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瓣杓兰(Cypripedium lentiginosum)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行为的相关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仲健 陈利君 +2 位作者 饶文辉 李利强 张玉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尽管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但很少应用于中国兰科植物。根据中国云南特有的兰科物种长瓣杓兰(Cypripedium lentiginosum)的生物学特征调查和生殖行为观察,计算出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出现频率和子代数,描述其生殖行为和... 尽管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但很少应用于中国兰科植物。根据中国云南特有的兰科物种长瓣杓兰(Cypripedium lentiginosum)的生物学特征调查和生殖行为观察,计算出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出现频率和子代数,描述其生殖行为和机制。利用基株出现频率计算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和平均生产子代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绘制存活曲线和年龄锥体,构建Leslie矩阵模型和连续增长模型Nt=658 e0.211t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物候特征和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殖行为与其空间格局、年龄锥体和种群数量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瓣杓兰的空间结构为成群分布,种群的年龄锥体属于金字塔-钟型锥体,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Ⅰ型;其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高,为增长型种群;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影响,连续增长模型不适用该种群的动态预测;引入密度制约因子构建的预测模型Nt=6000/(1+e2.094-0.211t)适用于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长瓣杓兰的生殖行为表现在兼具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不增加种群的个体数量,仅延续基株的寿命以维持现行种群数量和为有性生殖积累营养。有性繁殖通过花模拟繁殖地欺骗食蚜蝇进入唇瓣而传粉,致使54.37%±6.08%的花产生果实,果实产生充足幼龄植株并多数能进入有性繁殖阶段。有性繁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多次生殖后代而成为种群发展的基础,显示出繁殖方式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成功的生殖对策和这种对策在空间格局、年龄锥体上对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表明长瓣杓兰的种群发展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生地的生长空间不连续性和狭窄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该物种现在不需要也不适宜进行迁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瓣杓兰 种群动态 Leslie模型 生殖行为 濒危机制
下载PDF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n a threatened orchid Cypripedium tibeticum 被引量:4
2
作者 Jian-Ling Guo Wen-Juan Cao +2 位作者 Zhi-Min Li Yong-Hong Zhang Sergei Volis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Cypripedium tibeticum is a threatened orchid which efficient conservation requires knowledge of its extent and structure of genetic variation. Using two chloroplast DNA fragments(rps16 and trnL-F), we analyzed 157 ind... Cypripedium tibeticum is a threatened orchid which efficient conservation requires knowledge of its extent and structure of genetic variation. Using two chloroplast DNA fragments(rps16 and trnL-F), we analyzed 157 individuals from 9 populations representing the species range in China. Seven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C. tibeticum had high total genetic diversity(H_T=0.80) with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is diversity made by among-population component(G_ST=0.64, Ф_ST= 0.86). However, despite high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there was no clear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The populations CY and DC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gene diversity as well as allelic richne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specie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ripedium tibeticum ORCHID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East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 Conservation strategy
下载PDF
Cypripediquinone A, a new phenanthraquinone from Cypripedium macranthum (Orchidaceae) 被引量:2
3
作者 Jian Hua JU Jun Shan YANG +1 位作者 Jin LI Pei Gen XIAO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9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38,共2页
A new phenanthraquinone, cypripediquinone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Orchidaceae ) and its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as 2,4,7-trimethoxy-9, 10- phenanthraquinone mainly by spectroscop... A new phenanthraquinone, cypripediquinone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Orchidaceae ) and its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as 2,4,7-trimethoxy-9, 10- phenanthraquinone mainly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ripedium macranthum cypripediquinone A
下载PDF
山西杓兰(Cypripedium shanxiense)内生真菌种类的鉴定
4
作者 周悦 郭鹏媛 樊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033-5038,共6页
本研究对山西分布的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进行分析,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分布的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进行比较,探讨地理分布与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相关性。通过对内生真菌ITS基因片段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相似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根... 本研究对山西分布的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进行分析,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分布的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进行比较,探讨地理分布与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相关性。通过对内生真菌ITS基因片段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相似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根据相似性原则,对内生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山西杓兰内生真菌包括11个代表性分类单元,分属4纲:伞菌纲(Agaricomycetes)(36%),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28%),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18%),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18%);5目:多孔菌目(Polyporales)(28%),伞菌目(Agaricales)(9%),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18%),肉座菌目(Hypocreales)(9%),散囊菌目(Eurotiales)(18%),未知目(18%)。山西杓兰内生真菌与其他地区的山西杓兰内生真菌种类有一定差异性,说明地理分布与内生真菌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杓兰 内生真菌 ITS序列
原文传递
拮抗黄曲霉大花杓兰内生细菌的筛选及抑菌研究
5
作者 付亚娟 许笑晴 +3 位作者 范佳宁 樊双虎 韩卉 侯晓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4-160,共7页
为获得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资源,该研究以31株大花杓兰内生细菌为对象,通过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拮抗黄曲霉的内生细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无菌发酵液对黄曲霉抑菌活性的稳定性;PCR扩增芽孢杆菌脂肽合成... 为获得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资源,该研究以31株大花杓兰内生细菌为对象,通过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拮抗黄曲霉的内生细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无菌发酵液对黄曲霉抑菌活性的稳定性;PCR扩增芽孢杆菌脂肽合成酶基因和多聚酮合酶基因;酸沉醇提制备芽孢杆菌脂肽粗提物,牛津杯法评估其对黄曲霉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3株大花杓兰内生芽孢杆菌(CmR-1n、CmR-3a、CmR-4b)对黄曲霉有较好抑菌活性;CmR-1n对黄曲霉的抑菌效果最好,平板拮抗率为57.88%,而CmR-1n无菌发酵液对黄曲霉的抑菌率达63.31%;芽孢杆菌CmR-1n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酸碱性、抗紫外线性和贮藏稳定性;CmR-1n基因组含有表面活性素基因Srf、伊枯草菌素基因Itu和丰原素基因(fenB和fenD),且体外抑菌实验证实CmR-1n脂肽粗提物甲醇液对黄曲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62.58%。推测芽孢杆菌CmR-1n合成的脂肽可能是抑制黄曲霉的主要活性物质,使其在黄曲霉防治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内生芽孢杆菌 黄曲霉 脂肽粗提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大花杓兰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6
作者 吴齐 董树斌 +6 位作者 杨蕾 亓秀金 张毓 杨明琪 任志河 刘青昊 程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23,共15页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隶属兰科杓兰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大多数杓兰属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不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和台湾等地区。多年来,过渡采挖等导致了大花杓兰种群数量和个体数目急剧下降。鉴...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隶属兰科杓兰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大多数杓兰属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不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和台湾等地区。多年来,过渡采挖等导致了大花杓兰种群数量和个体数目急剧下降。鉴于大花杓兰特殊的分布格局和濒危现状,选择过去、当前和未来8个气候情景,利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结合38个环境变量及来源于数据库和最新实地调查的80个分布位点进行建模,分析了影响大花杓兰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预测了其在当前、过去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及其分布中心和迁移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情景下,大花杓兰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影响其分布的5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是:UV-B最强月份均值(UV-B3,贡献率:54.0%)、森林覆盖率(FOR,贡献率:14.3%)、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贡献率:7.4%)、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贡献率:6.8%)和草/灌木/林地(GRS,贡献率:4.6%)。其中,紫外辐射相关变量是首次被运用在杓兰属植物的适生区分布预测中,并被证实对大花杓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过去3个气候情景下大花杓兰总适生区面积受冰期影响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状态,未来4个气候情景与当前情景相比有增加的趋势。大花杓兰适生区分布中心除末次盛冰期位于河北省外,其余7个气候情景下均位于与辽宁省相近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采取对预测的适生区全面资源调查、生境和生长监测、科普宣教等策略对大花杓兰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的预测结果能够为大花杓兰甚至杓兰属植物的保育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气候变化 适生区 最大熵(MaxEnt)模型
下载PDF
濒危植物暖地杓兰的叶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
7
作者 江海都 柴胜丰 +5 位作者 邹蓉 韦宇静 韦霄 熊忠臣 蒋运生 唐健民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9,共9页
暖地杓兰(Cypripedium subtropicum)是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野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野外居群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探讨暖地杓兰不同生长期叶片的... 暖地杓兰(Cypripedium subtropicum)是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野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野外居群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探讨暖地杓兰不同生长期叶片的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本研究对其叶表皮特征、叶解剖结构、光合特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展开研究,以期为暖地杓兰的保育和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暖地杓兰叶片上、下表皮的形状不规则,呈波状,并且气孔和表皮毛仅分布于下表皮;叶片结构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结实植株的气孔面积、叶片厚度和叶主脉厚度均极显著大于幼苗。(2)暖地杓兰结实植株和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均较低,且结实植株极显著大于幼苗,说明其具有阴生植物的特征。(3)暖地杓兰结实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大于幼苗。(4)暖地杓兰叶片的Pmax、LSP、AQY、暗呼吸速率(Rd)与Chl(a+b)、叶主脉厚度呈极显著相关。暖地杓兰为典型的阴生植物,其光适应范围窄,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低下,结实植株的光合能力强于幼苗,因此在引种驯化过程中需对其幼苗进行较高程度的遮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地杓兰 濒危植物 光合特性 叶解剖结构 光合色素
下载PDF
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8
作者 樊杰 李冲冲 +4 位作者 齐旭超 黄啟永 任玉亮 刘计权 杜晨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目的:探究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相关性,为其种群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结果:除极个别样本外,在OTU、属、科、目、... 目的:探究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相关性,为其种群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结果:除极个别样本外,在OTU、属、科、目、纲和门等分类级别,大花杓兰根部内生真菌数量与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差异较大,所有根际土壤样本内生真菌数量均大于根样本。不同样本间无共有OTUs和属。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但多样性差异不明显。在科水平上,根与根际土壤无共有优势菌。PCoA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样本与根际土壤样本在组成上存在差异。在真菌的特异性组成方面,Rozellomycota真菌在根样本和根际土壤样本中相对丰度接近,分布较为均匀,Malassezia真菌只在植物根样本中检测到,为植物根样本的特有真菌,蜡壳耳属(Sebacina)只在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为根际土壤的特有属。结论:大花杓兰根与其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性,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二者真菌群落相关性小,无共有优势菌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根内真菌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水平及共生关系研究
9
作者 安曼云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西藏杓兰是典型的菌根植物,已成为濒危植物。研究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为其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生物纯培养和回接方法研究了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水平及其促生作用。结果:从4个居群的西藏杓兰根部共分离获得366... 目的:西藏杓兰是典型的菌根植物,已成为濒危植物。研究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为其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生物纯培养和回接方法研究了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水平及其促生作用。结果:从4个居群的西藏杓兰根部共分离获得366株真菌,涉及7个菌属:胶膜菌属(Tulasnella)、丝核菌属(Rhizoctoia)、层孔菌属(Fomes)、毛壳菌属(Chaetomium)、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伏革菌属(Corticium)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在属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群为胶膜菌属,分离率(15.88%)和分离频率(34.70%)最高,其次是丝核菌属。西藏杓兰不同居群的菌根真菌组成、优势菌群和分离频率存在差异,其中胶膜菌属、丝核菌属和层孔菌属为西藏杓兰的共有真菌。7株供试菌株均可侵染西藏杓兰幼苗,其中5株菌(CT-1-64、CT-1-28、CT-3-13、CT-4-87和CT-2-06)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筛选得到一株高效促生菌株CT-1-64,可促进种子萌发过程并提高幼苗的鲜重率与营养元素含量。结论:西藏杓兰存在丰富多样的菌根真菌类型,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高效促生菌的共生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杓兰 菌根真菌 优势菌群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兰科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种子非共生萌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可 王涛 张毓 《生物资源》 CAS 2020年第1期43-48,共6页
兰科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北美等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山地。杓兰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杓兰属植物人工繁殖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种子的非共生萌... 兰科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北美等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山地。杓兰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杓兰属植物人工繁殖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种子的非共生萌发等方面。本文对濒危兰科杓兰属植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其种子非共生萌发研究从种子成熟度、预处理和有机添加物的作用、培养基的配置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目标杓兰种类的非共生萌发试验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将有助于温带/高山兰科植物保育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杓兰属 非共生萌发 离体培养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暖地杓兰种子繁育与栽培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华梅 蒋宏 +1 位作者 周彬 孔继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以暖地杓兰成熟未裂开的果荚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非共生萌发方法对暖地杓兰种子进行萌发培养,观察统计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时间及萌发率,筛选适合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同时在获得的暖地杓兰无菌苗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暖地杓... 以暖地杓兰成熟未裂开的果荚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非共生萌发方法对暖地杓兰种子进行萌发培养,观察统计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时间及萌发率,筛选适合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同时在获得的暖地杓兰无菌苗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暖地杓兰幼苗栽培的基质及方法。结果显示:(1)在改良Norstog培养基中暗培养4个月后,种子开始陆续萌发,种子的萌发率为31.21%。添加6-(γ,γ-二甲基烯丙基氨基)嘌呤(2iP),能提高暖地杓兰种子的萌发率(38.74%)且原球茎未褐化。(2)暖地杓兰种子萌发成原球茎后,先分化出根,在继代培养基中根长大长粗,并进一步分化出芽点;经过继代培养后根长到10 cm左右,具2~3条根时即可进行炼苗处理,炼苗后的根茎苗洗净杀菌后避光放入4℃冰箱进行春化处理3~4个月,之后再进行栽培能明显地提高苗的成活率。(3)在体积比为1︰1的泥炭土和兰石混合基质中栽培120 d后,芽点进一步长大,并舒展长出叶片,成活率在90%以上。结果表明:在改良Norstog培养基(含2iP)中暖地杓兰种子能成功萌发长成根茎苗,原球茎及苗均未出现褐化,出瓶苗春化后能顺利长大,最终能实现回归到原生境中使种群得以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地杓兰 非共生萌发 繁育与栽培
下载PDF
离萼杓兰不同居群菌根真菌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曼云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4期28-31,共4页
离萼杓兰是兰科杓兰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已成为濒危植物。首次采用微生物免培养技术研究离萼杓兰不同居群菌根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从4个居群的离萼杓兰菌根中共获得310个ITS-taxa,其中,天生桥56个,白地村84个... 离萼杓兰是兰科杓兰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已成为濒危植物。首次采用微生物免培养技术研究离萼杓兰不同居群菌根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从4个居群的离萼杓兰菌根中共获得310个ITS-taxa,其中,天生桥56个,白地村84个,纳帕村62个,吉能村108个;离萼杓兰菌根真菌分别涉及胶膜菌属(Tu⁃lasnella),伏革菌属(Corticium)、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层孔菌属(Fomes)、毛壳菌属(Chaetom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念珠菌根菌属(Moniliopsis)8个属及一类归属未定的真菌;不同生境条件可影响离萼杓兰菌根真菌的优势菌群,但胶膜菌属具有寄主专一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萼杓兰 菌根真菌 微生物免培养 胶膜菌属 多样性
下载PDF
陕西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黄花杓兰
13
作者 郭明 马伟峰 +1 位作者 彭涛 黎斌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09-110,共2页
报道了陕西省兰科植物1新记录种—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发现于陕西省宁陕县皇冠镇。
关键词 黄花杓兰 新记录种 陕西省
下载PDF
杓兰属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丽飞 刘树英 +2 位作者 江鹏道 赵春莉 刘洪章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3-1735,共3页
介绍了国内外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植物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栽培繁殖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提出了简要的保育策略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 )植物 资源分布 生物学特性 保护
下载PDF
大花杓兰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侯晓强 付亚娟 +3 位作者 袁建平 吴智艳 王利冉 李微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6期1357-1360,共4页
对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大花杓兰植株中分离到内生真菌59株,利用ITS-r DNA序列分子鉴定法将大花杓兰内生真菌鉴定为18个分类单元,分布在7纲9目11科16属。北京大花杓兰... 对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大花杓兰植株中分离到内生真菌59株,利用ITS-r DNA序列分子鉴定法将大花杓兰内生真菌鉴定为18个分类单元,分布在7纲9目11科16属。北京大花杓兰内生真菌包括12个属,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1.39、D=0.96,优势菌群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茎点霉属(Phoma)真菌,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5.25%和8.47%;吉林大花杓兰样品内生真菌归于9个属,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1.31、D=0.93,以毛壳菌属(Chaetomium)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3.73%。由此可见,北京大花杓兰中内生真菌多样性高于吉林大花杓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 内生真菌 分离 鉴定 多样性
下载PDF
濒危药用植物大花杓兰地下芽的组织培养
16
作者 郭鹏媛 李冲冲 +1 位作者 周悦 樊杰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31-36,共6页
为有效提高大花杓兰地下芽的成活率,优化其生长条件,以大花杓兰花期、果期和休眠期的地下芽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优化,探索培养基、6-BA、NAA和pH对大花杓兰地下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有效提高大花杓兰地下芽的成活率,优化其生长条件,以大花杓兰花期、果期和休眠期的地下芽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优化,探索培养基、6-BA、NAA和pH对大花杓兰地下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期微剥鳞叶芽成活率优于花期和果期的成活率,最高达84.44%;地下芽成活率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培养基>6-BA>NAA>pH;大花杓兰地下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pH 6,其成活率高达73.33%,且地下芽生长状态良好,苗株健康。优化后的组织培养方法能显著提高大花杓兰地下芽成活率,为大花杓兰苗株大规模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地下芽 组织培养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
下载PDF
珍惜濒危植物大花杓兰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范雅蓉 何苗 +1 位作者 李凡 宋厚娟 《山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46-47,F0004,共3页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人为过度采挖及气候变化,导致其处于濒危状态。笔者对大花杓兰自然分布、繁殖生物学、植物菌根共生机制、...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o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人为过度采挖及气候变化,导致其处于濒危状态。笔者对大花杓兰自然分布、繁殖生物学、植物菌根共生机制、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大花杓兰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杓兰 繁殖 植物菌根 濒危保护
下载PDF
濒危植物扇脉杓兰的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芬 李全健 +2 位作者 王彩霞 连静静 田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60,共8页
通过野外观测,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萌发试验,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对扇脉杓兰开花特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进行研究,并对其柱头表面和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扇脉杓兰4—6月份开花,群体花期23天,单花花... 通过野外观测,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萌发试验,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对扇脉杓兰开花特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进行研究,并对其柱头表面和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扇脉杓兰4—6月份开花,群体花期23天,单花花期12~16天。开花当天柱头即具有可授性,柱头可授性持续期为14天左右。花粉活力在花朵刚开放时最高(95%),至花朵凋谢之前仍保持较高的活力(70%)。雌雄生殖单位在持续时间上有较长的相遇期。开花时柱头略高出花药,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雌、雄蕊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扇脉杓兰杂交指数OCI=4。自然条件下,扇脉杓兰的结实率仅为5%。人工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0%和95%,表明扇脉杓兰是高度自交亲和的。而套袋后不采取措施和去雄的花均不结实,表明扇脉杓兰不存在自动的自花授粉、无融合生殖,因而扇脉杓兰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传粉才能繁衍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脉杓兰 繁育系统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下载PDF
杓兰属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动态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郑桂灵 李鹏 +3 位作者 台永东 安德军 寇勇 罗毅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82-3187,共6页
作为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兰科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动态对制定其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07年的数据,对分布于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的5种杓兰的种群开花和结实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所有杓兰种类均是自交亲和物种,... 作为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兰科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动态对制定其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07年的数据,对分布于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的5种杓兰的种群开花和结实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所有杓兰种类均是自交亲和物种,但在自然条件下都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成功结实。尽管不同种类的杓兰植物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但统计分析表明杓兰属植物的开花早晚与其结实率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不同的杓兰具有不同的传粉系统而导致的。而杓兰属植物的花期长短与结实率之间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是与杓兰属植物具有典型的欺骗性传粉系统相关的。另外,除绿花杓兰外,其他4种杓兰2003年的结实率明显高于20042007年间的结实率。而2003年一个突出的事件即是发生了SARS导致游客人数显著减少,暗示了人为活动对杓兰属植物成功结实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时间 花期长短 黄龙 杓兰 保护
下载PDF
10种杓兰属植物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明 李温平 +1 位作者 周晶 陈贝贝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89-695,共7页
以10种杓兰属植物为材料,利用PCR技术从叶片DNA克隆ITS序列.测序结果表明,10种杓兰属植物ITS的长度为522-572bp,变异位点194个,其中信息位点99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95个;5.8S序列的长度均为170bp,但变异位点十分丰富,其中信息位点30个,... 以10种杓兰属植物为材料,利用PCR技术从叶片DNA克隆ITS序列.测序结果表明,10种杓兰属植物ITS的长度为522-572bp,变异位点194个,其中信息位点99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95个;5.8S序列的长度均为170bp,但变异位点十分丰富,其中信息位点30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20个,利用这些位点可将10种杓兰属植物完全分开.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植物可分为三组,绿花杓兰、西藏杓兰、黄花杓兰和紫点杓兰聚为一组,高山杓兰、大花杓兰、褐花杓兰和杓兰聚为一组,斑叶杓兰和离萼杓兰聚为一组.序列已上传至NCBI,登陆号为JN018070-JN018079.本研究克隆和分析了10种杓兰属植物的ITS序列,为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杓兰属 ITS序列 克隆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