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代核型与DAPI带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隋娟 马道远 +5 位作者 肖志忠 徐世宏 肖永双 武宁宁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4,共6页
为了深入剖析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结构,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备胚胎染色体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的方法,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及其正... 为了深入剖析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结构,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备胚胎染色体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的方法,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及其正反交子代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和染色质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牙鲆、夏鲆及其正交子代(褐牙鲆♀×夏鲆♂)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t,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三者核型相似。反交子代(夏鲆♀×褐牙鲆♂)为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比亲本及正交子代少了两条染色体。DAPI荧光染色显示,褐牙鲆1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有较明显的次缢痕,夏鲆及正反交子代染色体中未见明显次缢痕。褐牙鲆与正交子代染色体着色较为均一,而夏鲆与反交子代着丝粒区域亮度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 dapi带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