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杨彩红 张轩萍 +1 位作者 吴博威 李青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0-625,共6页
目的观察抗肿瘤化合物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钾预收缩健康成年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离体血管环技术观察DBDCT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的作用,然后使用一氧化氮合... 目的观察抗肿瘤化合物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钾预收缩健康成年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离体血管环技术观察DBDCT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的作用,然后使用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剂L-NAME、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和不同的钾通道阻滞剂预孵后观察DBDCT对血管环张力改变的影响,并观察DBDCT对NE诱发的内钙释放和CaCl2引起的外钙内流的影响。结果 DBDCT对去甲肾上腺素(NE,10-6mol·L-1)或氯化钾(KCl,60 mmol·L-1)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均产生明显的舒张作用,与溶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DBDCT对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胸主动脉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先用L-NAME、Indo、KV通道阻断剂四氨基吡啶(4-AP)、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孵浴后,DBDCT对NE和KCl预收缩的血管张力的改变与无阻断药时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用KCa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Kir通道阻断剂氯化钡(BaCl2)孵浴后,DBDCT的舒张血管作用减弱,与无阻断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BDCT对NE诱发的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引起的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DBDCT可明显降低由NE和KCl诱发的血管环张力的升高,且其作用与内皮生成的NO和PGI2均无关,而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激活KCa和Kir通道,抑制钙内流和肌浆网钙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化合物 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 大鼠 离体胸主动脉环 血管张力 钾通道
下载PDF
大鼠肝微粒体中有机锡抗癌化合物DBDCT的测定与酶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平耀东 张丽锋 李青山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1-574,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有机锡抗癌化合物DBDCT的方法并研究其相应的酶促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测定DBDCT在体外代谢系统中的酶促动力学,用Eadie-Hofstee法分析数据,求算酶促动力学参数Km和Vmax以及肝代谢速率Clin。结果在体外代谢...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有机锡抗癌化合物DBDCT的方法并研究其相应的酶促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测定DBDCT在体外代谢系统中的酶促动力学,用Eadie-Hofstee法分析数据,求算酶促动力学参数Km和Vmax以及肝代谢速率Clin。结果在体外代谢系统中,DBDCT代谢酶促动力学参数Km=159.07μmol·L-1,Vmax=2.813μmol·(min·mg)-1以及肝清除率Clin=Vmax/Km=0.017L·(min·mg)-1。结论此分析方法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且简单准确,可满足DBDCT体外代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ct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鼠肝微粒体 酶促动力学
原文传递
DBDCT致HL02细胞毒性的初步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晓燕 唐莉 +1 位作者 李云兰 李青山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59,264,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有机锡化合物DBDCT对肝细胞HL02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DBDCT对HL02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IC50,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LDH的释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Western b... 目的研究新型有机锡化合物DBDCT对肝细胞HL02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DBDCT对HL02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IC50,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LDH的释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周期蛋白Cdc2的表达。结果 DBDCT可抑制HL02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模糊、细胞固缩变圆,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24 h IC50为5.77μmol/L;DBDCT可引起LDH的大量释放,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的表达则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DBDCT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Cdc2的表达,引起G2/M期细胞阻滞与细胞凋亡,进而产生明显的肝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ct HL02细胞 毒性机制 CDC2
原文传递
芳香异羟肟酸二丁基锡类抗癌化合物DBDCT和DBDMT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比较
4
作者 李云兰 牛晓强 李青山 《中国科学: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74-1681,共8页
系统比较研究芳香异羟肟酸二丁基锡抗癌先导化合物二-(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BT)配体苯环上引入不同电负性取代基团得到的化合物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和二-(4-甲氧基-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 系统比较研究芳香异羟肟酸二丁基锡抗癌先导化合物二-(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BT)配体苯环上引入不同电负性取代基团得到的化合物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和二-(4-甲氧基-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MT)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探讨结构-组织分布-抗癌活性间的关系.静注3min后,DBDCT可迅速分布到各组织,主要分布在肾上腺,其次是十二指肠和肾,给药10min后肝脏、肠、胃壁、肺、肌肉和脂肪等组织浓度较高;而DBDMT只能分布于脑、心脏、肾、脾等少数几种组织.前期研究中DBDCT对人肝癌Bel-7402、人胃腺癌SGC-7901、卵巢癌Hela等细胞株具有比DBDMT更强的抗癌活性可能与DBDCT在肝脏、胃壁和卵巢中有较高分布、但这三个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DBDMT有关.可见先导化合物DBDBT的配体苯环上引入的取代基团的电负性可明显影响其相应衍生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从而可能导致对不同组织肿瘤的抗癌活性的较大差别,该研究为先导化合物DBDBT的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异羟肟酸二丁基锡 dbdct DBDMT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