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Physical Models of In-Seam Seismic Wave
1
作者 王文德 李锦飞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8年第1期10-14,共5页
The propagation laws of in-seam seismic wave in coal seam in differeut situations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in-seam seismic simulatiou tests. Some valuable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signiricant in guiding in-s... The propagation laws of in-seam seismic wave in coal seam in differeut situations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in-seam seismic simulatiou tests. Some valuable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signiricant in guiding in-seam seismic prospecting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am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LAW physical model simulation test
下载PDF
Physical model of overlying rock movement law in Yuwang coal mine
2
作者 HUO Shusen TAO Zhigang +2 位作者 LIU Keyuan LI Yong HE Manc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2024年第12期4323-4344,共22页
With the increase in mining depth,traditional coal mining methods not only waste coal resources but also seriously impa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ay support structure during the collapse of the overburden rock.In co... With the increase in mining depth,traditional coal mining methods not only waste coal resources but also seriously impa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ay support structure during the collapse of the overburden rock.In contrast,the top-cutting and depressurization technology utilizes the expansion effect of the rock effectively.This technology allows the rock body to collapse entirely,filling up the mining area through active intervention,which reduces the subsidence height of the overburden rock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coal extraction rate in the mining area.This study utilizes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ssure zones and rich zones of the rock strata in the mining area and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law of overburdened rock during the coal seam mining process using the 110 mining method.It conducts numer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geomechan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movement law of the overburden ro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activities at Yuwang Coal Mine.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the rock body on the roof of the roadway are minimal when the angle of the slit is 75°.The overlying rock movement during the test is categorized by modeling th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to the following stages:fracture zone expansion,collapse zone gestation,rapid collapse zone development,and overlying rock stabilization.The rock on the cut side collapses more completely,breaking up and expanding to support the overburden,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depth of crack expansion and the extent of rock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The integrity of the roadway roof remains intact during the rock collapse under NPR anchors.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vement law of overlying rock and for controll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ay perimeter rock in kilometer-deep underground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coal pillar 3d seismic NPR anchor cable Numerical simulation physical model Overlying rock mass Mechanical model
下载PDF
Re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es and the U-Net 3D Model
3
作者 Weiyan Li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4期578-593,共16页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r review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CNN, emphasizing the adaptation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U-Net 3D model in automating seismic fault delineation with unprecedented accuracy. We find: 1) The transition from basic neural networks to sophisticated CNN has enabled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image recognition, which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analyzing seismic data. The U-Net 3D model, with it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exemplifies this progress by providing a method for detailed and accurate fault detection with reduced manual interpretation bias. 2) The U-Net 3D model has demonstrated its superiority over traditional faul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several key areas: it has enhanced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increas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ed the subjectivity of manual methods. 3) Despite these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ed for effective data preprocessing, acquisition of high-quality annotated datasets, and achieving model generalization across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mai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herefore focus on developing more complex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to refine fault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further. Our findings confirm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deep learning, particularly CNN like the U-Net 3D model, in geosciences, advocating for its broader integration to revolutioniz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eism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eismic Fault Identification U-Net 3d mode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下载PDF
A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Method in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4
作者 Wang Shoud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6-40,共5页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reservoir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fluids. In view of the instability of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the gradient ...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reservoir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fluids. In view of the instability of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the gradient method was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regularization, and a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is method was verified by proces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and physical mode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well seismic tomography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physical model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ement law of overlying rock non-pillar coal overhead mining 被引量:1
5
作者 LI Yong ZHENG Jing +5 位作者 WANG Feng-nian MA Xin-gen ZHANG Rui-xue SUN Ying-ying YIN Jian-bin TAO Zhi-g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759-1773,共15页
Pillarless coal mining technology is a new practical technology.Based on the compensat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Negative Poisson’s Ratio(NPR)anchor cable on the roof,the roadway was successfully retained by the ... Pillarless coal mining technology is a new practical technology.Based on the compensat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Negative Poisson’s Ratio(NPR)anchor cable on the roof,the roadway was successfully retained by the top cutting and pressure relief technology.This study utilizes the Digital Speckle Monitoring(DIC monitoring),stress-strain monitoring,and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systems to conduct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of similar materials from the displacement,stress-strain,and temperature fields to investigate in depth the fracture change law of the overlying rock.In addition,it uses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invert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settl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pillar overhead mining under the 110 mining method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rock crack in the middle of the coal seam,and the crack development are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overlying rock mass of the upward coal seam.The compensatory mechanical behavior of NPR anchor cable and the dila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ss have a good effect of retaining roadway along goaf,and can also reduce surface settlement.The 110 mining metho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kilometer deep soft rock high ground stress underground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pillar mining Overhead mining NPR anchor cable physical model of similar materials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tion of overburden
下载PDF
基于D-S证据论的多AUV协同搜索决策 被引量:5
6
作者 魏娜 刘明雍 程为彬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19,共5页
针对多AUV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协同搜索问题,考虑由于传感器探测精度的不确定性对目标协同搜索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的融合传感器读数的协同搜索目标方法。引入"竞争力"的概念,协调多AUV之间的搜索... 针对多AUV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协同搜索问题,考虑由于传感器探测精度的不确定性对目标协同搜索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的融合传感器读数的协同搜索目标方法。引入"竞争力"的概念,协调多AUV之间的搜索决策行为,建立了以目标确认收益,AUV协同收益为目标的多AUV协同搜索效用函数。通过多AUV之间的相互协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搜索路径的重复,为多AUV的协同搜索提供了合理的在线决策支持,提高了搜索效率。仿真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考虑了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出的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AUV协同搜索方法,具有环境适应性和搜索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自主航行器 协同搜索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探测模型 信息融合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基于物理的准D-NURBS造型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林 王启付 +1 位作者 钟毅芳 周济 《计算机仿真》 CSCD 1998年第2期46-50,共5页
该文提出了基于物理的推D-NURBS的概念。NURBS由于既能够表示自由形状,又能够表示标准解析形状(即初等曲线曲面)而成为商业造型系统的标准。但直到目前,NURBS仍被看成是纯几何的设计工具,它要求我们手工调整控制... 该文提出了基于物理的推D-NURBS的概念。NURBS由于既能够表示自由形状,又能够表示标准解析形状(即初等曲线曲面)而成为商业造型系统的标准。但直到目前,NURBS仍被看成是纯几何的设计工具,它要求我们手工调整控制顶点和相应权值来设计满足要求的形状。准D-NURBS则基于物理定律,将物体的质量分布,阻尼,内部变形能和其它物理特性与普通NURBS基结合,这使得我们不仅可以使用手工调整控制顶点和相应权值的传统方法,也可以施加模拟的外力和局部与全局几何约束而使设计形状依时间动态变形的方法来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形状,通过物理变形的方法得到要求的形状使得设计更加直观,高效。同时,基于物理的准D-NURBS模型还用于柔性物体的运动、变形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URBS 线性约束 仿真 造型 CAd
下载PDF
5000t/d线DD型分解炉燃料燃烧组份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文乐 《水泥工程》 CAS 2017年第4期14-16,22,共4页
分解炉是水泥窑外预分解技术的核心设备之一,承担着煤粉燃烧、碳酸盐分解等多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本文对国内某厂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的DD型分解炉内煤粉的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分解炉内煤粉燃烧过程中挥发分、O_2、CO和CO_2的质... 分解炉是水泥窑外预分解技术的核心设备之一,承担着煤粉燃烧、碳酸盐分解等多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本文对国内某厂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的DD型分解炉内煤粉的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分解炉内煤粉燃烧过程中挥发分、O_2、CO和CO_2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模拟发现本分解炉配风比例合理,没有出现过氧燃烧或缺氧燃烧,煤粉燃烧产物浓度分布符合燃烧规律,煤粉燃烧平稳有序进行,符合煤粉燃烧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分解炉 组份浓度场 数值模拟 5000t/d线 物理模型 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三维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魏建新 牟永光 狄帮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6-561,共6页
在能源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已得到广泛使用。为获得既经济又高质的三维地震数据和成像结果 ,要求对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数据处理和解释进行详细的研究 ,地震模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灵活性。目前三维地震数字模拟方式费用... 在能源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已得到广泛使用。为获得既经济又高质的三维地震数据和成像结果 ,要求对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数据处理和解释进行详细的研究 ,地震模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灵活性。目前三维地震数字模拟方式费用还十分昂贵 ,尤其对全弹性三维模型情况 ,要精确地使用数字模拟目前还很不现实。地震物理模型可以比较方便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模拟。本文介绍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发展成熟的三维地震物理模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三维地震勘探 物理模型 模拟 能源勘探
下载PDF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 被引量:22
10
作者 罗文造 韦成龙 +1 位作者 王立明 杨蜀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101,共9页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设备的性能,利用专业软件Nucleus6.2模拟对采集参数选取的理论计算,比较不同采集参数组合的模拟结果,选择有利于调查任务的参数组合。对海上生产前模拟选用的采集参数组合做试验和验证,确定了最适合的参数作业。运用该套原则和流程精心设计,实验获得了高质量野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地震勘探 采集参数 地球物理模型 软件模拟 野外参数试验 验证
下载PDF
宽/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狄帮让 孙作兴 +2 位作者 顾培成 魏建新 徐秀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在复杂地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观测问题”,成为近十年中三维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虑到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结合中国东部滩海地区的地质特点,选择了一个水退模式扇形薄砂体构建地质模型,设计了16线4炮全方位和6线4炮窄方... “在复杂地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观测问题”,成为近十年中三维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虑到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结合中国东部滩海地区的地质特点,选择了一个水退模式扇形薄砂体构建地质模型,设计了16线4炮全方位和6线4炮窄方位两个观测系统,对扇体进行了地震物理模拟分析。通过对三维偏移数据体时间切片的宏观全局分析和偏移剖面的微观局部分析,得出如下认识:在上覆地层相对平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地质背景下,通过采用CMP叠加偏移处理,宽方位和窄方位三维采集都能对地下目标实现基本正确的地震成像,且两者的成像分辨率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角 窄方位角 三维观测系统 地震分辨率 地震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三维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效果与精度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狄帮让 魏建新 夏永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2-568,共7页
地震物理模型技术是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 ,地震物理模型的实验水平、精度和效果是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选择了两个地质模型——上覆均匀介质的穹窿模型和上覆裂隙介质的穹窿与断层模型 ,进行常规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得出如下... 地震物理模型技术是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 ,地震物理模型的实验水平、精度和效果是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选择了两个地质模型——上覆均匀介质的穹窿模型和上覆裂隙介质的穹窿与断层模型 ,进行常规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地震物理模型实验完全可以模拟三维的地质构造体 ;每一个地质体的波场特征都能反映在剖面上 ;模拟的精度能满足地震勘探攻关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 研究 地震物理模型 三维地震模拟 穹窿 裂隙介质 偏移成像 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FPGA技术的模拟地震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旭东 狄帮让 +1 位作者 许洪波 唐博文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2006年第4期558-560,共3页
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地震勘探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的关键环节;文章介绍了运用FPGA芯片控制,实现对高速模拟地震信号的数据采集技术,以及USB2.0接口总线软硬件的实现技术;该系统具有采集精度高,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已经应用于地震物理模拟采... 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地震勘探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的关键环节;文章介绍了运用FPGA芯片控制,实现对高速模拟地震信号的数据采集技术,以及USB2.0接口总线软硬件的实现技术;该系统具有采集精度高,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已经应用于地震物理模拟采集实际工作中,并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物理模拟 USB2.0 FPGA
下载PDF
井地电法三维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志刚 何展翔 +1 位作者 魏文博 邓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4-597,共4页
文中通过采用不锈钢管模拟金属套管,细铜棒模拟供电电极,高阻绝缘板代表油层,紫铜板代表水层,并利用128道网络电位记录仪器水槽模拟实验,获得单一模型、横向和纵向组合模型的地面电位异常。通过研究钢套管井中供电存在高阻或低阻异常体... 文中通过采用不锈钢管模拟金属套管,细铜棒模拟供电电极,高阻绝缘板代表油层,紫铜板代表水层,并利用128道网络电位记录仪器水槽模拟实验,获得单一模型、横向和纵向组合模型的地面电位异常。通过研究钢套管井中供电存在高阻或低阻异常体时,地面电位等值线异常规律,可为井地电法研究油气储层或水层提供物理依据。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向油井中供直流电,在水(地)面测量电场分布的井地工作方式的直流充电法,对于目标油气藏能够有效地消除其上方电性不均匀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上、下几套油水层同时存在,且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井地电法有可能圈定出不同储层的分布范围。因此,此法有可能在油田开发和注水开采中监测以及寻找剩余油气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电法 三维物理模拟 水槽模拟实验 油田开发 物理模型试验 地电法 电位异常 三维 不锈钢管 油气储层
下载PDF
温压条件下孔洞储层的地震波响应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琼 何建军 +2 位作者 贺振华 黄德济 曹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130+4,共5页
针对储层(特别是碳酸岩储层)中大量发育的孔洞,提出了孔洞储层研究的物理模型模拟方法。在温压条件下测试了孔洞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孔洞储层特征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孔洞密度、围压、温度和含流体的... 针对储层(特别是碳酸岩储层)中大量发育的孔洞,提出了孔洞储层研究的物理模型模拟方法。在温压条件下测试了孔洞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孔洞储层特征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孔洞密度、围压、温度和含流体的变化对地震波的速度、振幅、衰减、主频和主振幅等属性参数影响较大;温压等条件的不同,孔洞密度引起的地震波特征响应程度不同;孔洞密度的变化对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参数(振幅、衰减等)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运动学特征(速度等)的影响。这为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等属性参数进行储层中孔洞分布和发育程度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洞储层 物理模型 地震物理模拟 孔洞密度
下载PDF
金属矿地震勘探物理模拟实验技术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建 曾昭发 +1 位作者 王者江 韩立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4-470,共7页
在金属矿地震勘探的物理模拟中,实验技术研究是得到可靠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通过控制环氧基混合材料混合比的实验,形成1600~3200m/s的速度差异,实现了对复杂岩性的模拟。在对山地模型的采集中,采用触点控制方式实现了高程测量和数据... 在金属矿地震勘探的物理模拟中,实验技术研究是得到可靠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通过控制环氧基混合材料混合比的实验,形成1600~3200m/s的速度差异,实现了对复杂岩性的模拟。在对山地模型的采集中,采用触点控制方式实现了高程测量和数据采集同步进行。采用页面模型模拟技术,实现了对复杂模型地震波总场信号的分解和归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地震物理模拟 模型材料 高程测量 页面模型模拟技术 地震波场
下载PDF
准南独山子背斜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彦君 魏东涛 +3 位作者 潘建国 刘震华 张健 李林峡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1-718,共8页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油气...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油气勘探滞步不前。该文综合分析了地震、钻井及露头多方面资料,采用地震正演、运动学数值模拟多技术配套、分步骤实现的定量化构造建模方法,以横跨独山子背斜主体的横剖面为蓝本,确定了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最终建立了独山子构造的模型,并揭示其背斜为一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位于主断裂——独山子断裂上盘并受其控制;主断裂倾角为43°,断层错断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至新近系沙湾组(N1s)地层,滑脱面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塑性地层,前翼发育剪切三角变形区,顶角为25°。该模型有效降低了独山子背斜构造认识的多解性并表明:独山子背斜中-上侏罗统油气储集层与下白垩统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该方法对我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广泛发育的断层相关褶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山子背斜 定量构造建模 地震正演 运动学数值模拟 剪切-断层传播褶皱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三维波动方程正演及模型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熊晓军 贺振华 黄德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6期554-556,共3页
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三维地质体的波场特征,在频率一波数域将二维波场延拓算子推广到三维空间,采用三维波动方程延拓方法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叠后正演。该方法可以采用相位移加插值方法处理一定的横向变速情况,可以更加灵活方便地... 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三维地质体的波场特征,在频率一波数域将二维波场延拓算子推广到三维空间,采用三维波动方程延拓方法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叠后正演。该方法可以采用相位移加插值方法处理一定的横向变速情况,可以更加灵活方便地模拟地下复杂的三维地质体。首先进行了三维French模型数值模拟,得到了和实际物理模型实验结果相一致的正演记录,并对比分析了三维偏移剖面和二维偏移剖面的偏移效果;然后进行了三维缝洞地质模型的正演计算,得到了高信噪比的正演记录。模拟结果验证了三维正演和偏移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利用该方法进行缝洞地质体识别和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正演 波动方程 波场延拓 French模型 缝洞模拟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围岩变形大型三维模拟实验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来兴平 伍永平 +3 位作者 曹建涛 樊永宁 张燕丽 崔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以宁夏宁东矿区复杂环境(历史性强震区内破碎围岩与富含水)下围岩局部化变形演化规律为目标,综合分析地球物理特征、加载框架及其力学性能、围岩变形指标与定量识别方法、围岩结构与缺陷以及相似模拟材料复合特性等,构建了三维物理模拟... 以宁夏宁东矿区复杂环境(历史性强震区内破碎围岩与富含水)下围岩局部化变形演化规律为目标,综合分析地球物理特征、加载框架及其力学性能、围岩变形指标与定量识别方法、围岩结构与缺陷以及相似模拟材料复合特性等,构建了三维物理模拟装置与"声-光-电"多元指标实时测试系统,完成了恒定与可变围压下的"动-静"耦合加载实验,对围岩局部化损伤的声发射特征规律与开采扰动下实验模型中扰动区内岩体径向和切向应力分布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复杂岩体破裂与变形经历"振荡-沉寂"后,极有可能会出现持久性破坏,进一步揭示了复合煤岩体变形具有局部化失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变形 三维物理模拟 局部化变形 “声-光-电”多元指标 变加载模式
下载PDF
蘑菇状火山岩模型的二维地震正演模拟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东庆 魏建新 +2 位作者 狄帮让 高峰 兰晓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为了研究蘑菇状火山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根据地质资料构建蘑菇状火山岩地质模型,分别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蘑菇状火山岩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结果表明,蘑菇状火山岩的地震响应特征总体趋势一致,即火山岩上部外形为蘑菇头状,与... 为了研究蘑菇状火山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根据地质资料构建蘑菇状火山岩地质模型,分别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蘑菇状火山岩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结果表明,蘑菇状火山岩的地震响应特征总体趋势一致,即火山岩上部外形为蘑菇头状,与其结构形态类似;火山岩下部产生"蘑菇无根"现象,在细节上存在差异。物理模拟方法得到的地震波信息更加丰富,且在模拟过程中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数值模拟方法没有噪音干扰,资料品质好,且可以得到波场快照信息。两种正演模拟方法具有互补性,为研究复杂地质情况下的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提供更好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状火山岩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