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February 23,2014,M_L3.8 Rongchang Earthquake with the CAP(Cut and Paste)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iaolong Lei Xinglin +3 位作者 Guo Xing Yu Tianhang Gou Xianbin Yu Gouz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233-239,共7页
A M_L3.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2014 in Rongchang County,which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focal me... A M_L3.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2014 in Rongchang County,which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is earthquake using the CAP( cut and paste) method based on broadband seismograms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ment magnitude is M_W3. 09 and focal depth is 3km. The hypocenter of this earthquake is located close to a buried fault in the Luoguangshan anticline. Oil prospecting and deep drilling data indicate that this buried fault is a thrust fault,striking SW230°,dipping NW45°,and 1. 7km deep. There are some injection wells within the anticline,and significant injection-induced earthquak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injection of waste water into the deep formations through those wells.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of the M_L3.8 earthquake is 247°,48°and 104° for strike,dip and rate,respectively,for one nodal plane( and 46°,44° and 74°for another nodal plane),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geometry of the buried fault.Therefore,we conclude that the M_L3.8 Rongchang earthquake is possibly the result of faulting along the buried reverse fault induced by water injection under the compressive stress regime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8级地震 荣昌县 粘贴 剪切 逆冲断层 隐伏断层 地震台站
下载PD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2011 M_S4.8 Anqing Earthquake Determined from the CAP Method
2
作者 Hong Dequan Wang Xingzhou +2 位作者 Han Libo Qi Hao Zhang B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68-276,共9页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inverted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to determin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2011 MS4.8 Anqing earthquak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of the MS4.8 event is 16°...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inverted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to determin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2011 MS4.8 Anqing earthquak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of the MS4.8 event is 16°, 74° and 120° for strike, dip and rake angles of one nodal plane respectively, and 131°, 33°, 30° for the other nodal plane. The estimated focal depth is about 3km. Both strikes of the two nodal planes differ significantly to the strike of Susong-Zongyang fault, along which seismic activity has been at a low level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is implies that this earthquake may not have occurred on the Susong-Zongyang fault, and we infer that a buried fault with strike of NNE may b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安庆 cap 波形数据 震源深度 晚第四纪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2 位作者 韩立波 戚浩 张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8
5
作者 宋美琴 李华玥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丽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曲4 6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断裂
下载PDF
CAP方法反演乳山震群3.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铂 崔鑫 +1 位作者 苗庆杰 穆娟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3期14-19,共6页
利用CAP方法(Cut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13年10月1日以来发生在山东乳山的地震序列中M≥3.0的9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在震源深度分布和震中空间分布上略有差异;拟合的最佳震源深度在3.... 利用CAP方法(Cut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13年10月1日以来发生在山东乳山的地震序列中M≥3.0的9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在震源深度分布和震中空间分布上略有差异;拟合的最佳震源深度在3.8~8.6k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近地表的上地壳;乳山震群的断层走向是NW向分布、倾角是NE向分布。因距已知主要断层有一定距离,故可以推断乳山地震序列区域有一条或者多条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乳山
下载PDF
基于cut-off方法刚性承台下群桩基础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1-65,共5页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off方法 长短桩 优化分析 刚性承台 弹塑性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9年湖北应城M_(S)4.9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8
作者 赵凌云 丁文秀 +4 位作者 周舟 周本伟 何凯 申学林 魏贵春 《四川地震》 2022年第3期20-23,27,共5页
利用湖北区域台网8个台站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了湖北应城2019年12月26日M_(S)4.9(M_(L)5.3)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49°,倾角78°,滑动角162°;节面Ⅱ走向143°,倾角72°,滑动角1... 利用湖北区域台网8个台站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了湖北应城2019年12月26日M_(S)4.9(M_(L)5.3)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49°,倾角78°,滑动角162°;节面Ⅱ走向143°,倾角72°,滑动角13°;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最佳震源深度约8.0km。其最大余震为2020年1月8日M_(S)2.6(M_(L)3.3)地震,余震序列呈NW分布。分析结果认为:此次地震由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型断层错动造成,节面Ⅱ为发震断层且与皂市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城M_(S)4.9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反演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
9
作者 马丽 罗宾生 《地球》 2017年第8期80-81,共2页
本文采用了Crust2.0速度结构模型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进行分析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及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3°,倾角44°,滑动角88°... 本文采用了Crust2.0速度结构模型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进行分析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及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3°,倾角44°,滑动角88°;节面Ⅱ:走向116°,倾角46°,滑动角92°。最佳矩形深度为15.7km,通过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哈佛所得结果对比分析基本一致,表明其反演结果可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凌云 邓津 +3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戴苗 魏贵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84,共4页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量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一定一致性。分析认为秭归地震可能是仙女山断裂受库水渗透和载荷变化影响引发的水库构造地震。通过与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较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重庆荣昌2014年2月23日M_L3.8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小龙 雷兴林 +2 位作者 勾宪斌 郭欣 余国政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区特征分析
12
作者 陈佳 李见 +1 位作者 辛灿锦 黄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6-323,共8页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云南地区断裂以走滑断层型和正断层型为主;②云南地区以走滑断层型地震占比最多,滇西北地区的正断层型地震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小滇西地区几乎没有逆冲型大断层;③云南地区断层受到的应力以水平向剪切应力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的方位角的优势分布方向以NNE和SSW向为主,断层面多为高倾角,滇西北地区正断层型地震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说明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区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cap方法 分区特征 云南
下载PDF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_w5.1)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65
13
作者 黄建平 倪四道 +3 位作者 傅容珊 钮凤林 邵志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 格点搜索方法 cap搜索方法 余震分布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下载PDF
2013年洱源M_S5.5地震序列M_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2 位作者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333,共7页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洱源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准实时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自动反演系统的构建及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祁玉萍 李闽峰 +4 位作者 李圣强 王斌 刘桂平 肖本夫 江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8,共10页
基于Cut And 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区域实时连续波形数据,构建了首都圈地区准实时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使系统实现当地震大于3.5级时,可自动、迅速... 基于Cut And 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区域实时连续波形数据,构建了首都圈地区准实时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使系统实现当地震大于3.5级时,可自动、迅速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同时考虑到一些台站的地震波形质量或信噪比等因素,系统也可通过人为干预方式重新反演求得相关结果。文中详细阐述了震源机制解波形反演系统的运行流程及该系统的基本构建思路,并对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波形反演系统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文 程佳 +3 位作者 姚琪 崔仁胜 龙海云 韩颜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0-1114,共15页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呼图壁M_S6.2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呼图壁6.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余震分布特征,探讨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呼图壁6.2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44°、倾角26°、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293°、倾角67°、滑动角77°,矩震级M_W=5.9,矩心深度为15.2km,表明本次地震为1次逆冲型的地震事件。余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显示为逆冲型,与主震相似。推测本次地震的可能发震断裂为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呼图壁6.2级地震 发震构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cap
下载PDF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2-35,共4页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7
19
作者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宁夏中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小慧 金春华 任家琪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第3期7-14,共8页
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Snoke方法反演了宁夏中部19次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东侧牛首山-罗山-固原断裂带和中部的烟洞山断裂带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带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 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Snoke方法反演了宁夏中部19次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东侧牛首山-罗山-固原断裂带和中部的烟洞山断裂带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带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控断层的情况一致;西侧的中卫-同心断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19次地震的CAP法计算结果中的16次地震机制解走向在105-189°之间,另有2次为350°和353°,和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综合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北东向发生压缩,近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对比2种方法计算结果发现,Snoke方法计算结果不理想。分析认为,一方面,宁夏台网台站间距较大,分布不理想;另一方面,识别小地震的初动及振幅比时存在误差。因此,对于西部台站稀疏地区CAP方法计算小震震源机制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Snoke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