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囊藻毒素与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复合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
作者 倪婉敏 张杭君 +1 位作者 张建英 姚超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8-232,共5页
针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微囊藻毒素的低剂量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离体细胞培养诱导方法,以草鱼淋巴细胞为暴露受体,研究了MCLR、MCRR两种微囊藻毒素和CHClBr2、CHCl2Br两种消毒副产物的单独与联合毒效应.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在试验浓度下... 针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微囊藻毒素的低剂量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离体细胞培养诱导方法,以草鱼淋巴细胞为暴露受体,研究了MCLR、MCRR两种微囊藻毒素和CHClBr2、CHCl2Br两种消毒副产物的单独与联合毒效应.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在试验浓度下暴露2h即能使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且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1nmol·L-1MCLR、MCRR分别和1~100nmol·L-1的CHCl2Br、CHClBr2的联合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并且均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草鱼淋巴细胞凋亡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指标来评价微囊藻毒素及消毒副产物复合污染引起的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细胞凋亡 消毒副产物 复合污染 细胞毒性
下载PDF
罗非鱼肝细胞作为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指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素文 任风玉 +3 位作者 张鸿卿 马梅 王文华 王子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应用细胞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河北白洋淀及江西乐安江水样对罗非鱼原代肝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府河的4个采样点(望亭、际头、大桥、王家寨)水样对罗非鱼肝细胞具有生物毒性。入淀后另2个水样(刘庄、枣林庄)则基本无影响,... 应用细胞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河北白洋淀及江西乐安江水样对罗非鱼原代肝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府河的4个采样点(望亭、际头、大桥、王家寨)水样对罗非鱼肝细胞具有生物毒性。入淀后另2个水样(刘庄、枣林庄)则基本无影响,在乐安江所采集的3个水样中,接渡样点样品对罗非鱼肝细胞毒性最大,沽口、虎山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肝细胞 毒性 水质监测 环境污染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基因的克隆及高效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基民 黄洪莲 +3 位作者 王小宁 徐舲飞 郑仲承 刘新垣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寡核苷酸介导的定向诱变技术构建了白细胞介素2-绿脓杆菌外毒素IL2-PE40、IL2-PE40KDEL、IL2-PE66^(4Glu)和IL2-PE66^(4Glu)KDEL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可溶蛋白的20%~30...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寡核苷酸介导的定向诱变技术构建了白细胞介素2-绿脓杆菌外毒素IL2-PE40、IL2-PE40KDEL、IL2-PE66^(4Glu)和IL2-PE66^(4Glu)KDEL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可溶蛋白的20%~30%。此外,由于这一表达质粒在IL-2cDNA与PE基因连接处引入了唯一的SmaⅠ位点,其5'、3'端分别含有唯一的EcoRⅠ、PstⅠ位点,因此可方便地用其它基因替换IL-2或PE基因而获得相应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绿脓杆菌外毒素 融合蛋白 制备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增殖、表型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范金兰 吴小华 +1 位作者 马明娜 于惠敏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机械法和酶法消化实体瘤后,经分步低速离心行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卵巢癌TIL,再在IL-2、PHA或OKT_3条件下培养,表型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细胞毒性检测采用MTT法。结...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机械法和酶法消化实体瘤后,经分步低速离心行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卵巢癌TIL,再在IL-2、PHA或OKT_3条件下培养,表型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细胞毒性检测采用MTT法。结果:15份卵巢癌TIL中,得率范围106-107/g,13份TIL活化(另2份污染),其中7份TIL经培养达治疗量(109细胞);初分离的卵巢癌TIL处于功能抑制状态,抑制期5-15d,随着活化后体外培养,CD3、CD8、CD25(IL-2R)和 HLA-DR表达显著增多;初分离的卵巢癌TIL对K562和自体瘤细胞杀伤力均低下,随着体外培养,细胞毒性增加,对自体瘤的特异性杀伤力增加尤为显著。结论:卵巢癌TIL体外易分离及活化,特异性杀伤力较强,适于肿瘤的生物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免疫表型分型 细胞毒性 免疫
下载PDF
超声波增强顺铂及丝裂霉素在体外对HeLa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树荣 李志霞 龚家镇 《实用癌症杂志》 1999年第1期24-26,共3页
为了探讨超声波的非热机制对顺铂及丝裂霉素在体外对HeLa细胞杀伤及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采用体外细胞培养,于培养液中加入顺铂及丝裂霉素,并接受超声波(频率为28kHz,声压为33kPa)照射(超声槽水温控制在25℃),... 为了探讨超声波的非热机制对顺铂及丝裂霉素在体外对HeLa细胞杀伤及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采用体外细胞培养,于培养液中加入顺铂及丝裂霉素,并接受超声波(频率为28kHz,声压为33kPa)照射(超声槽水温控制在25℃),观察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HeLa细胞单纯接受超声波照射时间达50s时,细胞生长受抑制,抑制率为39.85%。单纯顺铂及丝裂霉素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1.42%和33.62%。顺铂及丝裂霉素结合超声波照射(50s),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则分别为80.88%和69.58%。实验表明超声波非热机制明显提高顺铂及丝裂霉素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抗癌药 细胞毒性 顺铂 丝裂霉素
下载PDF
去氢表雄酮的生物转化、衍生物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6
作者 单丽红 乔星 +3 位作者 李央 张璐珈 焦凯 刘宏民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5,69,共5页
去氢表雄酮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也是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研究了卷枝毛霉对去氢表雄酮的生物转化,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种产物,7α-和7β-羟基去氢表雄酮.并利用Claison-Schim-idt缩合反应制备了7α-羟基去氢表雄酮的16-苯亚... 去氢表雄酮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也是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研究了卷枝毛霉对去氢表雄酮的生物转化,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种产物,7α-和7β-羟基去氢表雄酮.并利用Claison-Schim-idt缩合反应制备了7α-羟基去氢表雄酮的16-苯亚甲基衍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16位引入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苯亚甲基结构可增强此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表雄酮 卷枝毛霉 7-羟基化 16-苯亚甲基衍生物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VEGF对白血病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杀伤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维 杨松 +1 位作者 张伶 涂植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CTL体外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K562白血病细胞经5μmol/L VEGF反义寡核苷酸作用24 h后诱导生成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CD40、CD86、HLA-DR和CD83)的表达,MTT法检测D...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CTL体外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K562白血病细胞经5μmol/L VEGF反义寡核苷酸作用24 h后诱导生成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CD40、CD86、HLA-DR和CD83)的表达,MTT法检测DC激发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DC上清中IL-1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K562诱生的DC(K562-DC)相比,K562经反义寡核苷酸下调VEGF表达后培养出具有典型特征的DC(AS-K562-DC),它不仅高表达DC免疫表型,而且激活的CTL对K562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效应,同时具有更强的IL-12分泌能力(P均<0.05)。结论抑制白血病细胞VEGF表达,能够促进白血病源DC的分化和成熟,激活的CTL在体外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树突状细胞 白血病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下载PDF
长石棉纤维对豚鼠肺泡巨噬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8
作者 罗陆军 张会斌 +2 位作者 谷桂珍 石爱英 王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寻长度≥10μm石棉纤维的生物学效应,并且同≤5μm石棉纤维的效应作比较。方法:用豚鼠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培育。结果:细胞死亡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培育时间和染尘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钾离子浓度则随时间和剂量... 目的:探寻长度≥10μm石棉纤维的生物学效应,并且同≤5μm石棉纤维的效应作比较。方法:用豚鼠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培育。结果:细胞死亡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培育时间和染尘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钾离子浓度则随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出≥10μm石棉纤维的细胞毒性作用小于≤5μm的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纤维 肺泡巨噬细胞 生物学效应 细胞毒性
下载PDF
3种细胞因子在体外对阿糖胞苷细胞毒性的影响
9
作者 杨林花 张晓晖 《华中医学杂志》 1999年第5期201-202,共2页
采用对碘硝基四唑(INT)比色法,观察了1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和8例正常人的骨髓,在体外对阿糖胞苷(Ara-C)的敏感性,同时分别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3种细胞因子... 采用对碘硝基四唑(INT)比色法,观察了1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和8例正常人的骨髓,在体外对阿糖胞苷(Ara-C)的敏感性,同时分别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3种细胞因子对其敏感性影响.结果显示AML细胞与正常细胞对Ara-C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G-CSF、GM-CSF、IL-3此3种因子均能增加Ara-C对AML细胞的杀伤作用.3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很大异质性,3种基因重组造血因子(rhHGF)均不能增加Ara-C对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生长因子 急性 白血病 阿糖胞苷 体外毒性
下载PDF
植物精油对鱼藤酮和辣椒碱在斜纹夜蛾离体培养细胞系SL-1中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温好菊 宋香宁 +2 位作者 张志祥 程东美 张清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3-459,共7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24种常用植物精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离体培养细胞系(SL-1)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采用MTT法研究精油对2种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和辣椒碱的细胞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0μg·mL-1芸香油处理SL-...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24种常用植物精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离体培养细胞系(SL-1)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采用MTT法研究精油对2种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和辣椒碱的细胞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0μg·mL-1芸香油处理SL-1细胞24 h后,细胞内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的荧光强度增加了53.04%,其次是松节油和当归油,细胞内PI荧光强度分别增加了34.23%和33.67%;100μg·mL-1广藿香油、松节油、芸香油、当归油、香茅油、生姜油处理SL-1细胞后,细胞内PI荧光强度增加率超过40%.鱼藤酮和辣椒碱对SL-1细胞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34.97和35.92μg·mL-1,而与100μg·mL-1芸香油联用时IC50分别为12.69和13.26μg·mL-1,与100μg·mL-1松节油联用的IC50分别为14.56和11.392μg·mL-1,均小于鱼藤酮和辣椒碱单剂用量,芸香油、松节油能够显著提高鱼藤酮和辣椒碱对SL-1细胞的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斜纹夜蛾离体培养细胞系 细胞膜通透性 鱼藤酮 辣椒碱 离体细胞活性
下载PDF
中药甘黄注射液在异种排斥反应中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斌 殷惠军 +2 位作者 黄秀英 吉瑞瑞 孙方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7-362,共6页
目的 :研究中药甘黄注射液在异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RT PCR技术检测甘黄注射液对猪血管内皮细胞 (porcineendothelialcells,PECs)激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采用51Cr释放法检测其对NK细胞杀伤与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 :未灭活... 目的 :研究中药甘黄注射液在异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RT PCR技术检测甘黄注射液对猪血管内皮细胞 (porcineendothelialcells,PECs)激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采用51Cr释放法检测其对NK细胞杀伤与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 :未灭活人血清及人NK 92细胞可以上调猪血管内皮细胞E selectin和IL 1α基因的mRNA表达 ,具有激活PECs作用 ;甘黄注射液可抑制人血清处理和NK细胞处理的PECs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毒实验结果认为 ,该中药也可以抑制NK细胞对PECs细胞毒作用 ,而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这与该药抑制NK细胞对PECs的粘附作用是一致的。结论 :甘黄注射液不仅可抑制超急性排斥反应中血清对内皮细胞激活作用 ,而且可抑制延迟性排斥反应中NK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甘黄注射液 异种排斥反应 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Study of Antiparasitic and Cytotoxicity of the Aqueous, the 80% Methanol Extract and Its Fractions, and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Aqueous Extract of Brucea sumatrana (Simaroubaceae) Leaves Collected in Mai-Ndomb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12
作者 M. Tshodi Ehata S. Nsaka Lumpu +7 位作者 C. Kikweta Munduku O. Kambu Kabangu P. Cos L. Maes S. Apers A. J. Vlietinck L. Pieters R. Cimanga Kanyanga 《Chinese Medicine》 2016年第3期93-109,共18页
Results from the 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antiparasitaire activity of the aqueous extract, the 80% methanol extract and its fractions from the leaves of Brucea sumatrana against Trypanosoma brucei brucei, T. cruzi, ... Results from the 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antiparasitaire activity of the aqueous extract, the 80% methanol extract and its fractions from the leaves of Brucea sumatrana against Trypanosoma brucei brucei, T. cruzi, Leishmania infantum, the multidrug-resistant K1 and chloroquine-sensitive NF54 strain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dicated that all samples from the leaves extract presented interesting antiparasitaire activity at different extents. The 80% methanol extract, its chloroform acid, petroleum ether and 80% methanol soluble fractions and the aqueous extract exhibited strong activity against Trypanosoma b. brucei, T. cruzi, L. infantum and the multidrug-resistant K1 strain of P. falciparum with IC<sub>50</sub> values from <0.25 to 4.35 μg/ml as well as against chloroquine-sensitive NF54 strain of P. falciparum with IC<sub>50</sub> values ranging from <0.02 to 2.0.4 μg/ml. Most samples were cytotoxic against MRC-5 cell lines (0.2 <sub>50</sub>) < 34.24 μg/ml) and showed good selective effect against all tested parasites. In acute toxicity, the aqueous extract was found to be non-toxic and its LD<sub>50 </sub>was estimated to be greater than 5 g/kg. In addition, it did not significantly modify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some evaluated biochemical and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treated rats. These results constitute a scientific validation supporting and justifying the traditional use of the leaves of B. sumatrana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sleeping sickness and at some extent Chaga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cea sumatrana SIMAROUBACEAE LEAVES Extracts Antiprotozoal Activity cyto-toxic Activity Acute Toxicity
下载PDF
宁夏地区大籽蒿精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宸 王文翠 +2 位作者 白璐 师淑莲 姚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9期62-68,共7页
为探究宁夏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精油成分、抑菌功能及安全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精油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进行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其对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为探究宁夏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精油成分、抑菌功能及安全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精油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进行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其对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并通过cck-8法检测大籽蒿精油对于2种皮肤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宁夏大籽蒿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母菊薁(29.61%),樟脑(4.80%)、桉叶油醇(4.32%)、异木香酸甲酯(4.02%);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781µg/mL,最低杀菌浓度为0.3125µg/mL;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0.0195µg/mL,MBC为0.078125µg/mL;当精油浓度小于100µg/mL时对角质细胞(HaCaT)和皮肤成纤维细胞(NHSF)均无毒性。综上,宁夏地区大籽蒿精油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安全性较高,以上结果为宁夏大籽蒿精油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籽蒿精油 成分分析 抑菌性 细胞毒性
下载PDF
肺癌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14
作者 张红宇 吴昌平 +1 位作者 蒋敬庭 邓海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9-10,13,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癌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的生物学活性 ,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 :用白细胞介素2 (IL 2 )诱导培养肺癌胸水TIL ,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瘤活性。结果 :经IL ... 目的 :探讨肺癌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的生物学活性 ,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 :用白细胞介素2 (IL 2 )诱导培养肺癌胸水TIL ,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瘤活性。结果 :经IL 2诱导培养TIL 2 1天后 :TIL增殖大于 10 0 0倍的患者有 17例占 77%。CD3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D4、CD8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CD4 /CD8比值高达 3 5 3± 0 82 ,并且在 2 1天时TIL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结论 :肺癌胸水中的TIL体外诱导培养 2 1天时TIL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积液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增殖力 表型分析 杀伤细胞活性
下载PDF
微小RNA传递载体聚乙二醇-b-聚赖氨酸的合成及细胞毒性研究
15
作者 任海峰 赵英魁 +2 位作者 杨峰 俞媛 马志强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62-365,373,共5页
目的制备微小RNA(miRNA)传递载体聚乙二醇-b-聚赖氨酸(PEG-b-PLL),并且选用模型细胞对其进行毒性考察。方法通过核磁谱测定聚赖氨酸的聚合度,用4%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聚复合物对miRNA的包封,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制备所得聚复合物粒径、多... 目的制备微小RNA(miRNA)传递载体聚乙二醇-b-聚赖氨酸(PEG-b-PLL),并且选用模型细胞对其进行毒性考察。方法通过核磁谱测定聚赖氨酸的聚合度,用4%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聚复合物对miRNA的包封,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制备所得聚复合物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用荧光标记的FAM-hsa-miR-15a进行包封率的测定,采用CKK-8试剂盒测定K562细胞(人慢性淋巴白血病细胞)活力考察PEG-b-PLL的细胞毒性。结果用PEG-b-PLL制备的聚阳离子胶束/miRNA复合物特性符合应用要求,并且细胞毒性显著低于聚乙烯亚胺(PEI),lipo2000。结论离子聚合物载体PEG-bPLL符合应用要求,同时毒性较低,有望成为基因转染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病毒载体 聚赖氨酸 微RNA(miRNA) 细胞毒性
下载PDF
复方芪珠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银芳 顾锡炳 +5 位作者 过小叶 严志函 蒲云川 徒康宛 华忠 裴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探讨芪珠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拉米夫定(lamivudin,LAM)治疗CHB患者6个月后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的103例(HBeAg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给予LAM100 mg口服... 目的探讨芪珠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拉米夫定(lamivudin,LAM)治疗CHB患者6个月后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的103例(HBeAg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给予LAM100 mg口服,每日1次,加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ADV)1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中药复方芪珠颗粒,每天1剂。比较两组治疗1年后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非特异性CTL和NK细胞水平。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44例(88.0%)]略高于对照组[41例(7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16例(32.0%)]高于对照组[8例(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特异性CTL水平(0.79%±0.07%)、非特异性CTL水平(19.4%±1.8%)和NK细胞水平(14.1%±1.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8%±0.08%、17.5%±1.7%和1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LAM治疗CHB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的患者采用ADV加芪珠颗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芪珠颗粒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原文传递
腺病毒介导G250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效应细胞治疗肾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齐桓 郑少斌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Ad)载体介导肾癌相关抗原G250基因转染制备树突状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肾癌免疫效应。方法自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核细胞,将贴壁细胞分为3组(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Ad)载体介导肾癌相关抗原G250基因转染制备树突状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肾癌免疫效应。方法自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核细胞,将贴壁细胞分为3组(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诱导活化;3组DC细胞中分别加入自体T淋巴细胞,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RT—PCR检测G250在DC细胞内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分子和G250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3组CTL对肾癌细胞株786—0和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结果AdG250高效转染DC,G250阳性细胞率为(52.2±1.5)%,G250蛋白在DC内成功表达:基因转染组DC中成功扩增出G250产物;Ad—G250转染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CD1a、HLA—DR表达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诱导的3组CTL对7860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83.4±2.8)%、(79.6±2.4)%、(77.3±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72,P=0.000);3组CTL对A549靶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3,P=0.693)。结论以Ad为载体介导抗原基因转染DC,并诱导特异的CTL,技术上可行,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强,有望成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肾细胞 腺病毒科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CTLA-4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映娥 郑高哲 +1 位作者 彭文光 吴清花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104-105,共2页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CTLA-4(CD152)表达,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采集21例初诊结核病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共刺激分子CD28、CD152的表达,以及分析其亚群CD4+CD152+细胞、CD4+C...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CTLA-4(CD152)表达,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采集21例初诊结核病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共刺激分子CD28、CD152的表达,以及分析其亚群CD4+CD152+细胞、CD4+CD28+细胞、CD8+CD28+细胞、CD8+CD152+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者比较,结核病患者外周血CD28+细胞、CD152+细胞水平明显增高(P<0.01)。对共刺激分子CD28、CD152进行亚群分析,结核病患者外周血CD4+CD152+细胞、CD4+CD28+细胞、CD8+CD152+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CD8+CD28+细胞水平无统计学意义(F=2.647,P=0.113)。结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T LA-4)表达增加,且CT LA-4在CD4+和CD8+T细胞上表达均增加,提示可能存在T细胞活化或抑制信号调节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CD28 CTLA-4(CD152)
原文传递
生物活性负压封闭吸引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19
作者 付涛 喻爱喜 +2 位作者 吴刚 祝少博 宋九宏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对制备的生物活性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泡沫材料进行生物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该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热源试验和微核试验。结果: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为Ⅰ级,对细胞生... 目的:对制备的生物活性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泡沫材料进行生物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该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热源试验和微核试验。结果: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为Ⅰ级,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溶血反应,无皮肤刺激性,无热源反应,无致突变作用。结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安全性,可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壳聚糖 生物相容性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Diarylheptanoids Isolated from Zingiber officinale Rhizomes
20
作者 李宁 汪玲玉 +3 位作者 祖灵博 王开金 邸磊 王志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351-1355,共5页
One new diarylheptanoid, namely (4E,6E)-7-(3,4-dihydroxy-5-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 hepta-4,6-dien-3-on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s of Zingiber officinale, along with ten known on... One new diarylheptanoid, namely (4E,6E)-7-(3,4-dihydroxy-5-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 hepta-4,6-dien-3-on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s of Zingiber officinale, along with ten known ones, tetra- hydrocurcumin (2), curcumin (3), 5-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3-one (4), gingerenone A (5), 7-(3,4-dihydroxyphenyl)-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3-one (6), (E)-1,7-bis(4-hydroxy- 3-methoxyphenyl)hept-1-ene-3,5-dione (7), (E)-7-(4-hydroxy-3-methoxyphenyl)-1-(4-hydroxyphenyl)-hept-l-ene- 3,5-dione (8), shogasulfonic acid A (9), 1,5-epoxy-3-hydroxy-1-(3,4-dihydroxy-5-methoxyphenyl)-7-(4-hydroxy-3- methoxyphenyl)heptane (10), and (3S, SS)-3,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 (11).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evidence and comparisons with literature data.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1--11 was evaluated by the 1,l-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assay. Most of the isolated com- pounds were found to be better antioxidants than the positive control ascorbic acid. These compounds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HeLa and MNK-45 cells using the MTT assa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 pounds 3 and 5-8 inhibited HeLa cells, and 3, 5, 7 and 8 inhibited MNK-45 cells. It was found that compound 5 was markedly cytotoxic against HeLa and MNK-45 cell lines with ICs0 values of 6.4 and 7.8 μmol/L,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giber officinale DIARYLHEPTANOID NMR spectroscopy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