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高晶晶 朱雄鹏 +3 位作者 王明泉 林兴智 庄燕玲 林宏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O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潜伏膜蛋1 mTORC1通路 CD3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浆母细胞化
下载PDF
丁苯酞对溴化乙锭诱导的脱髓鞘大鼠胼胝体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韦雷 黄琪 +3 位作者 曾春梅 吴月娟 董乐 吴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2,109,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溴化乙锭(e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脱髓鞘大鼠脑胼胝体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NBP对脱髓鞘大鼠脑白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 目的观察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溴化乙锭(e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脱髓鞘大鼠脑胼胝体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NBP对脱髓鞘大鼠脑白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只,给予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侧脑室注射EB制备脱髓鞘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治疗组每天经腹腔注射NBP注射液,模型组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0 d后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观察大鼠侧脑室周围胼胝体脱髓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侧脑室周围胼胝体Bcl-2、Bax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HE染色示胼胝体结构不清、完整性破坏、大量空泡形成,LFB染色示大片区域髓鞘未被蓝染(提示脱髓鞘),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胼胝体空泡形成较少,髓鞘脱失率明显降低(17.36%vs. 42.05%,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胼胝体Bcl-2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69.47%vs. 29.95%,P<0.05),Bax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33.52%vs. 68.61%,P<0.05)。结论 NBP可对脱髓鞘大鼠脑白质产生保护作用,减少髓鞘的脱失,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Bcl-2、下调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脱髓鞘疾病 细胞凋亡 bcl-2 bcl-2-相关X蛋白
下载PDF
丁苯酞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雅馨 苏杰 +3 位作者 黄帅 张新跃 刘颖 王林洪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302-1306,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凋亡因子P53/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80只(均为雄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RIRI组和给药组各35只,其中对照组再分为6 h、24 h两个亚组,RIRI组和给药组均再分为...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凋亡因子P53/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80只(均为雄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RIRI组和给药组各35只,其中对照组再分为6 h、24 h两个亚组,RIRI组和给药组均再分为再灌注后1 h、6 h、12 h、24 h、48 h、72 h、7 d等7个亚组。制作兔RIRI模型的方法采用高眼压灌注法,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及Bcl-2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结果P53、Bcl-2及TUNEL凋亡细胞均在对照组检测到极少的表达,在RIRI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均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24 h时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2.60±1.14)(P53、24 h)、(28.00±1.87)(Bcl-2,24 h)、(27.20±0.83)(凋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给药组最高峰出现在24 h,分别为(13.40±0.54)(P53、24 h)、(34.60±1.67)(Bcl-2,24 h)、(19.40±2.30)(凋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P53及TUNEL凋亡细胞的表达各个时间点均较RIRI组明显减少(均P<0.05),Bcl-2蛋白的表达较RIRI组增多(P<0.01)。结论RIRI后行丁苯酞药物治疗可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53的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对RIR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基因 P53 基因 bcl-2 凋亡
下载PDF
丁基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其富 陈志斌 +3 位作者 王淑荣 王埮 周东 何俐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NBP治疗组(NBP组);脑缺血2 h后开始...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NBP治疗组(NBP组);脑缺血2 h后开始再灌注。NBP组ig 25 mg.kg-1 NBP,每天2次,I/R组及假手术组ig相同剂量食用植物油。再灌注72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断头取脑,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核心区、梗死周围区、海马区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NBP组较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5);梗死核心区NBP组和I/R组Bcl-2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P组在梗死周围区和海马区的Bcl-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I/R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 NBP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梗死的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大鼠脑梗死周围区和海马区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可能为NBP抗凋亡和保护缺血脑组织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脑缺血再灌注 bcl-2表达 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丁基苯酞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p-ERK、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耿海威 杨洋 +1 位作者 王欲立 聂莹雪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7期67-71,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丁基苯酞(NBP)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及p-ERK、Bcl-2及Bax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42只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2)模型对照组(1 d、3 d、7 d);(3)NBP治疗组(1 d、3 d、7 d)。双侧... 目的动态观察丁基苯酞(NBP)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及p-ERK、Bcl-2及Bax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42只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2)模型对照组(1 d、3 d、7 d);(3)NBP治疗组(1 d、3 d、7 d)。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后再灌注,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p-ERK、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Nissl染色光镜结果:(1)正常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形态完整,未发现死亡的锥体细胞;(2)模型对照组:沙土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胞体缩小、变形,核固缩,提示大多数锥体细胞变性及死亡,且随着全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CA1区锥体细胞变性及死亡数目逐渐增加;(3)NBP治疗组:沙土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形态较完整,细胞大而圆,尼氏体深染,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检测结果:(1)p-ERK蛋白表达情况: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 d p-ERK蛋白表达降低(P<0.05),1 d和7 d表达无改变,相对应时间点NBP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增加,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Bcl-2蛋白表达变化: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 d和3 d 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7 d表达无改变,相对应时间点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3)Bax蛋白表达变化: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ax蛋白在1 d、3 d、7 d表达均增加(P<0.05),且相对应时间点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ax蛋白表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基苯酞具有维持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减少锥体细胞变性及死亡的作用;丁基苯酞可能通过上调p-ERK、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缺血再灌注 P-ERK bcl-2 BAX
原文传递
丁苯酞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神经元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洪诸权 王杰华 +2 位作者 李国前 杨小霞 潘莹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7-719,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用CO染毒法制作大鼠急性重度CO中毒模型。实...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用CO染毒法制作大鼠急性重度CO中毒模型。实验组于CO中毒后予以80 mg·kg^(-1)丁苯酞连续灌胃7 d,qd。各组大鼠在治疗完毕后,取脑组织皮层区,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脑组织中Bcl-2和Bax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3±0.71),(5.03±0.71),显示mRNA和蛋白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Bcl-2和Bax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2.62±4.39),(38.65±7.5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多;予以丁苯酞治疗后,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Bcl-2和的Bax阳性细胞数为(35.13±6.69),(27.36±5.57),表明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蓍上调而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丁苯酞对急性重度CO中毒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一氧化碳中毒 B细胞淋巴瘤基因-2 bcl-2相关X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