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 被引量:23
1
作者 倪中福 张义荣 +2 位作者 梁荣奇 刘广田 孙其信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2-548,共7页
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选用 2 3个D染色体组特异性引物对来自CIMMYT的 2 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2 6份材料在D染色体组上存在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 (92个 ) ,平均每个基因座为 4个。... 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选用 2 3个D染色体组特异性引物对来自CIMMYT的 2 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2 6份材料在D染色体组上存在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 (92个 ) ,平均每个基因座为 4个。遗传距离计算结果也显示 ,2 6份材料D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平均遗传距离高达 0 .4 95 5。因此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可以作为拓宽普通小麦遗传基础的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研究还发现 ,由同一个粗山羊草基因型与不同硬粒小麦杂交合成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如合成种 17和 18)在所用检测的 2 3个基因座中有 3个存在差异 ,说明小麦在多倍化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 人工合成 六倍体小麦 d染色体组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异源多倍体
下载PDF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倪中福 张义荣 +2 位作者 梁荣奇 刘广田 孙其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物为 2 .9个。分析发现 ,冬小麦群体内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 (6 0个 )及平均遗传距离 (0 .4 5 0 4 )明显高于春小麦 (48个和 0 .344 9) ,说明冬小麦较春小麦群体内存在更大的遗传差异 ,但总体来看 ,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较小 ,遗传基础狭窄 ,其中以 1D染色体最为突出 ,平均每个引物仅扩增出 2个等位基因。本文对拓宽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遗传基础的策略及方法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染色体组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技术研究棉属A、D染色体组的进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旺珍 王凯 张天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棉属A、D染色体组二倍体及四倍体代表棉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的10个二倍体代表棉种间遗传多态性丰富 ,分子聚类结果与Fryxell棉属分类结果相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出属于D染色体组的拟似棉与其他D染...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棉属A、D染色体组二倍体及四倍体代表棉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的10个二倍体代表棉种间遗传多态性丰富 ,分子聚类结果与Fryxell棉属分类结果相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出属于D染色体组的拟似棉与其他D染色体组棉种的相似系数最低 ,A、D染色体组间相似系数很高。该结果支持拟似棉是D染色体组最原始棉种 ,棉属不同染色体组是共同起源、单元进化的理论。利用栽培的异源四倍体棉种不太适于研究棉属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技术 棉属 A染色体 d染色体组 分子标记 进化
下载PDF
棉属D染色体组的核型变异和进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坤波 李懋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0-207,共8页
本文报道了棉属 D 染色体组11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采用了核型对称系数、异质系数和重合率等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核型同质程度,可将11个种分为6个亚组,即1—D_1、D_8和 D_6;2—D_(3-k)、D_(3-d);3—D_(2-1)、D_(2-2);4—... 本文报道了棉属 D 染色体组11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采用了核型对称系数、异质系数和重合率等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核型同质程度,可将11个种分为6个亚组,即1—D_1、D_8和 D_6;2—D_(3-k)、D_(3-d);3—D_(2-1)、D_(2-2);4—D_4和 D_7;5—D_5;6—D_9。其中,D_6是 D 组的最原始种。根据核型比较分析,结合地理分布、种间杂交、DNA 含量和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 D_6和 D_(3-d)分别为海岛棉和陆地棉 D 组染色体的供体种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d染色体组 核型 供体种
下载PDF
云南铁壳麦D染色体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金华 于亚雄 +3 位作者 王志伟 程加省 许荣娇 沈为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5-371,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铁壳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利用分布于D染色体上的29对SSR引物对31份云南铁壳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2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共扩增出60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扩增出1~4个,平均2.1个。等位变异较人工合成麦及二倍体材...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铁壳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利用分布于D染色体上的29对SSR引物对31份云南铁壳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2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共扩增出60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扩增出1~4个,平均2.1个。等位变异较人工合成麦及二倍体材料(平均2.4个)和育成品种(平均2.2个)低,但较地方品种(平均1.9个)丰富;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幅为0~0.639,平均为0.217;等位变异2D>5D>1D=3D>7D>4D=6D;云南铁壳麦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49,变幅在0.231~1,与人工合成麦及二倍体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与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近。根据遗传相似系数云南铁壳麦可划分为11大类群,类群与变种和来源地都不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铁壳麦 d染色体组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上psy基因位点的分子证据
6
作者 蔡华 马传喜 +1 位作者 司红起 乔玉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为检测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是否存在psy基因,以扩增普通小麦(2X=AABBDD=42)psy基因的相同引物psy02和psy06在节节麦(2X=DD=14)中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引物psy02在节节麦基因组DNA中的扩增产物长206 bp,与普通小麦中扩增的196 bp序列同... 为检测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是否存在psy基因,以扩增普通小麦(2X=AABBDD=42)psy基因的相同引物psy02和psy06在节节麦(2X=DD=14)中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引物psy02在节节麦基因组DNA中的扩增产物长206 bp,与普通小麦中扩增的196 bp序列同源率为93.0%,对应的第2外显子区域内仅有1 SNP;引物psy06在节节麦基因组DNA中的PCR产物长305 bp,与普通小麦中扩增的302 bp序列同源率达95.77%,对应的第6外显子区域内无SNP,说明在小麦D染色体组中存在psy基因,且psy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在D染色体组的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节节麦 d染色体组 黄色素 psy基因
下载PDF
小麦D染色体组祖先节节麦的白叶和坚韧的花序轴性状的基因遗传作图
7
作者 邱敦莲(摘译) 《作物育种信息》 2006年第4期14-14,共1页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二倍体D染色体组供体,是培育小麦新品种的有用基因的良好来源。Cox等(1990)将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将节节麦基因导入小麦染色体组。利用节节麦中的微卫星探针对节节麦白叶和坚韧的花序轴基因进行作图。白叶表现型被...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二倍体D染色体组供体,是培育小麦新品种的有用基因的良好来源。Cox等(1990)将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将节节麦基因导入小麦染色体组。利用节节麦中的微卫星探针对节节麦白叶和坚韧的花序轴基因进行作图。白叶表现型被位于染色体2D6上的抑制因子W2^I所抑制。基因W2^I位于2DS的远端,与着丝粒无连锁。这说明W2^I位点离着丝点的距离在六倍体小麦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保留下来,就象抑制基因位于节节麦和面包小麦上的同一位置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染色体组 基因导入 普通小麦 遗传作图 节节麦 花序轴 祖先 小麦新品种 微卫星探针 六倍体小麦
下载PDF
春小麦D染色体组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8
作者 向平 Gilbert,J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2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春小麦 赤霉病 抗性 d染色体组
下载PDF
A、D组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荣铣 戴新宾 +2 位作者 许晓明 陆巍 蒋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83-689,共7页
系统研究了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中国春A、D组端二体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4A的双臂对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叶肉导度均具显著的正效应,1A的短臂和6D的双臂对光合速率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也具正效... 系统研究了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中国春A、D组端二体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4A的双臂对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叶肉导度均具显著的正效应,1A的短臂和6D的双臂对光合速率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也具正效应,但4D的长臂对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RuBPCase活性具负效应。2A的短臂、5A的长臂、6D的长臂和7D的长臂对RuBPCase活性及含量具正效应。因此认为4A、4D等染色体对小麦的光合功能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光合作用 A染色体 d染色体组
下载PDF
利用乙醇脱氢酶基因证据揭示稻属CCDD异源四倍体中染色体组的起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永婷 包颖 曲志才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对稻属异源四倍体中染色体组C和D以及稻属现存的所有二倍体染色体组A、B、C、E、F的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以G染色体组序列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运算软件中的简约性方法对所测定的序列进行了系统... 对稻属异源四倍体中染色体组C和D以及稻属现存的所有二倍体染色体组A、B、C、E、F的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以G染色体组序列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运算软件中的简约性方法对所测定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3个CCDD四倍体是同一次杂交事件的产物;(2)四倍体中的C染色体组和亚洲二倍体中的C染色体组表现出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3)D染色体组和E染色体组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 异源四倍体 C和d染色体组 乙醇脱氢酶基因 起源
下载PDF
D、G组染色体随体多态性的临床生殖异常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竞茜 马燕琳 +4 位作者 黎明红 麦扬青 龙平 云天英 孙超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8期44-45,共2页
目的讨论D、G组染色体随体多态性对生殖异常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临床效应。方法在我中心行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的生殖异常夫妇4001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检出D、G组染色体随体变异71例,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89%(71/800... 目的讨论D、G组染色体随体多态性对生殖异常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临床效应。方法在我中心行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的生殖异常夫妇4001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检出D、G组染色体随体变异71例,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89%(71/8002),其中13p+6例,占0.07%(6/8002),14p+11例,占0.14%(11/8002),15p+21例,占0.26%(21/8002),21p+21例,占0.26%(21/8002),22p+12例,占0.15%(12/8002)。结论 D、G组染色体多态性与不孕不育、反复自然流产、少弱精子症、生育智低儿、畸形儿等临床生殖异常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染色体 随体多态性 生殖异常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Puroindoline基因多副本对籽粒粉质度的影响
12
作者 向平 《作物育种信息》 2005年第4期20-20,共1页
小麦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稳定粮食。小麦的最终利用品质主要决定于籽粒硬度或结构。Puroindoline基因.Piha和Pirib是与籽粒粉质度相关的15-kDa friabilin蛋白质的主要组成。Piha和Pirib基因在二倍体小麦物种中表达,而在四倍体小麦中沉... 小麦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稳定粮食。小麦的最终利用品质主要决定于籽粒硬度或结构。Puroindoline基因.Piha和Pirib是与籽粒粉质度相关的15-kDa friabilin蛋白质的主要组成。Piha和Pirib基因在二倍体小麦物种中表达,而在四倍体小麦中沉默。六倍体或面包小麦中的活性Puroindoline来源于D染色体组二倍体供体Aegilops tauschii C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基因 粉质 多副本 AEGILOPS 二倍体小麦 四倍体小麦 d染色体组 籽粒硬度 利用品质 面包小麦 蛋白质 b基因 六倍体 供体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3 位作者 武军 傅杰 陈良超 孙志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2,共5页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滨麦 硬粒小麦 遗传学研究 细胞 普通小麦 杂交结实率 自交结实率 染色体构型 d染色体组 研究结果 杂种F1 平均 孢子带 末期 母本 父本 反交
下载PDF
几种不同的小黑麦
14
作者 S.江巴 郭威 《世界农业》 1980年第5期54-55,共2页
世界上第一个小黑麦杂交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育成的。有几十年之久这个新物种对于遗传学家和育种家一直是个谜。1935年瑞典遗传学家蒙清(Muntzing)等人查明了这种作物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56个,等于小麦染色体和黑麦染色体数之和。... 世界上第一个小黑麦杂交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育成的。有几十年之久这个新物种对于遗传学家和育种家一直是个谜。1935年瑞典遗传学家蒙清(Muntzing)等人查明了这种作物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56个,等于小麦染色体和黑麦染色体数之和。实际上它就是由42个小麦染色体和14个黑麦染色体组成的。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又培育出了含有28个小麦染色体和14个黑麦染色体的不同的小黑麦。其中含有42个染色体的称为六倍体小黑麦,有56个染色体的品种称为八倍体小黑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八倍体 六倍体 黑麦染色体 B染色体 小麦染色体 四倍体小麦 d染色体组 二次杂交 小黑麦品种
下载PDF
46,XY,t(3;15)(p13;p12)伴原发性不育一例
15
作者 黄丹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9-219,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不育 细胞遗传学检查 平衡易位 不育症 男性 异常核型 d染色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