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NLR、PLR、hs-CRP、Hb、D-D与ACI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玫娜 郭志鹏 曹扬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本研究病历组(设为转化组)共纳入80例样本,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接受非溶栓治疗后并出现HT的ACI患者,根据HT严重程度等级化分1级、2级、3级、4级,各严重程度患者分别为27例、22例、18例、13例。选取50例在接受非溶栓治疗后未出现HT的ACI患者作为对照(非转化组)。比较各组的血清NLR、PLR、hs-CRP、Hb、D-D表达水平差异,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NLR、PLR、hs-CRP、Hb、D-D与HT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NLR、PLR、hsCRP、Hb、D-D对ACI患者HT的预测作用。结果 转化组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化组,Hb的表达水平低于非转化组(均P<0.05)。1级、2级、3级、4级患者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依次上升,Hb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非溶栓治疗后HT严重程度与血清NLR、PLR、hs-CRP、D-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9、0.692、0.601、0.578,均P<0.05),与Hb呈负相关(r值为:-0.67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AUC值为0.896[95%CI(0.737~0.962)]、PLR的AUC值为0.775 [95%CI(0.626~0.917)]、hs-CRP的AUC值为0.840 [95%CI(0.712~0.948)]、Hb的AUC值为0.782 [95%CI(0.493~0.914)]、D-D的AUC值为0.725 [95%CI(0.403~0.852)]。结论 ACI患者的NLR值、PLR值、hs-CRP、Hb、D-D表达水平与其在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将这些指标作为预测HT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 PLR HS-CRP HB d-d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祖先序列重建增强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热稳定性
2
作者 管立军 朱玲 +7 位作者 王崑仑 李家磊 高扬 严松 张馨笛 陈晴 季妮娜 李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1-128,共8页
为解决现有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AEase)热稳定性差的产业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发育指导的大数据挖掘、合理修饰和祖先序列重建策略(ASR),重建了具有不同催化结构域DAEase的祖先序列,构建了表达载体,通过重组表达与分子对接筛选出了DAEa... 为解决现有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AEase)热稳定性差的产业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发育指导的大数据挖掘、合理修饰和祖先序列重建策略(ASR),重建了具有不同催化结构域DAEase的祖先序列,构建了表达载体,通过重组表达与分子对接筛选出了DAEase A13并进行酶学性质表征,此外,还基于结构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DAEase A13热稳定性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基于ASR策略所构建的A13 70℃时半衰期可达8.4 h,其热稳定性较野生(WT)酶显著增强,最大转化率为31%,催化活性也略高于WT酶。立体结构模拟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ASR A13中大量氢键和疏水作用的增加维持了高温下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是其热稳定性增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证实了ASR策略可以改造DAEase使其稳定性、活性和混杂性增强,可以为D-阿洛酮糖工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物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序列重建 d-阿洛酮糖 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 热稳定性
下载PDF
LP-PLA2、HCY、D-D与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3
作者 王静 赫松涛 陈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053-1056,1061,共5页
目的 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D-D)与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2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根据6个月内... 目的 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D-D)与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2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根据6个月内AMI发病情况,分为AMI组(n=86)和无AMI组(n=226)。入院时和入院1个月后,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采用干式荧光免疫法检验LP-PLA2,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D-D,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低年龄段AMI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P-PLA2、HCY、D-D水平与AMI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和无AMI组性别、吸烟史、高血脂史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高血压史、饮酒史、家族史、糖尿病史和NYHA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和1个月后,AMI组血清LP-PLA2、Hcy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无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t=7.291、4.672、6.696,P<0.001;1个月后:t=16.783、8.974、11.360,P<0.001)。入院LP-PLA2>175μg/L、入院Hcy>15μmol/L、入院D-D>0.5 mg/L,1个月LP-PLA2>175μg/L、1个月Hcy>15μmol/L、1个月D-D>0.5 mg/L为影响低年龄段AMI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年龄段AMI发病风险与入院时血清LP-PLA2、HCY、D-D水平均呈正相关(r=0.826,0.775,0.724,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入院时LP-PLA2、Hcy和D-D水平与AMI发病有相关性,三指标是低年龄段AMI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d-二聚体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CRP和D-D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倪文伟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D-D)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D-D)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RP与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RP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糖尿病、D-D和CRP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存在显著关联(P<0.05)。此外,这两项指标与左心房前后均呈正相关,具有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结论血清CRP与D-D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CRP d-d 风险评估
下载PDF
25(OH)D、D-D和FDP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继登 吕艳锞 +6 位作者 李子安 阿祥仁 周健武 曹春花 周丹 程鹏 杨博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01例活动期RA患者作为RA活动组(RAA组),79例缓解期RA患者作为R...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01例活动期RA患者作为RA活动组(RAA组),79例缓解期RA患者作为RA缓解组(RAR组),9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OA)患者作为OA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HC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外周血25(OH)D、D-D、FDP、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评价D-D、FD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ESR、RF、CRP、28关节活动度评分与25(OH)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RA活动度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RAA组与RAR组、OA组和HC组25(OH)D、D-D、FD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R组与HC组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组与HC组D-D和FD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与7项指标均呈负相关(P<0.05),但相关性均较弱。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25(OH)D最佳截断值为16.41 U/mL时AUC为0.708,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60.8%;当D-D最佳截断值为1.90 U/mL时AUC为0.670,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46.8%;当FDP最佳截断值为6.10 U/mL时AUC为0.665,灵敏度为88.1%,特异度为44.3%;ESR、CRP、D-D、FDP与25(OH)D联合检测的AUC为0.959。结论血清25(OH)D、FDP和D-D对RA疾病活动度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ESR、CRP、D-D、FDP与25(OH)D联合检测时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25羟基维生素d d-二聚体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疾病活动度
下载PDF
2018-2023年北京市某医院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润青 李晓晨 +2 位作者 赵志鹏 熊攀 赵秀英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24-227,297,共5页
目的分析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年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共纳入9470例在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进行血清25(OH)D检测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25(OH)D水平在不... 目的分析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年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共纳入9470例在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进行血清25(OH)D检测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25(OH)D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检测季节和年份之间的差异。结果全体受试者的25(OH)D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52(11.58,23.26)ng/mL,其中有6019(63.6%)例患者为维生素D缺乏(<20ng/mL),2398(25.3%)例患者为维生素D不足(20~30ng/mL),仅有1053(11.1%)例患者为维生素D充足状态(>30ng/mL)。患者的25(OH)D水平在不同年龄间和检测的不同季节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18~39岁年龄组人群较低,春季和秋季水平较低。从2018年到2023年5年间逐年分析显示患者的25(OH)D水平没有明显随年份的变化趋势。结论目前医院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偏低,18~39岁年龄组人群和春季、冬季检测的患者中25(OH)D缺乏的比例较高,提示临床医护应关注就诊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状态,必要时为患者补充维生素D或建议增加户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成年患者
下载PDF
基于D-D中子源开展^(238)U样品屏蔽积分实验研究
7
作者 丁琰琰 聂阳波 +8 位作者 胡志杰 赵齐 张环宇 徐阔之 张时宇 潘欣怡 兰长林 任杰 阮锡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0-981,共12页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学屏蔽积分实验装置,通过飞行时间法分别测量了D-D中子源与不同尺寸^(238)U样品作用后在60°和120°的泄漏中子谱,样品表面积为30 cm×30 cm的板状样品,厚度分别为3、6和9 cm。利用蒙特卡罗...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学屏蔽积分实验装置,通过飞行时间法分别测量了D-D中子源与不同尺寸^(238)U样品作用后在60°和120°的泄漏中子谱,样品表面积为30 cm×30 cm的板状样品,厚度分别为3、6和9 cm。利用蒙特卡罗程序对泄漏中子谱进行了模拟计算,其中^(238)U数据分别采用CENDL-3.2库、ENDF/B-Ⅷ.0库、JENDL-5.0库和JEFF-3.3库中的数据。通过对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重点分析了CENDL-3.2库中^(238)U数据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结果表明:在裂变反应能区内,CENDL-3.2库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在弹性散射能区60°和120°均有较大的高估,尤其是120°,而在裂变反应和分立能级非弹性散射的混合能区1.5~2.5 MeV又有明显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中子谱 d-d中子源 飞行时间法 评价核数据
下载PDF
FDP、D-D联合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分析
8
作者 王娅鑫 钱净 +5 位作者 杨文迪 朗迪 马永鑫 张鸿伟 黎海生 赵晓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联合血小板(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C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IC组(85例...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联合血小板(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C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IC组(85例)和非TIC组(9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C患者入院时FDP、D-D、PLT水平对入院后30 d内死亡发生的影响,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TIC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以及死亡发生率高于非TIC组,纤维蛋白原(Fib)、PLT、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患者入院后30 d内存活59例,死亡26例。存活组FDP、D-D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PLT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两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年龄、性别、住院时间、ISS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DP[OR(95%CI)=1.021(1.007~1.036)]、D-D[OR(95%CI)=1.087(1.027~1.250)]水平升高是促进TIC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PLT[OR(95%CI)=0.990(0.983~0.997)]水平升高是抑制TIC患者发生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DP、D-D、PLT可有效预测TIC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P<0.05),且三项指标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AUC(95%CI)=0.823(0.720~0.925),P<0.001]。结论入院时检测FDP、D-D、PLT指标有助于评估TI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病 生存预后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d-二聚体 血小板
下载PDF
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
9
作者 赵静媛 张玉红 +4 位作者 董龙 吴雪 段立娟 严晓薇 李素清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894-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 目的探讨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11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49)、严重脓毒症组(n=35)和脓毒症休克组(n=28),统计患者28d天后生存结局。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脓毒症分级患者PCT、D-D、CRP水平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分析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PCT、D-D、CRP水平及三者联合对脓毒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PCT、D-D、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3 d、入院5 d、入院7 d)脓毒症休克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患者28 d天后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3 d、入院5 d、入院7 d)PCT、D-Dz、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入院28 d后,PCT、D-D、CRP及三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情况的AUC分别为0.830、0.7230、0.765、0.934,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结论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可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可作为脓毒症分级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PCT d-d CRP
下载PDF
血浆Hcy、D-二聚体、Lp(a)、25(OH)D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10
作者 贾梅香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脂蛋白a[Lp(a)]及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冠心病...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脂蛋白a[Lp(a)]及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浆Hcy、D-二聚体、Lp(a)及25(OH)D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浆Hcy、D-二聚体、Lp(a)及25(OH)D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浆Hcy、D-二聚体、Lp(a)及25(OH)D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D-二聚体、Lp(a)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血浆25(OH)D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冠心病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Lp(a)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重度冠心病患者血浆25(OH)D水平低于中度和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低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冠心病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Lp(a)水平高于Ⅲ级、Ⅱ级患者,且Ⅲ级患者高于Ⅱ级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冠心病患者血浆25(OH)D水平低于Ⅲ级、Ⅱ级患者,且Ⅲ级患者低于Ⅱ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D-二聚体、Lp(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r>0,P<0.05);血浆25(OH)D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Lp(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血浆25(OH)D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病情严重程度 HCY d-二聚体 Lp(a) 25(OH)d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D-D源的三探头中子孔隙度测井探测响应分析
11
作者 周悦 王猛 +2 位作者 刘海波 尚修盛 刘志杰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随着油气勘探进程持续推进,低孔隙度储层越发受到关注,具备更高孔隙度灵敏度的D-D源中子测井存在良好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兼顾中子孔隙度测量灵敏度与化学源测量兼容性的可能性,提出一种基于D-D源的三探头中子孔隙度测井设计并开... 随着油气勘探进程持续推进,低孔隙度储层越发受到关注,具备更高孔隙度灵敏度的D-D源中子测井存在良好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兼顾中子孔隙度测量灵敏度与化学源测量兼容性的可能性,提出一种基于D-D源的三探头中子孔隙度测井设计并开展分析。为探究D-D源中子孔隙度测量响应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基于三探头测井仪器的基本构成,研究了探测器源距设计,并提出利用测量的近远热中子计数比、中远热中子计数比这2组比值分别表征地层孔隙度,同时对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的地层探测能力与地层测量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三探头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仪器探测深度稍浅、纵向分辨率较高;近远热中子计数比值响应表现出更高地层孔隙度灵敏度,低孔隙度地层情况下测得的孔隙度变化效果良好;中远热中子计数比值响应泥岩效应较强,虽无法与化学源测量结果兼容,但在纯岩性及含泥质地层与其较高程度接近。该文研究为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仪器测量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 中子孔隙度测井 三探头设计 近远热中子计数比值 中远热中子计数比值 蒙特卡罗方法
下载PDF
血清Hcy、CysC、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汪文静 李丽娜 王继存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北...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分为轻度缺损组(1~4分)44例,中度缺损组(5~15分)29例,重度缺损组(16~42分)27例;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 cm3)40例,中度梗死组(5~15 cm3)37例,大梗死组(>15 cm3)23例。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2分)25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检测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对比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短期预后的AIS患者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变化,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cy、CysC、D-D水平与AIS病情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血清Hcy、CysC、D-D水平预测AIS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轻度缺损组血清Hcy、CysC、D-D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血清Hcy、CysC、D-D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度梗死组,大梗死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D-D水平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r=0.424、0.573、0.716,P均<0.001),与脑梗死体积也呈正相关(r=0.633、0.479、0.548,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和D-D(OR=1.093、1.343、1.146)是AIS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D-D及3者联合预测AIS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873、0.792、0.946,以3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血清Hcy、CysC、D-D水平与AIS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y CYSC d-d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程度 短期预后
下载PDF
基于脱氢枞酸二芳胺的D-A-D型聚集诱导红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能
13
作者 许立君 窦立薇 +3 位作者 罗汉荣 高宏 商士斌 宋湛谦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以12-脱氢枞酸二芳胺为供体(D),蒽醌基团为受体(A),通过C-N偶联的方法合成D-A-D型化合物6,6'-((9,10-二氧代-9,10-二氢蒽-2,6-二基)双((4-甲氧基苯基)氮二基))双(7-异丙基-1,4-二甲基-1,2,3,4,4a,9,10,10-八氢蒽-1-羧酸酯)(2DDPA-A... 以12-脱氢枞酸二芳胺为供体(D),蒽醌基团为受体(A),通过C-N偶联的方法合成D-A-D型化合物6,6'-((9,10-二氧代-9,10-二氢蒽-2,6-二基)双((4-甲氧基苯基)氮二基))双(7-异丙基-1,4-二甲基-1,2,3,4,4a,9,10,10-八氢蒽-1-羧酸酯)(2DDPA-AQ),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表征其结构。测试2DDPA-AQ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及寿命、溶致变色效应、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和抗光漂白特性;通过理论计算探讨其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DDPA-AQ在甲苯中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449 nm,在甲苯中和固体状态下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630和653 nm,呈现红光发射;2DDPA-AQ在正己烷、环己烷、甲苯、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中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578、584、630、638、645、650 nm。2DDPA-AQ的最大发射波长随溶剂极性的增大依次红移,表明其具有溶致变色效应和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行为。2DDPA-AQ的荧光发射强度随水/四氢呋喃(H2O/THF)中水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表明其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2DDPA-AQ在水体积分数为95%的H2O/THF中经连续30 min的紫外灯照射后,其荧光发射强度仅轻微减弱,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光漂白特性。由实验所得数据计算2DDPA-AQ的HOMO/LUMO能级为-5.18 eV/-2.86 eV,带隙值为2.32 eV,按理论计算2DDPA-AQ的HOMO/LUMO能级为-4.91 eV/-2.14 eV,带隙值为2.77 eV,实验值与理论值略有偏差,由数据可知:2DDPA-AQ具有较窄带隙,符合红光分子的带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枞酸二芳胺 蒽醌 d-A-d 聚集诱导红光发射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肝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作者 高晓琴 周丹 +1 位作者 张立婷 李敏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17-21,共5页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严重临床并发症,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肠道出血、便秘和血电解质紊乱等。目前,25-羟基维生素D缺乏已被确定为与HE发展相关的因素之一。本文现对CLD合并H...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严重临床并发症,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肠道出血、便秘和血电解质紊乱等。目前,25-羟基维生素D缺乏已被确定为与HE发展相关的因素之一。本文现对CLD合并HE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与HE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 慢性肝病 肝性脑病
下载PDF
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关系
15
作者 关昊 李宗禹 +1 位作者 赖婧玥 马建仓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9月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02例为恶性组,并选择同期诊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为良性组,分析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9月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02例为恶性组,并选择同期诊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为良性组,分析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浆25(OH)D、VDBP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血浆25(OH)D、VDBP更低(P<0.05),恶性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尿碘/肌酐值更高(P<0.05),恶性组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别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经二元Logisic回归分析,高25(OH)D、高VDBP是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高FT4、高尿碘/肌酐值是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浆25(OH)D、VDBP、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AUC分别为0.840、0.811、0.862,敏感度分别为91.2%、93.1%、87.3%,特异度分别为66.7%、60.8%、86.3%。结论发生甲状腺癌风险和血浆25(OH)D、VDBP降低,血清FT4、尿碘/肌酐值升高有关,血浆25(OH)D、VDBP联合对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结合蛋白
下载PDF
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B型钠尿肽的检测应用
16
作者 杨光 毛婷婷 +1 位作者 陈红蕾 张海燕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 探讨分析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 D-D)、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ILD... 目的 探讨分析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 D-D)、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ILD急性加重期患者纳入A组,同时将45例体检健康人纳入B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D-D、BNP水平差异;同时所有ILD急性加重期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D-D、BNP水平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D-D、BNP对于IL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A组D-D、BNP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随访3个月后,死亡患者共54例,占比56.25%,存活患者共42例,占比43.75%;死亡组D-D、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性别、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占比、呼吸困难占比、咯血占比、晕厥占比、胸痛占比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D、BNP及两项联合预测IL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53.70%、70.37%、83.33%;特异性分别为90.48%、78.57%、80.95%;AUC分别为0.727、0.805、0.866(P<0.05)。结论 ILD急性加重期患者D-D、BNP水平出现明显改变,D-D、BNP对于IL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d 急性加重期 d-d BNP 预测效能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观察
17
作者 李沛珊 夏欢 杨新玲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32)ng/mL,两组比较,t=-4.873,P=0.000。PD组TC型、CC型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3.093、3.329,P分别为0.002、0.001)。当血清25(OH)D水平一致时,基因型TT、TC分别是基因型CC患PD风险的2.527及1.888倍(P均<0.05)。当基因型一致时,血清25(OH)D水平缺乏是充足水平人群患PD风险的1.918倍(P<0.05)。当基因型为TT且伴25(OH)D缺乏、基因型为TC伴25(OH)D缺乏人群患PD的风险分别是基因型为CC伴25(OH)D充足人群的4.818、3.822倍(P均<0.05)。FokⅠ位点基因型TT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610,95%CI为0.532~0.687,诊断界值为0.502,灵敏度74.5%,特异度47.4%;血清25(OH)D水平缺乏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576,95%CI为0.517~0.635,诊断界值0.466,灵敏度72.5%,特异度42.7%;基因型TT联合血清25(OH)D缺乏预测PD发病ROC下AUC为0.693,95%CI为0.588~0.798,灵敏度64.2%,特异度74.5%。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高,血清25(OH)D水平低;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和维生素D缺乏单独及共同存在均可促进PD发生,二者对PD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 帕金森病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彬 张铠 +1 位作者 王杰 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术 d-d F1+2 P-SELECTIN
下载PDF
利伐沙班、华法林对ACS患者介入治疗后NT-proBNP、D-D及Fg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夏俊涛 李峰 +4 位作者 余快 胡丽 陈黎 周乐玲 田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130-1133,1142,共5页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华法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胜县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42...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华法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胜县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42例,遵循单盲法原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70例(予以华法林治疗)与观察组72例(予以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T-proBNP、D-D、Fg水平,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TG、TC、LDL-C、HDL-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NT-proBNP、D-D、Fg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利伐沙班的治疗效果相对更为显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ACS 介入治疗 NT-PROBNP d-d FG
下载PDF
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的特性
20
作者 文宇萍 刘金熙 +1 位作者 金清 崔虎山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2,共7页
目的:分析柠檬明串珠菌中D-乳酸脱氢酶(D-LDH)的酶学特性。方法:对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过表达。结果:经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D-LDH-1与D-LDH-2编... 目的:分析柠檬明串珠菌中D-乳酸脱氢酶(D-LDH)的酶学特性。方法:对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过表达。结果:经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D-LDH-1与D-LDH-2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40.0,38.5 kDa;比活力分别为2.18,153.10 U/mg;在丙酮酸还原中两种酶的最适pH值与最适温度均为8.0与40℃;而乳酸氧化时D-LDH-2的最适pH值与最适温度分别为12.0与30℃。D-LDH-1与D-LDH-2对草酰乙酸、苯丙酮酸和2-酮戊二酸具有较强的催化能力,且Ca^(2+)、Cu^(2+)和Na+对其酶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Zn^(2+)与SDS对酶活性有极高的抑制作用。此外,两种酶对丙酮酸的Km值分别为2.98,6.11 mmol/L,对丙酮酸的K_(cat)/K_(m)分别为6.04×10^(2),2.28×10^(4)L/(mol·s),LDH-2对D-乳酸的K_(cat)/K_(m)为65.0 L/(mol·s)。结论:D-LDH-1与D-LDH-2为柠檬酸明串珠菌中催化D-乳酸合成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d-乳酸 d-乳酸脱氢酶 柠檬明串珠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