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sreading Rousseau?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Rousseau's 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1
作者 Gerasimos Kakoliri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10期499-512,共14页
Jacques Derrida's engagement with Jean-Jacques Rousseau in the second part of Of Grammatology constitutes the most systematic, extensive example of deconstructive reading. Nevertheless, the problem of whether Derrida... Jacques Derrida's engagement with Jean-Jacques Rousseau in the second part of Of Grammatology constitutes the most systematic, extensive example of deconstructive reading. Nevertheless, the problem of whether Derrida reproduces Rousseau's basic claims adequately has remained a peripheral concern. This has meant that this may constitute a misread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that this would have for the deconstructive operation itself have not adequately examined. Hence, this enquiry into Derrida's reading of Rousseau centers upon the extent to which Derrida distorts Rousseau's tex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nfirm deconstruction's radical theoretical po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rida ROUSSEAU Deconstructive Reading Rousseau's 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derrida'sOf Grammatology
下载PDF
Derrida-Lebowitz-Speer-Spohn方程的显示精确解
2
作者 王文君 尚亚东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33-37,共5页
研究在充分低的噪声水平下二维Toom模型中刻画沿着固定界面波动统计性质的一个新奇的三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Derrida-Lebowitz-Speer-Spohn方程.首先,获得这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个非线性变换,这个非线性变换可以将该方程约化为对应的... 研究在充分低的噪声水平下二维Toom模型中刻画沿着固定界面波动统计性质的一个新奇的三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Derrida-Lebowitz-Speer-Spohn方程.首先,获得这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个非线性变换,这个非线性变换可以将该方程约化为对应的线性偏微分方程.接着,利用分离变量方法获得了该约化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许多显式精确解.最后,借助于这个非线性变换得到原来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丰富的显式精确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rida-Lebowitz-Speer-Spohn方程 非线性变换 分离变量方法 精确解
下载PDF
Derrida's Views on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3
作者 金启军 郑鑫 马鹏飞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年第8期20-22,共3页
Translation is a complicated subject,in which there are manifold problem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question of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s a heated topic in translation theory.Different experts have di... Translation is a complicated subject,in which there are manifold problem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question of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s a heated topic in translation theory.Different expert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demonstrating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Since the deconstructive thinking was taken in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iscussions about Derrida and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The author,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Roman Jakobson's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explains Derrida's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from two aspects,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Finally,the author gives some implica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Writing as a Supplement: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Rousseau's Confessions
4
作者 Gerasimos Kakoliri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6期302-313,共12页
The present study constitut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Rousseau's Confessions that Derrida undertak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Of Grammatology. In this examination, the author will first lis... The present study constitut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Rousseau's Confessions that Derrida undertak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Of Grammatology. In this examination, the author will first list some of the significations into which Derrida disperses (forced, as he asserts himself, by an "inassimilable residue" in the text itself) the meaning that he has already construed as apparently simple during the first moment of deconstructive reading (i.e., "the doubling commentary"); the author will then go on to enquire into the operations which enable Derrida to arrive at these self-conflicting significations. The main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demonstrate that it is not language alone that disables the philosophy of Rousseau and enables the philosophy of Derrida. When Derrida attempts to support his philosoph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Rousseau's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e alleged contradictions in Rousseau's texts, he misinterprets basic tenets of these texts in order to make them conform to the presuppositions of the deconstructive approach. The "reversal" and "displacement" of metaphysical conceptuality in the text of the Confessions is made possible after the text has had meanings transposed into it from a plurality of other texts. Derrida attributes to the text significations he discovers by construing, explicating and over-reading passages that occur elsewhere in Rousseau's total oeuvre (especially in the 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rida Deconstructive Reading Rousseau's Confessions
下载PDF
A Re-study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Thought
5
作者 康顺理 《海外英语》 2012年第8X期142-144,151,共4页
Since 1995,Derrida's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China.Som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on Derrida's translation thought research;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understandings... Since 1995,Derrida's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China.Som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on Derrida's translation thought research;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is thought on translation.This paper intends to employ some words in his works or interview to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Derrida's translation th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rida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THOUGHT Différa
下载PDF
Deconstruction of Derrida' s Language Philosophy from the Analysis of "Différance"
6
作者 Zhang Wei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6-282,共7页
"Différance"is Derrida made a word,the meaning of words for delay and spacing."Différance"from Derrida on Saussure's linguistics and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Saussure... "Différance"is Derrida made a word,the meaning of words for delay and spacing."Différance"from Derrida on Saussure's linguistics and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Saussure rules on the symbol of the arbitrary and differential principle,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different,Derrida thinks that Saussure's principle of incomplete,"différance"before"difference",and"difference"is"Différance"effect,"differences"must be on the premise of"différance"to play a role,become the source of the symbol."Différance"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dualism not only,also reflect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Derrida language philosophy,"différance"- "imprinting"theoretic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ark is constantly to daub off itself,it is not present or ab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德里 解构 形而上学 索绪尔 传统 语言学 二元论
下载PDF
Derrida and the Art of Embalming: Thanatopraxie in "Tithonus" and A Tale ofa Tub
7
作者 Jayjit Sarkar Jagannath Basu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0年第2期80-89,共10页
Taking a cue from Jacques Derrida's Glas,this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idea of thanatopraxie or embalming in art.It sees thanatopraxie as a strategy to(en)counter the prevalent idea of a“book”as the reposit... Taking a cue from Jacques Derrida's Glas,this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idea of thanatopraxie or embalming in art.It sees thanatopraxie as a strategy to(en)counter the prevalent idea of a“book”as the repository of the“truth”and the“divine.”It argues that a work of art can only exist in the world by transforming into“what(ever)remains”of a work-a wo-.Thanatopraxie thus,brings down a work from the realm of the transcendental and the divine to the world of banal existence.And,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se maneuverings,this paper looks into“Tithonus”and A Tale of Tub as texts where the“penetrable openings”are purposely kept ope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work(in)to a 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natopraxie derrida DEATH threshold work wo-
原文传递
“三种策略”与“三块顽石”——解构哲学对意义关怀梳考
8
作者 文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德里达领衔的解构哲学,以“异延”“播撒”和“踪迹”为“三种策略”,推翻了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这“三块顽石”,终结了结构主义统治时代,结束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逆袭了语音的领先地位,彻底颠覆以二元对立... 德里达领衔的解构哲学,以“异延”“播撒”和“踪迹”为“三种策略”,推翻了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这“三块顽石”,终结了结构主义统治时代,结束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逆袭了语音的领先地位,彻底颠覆以二元对立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大厦,在欧陆和北美掀起了一场新的哲学风暴。解构哲学对语言的关怀可以概括为:以“三种策略”掀翻“三块顽石”,实现了一场新的伟大哲学革命。其核心是解构意义:从而使意义多元化和模糊化。因此,解构哲学之与意义功不可没,它对语言给予了很大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哲学 异延 播撒 踪迹 结构主义 逻各斯中心 语音中心主义
下载PDF
“准-先验性”和“与-在”:德里达与南希论素描
9
作者 苏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5,57,共11页
素描不但在艺术中占据独特且重要的位置,更因其中蕴含的思之潜能为众多思想家所关注。现代法国哲学常以对于艺术的讨论来承载哲思,素描则因其与书写的联系受到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与南希都曾写过讨论素描的作品,在他们的思考中,素描... 素描不但在艺术中占据独特且重要的位置,更因其中蕴含的思之潜能为众多思想家所关注。现代法国哲学常以对于艺术的讨论来承载哲思,素描则因其与书写的联系受到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与南希都曾写过讨论素描的作品,在他们的思考中,素描皆与他者密切相关。但他们二人对他者的思考却有着不同侧重:德里达肯定他者之为全然他者,赋予其准先验色彩,进而更强调他者在意义建构之中的必须与我们因此而背负的债务,而南希在肯定差异与间隔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思考一种“与-在”模式。深入解读德里达与南希关于素描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解构阵营内思想家的承续与差异,同时也能澄清二者解构思想的内在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描 他者 解构 德里达 南希 与-在
下载PDF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10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独异性
下载PDF
“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论德里达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阐释
11
作者 陶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精彩的阐释,并以三个不同的裂缝回答了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条件这一问题。德里达的阐释在时间维度上讨论了时间与空间的裂缝,在专名维度上讨论了专名与承担者间的裂缝,在反讽维度上讨论了有限与无限的裂缝。这三个维度事实上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时间意外性 时间 专名 反讽
下载PDF
从德里达“Déconstruction”一词的汉译看哲学术语的文化迁变
12
作者 王俊茗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275-286,共12页
Deconstruction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重要的哲学术语之一。该术语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翻译到国内,先后出现了近十几个译名,还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Destruktion概念的译名纠缠不休,形成了种种“译名之争”现象。本研... Deconstruction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重要的哲学术语之一。该术语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翻译到国内,先后出现了近十几个译名,还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Destruktion概念的译名纠缠不休,形成了种种“译名之争”现象。本研究基于对“Deconstruction”汉译历程的梳理,结合概念史溯源,指出“译名之争”与Deconstruction在跨文化迁移过程中发生的变形有直接关系,其中第三方媒介、译者身份、接受语境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系统等,都是影响“Déconstruction”一词产生迁变的重要因素。从“文化迁变”的角度考察“Déconstruction”的汉译问题,或能为国内哲学术语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德里达 文化迁变 术语翻译
下载PDF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家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6-82,共7页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 ,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 ,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 ,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 ,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 ,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 ,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 ;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 ,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 ;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义德 后殖民理论 福柯 德里达 借鉴 知识 权力 东方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 霸权话语 话语权
下载PDF
疯癫与结构:福柯与德里达之争 被引量:15
14
作者 汪民安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讨论了法国当代重要的两个思想家福柯和德里达的一次争论。福柯在其著作《古典时代的疯癫史》中 ,通过解读笛卡儿的一段论述 ,将理性与疯癫对立起来 ,认为理性排斥了疯癫。在古典时期 ,无论是在现实中 ,还是在哲学中 ,理性总是疯癫... 本文讨论了法国当代重要的两个思想家福柯和德里达的一次争论。福柯在其著作《古典时代的疯癫史》中 ,通过解读笛卡儿的一段论述 ,将理性与疯癫对立起来 ,认为理性排斥了疯癫。在古典时期 ,无论是在现实中 ,还是在哲学中 ,理性总是疯癫的对立面 ,它们是一个对立的二元结构。德里达则批评了福柯对笛卡儿的解读 ,他将福柯视作结构主义的代表进行了抨击。德里达自己则将疯癫和理性的关系视作是延异关系 ,说到底 ,这是解构论向结构主义发起的最初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德里达 当代 对立 福柯 解读 结构主义 理性 笛卡儿 哲学
下载PDF
从结构主义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从反对结构主义认为的结构是在以无意义的各部分重建客体,并由人以二元对立的模式制造意义的观点开始,进行了广泛的颠覆活动。他认为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中有一种鲜明的等级观念,总是有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从反对结构主义认为的结构是在以无意义的各部分重建客体,并由人以二元对立的模式制造意义的观点开始,进行了广泛的颠覆活动。他认为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中有一种鲜明的等级观念,总是有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项,这种理论既无力动摇现存制度和文化结构,也无法疏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出于这种社会文化解构的目的,德里达从解构作为结构主义奠基理论的索绪尔之"能指"本身不具有本体价值,而仅在于它与其他所指的差异为突破口,阐发了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颠倒传统二元对立中主次地位的主张。解构主义冲击了形而上学,也留下了因否定的不当而要由历史来修正的许多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延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消解 被引量:13
16
作者 高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视觉中心主义对本质的追求和对主客二分的坚守为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传统提供了前提预设和思维指向。柏拉图划分肉体之眼和心灵之眼,最早为形而上学确立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西方哲学在探讨意识时都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参照... 视觉中心主义对本质的追求和对主客二分的坚守为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传统提供了前提预设和思维指向。柏拉图划分肉体之眼和心灵之眼,最早为形而上学确立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西方哲学在探讨意识时都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参照模式和运思方式。海德格尔以清理视觉中心主义为契机,着手消除形而上学传统的危害。通过对存在之"呈现"的论述,海德格尔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视觉中心主义,建构起存在论层面上的视觉观念。但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对传统的否定由于仍然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式,因而是不彻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视觉中心主义 呈现 柏拉图 胡塞尔 德里达
下载PDF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欣岚 迟丽娜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3-67,共5页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开始于对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解构主义翻译观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解读翻译研究的诸多问题.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文对文本意义的动态表现及译文对语言差异的体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德里达解构...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开始于对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解构主义翻译观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解读翻译研究的诸多问题.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文对文本意义的动态表现及译文对语言差异的体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观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认为其在提升原文和译者地位,保持语言多样性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等方面能够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哲学 翻译
下载PDF
论德里达的“确当的翻译” 被引量:17
18
作者 金兵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9,共5页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不乏误解。德里达后期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对于消除众多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误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促使译者强化自己的伦理意识。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德里达 确当的翻译 伦理
下载PDF
论德里达对阿尔托“支撑基底”(subjectile)概念的演绎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庆 牛宏宝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81,共10页
在德里达看来,阿尔托在其中晚期有关素描的思想中重新激活了“支撑基底”这一古老的概念,以此对既有的素描原则和艺术规范进行抵抗和更新。这一古老的概念有着语源学、艺术史学、阿尔托文本以及哲学这四个维度的来源。德里达通过演绎充... 在德里达看来,阿尔托在其中晚期有关素描的思想中重新激活了“支撑基底”这一古老的概念,以此对既有的素描原则和艺术规范进行抵抗和更新。这一古老的概念有着语源学、艺术史学、阿尔托文本以及哲学这四个维度的来源。德里达通过演绎充实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使其有着六个方面的意谓:艺术及艺术作品的前提;同时具有“可传递性”与“不可传递性”的供以抛投的平台;既有艺术形式与规则的根基;上与下之间空无化的间隔;如“khora”般的接受器;让事物出生的场地。同时他也通过对这个词语中包含的“被抛”与“抛投”的双重性而将其与海德格尔那里“此在”的“被抛境况”联系在了一起。借助德里达对于这一概念的演绎,可以看到阿尔托的素描实践与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对当代艺术理论中所涉及的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其中包括书写与素描的一体关系,既不走向抽象又不走向具象的绘画方向以及以反艺术的方式而进行的艺术实践,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史所进行的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托 德里达 支撑基底 素描 艺术
下载PDF
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佩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2-86,共5页
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在颠覆西方传统思想与现存的等级秩序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事实上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反抗父权制统治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工具 ,同时也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传统女... 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在颠覆西方传统思想与现存的等级秩序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事实上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反抗父权制统治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工具 ,同时也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传统女性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女性主义政治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理论 女性主义政治学 巴特勒 政治倾向 社会性别 妇女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