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DIC评分系统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
1
作者 耿方敏 贺元旦 +4 位作者 李文娟 刘茜茜 张红微 陆章平 魏莲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基于脓毒症患者评价5种DIC评分系统,探讨不同DIC评分系统在诊断脓毒症患者中DIC发生和预后的价值,比较不同的DIC评分系统对脓毒症并发DIC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脓毒... 目的基于脓毒症患者评价5种DIC评分系统,探讨不同DIC评分系统在诊断脓毒症患者中DIC发生和预后的价值,比较不同的DIC评分系统对脓毒症并发DIC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4h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资料。分别使用5种DIC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5种DIC评分系统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中诊断率及出院转归的差异;绘制5种DIC评分系统的ROC曲线,评估各个评分系统在诊断脓毒症患者中DIC的准确性。结果脓毒症的病死率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加重逐渐升高(P<0.05);5种评分系统DIC与非DIC的出院转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AAM诊断的病例中包含了JMHW、CDSS和部分ISTH,非显性ISTH诊断的病例中包含了ISTH;ISTH、JAAM、JMHW、CDSS、非显性ISTH 5种评分系统诊断DIC病例中,未愈与死亡分别是非DIC病例的3.0、3.8、4.2、3.9、3.0倍。结论JAAM评分系统对于成人脓毒症患者的诊断率和敏感性较高;CDSS和JMHW评分系统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dic 评分系统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动态监测PCT、DIC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小洁 陈洁 +2 位作者 陈水洁 王瑜敏 潘景业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出凝血(DIC)评分,结合APACHEⅡ评分动态变化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30例脓毒症患者,监测其入住ICU后第1、3、7天的PCT、DIC评分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患者根据其28天生存...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出凝血(DIC)评分,结合APACHEⅡ评分动态变化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30例脓毒症患者,监测其入住ICU后第1、3、7天的PCT、DIC评分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患者根据其28天生存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分析组间PCT、DIC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评分各时间点比较无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第1、3天PCT、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天PCT、APACHEⅡ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在脓毒症患者中,动态监测PCT、DIC评分结合APACHEⅡ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评估预后,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降钙素原 dic评分 APACH EⅡ评分
下载PDF
三种不同DIC评分对脓毒性休克器官功能损伤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晓迎 张燕 张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i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标准、日本急诊医学学会(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Acute Medicin,JAAM)、评分标准和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einese disse... 目的探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i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标准、日本急诊医学学会(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Acute Medicin,JAAM)、评分标准和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eines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scoring,CDICS)三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在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器官功能损伤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记录临床资料及28d病死率,进行ISTH评分、JAAM评分及CDICS评分,并分为DIC组和非DIC(NODIC)组,分析两组器官功能损伤、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差异。结果①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生存组的ISTH评分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2,5)和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但生存组和死亡组的JAAM评分、CDI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脓毒性休克患者中,ISTH评分、JAAM评分、CDI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5、0.434、0.444(vs.APACHEⅡ评分)和0.443、0.559、0.632(vs.SOFA评分);③以不同DIC评分为DIC诊断标准,DIC组和NODIC组死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IC组的危重度(APACHEⅡ评分)和器官功能损伤程度(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NODIC组(P<0.05);④采用ROC曲线分析三种DIC评分预测脓毒性休克28d病死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6、0.578、0.613。结论ISTH评分、JAAM评分、CDICS评分有助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器官功能损伤和危重程度,但对28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欠佳,CDICS评分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时与ISTH评分、JAAM评分具有类似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评分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评分筛选标准 被引量:1
4
作者 黎国伟 王东宁 +1 位作者 罗耀光 许先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4期1162-1163,共2页
目的明确引进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的意义及其优于国内现行标准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及中华血液学学会DIC诊断标准对入住我院血液科有完整资料的18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筛选诊断。结果采用日本标准确诊... 目的明确引进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的意义及其优于国内现行标准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及中华血液学学会DIC诊断标准对入住我院血液科有完整资料的18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筛选诊断。结果采用日本标准确诊DIC患者19例,对此19例所做的23次诊断中均确诊为DIC;而采用国内标准只能确诊14次,漏诊9次,证实日本标准显著优于国内标准。结论推广使用日本DIC评分诊断标准将提高DIC的早期临床诊断率,适于对DIC的变化、治疗进行量化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评分诊断
下载PDF
危重创伤合并DIC的评分筛选诊断
5
作者 纪凤山 金鸿宾 《创伤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明确引进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的意义及其优于国内现行标准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及中华血液学学会DIC诊断标准对人住我院创伤急救中心的481例多发伤、多发骨折患者进行筛选诊断。在采用日方标准时,... 目的明确引进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的意义及其优于国内现行标准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现行DIC临床评分诊断标准及中华血液学学会DIC诊断标准对人住我院创伤急救中心的481例多发伤、多发骨折患者进行筛选诊断。在采用日方标准时,其中FDP定量一项以乙醇凝胶试验及3P试验间接判断。由此可能使本组病例的DIC积分比应得积分低0-3分,使日方标准的检出率降低。结果采用日方标准共确诊DIC11例,对此11例所做的13次诊断中均确诊为DIC;而采用国内标准只能确诊6次,漏诊7次,证实日方标准显著优于国内标准(P<0.025)。结论推广使用日本DIC评分诊断标准将提高DIC的早期临床诊断率,适于对DIC的变化、治疗进行量化判断。如能完善FDP直接定量测定及有关辅助检验,将充分发挥该标难的效能,提高DIC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评分诊断 多发伤 创伤 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DIC评分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清 盖延廷 沈建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0-212,共3页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19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56例,占50.9%)。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32、26、15、20、17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0%、88.2%。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DIC分值越高,病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前瞻性研究 颅脑损伤 dic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化瘀解毒汤对脓毒血症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冬 王雪松 +2 位作者 陈炜 昌震 黄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脓毒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化瘀解毒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吸氧等综合治...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脓毒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化瘀解毒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吸氧等综合治疗,化瘀解毒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化瘀解毒汤治疗,每日1剂,持续治疗2周。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应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DIC评分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相关表面分子CD80、CD83、CD86表达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IL-6、TNF-α、PCT水平均降低(P<0.01),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均降低(P<0.01),CD80、CD86水平均降低(P<0.01),CD83水平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化瘀解毒组血清IL-6、TNF-α、PCT水平均较低(P<0.01),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均较低(P<0.01),CD80、CD86水平均较低(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1)。结论化瘀解毒汤辅助治疗脓毒血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APACHEⅡ评分、ISTH DIC评分,可能与调节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物质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化瘀解毒汤 APACHEⅡ评分 ISTH dic评分 树突状细胞功能
下载PDF
DIC评分系统联合血清胱抑素C对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健 王君 何帆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8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criteria,ISTH)评分系统联合血清胱抑素C对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criteria,ISTH)评分系统联合血清胱抑素C对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153例重症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n=51)与非急性肾损伤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ISTH评分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评价ISTH联合血清胱抑素C、ISTH评分以及C反应蛋白对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价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预后因素。结果急性肾损伤组的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休克发生率以及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体温等感染炎性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P<0.05),ISTH评分、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P<0.05)。在重症肺炎急性肺损伤患者中ISTH评分联合血清胱抑素C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ISTH评分及血清胱抑素C的ROC曲线下面积,且敏感值、约登指数也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21,95%CI:0.90~1.61)、ISTH评分>3.6分(OR=3.40,95%CI:2.24~5.18)、血清胱抑素C>3.2mg/L(OR=3.76,95%CI:2.27~6.24)为重症肺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ISTH评分联合血清胱抑素C对重症肺炎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 血清胱抑素C 重症肺炎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不同评分标准诊断DI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意义分析
9
作者 李红森 《哈尔滨医药》 2017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评分标准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对脓毒症预后评估意义分析。方法按标准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102例,记录所有患者入院第1、3、7天的生理和实验室指标,分别使用SOFA,ISTH显性标准,ISTH非... 目的研究不同评分标准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对脓毒症预后评估意义分析。方法按标准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102例,记录所有患者入院第1、3、7天的生理和实验室指标,分别使用SOFA,ISTH显性标准,ISTH非显性标准和JAAM标准评分,观察28d病死率及MODS的发生率。结果 102名患者中,符合ISTH显性标准的DIC患者13例(确诊率12.7%);符合JAAM标准的DIC患者34例(确诊率33.3%);符合ISTH非显性标准的DIC患者63例(确诊率61.8%)。ISTH显性标准确诊的13例患者均被其他两种标准提前或同时确诊。三种评分DIC组的28d病死率、最大SAFA评分均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TH显性标准比较,ISTH非显性标准DIC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TH非显性标准的最大SOFA评分明显低于ISTH显性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脓毒症患者的初筛应选择ISTH非显性标准,而对于MODS的发生和预后则应以ISTH显性标准的结果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脓毒症 评分标准 预后评估
下载PDF
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帆 黄清 +3 位作者 陈祥荣 杨振铭 蔡志谋 胡伟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77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77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患者伤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分为结局良好组(mRS评分为Ⅰ~Ⅱ级)和结局不良组(mRS评分Ⅲ~V级)。通过比较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揭示预后危险因素;联合指标ROC曲线分析DIC评分和Wells评分预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的预后能力。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D二聚体升高、糖尿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高、Wells评分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IC评分(OR=10.067,95%CI:1.157~87.592,P=0.036)和Wells评分(OR=44.534,95%CI:3.715~533.935,P=0.003)是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IC评分+Wells评分可预测神经功能恢复(AUC=0.923),取最佳分界点时敏感性97.3%,特异性75.0%。结论 Wells评分联合DIC评分具有较好预测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S评分 dic 评分 凝血功能 远隔血肿 迟发性脑梗死 颅脑损伤
下载PDF
3种评分量表对热射病预后评估的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博志 胡怀强 +2 位作者 程明 张蕾 曹秉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目前在热射病诊治中应用的评分量表一般为借鉴其他专科量表形成。尚未有针对热射病经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的评分系统。文中就常用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 目的目前在热射病诊治中应用的评分量表一般为借鉴其他专科量表形成。尚未有针对热射病经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的评分系统。文中就常用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评分、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评分对热射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进行比较,以及对3种评分加和、3种评分除权加和对热射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进行比较,探寻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评分方法。方法对43名收住神经科重症监护室以及重症监护室诊断为热射病的危重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MODS评分、DIC评分及3种评分加和、3种评分除权加和分析。对5种得分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分析。结果 3种评分除权加和具有最大的ROC曲线下面积0.896;MODS评分最佳截断点处敏感度72.7%、特异度99.69%;DIC评分最佳截断点处敏感度100%、特异度56.2%;3种评分除权加和最佳截断点处敏感度72.7%、特异度100%。结论 APACHEⅡ、MODS评分、DIC评分以及3种评分加和、3种评分除权加和的方法均可较好预测热射病患者预后,但判断预后的价值仍有欠缺,临床上亟需开发一种针对性更强的评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APACHEⅡ MODS评分 dic评分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判断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价值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瑞娟 望亭松 +3 位作者 车在前 王学锋 毛恩强 陈尔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早期识别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0例脓毒症患者,入院72 h内同步进行TEG和常规凝血检查,同期记录患者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特点,比较TEG、常规凝血试验、...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早期识别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0例脓毒症患者,入院72 h内同步进行TEG和常规凝血检查,同期记录患者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特点,比较TEG、常规凝血试验、DI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患者常规凝血中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明显升高,TEG的α角、MA值和CI综合指数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存在相关性,R值与国际标准化率(INR)正相关;K值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正相关,与Fg负相关;α角和CI与APTT负相关;MA值与TT负相关,与Fg正相关;DIC评分与APTT、PT、INR、TT、D-D多项常规凝血检验结果中度正相关,与Fg高度正相关;DIC评分与TEG中的R值和K值正相关,与α角、MA值、CI值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多数存在血液高凝状态,TEG较常规凝血试验能够更早地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栓弹力图(TEG) 凝血试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
下载PDF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9
13
作者 谢醒文 杨振宁 +2 位作者 葛鑫 白小翠 韩小琴 《东南国防医药》 202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评价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诊断标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小板计数确定患者的SAC诊... 目的评价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诊断标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小板计数确定患者的SAC诊断,将患者分为无SAC、轻度SAC、中度SAC和重度SAC四组,记录各组患者入科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CDS),基础疾病及住院时的血管活性药使用和机械通气情况,比较各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住EICU时间和住EICU费用等预后指标,使用秩相关检验SAC诊断标准和APACHEⅡ评分、CDS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住院期间使用机械通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SAC、轻度SAC、中度SAC和重度SAC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3±2.8)、(15.6±2.5)、(19.2±2.1)和(22.3±3.5)。SAC严重程度越高,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CDS越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越多(P<0.001),SAC与APACHEⅡ和CDS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和0.685(P<0.001),重度SAC患者具有更高的住院病死率(53.7%)、住EICU时间[(8.5±3.8) d]和EICU费用[(11.7±5.2)万元]。结论 SAC与APACHEⅡ、CD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SAC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功能障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住院病死率 预后 秩相关
下载PDF
333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的CDSS实验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作淼 陈先春 +3 位作者 钟磊 肖德俊 何程明 王小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2-656,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并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分析所有病例中的早期死亡等临床事件。结果:5项实验指标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血小板(59.76%),其次是D-D(30.93%),而APTT最低(2.70%);与对照组比较,除APTT(3组)和FIB(其他AML组)外,其余实验指标结果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AML-M<0.01);所有AL的CDSS之实验室指标评分值为1.50±1.51分,而达到现症DIC诊断标准者(≥4分)47例,阳性率为14.11%;CDSS评分值最高为AML-M3组,为3.34±1.71分。AL DIC患者早期死亡和脑(肺)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L非DIC患者(P<0.05,P<0.01)。结论:CDSS量化式积分法标准客观易行,对急性白血病继发DIC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实验指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初诊患者
下载PDF
复杂性腹腔感染的预后及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林源希 宗晓龙 李真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89-294,300,共7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3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cIAI患者124例。根据进入ICU 1周内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其中ARDS组6... 目的:探讨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3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cIAI患者124例。根据进入ICU 1周内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其中ARDS组60例,非ARDS组64例;根据28 d生存状况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73例,死亡组51例。采集患者的入院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感染部位、是否接受外科干预,收集入ICU第1个24 h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D二聚体(FDP/D-dimer)、白蛋白(ALB)、促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乳酸(Lac)、24 h液体平衡量,计算患者进入ICU 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IAI患者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风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对cIAI继发ARDS和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ARDS组年龄、血清ALB水平、SOFA、显性DIC评分、外科干预等指标与非ARD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3、-3.877、-7.364、-2.756,χ^(2)=6.11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OR=1.570,95%CI:1.277~1.9307)和显性DIC评分(OR=1.631,95%CI:1.063~2.503)是cIAI患者1周内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OFA联合显性DIC评分预测ARD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95%CI:0.86~0.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和76.6%。生存组患者年龄、ALB、PLT、SOFA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0、-4.741、-2.071、-6.39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OR=1.408,95%CI:1.209~1.641)和ALB(OR=0.914,95%CI:0.858~0.973)是cIA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OFA联合ALB预测28 d死亡率的AUC为0.864(95%CI:0.80~0.9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和72.7%。结论:SOFA联合显性DIC评分对cIAI继发ARD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SOFA联合ALB测定对预测cIAI患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腹腔感染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显性dic评分 白蛋白
下载PDF
A New Protocol for Determining Intervention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or Surgical Hemostasis for Obstetric Hemorrhage 被引量:1
16
作者 Mai Myoga Kazuaki Yoshimura Toru Hachisuga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5年第3期128-134,共7页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troduce protocols for choosing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or surgical hemostasis as an initial therapy for obstetric hemorrhag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2002 to 201...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troduce protocols for choosing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or surgical hemostasis as an initial therapy for obstetric hemorrhag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2002 to 2011 at our hospital,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AE or surgical hemostasis for obstetric hemorrhage were reviewed to assess the following data: The causes of obstetric hemorrhage, Shock Index (SI) and obstetrical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score, amount of bleeding, transfusion, and operation time. Results: Twenty-five patients underwent TAE and six underwent surgical hemostasis. SI and obstetrical DIC score of the TAE group were 1.0 (0.4 - 2.2) and 6.0 (1 - 32), respectively.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surgical hemostasis group (SI: 1.6, obstetrical DIC score: 12.5, p < 0.05). Though the hemorrhage could be controlled sufficiently in 23 cases of the TAE group, 5 cases went into shock during TAE. The SI and obstetrical DIC score of shock group were 1.2 (1 - 2) and 10 (2 - 3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ough TAE is a useful therapy to control obstetric inevitable hemorrhag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vital signs during TAE, especially in cases where SI and/or obstetrical DIC score are higher than 1.2 and 10,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TETRIC Hemorrhag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SURGICAL HEMOSTASIS OBSTETRICAL dic score Complications
下载PD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t Diagnosis in Acute Myeloblastic Leukaemia
17
作者 Masba Uddin Chowdhury Masuda Begum +5 位作者 Md. Rafiquzzaman Khan Amin Lutful Kabir Shafiqul Islam Khushbun Nahar Layla Fahmida Ahamed Jamal Uddin Tani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1年第10期124-134,共11页
<strong>Background: </strong>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s a life 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frequently observed in acute leukemia. Among the morphological varieties of Acute Myeloid Leukae... <strong>Background: </strong>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s a life 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frequently observed in acute leukemia. Among the morphological varieties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APL) is well established to cause DIC. But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noted that abnormal DIC parameters also commonly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with non-APL AML.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DIC parameters & DIC scor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ISTH) in newly diagnosed non-APL AML patients. <strong>Materials and Methods:</strong> This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BSMMU, Dhaka, Bangladesh. 48 newly diagnosed non-APL AML patients were enrolled. Platelets count was measured by auto analyzer (Sysmax XT 2000i/Pentra ABX-120DX) as well as checked manually. Prothrombin time, fibrinogen, D-Dimer were measured using STAGO Coagulation analyzer. The ISTH-DIC scoring system was used to calculate DIC sco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24.0 for Windows. Chi-Square test & Fisher exact test was used for categorical variables. Un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mean between groups. For all statistical tests, p-value less than 0.05 was considered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trong>Results: </strong>By analyzing 48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non-APL AML, found that DIC developed in 14.6% patients at presentation. Among the DIC parameters, PT and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DIC. Patients with DIC exhibit lower expression of CD117, CD34, HLA-DR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 of HLA-DR (p-value 0.034).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resence of DIC and age, gender, bleeding at presentation, morphological type, WBC count or peripheral blast percentage.<strong> Conclusion:</strong> Abnormalities of DIC parameters in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ML.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DIC have no apparent symptom or bleeding. So, routine screening of DIC parameter at presentation is recommended for early diagnosis &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eloblastic Leukaemia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STH-dic Scoring System
下载PDF
入院APACHE.II评分联合DIC评分对热射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岩 肖青勉 +5 位作者 齐洪娜 李伟 朱保月 刘永建 王璞 王维展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患者入院时APACHE.II评分联合DIC评分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76例热射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根据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入... 目的探讨热射病患者入院时APACHE.II评分联合DIC评分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76例热射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根据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入院时检验结果分别计算APACHE.II评分及DIC评分,探讨2个指标联合对预后的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死亡23例(30.3%),存活53例(69.7%)。死亡组患者入院APACHE.II评分和DIC评分分别为26.26±6.48和4.00±1.38,明显高于存活组(APACHE.II评分为20.74±4.17,DIC评分为2.2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II评分与DIC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53,P<0.01),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项指标能很好地预测死亡。APACHE.II评分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65.2%和81.1%,DIC评分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65.2%和84.9%,APACHE.II评分联合DIC评分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3.9%和92.5%。结论入院APACHE.II评分及DIC评分在热射病患者早期即明显升高,APACHE.II评分联合DIC评分对热射病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死亡率 APACHE.II评分 dic评分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对竹叶青蛇伤致DIC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杰 周岁锋 +3 位作者 刘芳芳 苏立成 赖贵龙 刘锦文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竹叶青蛇伤致DIC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5例竹叶青蛇伤患者分为常规组、UTI60WU组、UTI40WU组。常规组就诊后即予清创局封、静滴抗蝮蛇毒血清、根据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症...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竹叶青蛇伤致DIC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5例竹叶青蛇伤患者分为常规组、UTI60WU组、UTI40WU组。常规组就诊后即予清创局封、静滴抗蝮蛇毒血清、根据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症支持治疗。UTI60WU组和UTI40WU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UTI20WU+0.9%氯化钠20ml静脉注射,Q 8h及Q 12h,疗程均为1d。分别观察在治疗后0、1、3、5、7d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DIC评分,以及出血、肝肾功能变化等。结果:3组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其中Fib的下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T随病程发展而延长,二者与DIC评分的变化高度吻合,均在3d时表现为最差值;D-D在入院时即升高,并在伤后1d达峰值,7d时所有指标均未恢复正常。60WU组的DIC评分及D-D值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病程极期不再有差异,40WU组无此改变。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具有减轻DIC程度的作用,但不能阻断或缩短DIC的发生,总体来说,静脉用乌司他丁对竹叶青蛇伤DIC疗效仍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青蛇 dic dic评分 乌司他丁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DIC预警系统构建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涛 万亚楠 +4 位作者 王逸平 钟斐 孙杰 韩振 万健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13-520,共8页
目的:构建脓毒症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动筛查预警系统,并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筛查;将由预警系统筛查出的DIC的患者与由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出的DIC患者进行比较,探讨DIC预警系统与CDSS诊断标准对脓毒症患者... 目的:构建脓毒症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动筛查预警系统,并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筛查;将由预警系统筛查出的DIC的患者与由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出的DIC患者进行比较,探讨DIC预警系统与CDSS诊断标准对脓毒症患者病死率预测的价值。方法:依托ISTH DIC及SIC DIC诊断标准在重症医学科Do Care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V5.0中构建出DIC预警系统,收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期间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被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等,抽取入科当天和后续4 d(第2~5天)的外周血,检测并记录入组患者5 d的血乳酸、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和患者28 d生存状态。同时对入组患者每天由DIC预警系统及CDSS诊断标准进行积分,记录每天新增的DIC患者。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两种DIC诊断方法对ICU患者28 d生存率的预测效果;同时分析第1天两种诊断标准对ICU生存率方面的预测价值。最后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两种诊断标准在第1天预测ICU患者28 d病死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预警系统在患者入院第1天对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有显著的价值(优势比为3.831、P=0.019、95%的置信区间1.255~11.656),而CDSS评分标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预警系统的特异度(82.6%vs.52.2%)、阳性预测值(58.6%vs.40.0%)及精确度(74.0%vs.58.0%)均更高,同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预警系统在第1天预测患者的28 d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CDSS评分标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1)构建的脓毒症患者DIC预警系统,可早期筛查出DIC患者,以实现对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早期诊断。(2)构建的DIC预警系统在早期预测ICU患者28 d生存率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dic预警系统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