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Walden
1
作者 袁鸿燕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2期177-179,183,共4页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detailed and in- depth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Thoreau loves and returns to nature. His viewing"man 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e...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detailed and in- depth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Thoreau loves and returns to nature. His viewing"man 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echoes Daoism's"identification of the self with nature"; Thoreau's stressing a simple life style is identified with Daoist's returning to simplicity; water is frequently cited in Walden as an image, which strikingly resembles some chapters of Tao Te Ching. Thoreau repeatedly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in quietude, which is also expressed in Tao Te Ching. These are but a few examples to show strik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thoughts reflected in Walden and those preached by Daoism. The book Walden is a manifest demonstration of Daoism. This writing intends to take a minute and comparative look at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Wal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EAU WALDEN LAOZI daoism Tao Te Ching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2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学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3
作者 宋伟 王庆全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现代化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赋予”的辩证关系,因而,脱离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无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现代化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赋予”的辩证关系,因而,脱离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无法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难以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现代性转换”。从文化哲学视域看,“创新自觉”需要“文化自觉”和“哲学自觉”,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与中国生命哲学智慧的会通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高度契合的哲学基础与阐释视域。从现代性理论视域看,在20世纪现代性反思中,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成为补救西方现代性缺欠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为现代视域,重新阐释儒道美学的精神实质、生存智慧与审美境界,才可能赋予传统以现代意义,真正实现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艺术精神 儒道互补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庄》《韩》寓言艺术的道家源头
4
作者 张耀 方勇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7,共12页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数量远超其他先秦典籍,庄、韩皆热衷使用寓言,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皆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一方面,使用寓言故事的习惯体现了以话语接受者为中心的交流理念,庄子、韩非在言说时都倾向于虚己而因顺于...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数量远超其他先秦典籍,庄、韩皆热衷使用寓言,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皆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一方面,使用寓言故事的习惯体现了以话语接受者为中心的交流理念,庄子、韩非在言说时都倾向于虚己而因顺于对方,这种道家处世原则正匹配寓言这种交流手段。另一方面,寓言故事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道理,庄子、韩非所欲表达的“道”都是变动不居、难以用概念界定之观点,这种具有道家色彩的“道”有待于寓言化的说理方式来表现。而庄子以德解道与韩非以理解道的路径差异,也促成了两人寓言的风格差异。以寓言说理的现象在汉代不复战国时盛况,这亦与此时儒家经书升格、道家逐渐边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韩非子》 寓言 道家
下载PDF
吕本中《春秋》思想研究
5
作者 赵洪彪 陈良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2,63,共7页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道学向理学的进一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春秋》 道学
下载PDF
汉晋“仙”观念之流变考
6
作者 龙泽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魏晋 方仙道 道教 葛洪
下载PDF
全真道与元明清社会的文化消费
7
作者 宋学立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伴随着全真道的传承发展,全真话题广泛见诸于元明清时期的史志、戏剧、仙传、小说等作品,成为教俗两界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本。在上述多种文化载体中,全真道的形象开始发生嬗变:全真道士的身份发生了由凡而仙的变化,在“正本清源”的旗号... 伴随着全真道的传承发展,全真话题广泛见诸于元明清时期的史志、戏剧、仙传、小说等作品,成为教俗两界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本。在上述多种文化载体中,全真道的形象开始发生嬗变:全真道士的身份发生了由凡而仙的变化,在“正本清源”的旗号下演义、歪曲全真教史的情况不绝于书。这既是元明清文化消费接纳全真道的过程,亦是全真道深度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民间化是全真道与三朝文化消费互动的一大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文化消费 全真形象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一”的图像与天下秩序: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中心
8
作者 李秋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道家文本中的“一”往往被视为与“道”相同或者谓述“道”的概念,但在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代表的秦汉黄老学中,“一”有其独立的意涵与作用,而这又与对“天下秩序”的理解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将道家的宇宙论... 道家文本中的“一”往往被视为与“道”相同或者谓述“道”的概念,但在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代表的秦汉黄老学中,“一”有其独立的意涵与作用,而这又与对“天下秩序”的理解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将道家的宇宙论和阴阳术数思想结合,构建起一个以“一”为起点,以“数”为间架的宇宙体系。在这一宇宙体系中,万物相互关联、贯通、互为一体。在政治语境中,通过修身使自我转化为“一”被视为最高级的政治智慧。因为成为“一”的统治者能与事物一体相连、志意相通,并提供事物以自发实现完满与和谐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淮南子》 黄老 天下秩序
下载PDF
《度人经》异文考辨
9
作者 刘琪 《现代语文》 2024年第3期19-26,共8页
《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供养—供奉”... 《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供养—供奉”等18条重要异文进行考辨,勘定异文是非,辨析异文字际关系和意义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度人经》在校勘整理与释读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道经语言研究和道教文献整理提供可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人经》 异文 校勘性异文 用字性异文 修辞性异文 道教
下载PDF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
10
作者 Ellen Y.Zhang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2,共10页
《黄帝阴符经》或《阴符经》是道教传统中一部极为主要的文本。虽然文本作者不详,而且篇幅短小、语义晦涩,但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当作奇书,引发多种注释与解读:内丹修炼抑或兵家谋略。本文以(唐)李荃注释本为主,阐述《阴符经》有关阴阳、... 《黄帝阴符经》或《阴符经》是道教传统中一部极为主要的文本。虽然文本作者不详,而且篇幅短小、语义晦涩,但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当作奇书,引发多种注释与解读:内丹修炼抑或兵家谋略。本文以(唐)李荃注释本为主,阐述《阴符经》有关阴阳、生杀、机时、五贼、三盗等所涵盖的道家/道教的本体-宇宙观,并以此论述就有关暴力与战争议题所展示的道教伦理观。笔者认为,《阴符经》在重玄思辨中,强调道教"治身治国"的理念,其暗含的"义战"思想亦带有一定的黄老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GIOUS daoism Huangdi Yinfujing War Peace
原文传递
The Forerunner of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amanism and Primitive Daoism─Also on “Yellow Turban”and “Yellow God Yuezhang”
11
作者 方诗铭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1期142-152,222,共12页
关键词 and Yellow Turban Yellow God Yuezhang Also on The Forerunner of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amanism and Primitive daoism
原文传递
中国茶文化中的水
12
作者 尹江铖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茶文化
下载PDF
評Demonic Warfare:Daoism,Territorial Networks,and the History of a Ming Novel
13
作者 許蔚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80-289,共10页
宗教文學是一個迷人的領域,道教文學尤其如此。什麽是道教文學?長期以來,學界并没有給出或者得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文學可以選擇任何題材,道教也可以採取任何形式。問題是,以道教爲題材很特别嗎?與一般世俗題材的文學,與諸如佛教、... 宗教文學是一個迷人的領域,道教文學尤其如此。什麽是道教文學?長期以來,學界并没有給出或者得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文學可以選擇任何題材,道教也可以採取任何形式。問題是,以道教爲題材很特别嗎?與一般世俗題材的文學,與諸如佛教、耶教等其他宗教題材的文學有什麽不同?同樣的,以文學爲形式,其目的、功能、作用、影響等很特殊嗎?與修煉、儀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神榜 道教化 Demonic Warfare:daoism Territorial Networks and the History of a Ming Novel
原文传递
The Symbolism of the Body in Daoism
14
作者 CHENG Les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1期54-71,共18页
身体是 Daoist 实践的中心。除了是感情,经验,和行动的搬运人,它也在宗教意思的构造和解释起一个主要作用。在这里是重要的的,是它怎么为也寻求获得是或获得超群的力量的理想的状态的专业人员用作起点和跳板。这篇文章在 Daoism 作... 身体是 Daoist 实践的中心。除了是感情,经验,和行动的搬运人,它也在宗教意思的构造和解释起一个主要作用。在这里是重要的的,是它怎么为也寻求获得是或获得超群的力量的理想的状态的专业人员用作起点和跳板。这篇文章在 Daoism 作为一个符号探索身体的形成,并且分析它的相应含意。我试图在身体的 Daoist 概念上通过 Daoist 文章的近文本的读物和以前的学术工作的批评评论做这。在 Daoism 以内,身体是既不某物理目标,也不是神学的思考的题目的一个精神肉混血儿。它是到不朽的车辆,并且在自己是要发现并且支持的小众神。因此,是一个开、富有的符号在不同层次上产生并且集成意思。身体的标志不仅召集多样的意思,而且它也提供这些意思通过被表示的一根水管。在呈现宗教意思以后,身体来实行它通过 Daoist 实践和耕作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道教 象征 理想状态 学术工作 混合体 宗教 文本
原文传递
Deism and Daoism in Washington Irving's "Rip Van Winkle"
15
作者 Kairui Fa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1期21-36,共16页
关键词 华盛顿 自然 道教 道家思想 哲学思想 英雄 人类
原文传递
The Encounter of Christianity and Daoism in Philippe Couplet's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16
作者 HUANG Mei T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615-624,共10页
书孔子 Sinarum Philosophus1,在 1687 由耶稣会会员 Philippe 两行诗出版了,瞄准了在欧洲散布儒家思维和儒家经典作品。它的出版引起了庞大的轰动并且被路易斯·克西夫法国的国王高度珍视。对中国地理,历史,和宗教的描述,包... 书孔子 Sinarum Philosophus1,在 1687 由耶稣会会员 Philippe 两行诗出版了,瞄准了在欧洲散布儒家思维和儒家经典作品。它的出版引起了庞大的轰动并且被路易斯·克西夫法国的国王高度珍视。对中国地理,历史,和宗教的描述,包括儒家的三个重要拉丁翻译工作(也就是, Ta hio 书册同姓学生中最年长:Scientiae Sinicae [Daxue ] ,书册第二:鱼饵 yum [Zhongyong ] ,并且书册第三:于伦[Lunyu ]) 除了耶稣会会员的一些传教士工作,那时具有为欧洲的大价值。通过这个工作的出版,孔子思想成功地被介绍进欧洲并且当作了欧洲新生的一个东方对应物。这本书为试着在第 17 世纪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成为了基本来源。以便在中国传福音,耶稣会会员作了一个努力在天主教的信仰以内提供儒家思维。作为这策略的部分, Daoism 和佛教被排斥并且当作了假哲学。尽管有这, Philippe 两行诗在他的 Brevis Notitia Sectae 描述了 Daoism:李老挝人的 kiun Philosophi。尽管他 Daoism 的理解离 Matteo Ricci 的不远,然而,两行诗确实作为一个哲学家认出了老挝人的 Zi, Ricci 从来没做的一些东西。这份报纸作为调查在第 17 世纪传给欧洲的 Daoism 的第一幅图象的一个工具集中于对 Dao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 对联 道教 孔子 基督教 儒家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Mysticism and Peace of Mind: Reflections on Tugendhat and Daoism
17
作者 Mario Wenn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4期554-571,共18页
原文传递
人本管理视域下道家的家庭治理观
18
作者 孔令宏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2期71-78,252,共9页
道家高度重视人,提倡以人为本,认为理家与理身、理国遵循同样的道。理家之道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是德。理家之德以和为贵。理家之德有必要运用,但有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必须被超越。超越了德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不即不离,相忘化道。具体地说... 道家高度重视人,提倡以人为本,认为理家与理身、理国遵循同样的道。理家之道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是德。理家之德以和为贵。理家之德有必要运用,但有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必须被超越。超越了德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不即不离,相忘化道。具体地说,在理想的人际关系中,人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独立个体,而非彼此的约束与负担。血缘亲情作为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在道家看来,仁、义、孝、悌等伦理规范是对人性的束缚,唯有超越它们,忘记它们,家庭生活才能让每一个成员发挥本性真情、顺随自然,过上自在的日子,才能达至道的境界。总之,以人为本,以道理家,是道家家庭治理观的精义。管理的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调节。在现代,理家是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道家 管理
下载PDF
意解万古丹经王,开启新道学篇章——兼论如何从比较哲学视角推动道家哲学研究
19
作者 崔波 庞子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7-101,共5页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核心的意丹学,对《周易参同契》进行版本再造和现代哲学诠释,深化了胡孚琛提出的新道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参同契》 新道学 通神之意 意丹 比较哲学
下载PDF
Leveraging Confucian and Daoist Wisdom for Biodiversity Education: A Pathway to Sustainable Decision Making
20
作者 Bodong Chen Zixin Dong Toby Michelena 《教育技术与创新》 2023年第3期19-30,共12页
The vitality of biodiversity,an essential pillar of a thriving biosphere,is currently at ris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ncient philosophies,specifically Confucianism and Daoism,as pathways to mitigate ... The vitality of biodiversity,an essential pillar of a thriving biosphere,is currently at ris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ncient philosophies,specifically Confucianism and Daoism,as pathways to mitigate this issue.We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philosophies and the natural world,and how they can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diversity threat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volution.Recognizing the inevitable progression of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 on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biosphere,we turn to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to establish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decision-making.We advocate for the principle:"Decisions must not result in the artificial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time."This principle is substantiated by reciprocal arguments that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sential analyse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By adhering to this principle,we can ensure a sustainable biosphere conducive to ongoing human evolution.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o address the pressing issue of biodiversity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education CONFUCIANISM daoism evolutionary time sustainable decision-mak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