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D·H·劳伦斯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的冲突 |
杜隽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0
|
|
2
|
物我交流的载体──D·H·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之三 |
李汝成
路玉坤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8 |
1
|
|
3
|
独特的D·H·劳伦斯 |
张端芝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 |
6
|
|
4
|
自然主义在D·H·劳伦斯小说中的流变 |
杜隽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5
|
20世纪80年代前D·H·劳伦斯在中国的传播综论 |
廖杰锋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
|
|
6
|
多元合一的作家评价观与外国文学史教学——以D·H·劳伦斯为例 |
朱艳阳
向连兵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7
|
和谐共生中的生命意义分析——D·H·劳伦斯对敬畏生命的思索 |
张秀芝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8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D·H·劳伦斯 |
万明科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2 |
2
|
|
9
|
寻求灵与肉的和谐统一——D·H·劳伦斯作品《虹》评析 |
赵辉辉
|
《学海》
|
2002 |
0 |
|
10
|
论中国大陆读者对D·H·劳伦斯形象的解读 |
廖杰锋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1
|
血性哲学:试论D·H·劳伦斯的文艺观 |
邵玉丽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0 |
0 |
|
12
|
追寻诗中的自我与心灵的轨迹——评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 |
廖素云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3
|
孤独中孕育出来的毁灭性图示——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解读 |
程小林
|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 |
0 |
|
14
|
哲学化的血性意识——评D·H·劳伦斯的文艺思想 |
朱谷强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0 |
|
15
|
D·H·劳伦斯和舍伍德·安德森爱情观对比研究 |
李璐娜
陆宏
|
《神州》
|
2014 |
0 |
|
16
|
拯救人类的“希望”──D·H·劳伦斯“双重性”理论简述 |
万莉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4
|
|
17
|
论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 |
张英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8
|
毁灭与创造——试析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的艺术主题 |
李思虹
|
《红河学院学报》
|
1997 |
2
|
|
19
|
D·H·劳伦斯的内在矛盾 |
郭英剑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20
|
心灵运动的轨迹——D·H·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之一 |
李汝成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