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脑病治肠”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IL-1β及IL-18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丹凤 张泓 +5 位作者 谢菊英 邓畅 仇蓉蓉 徐雅钰 熊丹 谭洁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6-223,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基础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肾俞”电针30 min;脑肠共治电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足三里”电针30 min;针药结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益生菌灌胃联合治疗,各组干预均每日1次,连续4周。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18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透视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肠黏膜损伤,海马神经元明显减少,血清中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肠道中有害菌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血清中IL-1β、IL-18含量降低(P<0.05,P<0.01),肠黏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均轻于模型组,肠道中有害菌相对丰度减少。与基础电针组相比,脑肠共治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结肠黏膜和海马神经元病变均减轻,血清中IL-18含量降低(P<0.05),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结论:电针“百会”“大椎”“肾俞”“足三里”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状态,从而抑制外周炎性因子IL-1β、IL-18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 脑-肠-微生物群轴 脑病治肠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