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脓毒症预后不良患者血清I-FABP、DAO、D-Lac水平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孟蕾 宋维鹏 +6 位作者 刘秀娟 赵丽坤 王萌 邱方 檀森 国强华 左志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2期265-268,272,共5页
目的 探讨脓毒症预后不良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水平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54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 目的 探讨脓毒症预后不良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水平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54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273例)和预后不良组(181例),统计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现状及其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454例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共18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9.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年龄、平均动脉压(M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B)、I-FABP、DAO、D-Lac、D-二聚体(D-d)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MAP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SOFA评分较高、外周血NEU、血清CRP、PCT、BUN、Scr、DAO、D-Lac、D-d、I-FABP水平较高、PT、APTT较长均为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同时其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MAP、APACHEⅡ、SOFA评分、外周血NEU、血清CRP、PCT、BUN、Scr、DAO、D-Lac、D-d、I-FABP水平、PT、AP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预后不良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下载PDF
田七口服液对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樊红革 彭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11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田七口服液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田七口服液10 mL,3次/d;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 目的:探讨田七口服液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田七口服液10 mL,3次/d;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两组均经药物加常规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FABP、DLAC、Fg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0%,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FABP、D-LAC及F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血清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清I-FABP、D-LA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P>0.05)。结论:田七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肠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七口服液 缺血性肠炎 I-FABP d-lac FG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杨火保 刘进生 郑彩罚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8期2331-2333,共3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脓毒症休克的45例患者纳...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脓毒症休克的45例患者纳入休克组,未合并脓毒症休克的38例患者纳入无休克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I-FABP、D-Lac和Hs-CRP水平。将脓毒症患者按照感染部位分为腹腔感染组(n=57)和非腹腔感染组(n=26),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结果脓毒症无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的I-FABP、D-Lac、hs-CRP水平分别为(28.64±5.36)ng/mL、(15.83±7.36)mg/L、(52.41±9.47)mg/L与(37.94±5.91)ng/mL、(28.41±8.86)mg/L、(66.53±14.3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15±2.39)ng/mL、(9.26±3.18)mg/L、(8.36±2.11)mg/L,且无休克组患者的I-FABP、D-Lac、hs-CRP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FABP、hs-CRP水平分别为(35.93±5.92)ng/mL、(65.14±15.27)mg/L,明显高于非腹腔感染组的(24.72±7.25)ng/mL、(49.72±8.2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感染组患者的血清D-Lac水平为(25.43±11.62)mg/L,与非腹腔感染组的(30.67±13.81)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合并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升高更加明显,可以作为反应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而血清I-FABP、hs-CRP水平在脓毒症腹腔感染患者中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高敏C反应蛋白 肠道损伤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应激状态下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
4
作者 陈巍巍 刘芷含 +3 位作者 张侠 黄文娟 谢志远 孙慧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2期99-100,共2页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肠道屏障功能随病程进展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67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静脉血(12 h内、24 h、72 h、1周、3个月)...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肠道屏障功能随病程进展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67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静脉血(12 h内、24 h、72 h、1周、3个月)。同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均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且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在发病24h后较发病初期(12 h内)D-LAC、DAO水平逐渐升高,72 h达到高峰,随后1周血清D-LAC及DAO持续高水平(P〈0.05);(2)在发病12 h内、24 h、72 h、1周、3个月5个时间段内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两组间的D-LAC、DA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激状态下均会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且两者在相同发病时间段内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肠黏膜屏障 DAO d-lac
下载PDF
动态监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对重度胃肠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失败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陈亚欧 钱春霞 +1 位作者 朱金伟 陆件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9期753-759,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与D-乳酸(D-LAC)对重度胃肠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①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不同监护室重度胃肠损伤患者76例,年龄27~90岁。②入院立即采...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与D-乳酸(D-LAC)对重度胃肠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①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不同监护室重度胃肠损伤患者76例,年龄27~90岁。②入院立即采静脉血作为基础对照(D1),24 h后再采血一次,记为D2。③24~48 h予以早期EN,观察7 d,EN未终止作为早期EN成功组;7 d内因持续性喂养不耐受或全身情况恶化而停止EN为早期EN失败组。④治疗过程不作干预,肠内喂养按照指南推荐意见实施;本研究所有患者入院第一个24 h内均未接受EN。⑤通过ELISA测定血清样本I-FABP和D-LAC。⑥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不同时间I-FABP和D-LAC,并定义患者入院第一个24 h内I-FABP、D-LAC的差值(ΔI-FABP、ΔD-LAC):ΔI-FABP=D2 I-FABP-D1 I-FABP;ΔD-LAC=D2 D-LAC-D1 D-LAC;探讨不同时间I-FABP、D-LAC、ΔI-FABP及ΔD-LAC对早期EN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①早期EN成功组和失败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及入院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2 I-FABP(AUC 0.783,95%CI 0.677~0.888,P=0.000)及ΔI-FABP(AUC 0.801,95%CI 0.701~0.902,P=0.000)对早期EN失败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作用,最佳预测值分别为D2 I-FABP 2838.8 pg/mL(敏感度83.3%,特异度72.5%),ΔI-FABP 175.0 pg/mL(敏感度80.6%,特异度75.0%)。③D2 D-LAC(AUC 0.776,95%CI 0.672~0.879,P=0.000)及ΔD-LAC(AUC 0.773,95%CI 0.664~0.881,P=0.000)对早期EN失败均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最佳预测值分别为D2 D-LAC 0.4015 mmol/L(敏感度75%,特异度70%),ΔD-LAC 0.1835 mmol/L(敏感度69.4%,特异度82%)。④年龄(AUC 0.656,95%CI 0.532~0.779,P=0.020)及APACHEⅡ评分(AUC 0.655,95%CI 0.532~0.778,P=0.020)对早期EN失败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预测能力要明显低于D2 I-FABP、ΔI-FABP、D2 D-LAC及ΔD-LAC。⑤仅D2 D-LAC对28 d死亡有较低的预测作用(AUC 0.690,95%CI 0.562~0.818,P=0.006)。结论动态监测I-FABP和D-LAC对重度胃肠损伤患者早期EN失败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D-乳酸(d-lac) 重度胃肠损伤
下载PDF
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脑动脉硬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展 禹晶 +1 位作者 张秉全 王燕颖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年第11期126-127,共2页
脑动脉硬化至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来说是一个持续强刺激,可以引起全身应激的播散效应,引发远隔脏器的病理生理甚至病理解剖的改变,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靶器官之一,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 肠黏膜 d-lac DAO LPS
下载PDF
25-羟维生素D和乳酸脱氢酶检测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新生儿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乔木 韩雁雁 姚文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4-47,65,共5页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乳酸脱氢酶(LDH)在新生儿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败血症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4例GBS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败血症分为GBS感染组103例和败血症组101例,另选取同期...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乳酸脱氢酶(LDH)在新生儿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败血症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4例GBS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败血症分为GBS感染组103例和败血症组10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10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25-(OH)D、LDH水平并分析二者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LDH对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的预测价值;分析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GBS感染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LD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低于GBS感染组,LDH水平高于GBS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患儿血清25-(OH)D、LDH水平呈负相关(P<0.05);25-(OH)D、LDH联合预估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25-(OH)D、LDH单独预估(P<0.05)。血清25-(OH)D、LDH是影响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患儿血清25-(OH)D水平异常降低,LDH水平异常升高,检测二者水平对早期预估、防治新生儿GBS感染败血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B族溶血性链球菌 败血症 25-羟维生素D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乳酸对急诊科疑似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心笛 寿松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D-二聚体(D-Dimer, D-D)、乳酸(Lactic Acid, La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变化,探讨D-D、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209例临床诊断疑似脓毒...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D-二聚体(D-Dimer, D-D)、乳酸(Lactic Acid, La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变化,探讨D-D、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209例临床诊断疑似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epsis-3诊断标准分为感染性休克组(76例)、脓毒症组(75例)和单纯感染组(58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CRP、D-D、Lac的表达和临床转归,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价D-D和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①单纯感染组、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的患者住院病死率分别为0.00%、37.30%、8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比较,感染性休克组D-D、CRP和Lac明显升高(P<0.05),脓毒症组Lac明显升高(P<0.05);感染性休克组D-D和Lac水平高于脓毒症组(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和Lac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③以D-D和Lac拟合生成联合预测因子曲线下面积(AUC=0.892)大于D-D单独检测(AUC=0.798,Z=3.287,P<0.05);单独检测D-D与Lac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9,P>0.05)。结论 CRP、D-D和Lac的变化程度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D和Lac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D-D和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C反应蛋白(CRP) D-二聚体(D—D) 乳酸(Lac)
下载PDF
痛泻宁颗粒联合奥替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韶轩 付雅楠 +1 位作者 李姣 孙小媚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探讨痛泻宁颗粒联合奥替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收治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奥替溴铵片,1片/... 目的探讨痛泻宁颗粒联合奥替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收治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奥替溴铵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痛泻宁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腹泻症状、血清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排便频率评分、大便性状评分均比治疗前小(P<0.05);治疗组患者排便频率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比对照组小(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16(CCL-16)、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血清CCL-16、IL-17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血清DAO、D-LA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经痛泻宁颗粒联合奥替溴铵片治疗,疗效和症状改善效率明显提高,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宁颗粒 奥替溴铵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消失时间 排便频率评分 大便性状评分 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16 白细胞介素-17A 白细胞介素-12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原文传递
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肠黏膜屏障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福平 王惠凌 +2 位作者 王德超 邸卫英 苏立凯 《临床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选取发病24 h内住院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4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脑出血组分别于住院后24 h内、3 d、7 d、14 d抽取血清,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的动态变化进...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选取发病24 h内住院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4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脑出血组分别于住院后24 h内、3 d、7 d、14 d抽取血清,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的动态变化进行肠黏膜屏障变化的研究。结果脑出血组DAO、D-LAC在发病24 h内迅速升高,并达高峰,持续约2周后呈下降趋势,脑出血组各时间段DAO、D-LAC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血清中DAO、D-LAC均增高,提示发病后可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出血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肠黏膜屏障
原文传递
电针刺激“天枢”-“足三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针黎 魏来 +3 位作者 谭思由 李蓓 杨浩 孔高茵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究电针预刺激天枢和足三里穴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和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枢-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行剖腹、第一肝门暴露30 min后... 目的:探究电针预刺激天枢和足三里穴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和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枢-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行剖腹、第一肝门暴露30 min后缝合,不行其他任何手法操作;模型组使用无创动脉夹夹闭第一肝门30 min后,再灌注4 h以构建HIRI模型;天枢-足三里组取两侧"天枢"及"足三里",非经非穴组取两侧"天枢"及"足三里"外侧旁开5 mm的非经非穴区,此二组在相应区域给予电针刺激30 min后构建HIRI模型。干预结束后,无菌操作下取腹主动脉血、回肠标本以及远端回肠肠内容物,采用倍数稀释法稀释肠内容物,并采用平板涂布法将合适稀释度下的肠内容物分别涂布至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以Chiu’s法评价HE染色后光镜下肠粘膜损伤程度,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观察并计数各组大鼠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菌落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肠粘膜损伤评分以及血清ALT、AST、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天枢-足三里组大鼠肠粘膜损伤评分以及血清ALT、AST、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大鼠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菌落数比较: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天枢-足三里组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数: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天枢-足三里组较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球菌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预刺激天枢及足三里穴可以改善HIRI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减轻内毒素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菌群 内毒素 D-乳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