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种内胞质杂种 被引量:20
1
作者 司家钢 朱德蔚 +1 位作者 杜永臣 赵志伟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用紫外线辐射处理胡萝卜雄蕊瓣化型不育材料 7 0 8(供体 )的原生质体 ,与经 15mmol/L碘乙酰胺预处理的来源于可育材料 6 6 3的原生质体 (受体 )电融合 ,获得了 33株再生植株。所有再生植株营养体形态特征与受体亲本一致 ,染色体数目为... 用紫外线辐射处理胡萝卜雄蕊瓣化型不育材料 7 0 8(供体 )的原生质体 ,与经 15mmol/L碘乙酰胺预处理的来源于可育材料 6 6 3的原生质体 (受体 )电融合 ,获得了 33株再生植株。所有再生植株营养体形态特征与受体亲本一致 ,染色体数目为 18条 ,是二倍体。RAPD分析表明 ,所有再生植株核基因型与受体亲本一致 ;线粒体特异性引物 -STS4 引物PCR扩增中 ,所有再生植株均得到了与供体亲本一致的谱带 ,而与受体亲本不同 ,认为 33株再生植株均为胞质杂种。对 4株再生植株进行花期形态学鉴定 ,全部为雄蕊瓣化型不育株 ,进一步证实获得的为胞质杂种 ,雄蕊瓣化型细胞质不育性已由 7 0 8供体转移到受体可育材料 6 6 3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非对称融合 胡萝卜 种内胞质杂种 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下载PDF
诱导细胞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歆强 凌贤龙 +3 位作者 周源 何玉琦 李诗伟 晏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25-2227,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在成功构建ρ0SK-Hep1细胞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的基础上,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Western b... 目的对比研究mtDNA缺失以及再转入线粒体后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在成功构建ρ0SK-Hep1细胞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的基础上,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测Bcl-2细胞内分布。结果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1±0.11)%、(0.37±0.08)%和(2.10±0.12)%。ρ0SK-Hep1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抗性(P<0.05)。ρ0SK-Hep1细胞内DCFDA荧光强度较SK-Hep1细胞显著增强(35.5与15.9,P<0.01);转入线粒体后,SK-Hep1Cyb细胞DCFDA荧光强度较ρ0SK-Hep1细胞明显下降(17.4与35.5,P<0.01)。ρ0SK-Hep1细胞MitoTracker Red荧光强度较SK-Hep1细胞显著减低(55.0与65.9,P<0.05);转入线粒体后,SK-Hep1Cyb细胞MitoTrack-er Red荧光强度与SK-Hep1细胞基本一致(67.4与65.9,P>0.05)。ρ0SK-Hep1细胞线粒体Bcl-2、Bax表达增多,Bcl-2/Bax比值增加(P<0.01)。SK-Hep1Cyb细胞线粒体Bcl-2/Bax值下降。结论mtDNA缺失肿瘤细胞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拮抗。Bcl-2线粒体转位、线粒体Bcl-2/Bax值增加、ROS产生增多可能参与细胞凋亡拮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胞质体 ROS 细胞凋亡 肿瘤
下载PDF
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尹富强 罗绍春 +3 位作者 周劲松 汤泳萍 陈光宇 刘宜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64-6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蔬菜育种上取得的成果,并讨论了原生质体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 原生质体融合 胞质杂种 蔬菜育种
下载PDF
线粒体遗传疾病细胞模型的构建:永生淋巴细胞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吉吉 赵晓旭 +6 位作者 乔丽华 梅霜 聂志鹏 张青海 冀延春 蒋萍萍 管敏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6-673,共8页
线粒体基因组突变会引发多种线粒体遗传疾病。永生淋巴细胞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是线粒体遗传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永生淋巴细胞系使特殊遗传信息在细胞水平得以永久保存。转线粒体细胞系技术的发展为线粒体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 线粒体基因组突变会引发多种线粒体遗传疾病。永生淋巴细胞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是线粒体遗传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永生淋巴细胞系使特殊遗传信息在细胞水平得以永久保存。转线粒体细胞系技术的发展为线粒体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体外细胞平台。早期转线粒体细胞系的胞质供体直接来源于未进行永生化的患者各组织细胞或血小板。本文结合永生化手段,以线粒体4401A>G为例,详细介绍了从冻存全血构建永生化淋巴细胞,然后再与ρ0 206一起构建转线粒体细胞系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将两种细胞模型的构建归纳为4个步骤:(1)永生淋巴细胞构建;(2)转化;(3)筛选;(4)鉴定。为真实反应线粒体突变的功能,本文对构建的永生淋巴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的线粒体突变位点、拷贝数以及转线粒体细胞系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分析与鉴定,选取了各参数一致的细胞系用于贮存与分析,以减少实验误差对后续突变位点功能研究的影响。两种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上为诠释线粒体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它们的局限性,尤其是组织特异性的线粒体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遗传疾病 永生淋巴细胞系 转线粒体细胞系 转化 融合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胞质杂交细胞的构建与其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孔令平 刘妍 +3 位作者 魏桂芬 李艳玲 张惠爱 汪华侨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AD胞质杂交细胞的构建方法及其线粒体形态功能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利用融合剂将AD患者及健康老人血小板分别与线粒体DNA缺失细胞(ρ^0细胞)进行融合,建立AD和对照细胞质杂交细胞,透射电镜及PCR法鉴... 目的:探讨AD胞质杂交细胞的构建方法及其线粒体形态功能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利用融合剂将AD患者及健康老人血小板分别与线粒体DNA缺失细胞(ρ^0细胞)进行融合,建立AD和对照细胞质杂交细胞,透射电镜及PCR法鉴定;透射电镜观察胞质杂交细胞线粒体结构;MTT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ρ^0细胞与血小板融合后重新出现线粒体和mtDNA与同期对照组胞质杂交细胞比较,到培养晚期,AD胞质杂交细胞中异常线粒体显著增多,细胞活力明显降低,ROS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出AD胞质杂交细胞和对照组胞质杂交细胞,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细胞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胞质杂交细胞 ρ^0细胞 线粒体
下载PDF
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的胞质杂交体细胞血红蛋白的PAGE电泳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炎 胡雪 +4 位作者 章静波 刘友华 张庆一 袁菊 薛社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5期346-350,共5页
小鼠网织红细胞(RM)×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b-60-AR);兔网织红细胞(RR)×小鼠BW-胸腺淋巴肉瘤细胞(BW5147);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RNR)×小鼠SP2/0浆细胞瘤细胞等不同异种杂交组合的胞质体杂交细胞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 小鼠网织红细胞(RM)×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b-60-AR);兔网织红细胞(RR)×小鼠BW-胸腺淋巴肉瘤细胞(BW5147);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RNR)×小鼠SP2/0浆细胞瘤细胞等不同异种杂交组合的胞质体杂交细胞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蛋白的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检测不到血红蛋白的肿瘤细胞,一旦与网织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融合后,则能持续地出现血红蛋白,进一步证明哺乳类红细胞胞质因子具有调节基因活动,激活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不同种属红细胞胞质因子似无种属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 珠蛋白基因 胞质因子 胞质杂交体 肿瘤细胞
下载PDF
柑桔胞质杂种及其胞质遗传重组 被引量:4
7
作者 郭文武 邓秀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487-491,共5页
综述并讨论了柑桔等植物胞质杂种产生的方式、对称融合产生胞质杂种的普遍性和可能机理,以及柑桔细胞对称融合产生二倍体叶肉亲本型胞质杂种的影响因子、柑桔胞质杂种胞质基因组的遗传重组,提出了柑桔胞质杂种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柑桔 对称融合 胞质杂种 遗传重组 品种改良 综述
下载PDF
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状改良 被引量:5
8
作者 付春华 余龙江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99-107,共9页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核基因组的重组,而且可以实现胞质基因组的重组,为转移由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控制的性状提供了一条捷径。本文综述了获得胞质杂种的方法及其原理,细胞融合在胞质转移及创造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资源上...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核基因组的重组,而且可以实现胞质基因组的重组,为转移由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控制的性状提供了一条捷径。本文综述了获得胞质杂种的方法及其原理,细胞融合在胞质转移及创造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资源上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以及CMS在有性后代中的遗传规律,探讨了此育种途径的优势及其在木本果树无籽育种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细胞质雄性不育 胞质杂种 无籽育种 细胞融合
下载PDF
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何玉琦 凌贤龙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建立了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ρ°SK-Hep1)转线粒体的模型(SK-Hep1Cyb),并探讨了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以正常人血小板为外源性线粒体供体,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方法建立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 建立了线粒体DNA缺失SK-Hep1细胞(ρ°SK-Hep1)转线粒体的模型(SK-Hep1Cyb),并探讨了线粒体DNA缺失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以正常人血小板为外源性线粒体供体,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方法建立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并以PCR、Southern杂交及Western杂交进行鉴定,MTT法测定生长曲线,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杂交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PCR、Southern杂交及Western杂交证实成功建立了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与SK-Hep1和ρ°SK-Hep1细胞相比,SK-Hep1Cyb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明显延长,生长速度减慢,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抗凋亡能力下降;而ρ°SK-Hep1细胞与母本细胞相比生长速度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抗凋亡能力增强。采用细胞融合技术成功建立了ρ°SK-Hep1转线粒体模型。融合细胞肿瘤恶性相关表型如生长速度、侵袭能力、抗凋亡能力明显下降。线粒体DNA损伤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可能有影响,而恢复正常线粒体功能后或可逆转恶性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融合细胞 肝癌 恶性表型
下载PDF
果树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振光 林顺权 凌经天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世界各国果树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叶片、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作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较适宜。列举了分离原生质体的条件和已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若干树种的培养步骤和条件,概述了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世界各国果树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叶片、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作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较适宜。列举了分离原生质体的条件和已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若干树种的培养步骤和条件,概述了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及关系到培养能否成功的一些因素。最后,介绍了引人注目的柑桔体细胞杂交和细胞质杂种的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原生质体培养 细胞融合
下载PDF
应用生物技术创建植物雄性不育新种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章志宏 张晓国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A09期45-51,共7页
关键词 植物 雄性不育 胞质杂交 基因工程
下载PDF
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与小鼠网织红细胞融合的胞质杂交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友华 薛社普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412-415,460,共5页
本研究对HGPRT缺失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L-60-AR)与小鼠网织红细胞融合所形成的胞质杂交细胞,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形态学观察。所得结果显示:胞质杂交细胞在短期培养过程中,可见大量细胞呈现核固缩和核偏位,甚至出现排核现象;长... 本研究对HGPRT缺失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L-60-AR)与小鼠网织红细胞融合所形成的胞质杂交细胞,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形态学观察。所得结果显示:胞质杂交细胞在短期培养过程中,可见大量细胞呈现核固缩和核偏位,甚至出现排核现象;长期培养的胞质杂交细胞沿不同途径向较成熟的方向分化。本文并讨论了网织红细胞胞质因子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途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结构 胞质杂交 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L-60-AR) 小鼠网织红细胞 排核
下载PDF
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学营 鄢新民 +2 位作者 王献革 郝婕 冯建忠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82-84,112,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并讨论了原生质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 原生质体融合 胞质杂种 果树育种
下载PDF
细胞融合法转线粒体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14
作者 何玉琦 乌秀敏 +4 位作者 凌贤龙 周源 李诗伟 李歆强 晏斌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677-2679,268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融合方法建立转线粒体细胞(cybrid)可行性,并对融合后细胞内mtDNA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方法将正常人血小板与mtDNA缺失人肝癌细胞(ρ°SK-Hep1)融合,建立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恢复细胞正常线粒体功能。并用... 目的探讨细胞融合方法建立转线粒体细胞(cybrid)可行性,并对融合后细胞内mtDNA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方法将正常人血小板与mtDNA缺失人肝癌细胞(ρ°SK-Hep1)融合,建立转线粒体细胞(SK-Hep1 Cyb),恢复细胞正常线粒体功能。并用PCR、Southern杂交、Western杂交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进行鉴定。结果PCR、Southern杂交、Western杂交及线粒体染色证实成功建立了ρ°SK-Hep1细胞转线粒体模型SK-Hep1Cyb。结论采用细胞融合法可以建立转线粒体细胞,融合细胞恢复线粒体功能,转线粒体细胞可稳定存活30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融合细胞 肝癌
下载PDF
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同种和异种网织红细胞杂交后的杂种子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15
作者 蔡有余 李黎静 +5 位作者 章静波 陈克铨 张乐英 袁菊 唐瑾 薛社普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260-268,共9页
本研究用小鼠骨髓瘤BW胸腺淋巴肉瘤,分别与富含血红素和珠蛋白mRNA的正常兔网织红细胞或小鼠网织红细胞杂交,分别取子代杂种细胞第1、2、4、5、6、7、9、16、20代,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的分析。亲代BW计数206个中期细胞,各代杂种共... 本研究用小鼠骨髓瘤BW胸腺淋巴肉瘤,分别与富含血红素和珠蛋白mRNA的正常兔网织红细胞或小鼠网织红细胞杂交,分别取子代杂种细胞第1、2、4、5、6、7、9、16、20代,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的分析。亲代BW计数206个中期细胞,各代杂种共计数1592个中期细胞。结果发现,杂种1、2、4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包括标记染色体明显减少,亚众数含40~49条染色体的细胞明显增多,有10%细胞甚至降至20~29条。但以后各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又趋于回升,并接近亲代染色体数量水平。数量在20~29范围内的细胞已极少存活。杂交细胞各代均保留有特大标记染色体,但染色体畸变率则明显低于亲代细胞,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上述染色体数量和畸变率的明显改变,与杂交细胞呈现的恶性生长受到抑制互为一致,表明胞质因子对杂交细胞的分裂活动及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成产生了影响,并进一步为胞质因子可引致染色体改变和丢失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分析 胞质杂交 染色体畸变 HAT选择培养基
下载PDF
培养晚期AD胞质杂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变化
16
作者 孔令平 麦全安 +2 位作者 赵太平 刘妍 汪华侨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4期256-259,264,共5页
目的探讨AD胞质杂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变化情况,为AD的线粒体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GSH检测试剂盒(比色法)检测细胞匀浆中GSH含量,COX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OX活性,JC-1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术检... 目的探讨AD胞质杂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变化情况,为AD的线粒体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GSH检测试剂盒(比色法)检测细胞匀浆中GSH含量,COX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OX活性,JC-1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培养晚期AD胞质杂交细胞的GSH含量、COX活性、膜电位水平明显低于培养早期AD胞质杂交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8,P<0.001;t=12.758,P<0.001和t=2.751,P<0.05),也显著低于培养晚期CTL胞质杂交细胞(t=23.06,P<0.001;t=26.862,P<0.001和t=3.876,P<0.01)。结论AD胞质杂交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线粒体功能显著降低,这是由于AD患者本身线粒体基因的缺陷所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D胞质杂交细胞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
下载PDF
Protoplast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ruit Breeding
17
作者 Xiangmin SUO Jie HAO +3 位作者 Xinmin YAN Xiange WANG Jianzhong FENG Xueying L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3期147-149,152,共4页
The progress in protoplas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ruit breeding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were also discussed.
关键词 PROTOPLAST CULTURE PROTOPLAST FUSION cybridS FRUIT BREEDING
下载PD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18
作者 Fatimah M. Albrekkan Marie Kelly-Worden 《Open Journal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 2013年第2期14-19,共6页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loss of 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 leading to reduction in transmission through cholinergic fibers involved in p...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loss of 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 leading to reduction in transmission through cholinergic fibers involved in processes of attention, learning, and memory. Mitochondria provide and regulate cellular energy and are crucial for proper neuronal activity and survival.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s evident in early stages of AD and is involved in AD pathogenesi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a clear association between amyloid-β toxicity,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nal damage/death in Alzheimer’s disease. To date, the beta amyloid (Aβ) cascade hypothesis still remains the main pathogenetic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but its role in the majority of sporadic AD cases is uncertain. Furthermore, the “mitochondrial cascade hypothesis” could explain many of the biochemical, genetic,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sporadic AD. This hypothesis promotes mutations in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s the basi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mutations could lead to energy failure,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and accumulation of Aβ, which in a vicious cycle reinforces the mtDNA damage and oxidative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MITOCHONDRIA cybrid OXIDATIVE STRESS
下载PDF
网织红细胞胞质因子调控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核酸杂交分析 Ⅰ.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兆琦 章静波 +5 位作者 陈克铨 张世馥 沈岩 张乐英 袁菊 薛社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5期339-345,共7页
本实验采用核酸杂交技术,以小鼠和人β-珠蛋白基因为探针,分析了同种和异种细胞的胞质体杂交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状态。结果发现小鼠β-珠蛋白基因转录物不但在同种杂交(小鼠网织红细胞RM×小鼠骨髓瘤BW)的胞质体杂交细胞(BW-... 本实验采用核酸杂交技术,以小鼠和人β-珠蛋白基因为探针,分析了同种和异种细胞的胞质体杂交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状态。结果发现小鼠β-珠蛋白基因转录物不但在同种杂交(小鼠网织红细胞RM×小鼠骨髓瘤BW)的胞质体杂交细胞(BW-RM)中出现,而且在兔网织红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的异种杂交细胞(Bw-RR)中亦有表达。同样在小鼠网织红细胞与人浆细胞瘤(HMy)的异种胞质杂交细胞(HMy-RM)中出现人β-珠蛋白基因产物。说明网织红细胞胞质因子可激活原来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肿瘤细胞β-珠蛋白基因并使之表达.兔和小鼠的胞质因子有同样的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而似无种属特异性。对网织红细胞胞质因子调控基因表达和肿瘤细胞恶性逆转的机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体杂交 胞质因子 核酸杂交 基因转录物
下载PDF
人线粒体DNA缺失宫颈癌细胞及其转线粒体细胞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超玮 叶薇 +2 位作者 周怀彬 吕建新 李伟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02-405,412,共5页
目的:探讨溴化乙锭(EB)诱导法建立人线粒体DNA(mtDNA)缺失宫颈癌Hela S3细胞,以及再转入线粒体构建融合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转线粒体细胞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低剂量(100 ng/m L)EB诱导法建立mtDNA缺失的ρ0 Hela S3细胞,通过普通PCR... 目的:探讨溴化乙锭(EB)诱导法建立人线粒体DNA(mtDNA)缺失宫颈癌Hela S3细胞,以及再转入线粒体构建融合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转线粒体细胞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低剂量(100 ng/m L)EB诱导法建立mtDNA缺失的ρ0 Hela S3细胞,通过普通PCR、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mtDNA缺失鉴定。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细胞融合法,以正常人血小板为mtDNA供体转入ρ0 Hela S3细胞,构建转线粒体细胞(transmitochondrial cybrids),并通过PCR、qPCR和透射电镜观察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定。结果:普通PCR和qPCR结果证实EB诱导法能够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同时结合透射电镜证明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线粒体正常结构。结论:采用EB诱导法可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且通过细胞融合构建的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mtDNA复制和正常线粒体结构,为研究mtDNA突变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缺失细胞 转线粒体细胞 线粒体DNA拷贝数 线粒体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