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序列的猪和兔四个疥螨分离株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古小彬 杨光友 +1 位作者 赖松家 王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2,共8页
为了探讨兔疥螨分离株和猪疥螨分离株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首次扩增了分离自中国猪和兔的4个疥螨分离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14个国外疥螨分离株的同源基因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4个... 为了探讨兔疥螨分离株和猪疥螨分离株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首次扩增了分离自中国猪和兔的4个疥螨分离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14个国外疥螨分离株的同源基因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4个疥螨株COI基因长度均为1427bp,序列间无插入、缺失,A+T含量(73%)明显高于G+C含量(27%),碱基组成存在明显偏移。猪和兔的4个疥螨分离株间的COI基因同源性较高(99.1%~100.0%),它们与澳大利亚人疥螨株、国外动物疥螨株的同源性范围为98.4%~99.6%。在构建的NJ树中,分离自中国猪和兔的4个疥螨分离株同澳大利亚人疥螨分离株、国外动物疥螨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根据疥螨COI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结果,我们认为分离自中国猪和兔的4个疥螨分离株与澳大利亚人疥螨分离株以及国外的动物疥螨分离株均应属于同一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疥螨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i)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
下载PDF
宁夏部分地区不同蚊种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序列分析
2
作者 韩坤 吴忠兰 +2 位作者 兰策介 张术斌 高建炜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7年第4期373-375,共3页
目的了解宁夏部分地区蚊虫种类组成和不同蚊种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特征和蚊虫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对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青铜峡市的三带喙库蚊、里海伊蚊、淡色库蚊和八代按蚊4种蚊种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 目的了解宁夏部分地区蚊虫种类组成和不同蚊种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特征和蚊虫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对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青铜峡市的三带喙库蚊、里海伊蚊、淡色库蚊和八代按蚊4种蚊种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在Gen Bank中对所测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基因特征、颠换率、遗传距离,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本研究中相似性比对结果,其他蚊虫分别与其同种蚊虫的相似性均达到94%~99%,COI基因序列扩增长度为417 bp左右,GC含量为29.4%~31.5%,种间颠换率为5.80%~13.81%,种间遗传距离为0.121~0.160。结论 COI基因具有种间特异性,可作为不同蚊种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渤海湾7种虾虎鱼科鱼类COI基因序列特征及分子分类研究
3
作者 房恩军 郭彪 +3 位作者 郑德斌 张雪 王硕 王宇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32-37,共6页
为获得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虾虎鱼线粒体条形码序列及系统分类信息,采集渤海湾7种虾虎鱼样本,通过形态初步鉴定物种,并提取DNA进行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扩增测序,用系统进化分析及分子鉴定软件MEGA对渤海湾常见12种虾虎鱼COI基因部分片... 为获得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虾虎鱼线粒体条形码序列及系统分类信息,采集渤海湾7种虾虎鱼样本,通过形态初步鉴定物种,并提取DNA进行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扩增测序,用系统进化分析及分子鉴定软件MEGA对渤海湾常见12种虾虎鱼COI基因部分片断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及分子分类分析。扩增得到7种虾虎鱼COI基因片断,分析得到其平均GC含量低于AT含量,碱基在密码子位置分布中具有偏向性,且GC含量最高为第2位碱基,与多种鱼类COI基因碱基特点相似。基因密码子碱基变异率为19.4%,转换颠换比为1.3。遗传距离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理清了渤海湾天津海域12种主要虾虎鱼的系统分类及进化关系。遗传距离显示,矛尾刺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斑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为同种鱼。虾虎鱼COI编码基因密码子高变异率可能与其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虾虎鱼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 系统进化
下载PDF
DNA barcoding of fishes from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using mitochondrial COI and 12S rRNA genes 被引量:1
4
作者 Yehui WANG Na SONG +3 位作者 Shude LIU Zhi CHEN Anle XU Tianxiang GA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997-2009,共13页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DNA barcoding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method used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We aimed to study the DNA barcoding of fish in Zhoushan c...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DNA barcoding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method used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We aimed to study the DNA barcoding of fish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wo gene fragments(12S rRNA and COI)of DNA barcoding in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an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fish barcoding reference database.Two hundred and eighty-seven captured fish samples from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were identified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NA barcoding.A total of 26412S rRNA sequences(belonging to eight orders,31 families,55 genera,and 66 species)and 188 COI sequences(belonging to seven orders,30 families,48 genera,and 58 species)were obtained.The lengths of the 12S rRNA sequences ranged from 165 to 178 bp,and the guanine-cytosine(GC)content was 45.37%.The average 12S rRNA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K2P)were 0.10%and 26.66%,respectively.The length of the COI sequence ranged 574–655 bp,and the content of GC was 45.97%.The average 12S rRNA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K2P)were 0.16%and 27.45%,respectively.The minimum inter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 of 12S rRNA and COI(1.23%and 1.86%)were both greater than their maximum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2.42%and 8.66%).Three molecular analyses(NJ tree,ABGD,and GMYC)were performed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delineate species.Clustering errors occurred when the 12S rRNA sequences were delimited using the NJ tree method,and the delimitation results of ABGD and GMYC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al species identification result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NA barcoding based on 12S rRNA and COI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and 12S rRNA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environmental DNA(eDNA)metabarcoding of marine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barcoding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 12S rRNA fish identification species delimitatio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下载PDF
6种帘蛤科贝类及4个地理种群文蛤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程汉良 夏德全 +4 位作者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陈淑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1850)6种帘蛤科贝类和4个地理种群文蛤(大连、连云港、湛江、防城港)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序列A+T含量(62.2%-67.6%)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11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02个;文蛤4个地理种群间共有变异位点4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85个;文蛤种群间只有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以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大竹蛏(Solen grandis)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4个地理种群文蛤首先聚为1个单元,然后与青蛤聚在一起,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COⅠ基因适合作为该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DNA条形码识别Ⅰ.DNA条形码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62
6
作者 莫帮辉 屈莉 +3 位作者 韩松 何建伟 赵明 曾晓茂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3-306,共4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年来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发展热点。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的发展历史、识别原理以及公共数据库,并讨论了DNA条形码在检疫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与DNA芯片技术的结合,将推动传统物种鉴定方法的更...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年来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发展热点。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的发展历史、识别原理以及公共数据库,并讨论了DNA条形码在检疫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与DNA芯片技术的结合,将推动传统物种鉴定方法的更新,可在检疫检验领域中实现非专家检定,这对进出口口岸生物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 I) DNA条形码 DNA芯片
下载PDF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凤英 马凌波 +2 位作者 施兆鸿 夏连军 马春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08,共6页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属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斑腿蝗科Catantopidae七种蝗虫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51
8
作者 潘程莹 胡婧 +1 位作者 张霞 黄原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0,共8页
以我国常见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7种蝗虫为对象测定了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蝗虫物种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斑腿蝗科3属7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蝗虫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以我国常见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7种蝗虫为对象测定了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蝗虫物种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斑腿蝗科3属7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蝗虫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为将线粒体基因组的COⅠ基因作为蝗虫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手段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斑腿蝗科 CO基因 DNA条形码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5 位作者 董志国 易乐飞 孟学平 申欣 周旻纯 陈冬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44-2753,共10页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A+T含量(62.4%—67.8%)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79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34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100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作外群,构建了35种帘蛤科贝类(其中14种贝类COI序列从GenBank下载)的系统发生树,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将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nalis)和丽文蛤(M.lusoria)订为文蛤(M.meretrix)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和D.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认为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织锦巴非蛤(P.textile)订为2个独立种是合适的。COI基因序列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适合作为帘蛤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系统发生
下载PDF
利用线粒体COI序列分析4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葛家春 许志强 +4 位作者 李晓晖 李跃华 柏如发 朱清顺 潘建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2,共7页
研究了长江、辽河、瓯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莱茵河水系F1共4个群体71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长度包括628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112个,简约信息位点36个。基因序列G+C(%)含量较低,... 研究了长江、辽河、瓯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莱茵河水系F1共4个群体71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长度包括628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112个,简约信息位点36个。基因序列G+C(%)含量较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71个个体共含17种单倍型,单倍型H13出现次数最多,为莱茵河水系F1、长江以及瓯江群体共享;单倍型H15、H16和H17为瓯江群体特有。样本总体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86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6 9。各水系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长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838 0),莱茵河水系F1群体最低(0.725 0);长江群体与辽河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02 44),推测长江与辽河2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多;长江群体内遗传距离(0.017 38)大于除瓯江外的其他水系群体内遗传距离,揭示长江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种质混杂较严重。本研究中各群体间的基因流(Nm)均高于1,其中长江群体与辽河及莱茵河F1群体间的基因流分别为8.27和9.72,表明长江群体与这2个群体间曾经有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4个群体总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268 5(P<0.001),其中90.77%遗传变异存在于各群体内部,9.23%变异存在于群体间。最小跨度网络图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已不能形成明显的地理群体结构,证明当前各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混杂确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不同水系 遗传特征
下载PDF
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ITS-2、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变异与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古小彬 余增莹 +4 位作者 杨光友 孙家刚 魏洪 李开均 王淑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54,共9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基因(COⅡ)片段,并进行测序,进而分析其基因变异与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的ITS-2、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的大小存在差异,长角血蜱3种基因分别为361、479和647bp,嗜群血蜱基因分别为354、474和661bp。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4.2%、89.0%和88.4%。以3种基因构建的NJ进化树中,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均聚类。因此,认为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间ITS-2、COI和COII基因间变异较小,它们是血蜱属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个有效种,支持传统形态学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嗜群血蜱 ITS-2 CO COⅡ 序列变异 亲缘关系
下载PDF
青蟹线粒体COI假基因的分离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凤英 马凌波 +1 位作者 乔振国 马春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9,共7页
线粒体DNA标记在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核假基因的存在对此有很大威胁。本文以中国东南沿海的青蟹(Scylla paramam osain)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COI基因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分别得到34个假基因(nuc lea... 线粒体DNA标记在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核假基因的存在对此有很大威胁。本文以中国东南沿海的青蟹(Scylla paramam osain)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COI基因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分别得到34个假基因(nuc learm itochondrial pseudogenes,Num ts)和5个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在所获得的34个假基因中共定义了29种单倍型,根据序列的相似度,这些假基因可以分为2类,每类假基因都有各自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第Ⅰ类假基因存在2处插入序列和1处8 bp的缺失序列,这些位点导致了整个阅读框的移位;在第Ⅱ类假基因和5个线粒体COI序列中只有碱基替换,未发现插入和缺失序列。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这两类假基因分别代表了2次核整合事件,即核转移事件的最低值。研究结果提示了利用线粒体DNA进行青蟹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时应警惕假基因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蟹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 线粒体假基因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被引量:16
13
作者 于亚男 宋超 +2 位作者 侯俊利 王妤 庄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共6页
对采自长江口的7种虾虎鱼(Gobiidae)1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他6种虾虎鱼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种虾虎鱼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GC碱基含量最恒定,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最高,平均A+T的... 对采自长江口的7种虾虎鱼(Gobiidae)1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他6种虾虎鱼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种虾虎鱼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GC碱基含量最恒定,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最高,平均A+T的含量要高于G+C的含量,与多种鱼类的COI基因的碱基特点相似。运用MEGA5.0计算13种虾虎鱼的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拉氏狼牙虾虎鱼(Oxyurichthy tentacularis)与孔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归属于近盲虾虎鱼亚科,根据种间遗传距离与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特征推测,触角沟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科 线粒体细胞C亚基(coi) 分子系统分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 rRNA与COI基因序列的刻肋海胆属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晓起 张文峰 高天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1,共5页
本研究以16S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对刻肋海胆属(Temnopleur... 本研究以16S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对刻肋海胆属(Temnopleurus)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氏刻肋海胆、细雕刻肋海胆、T.alexandri三者亲缘关系较近,芮氏刻肋海胆和T.michaelseni亲缘关系较近。两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替代速率顺序为COI>16S rRNA。以3.49%/百万年的核苷酸分歧速率应用于5种海胆的COI基因片段,推断5种海胆分化事件主要发生在约500~590万年前,为中新世晚期(Late Miocene)或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肋海胆属 细胞色素氧化酶(coi) 16S RR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的厦门海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邢炳鹏 林汝榕 +1 位作者 王彦国 张稚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50,共7页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厦门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了厦门海域23种鱼类样品进行COⅠ基因扩增,结果共获取23条序列,平均长度为656 bp,序列中T、C、G、A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40%、28.10%、18.40%、24.10%.样品种内、种...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厦门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了厦门海域23种鱼类样品进行COⅠ基因扩增,结果共获取23条序列,平均长度为656 bp,序列中T、C、G、A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40%、28.10%、18.40%、24.10%.样品种内、种间、科内和目内的遗传距离(K2P)分别为:0.21%,20.50%、24.47%和25.62%,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所选厦门海域鱼类样品仅蓝圆鯵鉴定到圆鯵属,未能鉴定到种,其余22种全部鉴定到种,表明COⅠ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鱼类分类鉴定的有效DNA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类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厦门海域
下载PDF
黄鲷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凤英 夏连军 +2 位作者 马凌波 施兆鸿 马春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89,共7页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0%和20.3%,A+T(54.7%)高于G+C(45.3%)含量。在获得的9个序列中共发现有156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42处简约信息位点,没有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实验结果显示,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223 6之间,c3和j3与其它个体相比遗传差异明显。2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89 7,而东海和日本海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86 9和0.113 3,说明黄鲷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Taius tumifrons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栎黄掌舟蛾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瑞生 姜义仁 +2 位作者 石生林 刘彦群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3-441,共9页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危害柞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克隆了栎黄掌舟蛾不同个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基因5'端709 bp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KC573812~KC573814),通过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同源序列比对...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危害柞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克隆了栎黄掌舟蛾不同个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基因5'端709 bp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KC573812~KC573814),通过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同源序列比对,分析栎黄掌舟蛾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及系统进化特点,从分子水平准确鉴定该柞树害虫。栎黄掌舟蛾及其比对昆虫的mtDNA 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中,T、C、A、G 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14.8%、30.9%、14.5%,密码子第3位点的A+T含量最高达94.2%,显著高于第1位点(59.9%)和第2位点(58.3%),碱基使用显著倾向于T(AT平均偏倚度为-0.125 9);在709 bp的序列片段中,16.36%为简约信息位点,4.51%为单突变位点,碱基转换略高于颠换,R值为1.2;不同昆虫mtDNA COⅠ基因序列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54 1。克隆的栎黄掌舟蛾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的T、C、A、G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8.7%、15.2%、31.3%、14.8%;所有样本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碱基替换数均与遗传距离呈显著线性关系。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栎黄掌舟蛾等掌舟蛾属(Phalera)昆虫与Datana属、Antheua属昆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进化群Ⅰ,其它属种昆虫聚集形成进化群Ⅱ。研究结果表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能作为DNA条形码将栎黄掌舟蛾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害虫 栎黄掌舟蛾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碱基组成 分子进化
下载PDF
基于COⅠ序列的DNA条形码在中国南海裸胸鳝属鱼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齐兴柱 骆剑 +4 位作者 刘志亮 胡静 朱晓平 彭艳辉 尹绍武 《热带生物学报》 2010年第4期321-326,共6页
为探讨中国南海裸胸鳝属(Gymnothorax)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了6种中国南海裸胸鳝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504bp)。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分布于日本和3种同样分布于中国南海的裸胸鳝属鱼类的... 为探讨中国南海裸胸鳝属(Gymnothorax)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了6种中国南海裸胸鳝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504bp)。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分布于日本和3种同样分布于中国南海的裸胸鳝属鱼类的相应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504个位点中共有18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1%);(2)序列变异的转换/颠换比值平均为1.5;(3)细斑裸胸鳝(Gymnothorax fimbriatus)与黑斑裸胸鳝(G.favagineus)之间的同源序列碱基差异只有0.20%,支持二者是同种异名的观点;(4)在NJ树和MP树中,蠕纹裸胸鳝和网纹裸胸鳝聚为一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位置。其余8种聚为另外一支,然后又细分为2个较小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胸鳝属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 DNA条形码 系统树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天翔 张浩博 +1 位作者 王晓艳 陈治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 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团扇鳐 环境DNA E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TAQMAN 微滴式数字PCR
下载PDF
洛阳地区9种嗜尸性丽蝇28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琳琳 翟仙敦 +3 位作者 郑哲 吕宙 李永林 莫耀南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评价9种嗜尸性丽蝇的细胞核28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ribonucleic acid,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在常见嗜尸性丽蝇种属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技术支... 目的评价9种嗜尸性丽蝇的细胞核28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ribonucleic acid,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在常见嗜尸性丽蝇种属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丽蝇标本23只,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腿部DNA,扩增并测序细胞核28S rRNA和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的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学鉴定23只嗜尸性丽蝇归属于5属9种。获得28S rRNA中715bp和COⅠ基因中637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9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种间差异为0.001~0.033;COⅠ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0.008,种间差异为0.006~0.101。结论联合28S rRNA和COⅠ靶基因序列片段可以有效区分本研究中的9种嗜尸性丽蝇,但对于近缘种的判定需要更多遗传标记的开发和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法医遗传学 法医昆虫学 嗜尸性蝇类 丽蝇科 28S核糖体核糖核酸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死亡时间 洛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