结合耕地恢复综合评价,共识别23处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总面积56.31 km^(2),分布于县域中部、南部与东西边缘地带,重点区域分布广泛。该模型可用于以平原为主的农业主产区重点区域的识别,可为耕地恢复整治项目筛选、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的落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农业 耕地 进出平衡 耕地恢复潜力 重点区域识别 农业生产适宜性
下载PDF
基于GIS的耕地提质改造后备资源潜力测算
3
作者 邓选 谭荣建 钱永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耕地提质改造是当前形势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举措,是落实耕地补改结合的重要措施。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矢量数据精度的提升,耕地提质改造后备资源的测算和项目区的选址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如何有效地选择耕地后备... 耕地提质改造是当前形势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举措,是落实耕地补改结合的重要措施。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矢量数据精度的提升,耕地提质改造后备资源的测算和项目区的选址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如何有效地选择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测算方法,准确选择项目区是整个耕地提质改造工作的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和限制因素法对盐津县耕地提质改造后备资源进行叠加分析,进行盐津县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和适宜性评价,测算出盐津县共有耕地后备资源图斑1 550块,全部为旱地,面积4 408.12 hm^(2)。为科学高效地选取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和后备资源潜力测算提供了理论方法,为加快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有利于协调区域间补充耕地指标快速流转,保障建设用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耕地提质改造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测算 项目区选址 耕地占补平衡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预警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腾兵 金蕾 邓冬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8-243,共6页
科学地开展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的预警分析,提前反映耕地占补平衡变化趋势,对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象属性解析法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人地关系、生态环境、耕地利用效果5个方面构... 科学地开展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的预警分析,提前反映耕地占补平衡变化趋势,对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象属性解析法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人地关系、生态环境、耕地利用效果5个方面构建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和回归分析法,对黔西县耕地占补平衡预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8年期间黔西县耕地占补平衡预警综合值波动性较大,预警警度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剧警5个级别。2009-2020年期间,黔西县耕地占补平衡预警综合值不断降低,耕地占补平衡分为无警、轻警和中警3个级别,其中,2009-2015年黔西县耕地占补平衡处于无警状态,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将出现轻警状态,2017-2020年,耕地占补平衡将出现中警状态。提出稳定和提高黔西县耕地占补平衡水平的针对性对策措施。该研究可为科学调控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层次分析法 预测 耕地 占补平衡 预警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飞 孙爱军 孔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116-8118,共3页
介绍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由来,从占用耕地方、补充耕地方及全国的角度分析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 利弊 耕地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抛荒耕地、粮食总产量与耕地红线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富强 刘鸿明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94-100,共7页
估测了抛荒面积,测算20~30 a后,放弃宅基地的人口总量和废弃面积,设计城乡统筹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结果表明,1.2×10^8 hm^2耕地中,至少抛荒6×10^6 hm^2;没有足量建设用地指标为进城人口提供定居条件,未来将废弃的3.9×10... 估测了抛荒面积,测算20~30 a后,放弃宅基地的人口总量和废弃面积,设计城乡统筹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结果表明,1.2×10^8 hm^2耕地中,至少抛荒6×10^6 hm^2;没有足量建设用地指标为进城人口提供定居条件,未来将废弃的3.9×10^6 hm^2宅基地无法复垦,无法获得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大量建设用地指标。第一阶段,把3.9×10^6 hm^2抛荒耕地转化为耕票指标,名义耕地面积减少;耕作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变;耕票交易获取5.85万亿元,拿出其中35%,激励复垦剩余2.1×10^6 hm^2抛荒耕地的粮农;名义耕地面积不变,耕作面积增加,增加粮食315亿kg,这是该阶段粮食总产量红线,该阶段可快速进行。第二阶段比较漫长,需等地票指标帮助5.85亿人定居城镇后,拿所获耕票资金的65%,激励3.9×10^6 hm^2宅基地复垦;名义耕地与耕作面积都增加,增加粮食585亿kg,这是该阶段粮食总产量红线。平均每公顷抛荒耕地与宅基地复垦可获97.5万元,保证可持续耕作,没有突破耕地红线,耕作面积提升,增量等于抛荒面积,名义耕地等于耕作面积,粮食总产提升900亿kg。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粮食总产量,解决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配置 粮食总产量红线 名义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均衡战略 宅基地复垦
下载PDF
中国九大农业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雅杰 邴子露 闫小爽 《特区经济》 2022年第4期95-98,共4页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战略的研究,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国家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修正“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战略的研究,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国家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修正“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构建耕地供需平衡模型,评价分析中国2020年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第一,九大农业区对耕地需求程度差异不大,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水平呈现出明显地区不均衡性;第二,我国整体处于中度超载状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矛盾突出,生态赤字区与盈余区几近相同面积的土地上,承载了盈余区3倍多的人口数量,耕地生态压力巨大。从空间格局看“,胡焕庸线”东南侧多为耕地赤字区域,西北侧多为耕地盈余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 生态足迹模型 耕地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8
作者 宋戈 白小艳 高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9-355,共7页
科学地测算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以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省14个地级市(含2个自治州)为研究区,将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划分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两大类,综合运用... 科学地测算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以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省14个地级市(含2个自治州)为研究区,将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划分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两大类,综合运用负外部效益测算方法,测算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运用GeoDa和ArcGIS 9.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为271.41亿元,其中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负外部效益占79.25%,耕地非粮化生态环境负外部效益占20.75%。(2)研究区不同城市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差异较大,酒泉市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最高,为56.68亿元,嘉峪关市最低,为1.04亿元,两者相差56倍。(3)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较接近的城市呈集中分布态势,其中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4)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负外部效益和耕地非粮化生态环境负外部效益的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销平衡区 耕地非粮化 负外部效益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岚 李鑫 +1 位作者 杨梦婵 孙芳芳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8期52-54,82,共4页
耕地资源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资产类型,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方法开展初步研究,并对鄂托克前旗2014年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 耕地资源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资产类型,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方法开展初步研究,并对鄂托克前旗2014年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显示:耕地资源的总价值为605937.86万元,其中社会价值为340119.17万元,占56%;生态价值为209043.68万元,占34%;经济价值为56775.02万元,仅占总价值的9%。开展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可以为鄂托克前旗耕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同时为探索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资产价值核算 干旱半干旱地区 鄂托克前旗
下载PDF
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燕飞 黄莹 冯文靖 《广东土地科学》 2018年第5期32-42,共11页
为助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本文以广西的4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为研究区,选取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为节点,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模型评价该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 为助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本文以广西的4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为研究区,选取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为节点,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模型评价该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14—2016年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呈现出时间差异性,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增长;空间尺度上,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空间不平衡性,桂中贫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桂东南、桂西北贫困区高;(2)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LISA图中,EI值高-高型分布于桂西北贫困区,低—低型主要分布在桂北和桂西贫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空间特征 广西贫困地区
下载PDF
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诊断研究——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
11
作者 谢臻 张茜茜 +1 位作者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 张凤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土地利用稳定性 耕地进出平衡 德化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