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ical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for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over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during 1981–2020 被引量:6
1
作者 Huijie WANG Jianhua SUN +1 位作者 Shenming FU Yuanchun ZH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167-2182,共16页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PHREs)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YHRV)during 1981–2020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type-A,type-B and type-C)according to pattern corre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PHREs)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YHRV)during 1981–2020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type-A,type-B and type-C)according to pattern corre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optic systems for the PHREs and their possi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re investigated.The anomalous cyclonic disturbance over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HRV during type-A events is primarily maintained and intensifi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Rossby wave energy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east Atlantic in the mid–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Rossby wave packets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The zonal propagation of Rossby wave packets and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Rossby wave packets during type-B events are more coherent than those for type-A events,which induces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stronger anomaly centers of geopotential height from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 to the YHRV and a meridional anomaly in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the Asian continent.Type-C events have“two ridges and one trough”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but the anomalous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and the trough of the YHRV region are weaker than those for type-A and type-B events.The composite synoptic circulation of four PHREs in 2020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PHRE type.The loc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SAH)in three of the PHREs in 2020 moves eastward as in the composite of the three types,but the position of the WPSH of the four PHREs is clearly westward and northward.Two water vapor conveyor belts and two cold air conveyor belts are tracked during the four PHREs in 2020,but the water vapor path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is not seen,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Rossby wave energy dispersion water vapor paths cold air paths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yea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and associated flood risk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被引量:11
2
作者 Zhiqing XIE Yin DU +1 位作者 Yan ZENG Qian M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341-1356,共16页
Fifty cases of regional yea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RYEPEs) were identified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during 1979-2016 applying the statistical percentile method. There were five types o... Fifty cases of regional yea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RYEPEs) were identified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during 1979-2016 applying the statistical percentile method. There were five types of RYEPEs, namely Yangtze Meiyu (YM-RYEPE), Huaihe Meiyu (HM-RYEPE), southwest-northeast-oriented Meiyu (SWNE-RYEPE) and typhoon I and II (TC-RYEPE) types of RYEPEs. 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is showed that propagation trajectories of the RYEPEs alo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steering flow were concentrated over the southern YHRV. As a result, the strongest and most frequently RYEPEs events, about 16-21 cases with average rainfall above 100 mm,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YHRV, particularly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There have been 14 cases of flood-inducing RYEPEs since 1979, with the submerged area exceeding 120 km2 as simulated by the FloodArea hydraulic model, comprising six HM-RYEPEs, five YM- RYEPEs, two TC-RYEPEs, and one SWNE-RYEPE. The combination of evolving RYEPEs and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ost likely to change the flood risk distribution over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future. In the RCP6.0 (RCPS.5) scenario, the built-up area increases at a rate of about 10.41 km2 (10 yr)-t(24.67 km2 (10 yr)-1) from 2010 to 2100, and the area of high flood risk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s from 3.86 km2(3.86 km2) to 9.00 kin2(13.51 km2). Areas of high flood risk are mainly located at Chishan Lake in Jurong, Lukou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Nanjing, Dongshan in Jiangning District, Lishui District and other low-lying areas.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flood scenarios can help reduce losses due to torrential flooding and improve early warnings, evacuation planning and risk analysi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jected high flood risk because of the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ndustrial zones and social wealth throughout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FloodArea model Flood risk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of Meiyu Indicators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954-2003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艳霞 翟盘茂 钱永甫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5年第4期479-484,共6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climate variations of Meiyu, some new indicators for theonset and retreat dates, duration, and Meiyu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areobjectively developed by using observed dai... To better understand climate variations of Meiyu, some new indicators for theonset and retreat dates, duration, and Meiyu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areobjectively developed by using observe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30 stations in eastern Chinaduring 1954-2003. The rainy season onset and retreat dates in each station can be denned in terms ofthresholds for rainfall intensity and persistence. Then, the onset and retreat dates of the Meiyufo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have been determined when more than 40% of stations reach thefirst rainy season thresholds in the study region. Based on the indicators of Meiyu in the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variations of Meiyu rainfall during 1954-2003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suggest that Meiyu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50 years. Inaddition,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Meiyu is also obvious. All the indicatorsdisplay a predominant period of about 3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MEIYU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变化环境下珠江河口区复合洪水事件遭遇分析
4
作者 张卡 刘丙军 +3 位作者 胡仕焜 曾慧 张明珠 李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3,共7页
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影响,沿海城市受到上游洪水、热带气旋、天文潮等海陆要素联合驱动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频发,严重威胁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1986—2018年间影响珠江河口区的135场台风为统计样本,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Pettit... 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影响,沿海城市受到上游洪水、热带气旋、天文潮等海陆要素联合驱动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频发,严重威胁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1986—2018年间影响珠江河口区的135场台风为统计样本,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Pettitt检验法分析复合洪水事件的发生趋势和变化情况,并通过Vine Copula拟合复合洪水事件潮位、风速、流量三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采用Copula似然比检验法对联合分布函数相关结构进行变点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Vine Copula函数突变的情况下三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增强,能更好地反映各个变量间随事件变化的相依关系,提高了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评估的准确性。近三十年来热带气旋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而风速则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且风速在2002年发生突变,即热带气旋事件呈现“出现次数下降、等级增强”的特性。在变化环境下“天鸽”“山竹”等极端复合洪水事件联合重现期计算结果相比传统固定参数的Copula重现期计算结果小,即未来极端复合洪水事件发生概率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区 热带气旋 MANN-KENDALL Pettit检验 Vine Copula函数 Copula似然比法
下载PDF
Rising future tropical cyclone-induced extreme winds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被引量:1
5
作者 Aifang Chen Kerry AEmanuel +2 位作者 Deliang Chen Changgui Lin Fuqing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5期419-424,共6页
The societal impact of extreme winds in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TCs)i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MRB).Though no clear trend of landfalling TC intensity along the Vietnam coastline has been observed s... The societal impact of extreme winds in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TCs)i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MRB).Though no clear trend of landfalling TC intensity along the Vietnam coastline has been observed since the 1970 s,climate models project an increasing TC intensity in the 21 st centur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hich is the primary TC source region influencing the MRB.Yet,how future TC activities will affect extreme winds quantitatively in the MRB remains unclear.By employing a novel dynamical downscaling technique using a specialized,coupled ocean-atmospheric model,shorter return periods of maximum wind speed in the MRB for 2081–2100 compared with 1981–2000 are projected based on five global climate models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suggesting increases in the future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The results point to consistently elevated future TC-related risks that may jeopard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isrupt food supply,and exacerbate conflicts in the region and bey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Extreme wind Return period Mekong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一次入海气旋局地暴雪的结构演变及成因观测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杨成芳 周淑玲 +2 位作者 刘畅 郭俊建 杨璐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9-1051,共13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常规探空和地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山东半岛东部地区一次局地暴雪过程的成因及动力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局地暴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典型的黄河气旋槽前降雪,...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常规探空和地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山东半岛东部地区一次局地暴雪过程的成因及动力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局地暴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典型的黄河气旋槽前降雪,降雪强度弱,雷达回波自西南向东北传播;第2阶段降雪为气旋后部的海效应降雪,降雪强度大,1 h降雪量可达到大雪量级,雷达回波自东北向西南移动,较为少见。(2)第1阶段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中层有明显低槽、低层有气旋性环流和西南低空急流及地面有气旋的天气系统配置下,水汽来源于中国南海,降雪落区位于高空槽前西南低空气流的右前方和地面气旋的东侧。(3)第2阶段降雪发生在高空槽过后,冷空气自渤海海峡和黄海北部入侵,降雪区域低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风强于西北风,降雪的水汽和热量来源于渤海海峡和黄海,雷达回波自东北向西南移动,降雪落区位于低层的东北风中。(4)海效应降雪各时段对流层低层风场结构不同。降雪初期,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面存在γ中尺度低压环流,雷达径向速度上表现为低层有β中尺度涡旋,东部沿海有东南风与西北风辐合;强降雪时段,边界层内存在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切变线,低压环流和切变线是造成强降雪的有利动力条件。该个例揭示了发生在黄河气旋后部、由渤海海峡和黄海影响产生的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其风场结构、雷达回波移向、降雪落区与风场的关系及降水相态等和常见的典型渤海海效应降雪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暴雪 海效应 观测数据分析
下载PDF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黄彬 陈涛 +1 位作者 康志明 向纯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912,共12页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致渤海潮位暴涨。对流层顶附近的干冷空气伴随着大位涡舌区、水汽图像上暗区向对流层中低层侵入;当干侵入与输送带的暖湿空气汇合成强水平变形区,形成斧形干区时,气旋移到上下连通的大位涡区中爆发性发展;干湿汇合的核区形成的螺旋型结构是气旋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气旋中心区低θw值的干侵入空气叠加在高θw值的暖湿空气上,出现了位势不稳定层结;干侵入空气下沉,静力稳定度变小,绝对涡度增大是引发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热力和动力的强迫机制。变压梯度、气压梯度、高空风动量下传和超低空急流的偏差风辐散共同作用,形成渤海风暴潮的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风暴潮 干侵入 位涡
下载PDF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永林 曹晓岗 +1 位作者 刘敏 王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hPa和850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青藏高原 初始环流 气旋垂线 结构
下载PDF
风廓线仪研究现状与应用初探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吉 范绍佳 +7 位作者 方杏芹 王安宇 李江南 樊琦 陈训来 冯业荣 冯瑞权 刘英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3-697,共5页
风廓线仪是新一代大气遥感测风系统。简述了风廓线仪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应用研究现状,采用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热带风暴"圆规"影响时的特征,表明在热带风暴的影响下,风向转变非常快,并且在其登陆前后风向发生了明... 风廓线仪是新一代大气遥感测风系统。简述了风廓线仪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应用研究现状,采用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热带风暴"圆规"影响时的特征,表明在热带风暴的影响下,风向转变非常快,并且在其登陆前后风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资料的对比及香港风廓线仪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可见,风廓线仪测量的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用的前景是很广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仪 原理和应用 热带风暴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气旋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雅乐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4,共11页
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局地雨强大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强度仅次于1963年8月8-9日极端降水事件,河北多地及北京的降水总量和持续时间超过2012年"7·21"特大暴雨。本文利... 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局地雨强大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强度仅次于1963年8月8-9日极端降水事件,河北多地及北京的降水总量和持续时间超过2012年"7·21"特大暴雨。本文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以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导致此次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尤其是黄河气旋的发生发展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深厚的华北低涡、与低涡相联系的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以及低涡诱发的黄河气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副高的阻挡使得气旋移动缓慢,且移动过程中两次呈现逆时针旋转路径。地面气旋中心总是沿中低层暖平流和其下游高低层正涡度平流之差较大的区域移动。同时,由于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和上升运动产生的正反馈作用,引导气旋向上升运动强的地方移动。强降水造成的潜热反馈对低层位涡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地面黄河气旋系统生成。同时,高空高位涡沿等熵面下传与低空系统耦合,并与地面气旋上空的暖平流成正反馈作用,进而导致地面黄河气旋迅速发展。卫星水汽图像水汽暗区的干带具有高位涡特征,将其与高层位涡场结合分析,有助于在水汽图像上对高空动力特征的发展演变进行判断,为温带气旋的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气旋路径 位涡异常 极端强降水
下载PDF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特征及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晓红 罗静 +2 位作者 陈兴 靳莉莉 邱旭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6-723,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发展及其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明显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暖平流以及与辐合辐散区相对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气旋发展过程...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发展及其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明显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暖平流以及与辐合辐散区相对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气旋发展过程和湿位涡正压项及斜压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旋的增强阶段伴随对流层低层mpv_1的增大及mpv_2值的减小;高层湿位涡下传;使近地面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气旋的形成发展过程与对流层正涡度柱的形成相对应,与湿位涡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气旋引发的暴雨位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前方(东北象限),该区域低层强辐合中心和正涡度中心的耦合,加剧水汽和能量的辐合,为暴雨维持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结构特征 湿位涡 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江淮气旋位涡反演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兵科 刘屹岷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58-169,共12页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强江淮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增强中低层气旋上游的北风和下游的南风,促使气旋上下游高压脊发展,为...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强江淮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增强中低层气旋上游的北风和下游的南风,促使气旋上下游高压脊发展,为气旋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利的背景场,并在低层气旋达到成熟阶段以后增强其气旋性涡度。中低层的扰动自始至终都对低层气旋环流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先增强低层气旋中心东侧的南风促使气旋发展,并对高层气旋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底层热力异常对低层气旋环流的发展一直起反作用,阻碍其增强。进一步分析干湿空气的作用表明,不论是对低层气旋中心的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气压减压还是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增强,都是中低层饱和湿空气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江淮气旋 位涡扰动 位涡反演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梅雨期强弱江淮气旋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兵科 万日金 鲁小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弱江淮气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强气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扰动在低层气旋中心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低压减压中起主要作用,而...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弱江淮气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强气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扰动在低层气旋中心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低压减压中起主要作用,而中低层的扰动起反作用,低层热力异常呈现一个弱的周期性作用。但在强江淮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发展期间的加深或地面低压的减压几乎没有贡献,中低层的非绝热加热是低层气旋加深或地面低压下降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江淮气旋 位涡扰动 位涡反演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梁丰 陶诗言 张小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1991年6月9—11日的一次黄河气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气旋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强的高空辐散与正涡度平流共同作用形成了黄河气旋,...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1991年6月9—11日的一次黄河气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气旋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强的高空辐散与正涡度平流共同作用形成了黄河气旋,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促进了黄河气旋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其移动方向有引导作用;暴雨出现在黄河气旋的初生、发展阶段,产生于气旋前部暖区的盾状云系中;暴雨的水汽有西南和东南两个来源,其中西南水汽通量大于东南;暴雨区上空大气具有很强的对流不稳定性,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气旋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强降水中心;降水造成的凝结潜热释放对气旋的发展有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II.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兴泉 尹宝树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20,共9页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和秋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和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东海沿岸流与长江径流顺岸南下,随着自北往南岸界地形坡度的增大,其流幅变窄,流速增强;台湾暖流沿陡坡及其外缘蜿蜒北上,随着自南往北水深的变浅,其流幅由宽变窄继而又由窄变宽,流速却一直由强变弱。冬季和秋季海区纬度断面垂直环流的总趋势由近岸向外海流动,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离岸流产生波动,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离岸流产生剧烈振荡而生成强升降流。春季和夏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与东海沿岸流汇合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舟山群岛附近及长江径流和东海沿岸流汇合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平行北上并在长江口以北产生顺时针偏转。由海区水平环流特征和变化趋势证实,春季长江冲淡水已开始向东北偏转,夏季冲淡水的偏转程度、伸展距离和扩展范围都更甚于春季;春季在长江口近岸存在弱上升流,夏季长江口外的陡坡区出现下降流,而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陡坡区出现上升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水平环流 垂直环流 升降流 气旋涡 反气旋涡
下载PDF
1980—2012年春末夏初江淮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艳玲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柯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1,共8页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春末夏初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邕江洪水的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慧 覃志年 +1 位作者 庞芳 李艳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6-511,共6页
利用邕江洪峰水位、年最高水位资料及邕江流域气象测站逐月降雨量资料,对邕江洪水的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洪水多数发生在华南后汛期7~9月,并与流域夏季降雨量密切相关。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分析邕江洪水形... 利用邕江洪峰水位、年最高水位资料及邕江流域气象测站逐月降雨量资料,对邕江洪水的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洪水多数发生在华南后汛期7~9月,并与流域夏季降雨量密切相关。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分析邕江洪水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影响是邕江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邕江流域易受热带辐合带(ITCZ)影响,对流活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此时邕江易发生洪水;地形对邕江洪水的形成有较重要的作用;邕江洪水易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为负距平的条件下。分析了邕江洪水气候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江洪水 气候成因 热带气旋 OLR 地形作用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大别山地形对梅雨期暴雨低涡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苗春生 吴琼 +2 位作者 王坚红 李洪利 盛建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495,共11页
基于淮河流域梅雨期低涡暴雨落区及低涡移动路径的统计特征,设计WRF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大别山脉对浅薄低涡及其暴雨的地形强迫机制。结果表明:1)在三组数值试验中,无山脉时低涡东移速度较快,北绕山脉路径较慢,翻越山脉的移速居中;无大别... 基于淮河流域梅雨期低涡暴雨落区及低涡移动路径的统计特征,设计WRF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大别山脉对浅薄低涡及其暴雨的地形强迫机制。结果表明:1)在三组数值试验中,无山脉时低涡东移速度较快,北绕山脉路径较慢,翻越山脉的移速居中;无大别山地形时,低涡路径明显偏南,显示低涡具有沿低地移动的特征;大别山地形倒置时,大尺度山体的出现迫使低涡北绕,路径更偏北。2)低涡反气旋式北绕,抵消和减弱了低涡强度;无山脉时,低涡强度由自身系统维持,强于北绕低涡;翻越山脊的低涡经历位涡守恒过程,山后强度几乎成倍增强。3)山脉梯度大,其强迫抬升作用大于低涡系统性抬升,两者叠加造成垂直上升速度增强近1倍。4)山后总涡度增强主要表现为低层涡度平流项、扭转项和散度项的明显增强,其增量可达1倍,但中层因子的影响不显著。5)强降水雨带发生在低涡偏东气流和偏南急流的汇合处,表明淮河流域暴雨低涡北部为强降水预警区。6)山脉通过对低涡东移路径的强迫,进一步影响暴雨强降水带的南北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梅雨暴雨 大别山地形 中尺度浅薄低涡 数值试验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一次中β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廖移山 闵爱荣 李武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利用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及雨团活动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发展的数值模拟,认... 利用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及雨团活动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发展的数值模拟,认为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变化是造成这次过程的重要原因,急流中心轴线向北、向上的推进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切变,从而使涡度场发生剧烈变化,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和维持最终导致了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自下而上的发展,并沿着切变线东移。雨团的移动路径更接近中β尺度低压的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强暴雨 中β尺度气旋 低空急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春夏季节黄河气旋经渤海发展时影响因子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苗春生 宋萍 +1 位作者 王坚红 牛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68-1078,共11页
利用2008—2012年台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1°×1°再分析资料,将近5年经过渤海持续发展的黄河气旋分为夏季型和春季型,采用动态合成法对... 利用2008—2012年台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1°×1°再分析资料,将近5年经过渤海持续发展的黄河气旋分为夏季型和春季型,采用动态合成法对两类气旋的结构和黄渤海海域的热力、动力、水汽等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渤海时,夏季型气旋主要伴随大范围的强降水,而春季型气旋主要形成强风区。春夏季黄河气旋均为冷暖交汇的斜压性结构,但夏季型有偏暖中心,斜压性弱于春季型。春季高空急流位于气旋南部,其左侧正涡度区维持气旋的深厚,且气旋后部高空动量下传与锋面二级环流及平坦海面配合有利于气旋低层大风迅速增强。夏季高空急流位于气旋北部,高空强辐散区和低层辐合区配置加强了气旋中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气旋强降水和凝结潜热释放。气旋发展阶段,扰动位能向动能的转化,支持气旋动能的维持与加强。湿位涡计算显示,夏季气旋中有深厚的干空气下沉,干湿梯度强,尺度大,有利于气旋的强降水,春季气旋中干湿梯度小,分布零散,对应降水强度和范围均小。黄渤海为气旋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夏季海温相对春季高,水汽充沛,春季水汽辐合量仅为夏季三分之一。海洋下垫面作用对春季气旋影响大,在夏季作用不明显。夏季海面潜热加热影响为主,春季感热加热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黄河气旋 动态合成 黄渤海海域 分层扰动位能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