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 3D DCE MRA 增强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林江 陈祖望 +3 位作者 周康荣 沈继章 陈财忠 施伟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比较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3DDCEMRA成像时,用快速法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所获图像质量和显示血管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做了10例肝脏横断面动态增强MRI,分为两组,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 目的:比较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3DDCEMRA成像时,用快速法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所获图像质量和显示血管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做了10例肝脏横断面动态增强MRI,分为两组,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测定PV、HV和IVC达信号峰值的不同时间,以决定第二部分实验的延迟时间。第二部分做了10例20次DCEMRA,采用自身对照,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分析两种方法显示PV、HV和IVC的效果,并比较MIP和MPVR,以及肝硬化和无肝硬化者上述血管显影情况。结果:快速法和慢速法显示PV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法HV、IVC显示优于快速法(P<0.01),MPVR好于MIP(P<0.01),肝硬化者HV显示不如无肝硬化者(P<0.05)。结论:3DDCEMRA能较好地同时显示PV、HV和IVC。快速法和慢速法相比,两者显示PV均较满意,但后者能更好地显示HV和IVC。两种重建方法中,MPVR优于MIP。肝硬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肝脏静脉系统 增强方法 mra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血管病变3D DCE SCTA和3D DCE MR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强 冯祥太 +1 位作者 王成伟 刘淑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对照分析3D DCE SCTA(Ⅰ)、3D DCE MRA(Ⅱ)和DSA(Ⅲ)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全身血管病变诊断中优势和不足,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合不同患者的最佳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对46例经手术证实的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Ⅰ、Ⅱ两种检查,传输到GE AW4.... 目的:对照分析3D DCE SCTA(Ⅰ)、3D DCE MRA(Ⅱ)和DSA(Ⅲ)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全身血管病变诊断中优势和不足,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合不同患者的最佳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对46例经手术证实的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Ⅰ、Ⅱ两种检查,传输到GE AW4.1工作站,利用VR、SSD、MIP、MPR等后处理技术,获得血管病变的3D图像,并将检查结果与Ⅲ的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46例患者中:Ⅰ检查的准确率95.6%,Ⅱ检查的准确率91.3%,Ⅲ检查的准确率97.8%。其中:脑血管病变:Ⅰ检查的准确率95.9%,Ⅱ检查的准确率为92.3%,Ⅲ检查的准确率97.5%。②肺动脉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Ⅰ、Ⅱ两种检查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度可达100%。③主动脉夹层:Ⅰ和Ⅱ的诊断符合率达100%。④上腔静脉阻塞:Ⅰ和Ⅱ与Ⅲ的符合率为100%。⑤肝癌门静脉癌栓:Ⅰ和Ⅱ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特异性89.2%,敏感性94.3%。⑥肾动脉瘤:Ⅰ诊断的敏感性94.1%;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结论:3D DCESCTA、3D DCE MRA与DSA检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提高血管病变的诊断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3D dce SCTA 3D dce mra DSA对照研究
下载PDF
3DCE-MR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3
作者 翟金泉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8期67-67,共1页
目的:探讨3DCE-MR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三维MRA检查2011年5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拟诊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40例患者。取心电门控超高速3D-FLASH序列,在获取3DCE-MRA时应用最大强度投影法。结果:40例患者的... 目的:探讨3DCE-MR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三维MRA检查2011年5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拟诊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40例患者。取心电门控超高速3D-FLASH序列,在获取3DCE-MRA时应用最大强度投影法。结果:40例患者的肺栓塞部位与范围都能够显示出来。戒断征、双轨征是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和附壁性充盈缺损是慢性肺动脉栓塞的主要表现,亚段以下未能显示的有1例。结论:3DCE-MRA是一种无创性对肺动脉栓塞进行有效检查的方法,可以将直观的三维费血管束重建起来,将亚段以上血管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但是在诊断外周细小血栓方面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e—mra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K空间技术降低3D DCE-MRA造影剂剂量的应用
4
作者 陈彪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圆中心填充.结果单倍剂量组及双倍剂量组图像质量无差异,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为椭圆填充,造影剂的剂量减少.结论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可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3D DCE-MRA是一种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又能进行形态学评价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空间技术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3D dce-mra) 造影剂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探讨
5
作者 李光 高平 +1 位作者 刘焦枝 徐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4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31例患者的资料,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机。应用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层块扫描技术(f13d—cor-fs),经肘静脉快速注入20ml造影剂后8-15s开始对靶... 目的:探讨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31例患者的资料,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机。应用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层块扫描技术(f13d—cor-fs),经肘静脉快速注入20ml造影剂后8-15s开始对靶血管区行屏气扫描。结果:31例中主动脉离断2例,大动脉炎3例,肾动脉狭窄10例,腹主动脉硬化合并局限性动脉狭窄及动脉瘤.1例,动脉硬化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夹层4例,肺癌侵及肺动脉及分支5例,纵隔恶性淋巴瘤侵及心脏和周围血管1例,布加综合征4例,均能明确诊断且与DSA有良好的诊断符合性。结论: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中作用显著,可作为筛选胸腹部大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且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e—mra 磁共振成像 胸腹部大血管
下载PDF
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 被引量:26
6
作者 贠红雨 刘海涛 +6 位作者 吴琼 葛雷 张翠兰 李明 杨少亮 蔡宝坡 赵贺亮 《中国数字医学》 2017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三种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6年05月于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疑诊为脑动脉瘤的蛛网膜... 目的:研究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三种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6年05月于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疑诊为脑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对所有患者行DE-CTA、3D DCE-MRA、2D-DSA检查,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进行确诊,观察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差异。结果:在脑动脉瘤瘤体的短径及长径的测量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脑动脉瘤瘤颈的横径的测量方面,DE-CTA与3D DCE-MRA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两者与2D-DSA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动脉瘤的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间的空间结构显示方面,三种检查方式之间相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A及3D DCE-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筛查手段,有漏诊可能,应考虑进一步行3D-DSA检查明确。同时,2D-DSA作为3D-DSA及后期介入治疗的基础,能提供更详细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64排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 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
7
作者 胡明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5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3D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1月30例疑为单侧髂静脉狭窄或者单侧髂静脉狭窄DSA介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磁共振髂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E—MRA使患侧髂静... 目的探讨3D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1月30例疑为单侧髂静脉狭窄或者单侧髂静脉狭窄DSA介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磁共振髂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E—MRA使患侧髂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与周围组织产生强烈对比,产生明显血管影像,从而对病变血管做出准确的判断。结论3DCE—MRA对髂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简单方便,无创伤、无辐射,对比剂用量少安全快速且经济实用,对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e—mra 髂静脉狭窄 应用
下载PDF
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MRA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佩芬 周康荣 +4 位作者 陈祖望 杨军 沈继章 陈财忠 施惠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MRA在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下肢动脉旁路术后行2DTOFMRA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动态增强MRA(DCEMRA)。20例中12例与彩超对照,4例与手术对照研究。结果:20... 目的:探讨MRA在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下肢动脉旁路术后行2DTOFMRA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动态增强MRA(DCEMRA)。20例中12例与彩超对照,4例与手术对照研究。结果:20例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MRA检查共显示移植血管19条,其中12例与彩超对照结果,两者示移植血管完全一致为11条,两者符合率为91.66%(11/12)。12条移植血管24个吻合口比较一致者21个,两者符合率87.5%(21/24)。结论:MRA可清晰显示移植血管和吻合口,是评价下肢动脉旁路术后疗效及随访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 下肢动脉旁路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低场强MRA对大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李建文 何平 +1 位作者 张剑 杜凤帜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 DCE 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 DCE 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图像。结果所有病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颈、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低场强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在低场强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动脉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强MRI 3D dce mra 动脉病变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胸腹部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10
作者 祝红线 冯瑞 +6 位作者 李相生 柴晓媛 王萍 刘晓 马梦然 张红超 李悦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胸腹部大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CE-MRA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胸腹部大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CE-MRA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一次成功,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可明确判断。32例患者中CTA图像质量评分为3分、2分和1分者分别为30例(占93.75%)、2例和0例;DCE-MRA评分分别为31例(占96.87%)、1例和0例,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56,P>0.05)。CT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DCE-MR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无差异。结论:CTA和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CTA检查过程快速、扫描范围大,分辨率高;DCE-MRA图像质量较好且造影方式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dce-mra) 螺旋CT血管造影(CTA) 胸腹部主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诊断与临床
11
作者 杨扬 董玉海 +1 位作者 吕国义 殷洁 《中原医刊》 2007年第3期89-90,共2页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内及内膜片Ⅰ型16例,Ⅱ型1例,Ⅲ型79例;②67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③Ⅰ型夹层中3例(3/16)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1%(8/79)左锁骨下动脉受累,Ⅰ、Ⅲ型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3,2%(32/95)的肾动脉受累、13.8%(16/95)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1,2%(39/95)仅累及1支、11.8%(13/95)累及2支或3支;④19.7%(19/9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内血肿,21.9%(21/96)假腔内有明显血栓。结论 MRI结合3DCE—MRA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3 dce—mra 主动脉夹层 临床
下载PDF
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吴何嘉 史长征 +3 位作者 蔡香然 李启权 陈汉芳 罗良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比较它们的血管成像质量。结果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两种成像方法对Ⅱ、Ⅲ、Ⅳ、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技术中Ⅰ、Ⅱ、Ⅲ级组与Ⅳ、Ⅴ级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这两种方法在血管成像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0,P=0.719)。LAVA组病例中发现7例血管变异(其中6例动脉,1例静脉),1例病变血管。3D DCE-MRA对照组发现2例病变血管,由于范围所限无法评价变异血管。结论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正常血管显示率及血管变异情况明显优于3D DCE-MRA,加上LAV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同时显示腹部脏器的病变,故在上中腹部血管成像中LAVA动态增强可代替3D DCE-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LAVA技术 3D dce-mra
下载PDF
肝脏血管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三维重建与融合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勇 梁碧玲 +4 位作者 张嵘 许晓矛 任俊杰 叶瑞心 钟镜联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88-89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DCE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DCE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与肝内的占位病灶进行融合,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上腹部3DDCEMRA扫描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表面容积再现(surfaceshadeddisplay,SSD)的方法重建血管及肝内占位病灶,并将两者融合及三维重建,共27例得到理想图像,包括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腺瘤1例,巨结节性再生结节2例,肝囊腺癌2例,肝细胞癌17例;其中23例有手术证实,4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照。结果:肿块与血管的显示及相互关系包括: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可见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6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1例。9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的级数方面高于SSD法。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内占位病灶的三维重建和融合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灶和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肝内占位 融合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透视触发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玲 王惠南 田芝亮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4-1139,共6页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 RA)检查中,正确估计或测算扫描延时时间是检查成败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定时技术是试验性团注技术,但其存在着局限性,如缺乏完善性、空间分辨率有限及技术复杂等。本文提出一种技术,通过使用...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 RA)检查中,正确估计或测算扫描延时时间是检查成败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定时技术是试验性团注技术,但其存在着局限性,如缺乏完善性、空间分辨率有限及技术复杂等。本文提出一种技术,通过使用M R透视法实时检测靶血管内对比度的变化,当检测到对比度增强时,开启带有椭圆中心视图命令的三维M RA序列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可获得静脉抑制,消除运动伪影,极大提高空间分辨率,在团注检测中的可靠性高达95%以上。这种技术为众多血管区域提供了高质量的对比增强M R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K空间 椭圆中心视图命令 透视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