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D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反射波几何运动学研究
1
作者 徐中信 张中杰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45-448,456,共5页
先后推导了水平层与倾斜层2-D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反射波走时曲线方程,并就似SH波进行了模型计算,发现2-D情况下,似SH波的反射波走时曲线基本上符合双曲线形式。
关键词 地震 反射波 各向同性 介质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 beneath the Galapagos Islands using SKKS and SKS waveforms 被引量:1
2
作者 Elizabeth Vanacore Fenglin Ni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1期87-99,共13页
SKS and SKKS waveforms from 16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2003 and 2005 in the Tonga Trench that were recorded by the BOLIVAR array a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D" layer beneath the Galapagos Islands.... SKS and SKKS waveforms from 16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2003 and 2005 in the Tonga Trench that were recorded by the BOLIVAR array a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D" layer beneath the Galapagos Islands. 248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residuals of SKKS-SKS are measured and reveal a region of positive residuals of differential travel times in the northeast portion of the sampled region. Analyzing correl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the measured SKKS-SKS residuals and the observed absolute travel time delay of the individual SKS and SKKS phases for two events with high data quality, we determine that the residual differential travel time is due to excess low velocity along the SKKS raypaths. First order modeling of three potential low velocity structures,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ULVZ), plume conduit, D"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 observed SKKS-SKS residuals can be best explained by a low velocity anomaly within the D" layer.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lower mantle anisotropy, amplitude ratios of the radial and transverse component of SKS and SKKS waveform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seismic anisotropy are interpreted as the edge of the flow field associated with a hypothetical mantle upwe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KS-SKS d structure plume formation anisotropy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residuals
下载PDF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孤岛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臣强 谭明友 +2 位作者 张明振 赵利平 宋志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84,共5页
潜山油气藏是胜利探区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储集层发育、层系多、产能高等特点。但由于潜山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往往多期断层交会切割,因而内幕结构非常复杂;同时埋深又比较大,这就使得常规地震剖面不能对潜山地层准确成像。... 潜山油气藏是胜利探区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储集层发育、层系多、产能高等特点。但由于潜山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往往多期断层交会切割,因而内幕结构非常复杂;同时埋深又比较大,这就使得常规地震剖面不能对潜山地层准确成像。以往的潜山油气藏勘探工作中的难点就在于构造的落实,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项成像技术,它遵循波传播的Snell定律,借助于直接解程函方程的迎风有限差分三维旅行时计算方法,可以解决潜山复杂地层的成像问题。通过在孤岛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CHHOFF积分法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孤岛地区 应用 潜山油气藏 迎风有限差分法 三维旅行时波场
下载PDF
远震层析成像中的地壳校正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江国明 赵大鹏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8-1514,共7页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主要包括三维地壳模型的选取、地壳内走时差的计算以及校正后的相对走时差的计算.以勘察加地区为例,通过计算各台站的平均相对走时差和远震层析成像结果分析了地壳校正的实际效果,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 走时差 三维地壳模型
下载PDF
新丰江库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卓欣 刘宝峰 +3 位作者 王勤彩 赵翠萍 陈章立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7-1189,共13页
在新丰江库区布设一个范围约50km×40km、由50个地震临时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人工震源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台阵中的20个台站和5个区域固定台还对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发生在库区的地方震进行了观测.本文联合利... 在新丰江库区布设一个范围约50km×40km、由50个地震临时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人工震源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台阵中的20个台站和5个区域固定台还对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发生在库区的地方震进行了观测.本文联合利用人工地震莫霍面反射波走时和天然地震直达波走时,采用连续模型反演技术重建了库区上地壳P波、S波慢度扰动和Vp/Vs扰动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新丰江库区东、西部地区上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库区东部地区构造复杂,多条断裂在该区呈交叉状分布.北西向的石角—新港—白田断裂带在库区段内具有复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带在新港至双塘一线可能延伸至地下8km左右;近北东向的断裂带切割地壳较深.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存在上、下贯通的波速比高值区,尤其是大坝以西的深水峡谷区,存在一条顺河走向的陡倾角断层裂隙带,为库水渗透提供了良好通道.库区西部地区为相对稳定构造区,完整坚硬的花岗岩体透水性能较差,受库水渗透影响很小.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上地壳介质性质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微震分布在介质物性结构的特定部位,"软"、"硬"交错的介质环境是倾滑正断层型微小震产生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库区 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 走时联合反演 上地壳三维细结构 水库诱发地震
下载PDF
辽宁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戴盈磊 刘晓丹 +2 位作者 张文静 王承伟 李子昊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35-45,共11页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的观测资料,从中筛选出2851个地震事件的Pg、Sg走时数据,使用Velest程序,反演了辽宁地区P波和S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对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走时数据方差和走时残差均方根分别下降70%...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的观测资料,从中筛选出2851个地震事件的Pg、Sg走时数据,使用Velest程序,反演了辽宁地区P波和S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对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走时数据方差和走时残差均方根分别下降70%和45%以上。台站校正的分布情况体现出辽宁地区地下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更加集中,与震群和发震构造的对应关系更明显,平均震源深度为10.16 km。经过正负扰动测试和震源位置恢复性测试检验,证明此研究所得最小一维速度模型较为稳定并具备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走时残差均方根 台站校正 地震定位 辽宁地区
下载PDF
三维叠前kirchhoff深度偏移软件在并行计算机上的实现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伟 顾乃杰 刘振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211-214,共4页
文章针对三维叠前kirchhoff深度偏移过程中的成像精度和并行效率两项技术指标,进行了实用技术研究。为提高成像精度笔者开发了三种反假频算法、三种旅行时体插值方法、偏移孔径控制和振幅保真技术;为提高并行效率这里采用分治策略将叠... 文章针对三维叠前kirchhoff深度偏移过程中的成像精度和并行效率两项技术指标,进行了实用技术研究。为提高成像精度笔者开发了三种反假频算法、三种旅行时体插值方法、偏移孔径控制和振幅保真技术;为提高并行效率这里采用分治策略将叠前数据分割、成像体分块来解决处理器间负载平衡问题。采用国际通用的Marmousi模型来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和实用性,选用SEG/EAGE模型进行了并行效率测试。成像深度误差小于3%,在2-8个处理器试验,并行效率平均到达80%,霍多莫尔实际资料处理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采集 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Pg回折波的上地壳三维层析成象 被引量:10
8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1 位作者 杨玉春 杨健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9,共10页
提出利用人工地震Pg回折波走时重建区域上地壳三维速度分布的方法。正问题利用经典最小二乘迭代求解垂向速度梯度模型的参数值及相应走时残差。反问题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准则来实现。对速度不需要预先进行参数化处理,可以计算反... 提出利用人工地震Pg回折波走时重建区域上地壳三维速度分布的方法。正问题利用经典最小二乘迭代求解垂向速度梯度模型的参数值及相应走时残差。反问题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准则来实现。对速度不需要预先进行参数化处理,可以计算反演区内任意点的速度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处理了滦县地震区人工地震Pg走时资料,获得了该区上地壳顶部的三维速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时残差 P波 地震波 CT 成像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压缩三维走时表提高克希霍夫偏移计算效率
9
作者 王珺 杨长春 李波涛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2-128,105,共7页
地震波走时是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的重要参数。三维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由于需频繁读取大数据量的走时表文件,所以计算效率不高。这里提出一种通过压缩三维射线追踪走时表,来提高克希霍夫偏移计算效率的方法:首先规划一个具有规则网格控... 地震波走时是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的重要参数。三维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由于需频繁读取大数据量的走时表文件,所以计算效率不高。这里提出一种通过压缩三维射线追踪走时表,来提高克希霍夫偏移计算效率的方法:首先规划一个具有规则网格控制点并覆盖所有走时表点集的最小长方体区域,然后以三维三次B样条函数为插值基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法曲面体拟合,求出规则网格控制点的数值并以数组形式存储入内存,采用稀疏化存储进一步节省了内存空间。在偏移成像时,再由这些规则网格控制点的数值,使用线性插值公式解编出走时表。实际资料算例验证了该走时表压缩方法不仅近似精度高,计算稳定度高,计算效率高,而且由于省去了频繁进行大数据量走时表文件的读写操作,所以克希霍夫偏移的计算效率提高了二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希霍夫偏移 计算效率 三维走时表压缩
下载PDF
基于出行计划数据的最优路径规划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维祥 康楠 徐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42-1552,共11页
现有基于交通流预测的路径规划方法大多使用历史或实时交通流数据,预测时效性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出行计划数据的路径规划方法(RPTP).该方法能主动捕捉出行者的未来交通需求,为车辆提供更合理的出行路线.基于出行计划的思想... 现有基于交通流预测的路径规划方法大多使用历史或实时交通流数据,预测时效性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出行计划数据的路径规划方法(RPTP).该方法能主动捕捉出行者的未来交通需求,为车辆提供更合理的出行路线.基于出行计划的思想,设计基于出行计划数据的路径规划整体框架;构建基于出行计划路线数据的未来时段路网密度估计算法;采用空间堆叠的方式融合未来多时段路网密度,以此为依据改进D*Lite算法的启发函数.采用SUMO平台仿真验证,与静态路径规划方法(SPP)和滚动路径规划方法(RP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环境下RPTP方法能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缓解路网拥堵,有效验证了RPTP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最优路径规划 d*Lite算法 出行计划数据 时变路网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球模型和地震层析成像区域地震走时校正方法研究
11
作者 石建芳 许进 +4 位作者 王娟 张波 崔甲甲 李健 邱宏茂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358,共5页
准确的区域地震走时表对于降低国际监测系统的全球地震监测阈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维地球模型和地震层析成像的区域地震走时校正(RSTT)方法,该方法大大减少了区域地震波走时预测误差,从而可提高地震事件的定位精... 准确的区域地震走时表对于降低国际监测系统的全球地震监测阈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维地球模型和地震层析成像的区域地震走时校正(RSTT)方法,该方法大大减少了区域地震波走时预测误差,从而可提高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探讨了RSTT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扩展RSTT模型到新地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走时 三维地球模型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复杂构造成像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家康 郭齐军 张慧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47-250,共4页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能对复杂构造准确成像,可以减小钻井风险。大规模并行处理机的并行高效率为短周期完成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奠定了基础。笔者简要介绍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技术要点及其典型实例。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 计算机 地震勘探 复杂构造 成像
下载PDF
波前快速推进法三维走时计算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5-67,共3页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简称 3DPSDM ,是解决复杂构造和强速变化条件下地质体成像问题的有效工具 ,走时计算是其配套技术。波前快速推进算法是一种非常快速、准确稳定的计算走时的方法 ,不仅计算速度极快 (大约比有限差分法快 4~ 5倍 ) ,而...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简称 3DPSDM ,是解决复杂构造和强速变化条件下地质体成像问题的有效工具 ,走时计算是其配套技术。波前快速推进算法是一种非常快速、准确稳定的计算走时的方法 ,不仅计算速度极快 (大约比有限差分法快 4~ 5倍 ) ,而且对任何复杂速度场都具有无条件稳定性。该算法可用于三维克希霍夫叠前偏移、三维克希霍夫叠后偏移、三维速度分析和三维克希霍夫正演模型计算等。根据此算法 ,在SGI并行机上研制了并行计算软件 ,并对其进行了基准点测试。同时 ,还给出了S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走时 波前快速推进法 并行计算 有限差分 稳定性 速度场 SGI并行机 地质体成像
下载PDF
三维反射纵波旅行时检测裂隙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洋 魏修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07-613,共7页
本文从垂直走向裂隙地面纵波反射旅行时的方位差别出发,推导出了利用多条任意方位测线计算裂隙走向的方法,并证明了一般情况下裂隙介质都有2ε-δ>0,从而确定反演出的裂隙走向值是唯一的。裂隙介质模型的两组正交测线和四条互不正... 本文从垂直走向裂隙地面纵波反射旅行时的方位差别出发,推导出了利用多条任意方位测线计算裂隙走向的方法,并证明了一般情况下裂隙介质都有2ε-δ>0,从而确定反演出的裂隙走向值是唯一的。裂隙介质模型的两组正交测线和四条互不正文测线反射纵波旅行时的反演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反射纵波 海相碳酸盐 油气勘探 裂隙油气藏
下载PDF
利用均值寻查法精确测定福建及周边地震震源位置
15
作者 林仙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7-203,共7页
本文利用近震、地方震的各种震相的走时方程,经过变换,取得相应的二次型目标函数。对目标函数用一维寻查法、均值寻查法求出其零值点的自变量,即求得各个方程的解;再用均值寻查法求得各个方程的共解,即得震源位置。随机地处理了自2000~... 本文利用近震、地方震的各种震相的走时方程,经过变换,取得相应的二次型目标函数。对目标函数用一维寻查法、均值寻查法求出其零值点的自变量,即求得各个方程的解;再用均值寻查法求得各个方程的共解,即得震源位置。随机地处理了自2000~2003年6月福建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本省及周边地区的205个地震,定位结果显示走时残差的平均值为0.25s。在可供比较的前提下,将159个地震数据的奇异值分解法的结果与本文的结果进行对比,前者的平均走时残差为0.72s,后者为0.25s,且后者的每一个地震的走时残差都比前者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一维寻查法 均值寻查法 走时残差
下载PDF
计算三维旅行时的并行处理技术
16
作者 李伟 顾乃杰 吴清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99-100,105,共3页
文章介绍了应用波前快速推进算法计算三维旅行时的方法和并行实现技术,波前快速推进算法给出了一种快速、准确而稳定的计算旅行时的方法,通过求解三维eikonal方程来达到计算旅行时的目的。并在SGI并行机研制了并行计算软件,给出了SEG/E... 文章介绍了应用波前快速推进算法计算三维旅行时的方法和并行实现技术,波前快速推进算法给出了一种快速、准确而稳定的计算旅行时的方法,通过求解三维eikonal方程来达到计算旅行时的目的。并在SGI并行机研制了并行计算软件,给出了SEG/EAGE模型的计算实例。该项技术在大庆油田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旅行 并行算法 波前快速推进法 并行计算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油田
下载PDF
运用改进的地震定位交切法重定位2001—2010年云南地震
17
作者 周建超 赵爱华 何正勤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6期30-33,共4页
传统地震定位方法利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但基于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必然导致定位误差。为此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发展适用于三维复杂地壳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交切法。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以离散方式准确计算三维复杂地壳... 传统地震定位方法利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但基于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必然导致定位误差。为此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发展适用于三维复杂地壳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交切法。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以离散方式准确计算三维复杂地壳速度模型中的震源轨迹,将震源定位于震源轨迹交汇的密集点。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重定位,得到较高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切法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 到时残差 震源轨迹 最小走时树算法
下载PDF
《五号屠场》的环境描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小云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75-78,共4页
着重论述了《五号屠场》一书的环境描写 ,特别是该书作者独特的时间观和在四维空间的动态环境。其奔放自由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作品中小人物受困于充满敌意的环境时的孤独无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时间旅行和... 着重论述了《五号屠场》一书的环境描写 ,特别是该书作者独特的时间观和在四维空间的动态环境。其奔放自由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作品中小人物受困于充满敌意的环境时的孤独无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时间旅行和象征主义等手法 ,旨在揭示凶险的外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并警示人们只有反对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五号屠场》 动态环境 四维空间 时间旅行 文学评论 小说 环境描写 冯内古特 人物性格 象征主义 艺术手法
下载PDF
海南地区一维速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轶 张华美 +3 位作者 李冬雅 洪流 潘朱耀 陈祥开 《华南地震》 2018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为了使最终确立的海南地区地壳一维速度最优模型符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的焦点放在海南地区一维速度模型上,应用拟合、折合走时、滑动窗拟合及区间稳定性等方法对地震震相进行提取和分析,并根据近年来地震编目报告中的数据,采用Hyp... 为了使最终确立的海南地区地壳一维速度最优模型符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的焦点放在海南地区一维速度模型上,应用拟合、折合走时、滑动窗拟合及区间稳定性等方法对地震震相进行提取和分析,并根据近年来地震编目报告中的数据,采用Hyposat定位法,在初始模型基础上修正,佐证了最优模型的适应性和准确性,获得了更适合于海南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为最优模型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速度模型 折合走时 Hyposat定位法
下载PDF
大地电磁与地震反射波走时数据二维联合反演
20
作者 陈霜 谭捍东 高敬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7-605,共9页
由于地球物理反演存在固有的多解性问题,如何减小多解性,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当今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减小大地电磁与地震反射波走时资料反演的多解性,在Gallardo和Meju研究的交叉梯度理论的基础上,实... 由于地球物理反演存在固有的多解性问题,如何减小多解性,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当今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减小大地电磁与地震反射波走时资料反演的多解性,在Gallardo和Meju研究的交叉梯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大地电磁与地震反射波走时数据的二维联合反演算法;设计理论地电模型和速度模型进行合成数据的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试算,并验证大地电磁和地震反射波走时数据二维联合反演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交叉梯度方法耦合大地电磁电阻率参数和地震波速度参数能使联合反演过程中的这两个模型在更新的时候相互约束,联合反演结果比单一反演结果更接近真实模型,从而使反演结果更可靠,减少了反演解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法 地震反射走时 交叉梯度 二维联合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