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
9
1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
量
云
水路径
云
光学厚度
冰
云
水
云
ISCCP
d2云资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
37
2
作者
陈勇航
陈艳
+3 位作者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1-748,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ISCCP
d
2
系列
云
资料
光学厚度
云
水路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
9
1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机构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成都市气象局
出处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YJ0621)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2019Z01602)
+1 种基金
成都市科技项目(2018-ZM01-00038-SN)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基金项目(SCQXKJQN2019025)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关键词
云
量
云
水路径
云
光学厚度
冰
云
水
云
ISCCP
d2云资料
Keywords
clou
d
amount
clou
d
water path
clou
d
optical
d
epth
ice-phase clou
d
liqui
d
-phase clou
d
ISCCP
d
2
clou
d
d
ata
分类号
P426.5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
37
2
作者
陈勇航
陈艳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1-74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3017)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004BA901A16)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ISCCP
d
2
系列
云
资料
光学厚度
云
水路径
Keywords
Northwesten China
ISCCP
d
2
clou
d
d
ata
Clou
d
optical thickness
Clou
d
water path
分类号
P426.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陈勇航
陈艳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