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s Ordering Grid-Connected Method for Analyzing Voltage Impact in Radi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1
作者 Cuiping Li Kunqi Gao +4 位作者 Can Chen Junhui Li Xiaoxiao Wang Yinchi Shao Xingxu Zhu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4年第10期2937-2959,共23页
In recent years,distributed photovoltaics(DPV)has ushered in a good development situation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pollution-free power generation,full utilization of the ground or roof of the installation site,and ba... In recent years,distributed photovoltaics(DPV)has ushered in a good development situation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pollution-free power generation,full utilization of the ground or roof of the installation site,and balancing a large number of loads nearby.However,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large-scale DPV grid-connected to the county distribution network,an effective analysis method is needed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the voltage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 of DPV.Therefore,a DPV orderly grid-connected method based on photovoltaics grid-connected order degree(PGOD)is proposed.This method aims to orderly analyze the change of voltage i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when large-scale DPV will be connected.Firstly,based on the voltagemagnitude sensitivity(VMS)index of the photovoltaics permitted grid-connected node and the acceptance of grid-connected node(AoGCN)index of other nodes in the network,thePGODindex is constructed to determine the photovoltaics permitted grid-connected node of the current photovoltaics grid-connected state network.Secondly,a photovoltaics orderly grid-connected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updating state is constructed to obtain an orderly DPV grid-connected order.The simulation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hotovoltaics grid-connected order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based on PGOD can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voltage impact of large-scale photovoltaics grid-connected,and explore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distribution network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s photovoltaics grid-connected order degree electrical distance photovoltaics action area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istributed PV Grid-Connected Based on Combined Weighting Weights and TOPSIS-RSR Method
2
作者 Yue Yang Jiarui Zheng +2 位作者 Long Cheng Yongnan Zhu Hao Wu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4年第3期703-728,共26页
To effectively quantify the impact of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PV)access o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distributed PV grid connection combining subjective and obj... To effectively quantify the impact of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PV)access o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distributed PV grid connection combin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ation of assignment and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rank sum ratio(RSR)(TOPSIS-RSR)method.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valuation system,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It fully considers the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distributed PV access on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distribution grid and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impact of distributed PV grid connecti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jective weights of the primary indicators,and the Spearman consistency test was combin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based on three objective assignment methods.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ation weights of each assessment indicator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tropy.Calcul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dicators to be evaluated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deal solutions,the relative closeness ranking,and qualitative binning by TOPSIS-RSR method to obta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scenarios.By setting up different PV grid-connected scenarios and utilizing the IEEE33 node simulation algorithm,the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ubject-object combination assignment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method are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ed PV grid-connect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combin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mpowerment TOPSIS-RSR method
下载PDF
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书鑫 赵若凡 刘鸿鹏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加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流输电系统的容量不断提升,含有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电网关键设备,在多电压等级互联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对已有的...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加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流输电系统的容量不断提升,含有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电网关键设备,在多电压等级互联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对已有的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进行归纳、分类和比较,然后阐述了目前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与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不同变换器的适用场景,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直流电网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
下载PDF
一种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4
作者 秦明 冯耀星 +1 位作者 常忆雯 王克文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针对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对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需求,以两相交错并联升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由2个含有电感的倍压单元组合设计出实现电压提升的交叉倍压结构,据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可实现(3... 针对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对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需求,以两相交错并联升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由2个含有电感的倍压单元组合设计出实现电压提升的交叉倍压结构,据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可实现(3n+4)/(1-d)倍的高电压增益(1∶n为耦合电感匝数比,d为变换器占空比),且具有电路器件的低电压应力特性。对于漏感引起的开关管电压尖峰问题,引入了钳位电容构成释放漏感能量通道,同时提升了输出电压。介绍了新型交叉倍压型高增益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了变换器各模态的工作过程,推导了电压增益、输入电流纹波及各器件电压应力等稳态特性,并搭建样机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直流变换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高增益 低输入电流纹波 交叉倍压 交错并联 耦合电感
下载PDF
固态变压器中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
5
作者 郑征 靳婷婷 +1 位作者 陶海军 黄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22,共8页
该文以固态变压器后级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后级变换器在扩展移相传输功率下相移量关系以获得最小电流应力最优解来提高变换器的传输效率,减少器件损耗。同时通过虚拟电流... 该文以固态变压器后级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后级变换器在扩展移相传输功率下相移量关系以获得最小电流应力最优解来提高变换器的传输效率,减少器件损耗。同时通过虚拟电流控制思想在线估算传输功率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减少电流传感器使用。最后,对该文所提出的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与扩展移相控制进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具有降低电流应力,显著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变压器 能源互联网 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 电流应力 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
下载PDF
单级三相谐波电流注入可升降压AC/DC变换器
6
作者 阚志忠 潘毅 +1 位作者 牛栩卿 张纯江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适应电动车充电电压宽范围变化需求,本文针对传统充电桩前级整流器拓扑开展研究,提出一种新式单级三相A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集成了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与Cuk模块,为降低输入侧电流谐波分量,选用双向开关管构建谐波电流回馈通路,整... 为适应电动车充电电压宽范围变化需求,本文针对传统充电桩前级整流器拓扑开展研究,提出一种新式单级三相A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集成了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与Cuk模块,为降低输入侧电流谐波分量,选用双向开关管构建谐波电流回馈通路,整体构造成单级式拓扑结构。文章阐述了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及工作模态,通过建立变换器的等效模型推导出电压增益。变换器通过简单的控制逻辑即可实现正弦输入电流并拥有高功率因数。最后通过搭建变换器数字控制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AC/dc 升降压 单级 谐波电流注入 集成Cuk
下载PDF
一种可拓展双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
7
作者 邾玢鑫 周丽娟 +2 位作者 赵孟浩 王凯宏 杨浴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8,共11页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板集成汇流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可拓展双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可在实现输入输出电压高增益变换的同时降低了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此外,所提变换器还具有可拓展性,可以根据...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板集成汇流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可拓展双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可在实现输入输出电压高增益变换的同时降低了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此外,所提变换器还具有可拓展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光伏电池板数量和输出电压要求对端口进行扩展,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首先详细介绍了所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并推导出变换器在不同工作模态下的运行原理。然后,对该变换器的增益特性、开关器件的电压和电流应力、关键器件的参数选择和损耗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最后,搭建了一台输出功率为1 kW的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双输入 高增益 dc/dc变换器
下载PDF
基于MPC的耦合电感飞跨电容双向DC/DC变换器功率均衡解耦控制策略
8
作者 樊启高 刘柳 +1 位作者 毕恺韬 艾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8-337,共10页
耦合电感功率变换器因耦合电感阻抗、电感值等参数差异易导致功率不均衡。针对耦合电感飞跨电容双向DC/DC变换器,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功率均衡解耦控制策略。通过对变换器原理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电感电流解耦的数学模型,得... 耦合电感功率变换器因耦合电感阻抗、电感值等参数差异易导致功率不均衡。针对耦合电感飞跨电容双向DC/DC变换器,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功率均衡解耦控制策略。通过对变换器原理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电感电流解耦的数学模型,得到包括电感电流和飞跨电容电压等6个控制变量的解耦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PC的功率均衡解耦控制策略。同时,为降低MPC算法的运算负荷,根据解耦控制模型重构模型预测价值函数,实现各控制变量独立动态寻优,使系统能在稳定控制输出电压及飞跨电容电压的同时,实现两相耦合电感的功率均衡控制。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对所提策略进行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跨电容 双向dc/dc变换器 耦合电感 模型预测 功率均衡解耦控制
下载PDF
DCS控制器中电表接触传感器计量误差检测方法
9
作者 王鹏 焦阳 +1 位作者 李昕钰 张扬华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1期98-101,106,共5页
由于DCS控制器中电表传感器在计量检测过程中,传统的B-MAC-DCS协议能耗和丢包率较高,无法缓解汇聚节点的漏斗效应,导致在远程抄表过程中传感器计量误差增大。提出一种机械电表接触传感器计量误差检测方法。采用小波基函数对DCS控制器中... 由于DCS控制器中电表传感器在计量检测过程中,传统的B-MAC-DCS协议能耗和丢包率较高,无法缓解汇聚节点的漏斗效应,导致在远程抄表过程中传感器计量误差增大。提出一种机械电表接触传感器计量误差检测方法。采用小波基函数对DCS控制器中的接触传感器计量数据抗干扰处理,并通过动态选取阈值的方法,对经过小波变换后的数据去除噪声。使用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协议分簇代替传统的B-MAC协议;根据簇内监测值,引入阈值分析方法获取传感器计量指标,并将其作为判定依据进行误差检测,根据计量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计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且有效检测出机械电表接触传感器计量误差,解决DCS中机械电表的运行隐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S 机械电表 接触传感器 计量误差 通信协议 误差检测
下载PDF
基于数字PWM控制的Buck型DC/DC变换器设计
10
作者 任建 韩智发 辛晓宁 《微处理机》 2024年第4期8-11,共4页
为解决集成电路生产成本随半导体制造工艺进步而升高的问题,尤其针对传统模拟架构DC/DC变换器中的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模块面积大、功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一款基于数字PWM调制buck型DC/DC变换器。设计基于CSMC 0.18μm BCD工... 为解决集成电路生产成本随半导体制造工艺进步而升高的问题,尤其针对传统模拟架构DC/DC变换器中的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模块面积大、功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一款基于数字PWM调制buck型DC/DC变换器。设计基于CSMC 0.18μm BCD工艺,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数字PID补偿器,在VCS+XA数模混合仿真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PVT条件以及不同负载下,输出纹波较低,输出电压稳定,实现了低成本、高鲁棒性的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控制 dc/dc变换器 Buck结构 低纹波电压
下载PDF
虚拟I/O模块在DCS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上的实现
11
作者 徐卫峰 卢海松 +1 位作者 蔡丹 娄清辉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6期72-74,共3页
为减少硬件模块的重复开发,在保留原DCS软硬件系统架构不变的基础上,在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硬件上虚拟不同的I/O模块。虚拟I/O模块与硬点I/O模块具有一致的输入、输出及参数属性,且组态方式和产物格式一致。同一以太网通信模块上可在不... 为减少硬件模块的重复开发,在保留原DCS软硬件系统架构不变的基础上,在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硬件上虚拟不同的I/O模块。虚拟I/O模块与硬点I/O模块具有一致的输入、输出及参数属性,且组态方式和产物格式一致。同一以太网通信模块上可在不同的虚拟I/O槽位上配置不同的虚拟I/O模块,如Modbus TCP虚拟I/O模块和GOOSE虚拟I/O模块,进而在同一硬件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虚拟I/O模块的使用一方面减少了DCS系统硬件模块的种类,简化备品备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通信扩展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I/O模块 dcS系统 以太网通信接口模块 Modbus TCP GOOSE
下载PDF
基于移相控制统一模型的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基波环流优化控制策略
12
作者 曾进辉 张长威 +5 位作者 曹斌 余雪萍 兰征 邹彬 王婷 曹洋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1,共8页
为充分利用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容量,减小无功功率,提升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变换器移相控制统一模型的基波环流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引入基波移相比对变换器的所有移相控制方式进行统一描述,并采用傅里叶分解法建立全桥交流电压及电... 为充分利用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容量,减小无功功率,提升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变换器移相控制统一模型的基波环流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引入基波移相比对变换器的所有移相控制方式进行统一描述,并采用傅里叶分解法建立全桥交流电压及电感电流的统一模型。该统一模型降低了多控制变量下变换器多模态分析的复杂性,适用于不同移相控制的所有工作模式,具有普适性。基于频域分析法和功率因数角,构建变换器传输功率及无功功率的统一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无功基波分量的环流优化控制策略,并对传导损耗进行建模与分析。该策略简单有效,能够很好地减小变换器无功功率和改善系统效率,更有利于工程实际的应用。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比了所提基波环流优化控制策略与传统移相控制方式下变换器的功率因数及变换效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 dc-dc变换器 统一模型 基波优化 功率因数 传输效率
下载PDF
基于DCS的风电场有功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13
作者 张君 赵亚 +1 位作者 佘胜超 曹磊 《仪器仪表用户》 2024年第6期7-9,共3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和要求,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目前已建设的风电场的AGC控制系统大多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亟须改进和完善。基于DCS系统为核心对风电场AGC控制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套先进、开放、易用和可...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和要求,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目前已建设的风电场的AGC控制系统大多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亟须改进和完善。基于DCS系统为核心对风电场AGC控制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套先进、开放、易用和可靠的风电AGC系统,实现了电网规定的所有功能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AGC dcS系统
下载PDF
基于时变权重模型预测的双向DC-DC优化控制方法
14
作者 马彬 石永乐 +2 位作者 柴浩男 姜文龙 陈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0,共9页
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动汽车的关键电压变换部件,提高其动态负载下的响应速度与鲁棒性对电动汽车低压供电系统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时变权重的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控制方法。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变换器动态模型。基... 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动汽车的关键电压变换部件,提高其动态负载下的响应速度与鲁棒性对电动汽车低压供电系统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时变权重的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控制方法。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变换器动态模型。基于MPC原理搭建变换器MPC模型,实现对电压的跟踪控制;在分析权重对动态负载下电压跟踪性能的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权重模糊调节器,实现权重的在线调节。基于HM-cSPACE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与PI控制和传统MPC控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负载变化时采用时变权重MPC控制的变换器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超调量降低26.1%。该方法对提高双向DC-DC变换器动态负载下的优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dc-dc变换器 MPC控制 时变权重 模糊控制 动态负载
下载PDF
LB/M复相热处理工艺对冷作模具钢DC53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袁志钟 陈露 +5 位作者 张伯承 刘海明 牛宗冉 王致远 鞠玉琳 程晓农 《特殊钢》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预淬火温度的QTA(Quenching-Tempering-Austempering)复相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A为250℃,3 h)对冷作模具钢DC53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 本文研究了不同预淬火温度的QTA(Quenching-Tempering-Austempering)复相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A为250℃,3 h)对冷作模具钢DC53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QT)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进行对比。结果表明,QT工艺得到的组织以回火马氏体为主;QTA工艺可以得到下贝氏体/马氏体(Lower Bainite/Martensite,LB/M)为主的复相组织,这些复相对原奥氏体晶粒的分割产生的细晶强化作用部分抵消了LB和残余奥氏体(A_(R))的弱化作用,并且,这些复杂的微观组织极大提升了DC53钢的冲击韧性;当QTA的预淬温度为100℃时,其硬度仅比QT工艺低1.4HRC,但是冲击吸收能量却是QT工艺的2.44倍。因此,优化的QTA工艺可以得到较高的强韧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dc53 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三有源桥DC-DC变换器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
16
作者 申科 汪万兴 赵丹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9,共9页
基于移相加占空比控制策略的三有源桥TAB(triple active bridge)DC-DC变换器具有效率高和软开关范围可扩展等优点,但其小信号建模过程复杂、闭环控制环路参数整定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1种TAB工作在移相加占空比控制下的全阶连续广义状... 基于移相加占空比控制策略的三有源桥TAB(triple active bridge)DC-DC变换器具有效率高和软开关范围可扩展等优点,但其小信号建模过程复杂、闭环控制环路参数整定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1种TAB工作在移相加占空比控制下的全阶连续广义状态平均建模和PI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分析TAB的运行原理和Y型等效结构;然后,结合移相加占空比控制的特点和交流方波源等效方法,推导出TAB的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接着,在推得模型的基础上求得输入到输出的传递函数,设计出PI控制器参数。最后,结合数字仿真及样机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 隔离式dc-dc变换器 移相加占空比控制
下载PDF
基于回流功率优化的直流微网DC-DC变流器超螺旋滑模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陶海军 赵蒙恩 +3 位作者 郑征 张晨杰 宋佳瑶 黄涛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02-3514,I0150,I0151,共15页
针对直流微网系统中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在系统发生扰动时动态特性差及在单移相调制下变换器效率不高等问题,该文在扩展移相调制下提出一种结合回流功率优化的超螺旋滑模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双有源全桥(dual-active-bridge,DAB)变换器在... 针对直流微网系统中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在系统发生扰动时动态特性差及在单移相调制下变换器效率不高等问题,该文在扩展移相调制下提出一种结合回流功率优化的超螺旋滑模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双有源全桥(dual-active-bridge,DAB)变换器在扩展移相调制下两种模式的传输功率、回流功率数学模型及软开关特性,并以传输功率数学模型为基础建立DAB变换器的降阶模型。其次,以回流功率作为目标函数,以传输功率和软开关特性作为约束条件,通过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法寻找最优移相比组合;利用DAB变换器降阶模型设计超螺旋滑模控制中的等效部分,采用超螺旋算法作为切换部分,这两部分与内移相比D1共同作用生成外移相比D2,用于调节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最后进行了仿真及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载投切、输入电压突变、参考电压改变时变换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同时能有效地减小回流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 超螺旋滑模控制 动态性能 KKT条件法 回流功率
下载PDF
一种新型准Z源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18
作者 张涛 侯鹏鹏 +2 位作者 王尧彬 李云飞 韩庆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8-566,共9页
针对传统准Z源阻抗网络DC-DC升压变换器存在电压增益低和元件电压应力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准Z源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HSQZSC)。首先,分析HSQZSC变换器两种模态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稳态分析和参数设计。其次,与现已提出的Z源变换器... 针对传统准Z源阻抗网络DC-DC升压变换器存在电压增益低和元件电压应力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准Z源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HSQZSC)。首先,分析HSQZSC变换器两种模态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稳态分析和参数设计。其次,与现已提出的Z源变换器进行性能对比,表明HSQZSC变换器具有高电压增益和元件电压应力低的优势。然后,对其建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小信号分析、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的设计。最后,搭建100 W实物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HSQZSC变换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dc-dc变换器 拓扑 准Z源 高增益
下载PDF
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
19
作者 王福忠 任淯琳 +1 位作者 张丽 王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6,共9页
目的为了解决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的软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提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首先,分析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电容、电感和MOSFET管的故障机理,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各元件失效后变换器的输... 目的为了解决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的软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提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首先,分析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电容、电感和MOSFET管的故障机理,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各元件失效后变换器的输出电气参数变化,从而确定变换器不同元件故障时对应的故障特征参数;其次,构建改进的LSTM-SVM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组合模型,在LSTM中添加Mogrifier门机制,提高LSTM提取时间序列原始数据中微弱特征的能力;最后,由于传统LSTM的末端分类器为Softmax,其主要解决单一元件诊断问题,变换器故障类型较多,维数较高,所以采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SVM代替原有的Softmax函数,对LSTM输出的数据进行故障分类,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设置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充放电两种状态下,包含电解电容、电感和MOSFET单双管故障在内的24组故障,分别采用本文构建的改进的LSTM-SVM和原始的LSTM-SVM双向DC-DC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进行诊断。结果结果表明,改进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平均值为99.71%,原始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平均值为88.48%,改进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对各元件的故障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原始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的。结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实现了对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的电解电容、电感和MOSFET单双管故障的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dc-dc变换器 软故障 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 麻雀搜索 支持向量机 故障诊断
下载PDF
DC53钢连轧棒材退火工艺研究
20
作者 张璨 谢珍勇 +2 位作者 唐佳丽 任金桥 邓建英 《特钢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为了满足DC53材料对加工硬度的特殊需求(硬度≤220 HB),对冷作模具钢DC53热轧材进行了不同退火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DC53的退火硬度与球化退火的工艺有很大关系,球化退火加热温度850℃、等温温度750℃为最佳退火工艺。在生产中应用该最... 为了满足DC53材料对加工硬度的特殊需求(硬度≤220 HB),对冷作模具钢DC53热轧材进行了不同退火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DC53的退火硬度与球化退火的工艺有很大关系,球化退火加热温度850℃、等温温度750℃为最佳退火工艺。在生产中应用该最佳退火工艺后,钢材的硬度均匀,平均硬度HB210左右,金相组织合格,满足用户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53 热轧材 等温退火 硬度均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