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梢瓜果实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赵宏宇 黄修梅 +1 位作者 张凤兰 杨忠仁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87,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地梢瓜果实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进行响应面试验,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梢瓜果实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2.66 h、萃取压力49.5 MP... 试验旨在研究地梢瓜果实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进行响应面试验,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梢瓜果实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2.66 h、萃取压力49.5 MPa、萃取温度53℃,此条件下地梢瓜果实总黄酮的提取率达到3.377 mg/g。随着地梢瓜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增加,其还原能力以及对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升高。研究表明,地梢瓜果实总黄酮具有作为抗氧化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梢瓜果实 超临界CO_(2) 响应面法 总黄酮 抗氧化
下载PDF
瑶药刺瓜生药学研究
2
作者 李耀燕 李洪梨 +5 位作者 李金月 白燕远 闫国跃 张曼 李彤 尤剑鹏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对刺瓜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基源鉴别、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对刺瓜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中的方法对13个批次的刺瓜样品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等项目... 目的:对刺瓜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基源鉴别、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对刺瓜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中的方法对13个批次的刺瓜样品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检查。结果:对刺瓜原植物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明确了刺瓜根、茎、叶的组织结构特征及粉末鉴别特征,初步建立了刺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刺瓜几个常见项目设定了检出限,水分不得超过10.0%,总灰分不得超过13.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0%,浸出物不得少于19.0%。结论:刺瓜的性状、显微特征明显,薄层色谱分离效果好,重现性佳,可为刺瓜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瓜 生药学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
下载PDF
中国特有种大理白前对高寒环境的形态适应特征
3
作者 唐双龙 陈时鑫 +5 位作者 王煜 马丹炜 杨世辉 聂申明 扎西泽里 田正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9-399,共11页
高寒草甸具有辐射强、低气压、风大、昼夜温度骤变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特征,为了探讨中国特有种大理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对高寒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川西南九龙县高寒草甸(海拔3 100~3 500 m)的大理白前为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技... 高寒草甸具有辐射强、低气压、风大、昼夜温度骤变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特征,为了探讨中国特有种大理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对高寒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川西南九龙县高寒草甸(海拔3 100~3 500 m)的大理白前为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大理白前的形态解剖特征,并采用TCC法分析了花粉和种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大理白前的叶、茎、花均被有丰富的单列细胞组成的表皮毛;叶片和茎的表皮角质层较厚;叶的气孔较大而下生,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茎表皮细胞小、细胞壁厚,皮层由7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细胞内储藏有丰富的物质,维管柱所占比例较大,木射线数量较多,髓部发达且储藏物质丰富;根维管组织发达,皮层细胞储藏有丰富的物质;种子和花粉活力较高、合生花冠、合蕊柱、种子具有种毛,以及种皮厚而坚硬等特征为提高繁殖效率提供了保障。上述结果表明,大理白前具有一整套适应高寒环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使其保持较高的抗辐射、抗旱和抗寒能力,为大理白前在高寒环境中成功生存和繁衍奠定了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白前 高寒草甸 形态解剖特征 花粉和种子的生活力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UHPLC Q-Exactive Plus Orbitrap HRMS法鉴定隔山消提取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内代谢产物
4
作者 吴宗芹 勾健 +3 位作者 李勇军 陆苑 冉巧巧 孙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76-2884,共9页
目的建立UHPLC Q-Exactive Plus Orbitrap HRMS法鉴定隔山消提取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内代谢产物。方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分析采用Hypersi 1 GOLD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 目的建立UHPLC Q-Exactive Plus Orbitrap HRMS法鉴定隔山消提取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内代谢产物。方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分析采用Hypersi 1 GOLD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结果共鉴定出4种原型成分(白首乌二苯酮、去酰基萝藦苷元、青阳参苷元、丁香酸)及其110种代谢产物,其中粪便、尿液共有代谢产物12种,尿液特有代谢产物56种,粪便特有代谢产物42种。原型成分代谢途径包括Ⅰ相代谢(氧化、还原等)、Ⅱ相代谢(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及Ⅰ相、Ⅱ相复合反应。结论该方法高效全面,可为进一步寻找隔山消潜在活性代谢产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山消提取物 代谢产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 UHPLC Q-Exactive Plus Orbitrap HRMS
下载PDF
白芍党参含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5
作者 白而力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70-172,共3页
目前现有研究中以白芍、党参为原料的汤剂和颗粒药食研究广泛,但由于这类药食自身在生产、储存及服用中具有较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中选择研究了性能稳定便于携带的片剂。本文介绍的白芍党参含片的制备工艺中对原料有效成分的煎煮次数、... 目前现有研究中以白芍、党参为原料的汤剂和颗粒药食研究广泛,但由于这类药食自身在生产、储存及服用中具有较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中选择研究了性能稳定便于携带的片剂。本文介绍的白芍党参含片的制备工艺中对原料有效成分的煎煮次数、煎煮温度和浓缩时间进行了多次实验。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比例的原、辅料如何添加进行配方调制,并对优化条件后制备的白芍党参含片进行产品评价,制得的产品表面光滑,口味甘甜,食用方便,这为治疗酒精性肝损伤产品的开发与工业化制备工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党参 含片 制备工艺 配方调制
下载PDF
白芍产业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6
作者 吴芳 周琦 杨宪忠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2期167-169,共3页
为预防病虫害,种植户在白芍种植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白芍中农药残留问题。本文综述白芍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情况,分析白芍产业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阐述白芍产业中农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白芍 农药残留 检测
下载PDF
白薇及其伪品的理化鉴定
7
作者 李欣培 李洁 +3 位作者 崔立娟 张珂璠 王焜佳 徐凌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鉴定白薇与其常见伪品(大理白前、合掌消、徐长卿、老瓜头和潮风草),为白薇的理化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和薄层色谱法,根据呈色反应和荧光斑点的颜色、位置,鉴定白薇及其伪品。结果:蔓生白薇和直立白... 目的:鉴定白薇与其常见伪品(大理白前、合掌消、徐长卿、老瓜头和潮风草),为白薇的理化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和薄层色谱法,根据呈色反应和荧光斑点的颜色、位置,鉴定白薇及其伪品。结果:蔓生白薇和直立白薇加入试剂后即显深棕红色和紫红色,随着溶剂挥干,颜色变深,最后变成深棕色和墨绿色,其他伪品与之大有不同;不同样品薄层色谱的斑点位置及颜色有明显的差异,白薇主要在Rf=0.56和Rf=0.75有紫红色的荧光斑点,而混淆品斑点大都在起始位置有明显的荧光斑点。结论:理化鉴定法可用于鉴定白薇的真伪,确保白薇质量,并且为白薇药用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薇 真伪鉴别 理化鉴定 薄层色谱
下载PDF
抗病蛋白CkPGIP1关键氨基酸突变增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闫鑫 高琳颖 +2 位作者 胡梦慧 邵苗苗 侯玉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2-931,共10页
牛心朴子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CkPGIP1)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VdPG1)的活性,为了进一步提高CkPGIP1的抗病性,本研究从CkPGIP1定点突变入手,研究其突变增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通过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式反应(P... 牛心朴子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CkPGIP1)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VdPG1)的活性,为了进一步提高CkPGIP1的抗病性,本研究从CkPGIP1定点突变入手,研究其突变增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通过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成功构建了CkPGIP1蛋白突变体T152VCkPGIP1、D202SCkPGIP1和I250KCkPGIP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CkPGIP1及其突变体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和纯化,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琼脂糖径向扩散法测定突变蛋白对大丽轮枝菌VdPG1的抑制作用。DNS法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蛋白能有效抑制VdPG1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D202SCkPGIP1对VdPG1的抑制效果显著,T152VCkPGIP1抑制效果次之,I250KCkPGIP1抑制作用不明显。琼脂糖径向扩散结果与DNS法的一致,其中经D202SCkPGIP1处理的VdPG1扩散直径缩小最多,表明其抑制活性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蛋白可以抑制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叶片上的扩展,进一步证实CkPGIP1关键氨基酸突变增强了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朴子草 大丽轮枝菌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关键氨基酸突变
下载PDF
白首乌(Cynanchum bungi Decne)脱分化诱导与内源IAA和核酸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新纯 程炳嵩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外源生长素对白首乌脱分化是必要的,效果最好的是2 ,4 - D,浓度范围0 .1 ~0 .3mg/ L;白首乌脱分化的起动和细胞旺盛分裂伴随着内源 I A A 含量的迅速提高, Trp 含量的变化与 I A A 相似,但其峰值比 I ... 外源生长素对白首乌脱分化是必要的,效果最好的是2 ,4 - D,浓度范围0 .1 ~0 .3mg/ L;白首乌脱分化的起动和细胞旺盛分裂伴随着内源 I A A 含量的迅速提高, Trp 含量的变化与 I A A 相似,但其峰值比 I A A 提前,这为旺盛分裂期 I A A 的大量形成奠定基础; D N A 和 R N A 含量的峰值也出现在旺盛分裂期,这与此时期 I A A 的大量及时形成和旺盛的代谢活动有关,从形成期直至衰老,内源 I A A、 Trp 和 D N A、 R N A 含量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首乌 脱分化 IAA 核酸
下载PDF
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0
作者 卜京 石云 +2 位作者 林燕 覃媛媛 洪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目的: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开发一款新型滨海白首乌发酵产品。方法:以滨海白首乌完整切片为原料,以感官评分、总酸含量为指标,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滨海白首乌发酵片最... 目的: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开发一款新型滨海白首乌发酵产品。方法:以滨海白首乌完整切片为原料,以感官评分、总酸含量为指标,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滨海白首乌发酵片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m_(白首乌片)∶m_(无菌水))1∶1,发酵温度31℃,混合菌液接种量9.6%,发酵时间25 h,此条件下滨海白首乌发酵片感官评分为89.33分,总酸含量为0.726 g/100 g。当滨海白首乌发酵片醇提液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可达2.05 U/mL、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2.18%,45.89%。发酵前后,白首乌片中芳香味氨基酸含量上升了47.22%。结论: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形态结构完整,色泽均匀,酸甜协调,有宜人的酒香味和白首乌特征风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白首乌 液态发酵 抗氧化活性 氨基酸检测
下载PDF
老瓜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11
作者 孙茹茹 杨静玲 +2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马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酮(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对羟基苯丙酮(5)、对羟基苯乙酮(6)、10a,12a-dimethyl-4,4a,4b,10b,11,12-hexahydro-3H-naphtho[2,1-f]chromene-2,8-dione(7)、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8)、3-吲哚甲醛(9)、反式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老瓜头中分离得到。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考察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37.3、44.3、51.4、48.2μg/mL。化合物1、2、3、4和6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7、22.3、8.3、7.1、39.8μg/mL,均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瓜头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隔山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基于UPLC-QE-MS、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技术
12
作者 于官正 程炜强 +3 位作者 涂星 张满 李鸿 聂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5-1496,共12页
目的基于UPLC-QE-MS与网络药理学挖掘隔山消防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靶点及通路,并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E-MS技术鉴定隔山消醇提物化学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Pubchem等数据库筛选相应靶... 目的基于UPLC-QE-MS与网络药理学挖掘隔山消防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靶点及通路,并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E-MS技术鉴定隔山消醇提物化学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Pubchem等数据库筛选相应靶点,获取核心PPI,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将4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 g/kg)、隔山消组(2.28 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2.5%DSS诱导UC模型,造模期间给药组给予药物灌胃干预。通过体质量变化率、DAI得分评价治疗效果;HE及AB-PAS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JAK2、STAT3蛋白水平;代谢组学技术鉴别差异代谢物并挖掘代谢通路。结果鉴定出隔山消醇提物化学成分240个,其中甾体类(高含量)19个,得到隔山消(甾体类)靶点177个,UC基因5406个,隔山消与UC交集基因117个,JAK2、STAT3等为核心PPI,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富集显著。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经隔山消治疗后,小鼠体质量变化率上升、DAI评分显著下降(P<0.05),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缓解,JAK2、STAT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鉴定出正常组、模型组及隔山消组之间交集差异代谢物83个,以甘油磷脂、类花生酸、氨基酸成分为主,与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相关。整合分析显示隔山消治疗UC的核心靶点参与了代谢物的调节。结论隔山消可通过调节JAK2、STAT3等核心靶点表达及内源性代谢物水平来缓解脂质及氨基酸代谢紊乱,发挥治疗U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山消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UPLC-QE-MS 甾体类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断节参中告达亭和开德苷元的含量
13
作者 吴西 袁铭铭 +1 位作者 周雷罡 姚闽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26-29,53,共5页
目的建立断节参中开德苷元、告达亭两个C21甾体类成份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unFire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43∶57)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4nm;柱温为30℃。结果开德苷元、告... 目的建立断节参中开德苷元、告达亭两个C21甾体类成份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unFire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43∶57)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4nm;柱温为30℃。结果开德苷元、告达亭分别在0.0109~0.544mg·mL^(-1)、0.0079~0.3955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2%、99.80%,RSD分别为1.01%、1.04%(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结果RSD均小于1.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稳定,可用于评价断节参药材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节参 C21甾体类 开德苷元 告达亭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不同产地隔山消品质评价
14
作者 杨鑫嵎 刘宁 +6 位作者 吴金伟 王鑫 张桓凡 王师玉 韦晓毅 邱月 严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78-182,216,共6页
以江苏滨海、安徽大别山、湖北黄冈、贵州黔东南、四川西昌5个产地的隔山消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及有害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5个产地的隔山消36种指标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产地... 以江苏滨海、安徽大别山、湖北黄冈、贵州黔东南、四川西昌5个产地的隔山消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及有害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5个产地的隔山消36种指标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产地中以四川西昌产隔山消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山消 不同产地 营养成分 有害成分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仙桃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15
作者 霍滢滢 周雨桐 +3 位作者 王星宇 王少平 张加余 王兆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5期46-50,共5页
目的:建立仙桃草药材质量标准。方法:对仙桃草药材粉末进行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以原儿茶酸作为质量标志物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检查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目的:建立仙桃草药材质量标准。方法:对仙桃草药材粉末进行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以原儿茶酸作为质量标志物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检查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结果:药材显微结构明显,与现有描述一致。薄层色谱法鉴别斑点清晰且分离度好。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方法线性关系较好,重复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依据《中国药典》相关方法及原则,确定原儿茶酸(C_(7)H_(6)O_(4))为仙桃草药材的主要成分且不得少于0.02%,仙桃草药材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总灰分不得超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浸出物限度为不得低于26.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完善了仙桃草药材的质量检测方法,为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药典的修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桃草 原儿茶酸 薄层色谱鉴别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标准
下载PDF
Three New C_(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 被引量:10
16
作者 LiQinWANG YueMaoSHEN +2 位作者 YuQingWEI XingXU JunZH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0-203,共4页
Thre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named komaroside A, komaroside B, komaroside C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roots of 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 (Asclepiadaceae),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 Thre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named komaroside A, komaroside B, komaroside C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roots of 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 (Asclepiadaceae),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physio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 ASCLEPIADACEAE komaroside A B C.
下载PDF
Two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Cynanchum aurichulatum 被引量:9
17
作者 YueQiWANG XianZhongY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43-546,共4页
Two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cynanauriculoside I and cynanauriculoside II,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aurichulat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one and ... Two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cynanauriculoside I and cynanauriculoside II,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aurichulat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nanchum aurichulatum C21 steroidal glycoside cynanauriculoside I cynanauri- culoside II.
下载PDF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 from Cynanchum paniculatum 被引量:8
18
作者 Jing Dou Ping Li Zhi Ming Bi Jian Liang Zh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0-302,共3页
A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 neocynapanogenin F 3-O-β-D-thevetoside 1, as well as its known aglycone neocynapanogenin F 2, which have an aberrant 13, 14:14, 15-di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 A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 neocynapanogenin F 3-O-β-D-thevetoside 1, as well as its known aglycone neocynapanogenin F 2, which have an aberrant 13, 14:14, 15-di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Cynanchum paniculat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These compounds showed certain cytotoxic activities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cynapanogenin F 3-O-β-D-thevetoside Neocynapanogenin F cynanchum paniculatum
下载PDF
Three new C_(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inamoenum 被引量:6
19
作者 Li Qin Wang Jian Hua Wang +1 位作者 Yue Mao Shen Jun Zh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235-1238,共4页
Thre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named inamoside E (1), inamoside F (2) and inamoside G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inamoenum (Maxim.) Lo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 Thre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named inamoside E (1), inamoside F (2) and inamoside G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inamoenum (Maxim.) Lo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especially by ID and 2D NMR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nanchum inamoenum (Maxim.) Loes ASCLEPIADACEAE Inamoside E F G
下载PDF
A new C_(21)-steroidal glycoside from Cynanchum stauntonii 被引量:3
20
作者 Mei Hong Fu Zhu Ju Wang Hong Jun Yang Mayila Maimai Jing Fang Li Ying Tang Lan Y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15-417,共3页
A new C21-steroidal glycoside with two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Cynanchum Stauntonii. Based on the spectral analysis, including MS, 1H NMR, 13C NMR, DEPT, 1H-1H COSY, 13C-1H COSY, HMQC and HMBC, ... A new C21-steroidal glycoside with two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Cynanchum Stauntonii. Based on the spectral analysis, including MS, 1H NMR, 13C NMR, DEPT, 1H-1H COSY, 13C-1H COSY, HMQC and HMBC,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ated as glaucogenin-C 3-O-α-L-cymaropyranosyl-(1→ 4)-β-o-digitoxopyranosyl-(1→4)-β-D-canaropyranoside (1), stigmasterol (2) and ursolic acid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nanchum stauntonii C21-steroidal glycosid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