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解-协调方法的协同设计(DCCD)研究
1
作者 曹斌 涂序彦 +1 位作者 赵解杨 刘劲波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30-132,共3页
在传统的工程勘察设计工作中,通常是以一种串行的方式进行作业,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预算、详细设计,然后根据用户需求、资金情况、市场情况等进行修改和调整等过程,最终把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或概念转化成图纸,提交用户组织施工.
关键词 协同设计 dccd 分解—协调方法 工程设计
下载PDF
DCCD对植物乳杆菌H^+-ATPase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谢东芳 张祥 +5 位作者 花雨娇 杨俊兴 JIANG Ping 吕常江 方卉 黄俊 《工业微生物》 CAS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研究添加外源抑制剂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对植物乳杆菌H^+-ATPase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力的影响,探讨植物乳杆菌H^+-ATPase的调控机制。分别测定加入DCCD前后的亲本菌和低H^+-ATPase活力突变菌的生长能力、葡萄糖代谢速率、乳酸产量和H^... 研究添加外源抑制剂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对植物乳杆菌H^+-ATPase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力的影响,探讨植物乳杆菌H^+-ATPase的调控机制。分别测定加入DCCD前后的亲本菌和低H^+-ATPase活力突变菌的生长能力、葡萄糖代谢速率、乳酸产量和H^+-ATPase活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编码H^+-ATPase的相关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菌ZUST、突变菌ZUST-1和ZUST-2在添加DCCD后菌体生长能力均减弱,葡萄糖代谢速率减慢,乳酸产量降低,H^+-ATPase酶活性也降低。由于受到发酵液中酸性环境以及外源抑制剂DCCD的胁迫,亲本菌ZUST和突变菌ZUST-2编码H^+-ATPase的所有基因在稳定期表达水平都高于对数期。与未添加DCCD相比,添加DCCD的亲本菌和突变菌ZUST-2在对数期H^+-ATPase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下调或基本不变,抑制了H^+-ATPase活力从而导致菌株的生长代谢速率减弱。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植物乳杆菌中H^+-ATPase在酸胁迫下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H+-ATPase dccd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利用改进的DCCD和SIFT描述符的影像匹配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秋辉 佘江峰 +1 位作者 宋晓群 肖鹏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13-1617,1645,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DCCD(double-cirele-based corner detector,)和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描述符的影像匹配方法。在特征点检测阶段,首先采用改进的DCCD快速检测影像上的关键点,然后确定关键点的主方向,生成特征点。...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DCCD(double-cirele-based corner detector,)和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描述符的影像匹配方法。在特征点检测阶段,首先采用改进的DCCD快速检测影像上的关键点,然后确定关键点的主方向,生成特征点。在特征点描述阶段,采用SIFT描述符描述特征点。在特征点匹配阶段,分别采用BBF(best bin first)算法和RANSAC(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进行特征点粗匹配和误匹配特征点剔除。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Harris角点和SIFT描述符的影像匹配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匹配速度和准确率方面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匹配 特征匹配 改进dccd SIFT描述符
原文传递
乙醇能消除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对H^+-ATPase复合体的抑制效应
4
作者 李生广 林治焕 +1 位作者 封朝阳 邓君鹏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89-396,共8页
本文发现线粒体H^+-ATPase复合体先用0.5μg/ml的DCCD(二环己基碳二亚胺预保温处理,再经12.5%(V/V)乙醇进一步保温处理,则乙醇可完全消除DCCD引起的H^+-ATPase的抑制效应。若H^+-ATPase用DCCD和乙醇同时预保温处理,则DCCD同样消失其抑... 本文发现线粒体H^+-ATPase复合体先用0.5μg/ml的DCCD(二环己基碳二亚胺预保温处理,再经12.5%(V/V)乙醇进一步保温处理,则乙醇可完全消除DCCD引起的H^+-ATPase的抑制效应。若H^+-ATPase用DCCD和乙醇同时预保温处理,则DCCD同样消失其抑制作用。用相同浓度的甲醇代替乙醇,则仅可部分的消除DCCD的抑制作用。用相同浓度的DMSO(二甲基亚砜)代替乙醇,则不能消除DCCD的抑制作用。同样浓度的乙醇保温处理经预先用2μg/ml的寡霉素(Oligomycin)处理的H^+-ATPase,并不对寡霉素的抑制作用发生任何影响。表明此浓度的乙醇并未对H^+-ATPase产生解偶联效应。动力学研究表明乙醇对H^+-ATPase水解活力呈现非竞争抑制行为,推测乙醇可能导致H^+-ATPase中的F_1构象的改变,因而影响酶的活性。DPH标记的荧光偏振度,N-[1-P]M标记的荧光强度和内源荧光强度的测定结果显示,乙醇消除DCCD抑制作用的机理,是由于乙醇和DCCD所引起的构象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dccd 乙醇 腺苷三磷酸酶 氢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