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DNA微阵列技术检测缺失型DMD/BMD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文津 万琪 +1 位作者 陈晋文 张改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4期7-8,4,共3页
目的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检测的可行技术。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 目的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检测的可行技术。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方法比较结果一致性。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2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DNA微阵列技术检测缺失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微阵列 Duchenne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基因缺失
下载PDF
DNA微阵列技术检测Duchenne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杜文津 万琪 +1 位作者 吴保仁 闫小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目的 研究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可行技术。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 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 ,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 ,对 30例DMD/BMD患者和 5例健康对... 目的 研究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可行技术。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 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 ,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 ,对 30例DMD/BMD患者和 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的方法作了比较。结果 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 2 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 ,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 DNA微阵列技术检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 ,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微阵列 DUCHENNE型 Becker型 肌营养不良 基因缺失 PCR 遗传病
下载PDF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文津 万琪 +1 位作者 陈晋文 吴保仁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案提供借鉴。方法分别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和5×4DNA微阵列对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并结合文献中的...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案提供借鉴。方法分别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和5×4DNA微阵列对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并结合文献中的方法进行应用比较。结果 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占总例数的70%;9例未被检测到缺失,点30%。末检测到全部缺失的患者。PCR、DNA微阵列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及携带者可选择MLPA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利用PCR联合DHPLC结合测序检测点突变。经济方案是先选择18对引物定量PCR或DNA微阵列检测常见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用MLPA检测其它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可疑胎儿产前诊断行MLPA或PCR-STR连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基因突变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dna微阵列
原文传递
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微阵列构建及应用中技术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文津 万琪 +1 位作者 吴保仁 张改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年第5期25-27,共3页
目的建立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的DNA微阵列技术,并优化其构建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条件。方法提取样品基因组DNA,Klenow法随机引物扩增同时FITC荧光标记,并比较生物素标记法。将FITC荧光标记的核酸点样于不同方法活化处理的玻片上并用... 目的建立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的DNA微阵列技术,并优化其构建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条件。方法提取样品基因组DNA,Klenow法随机引物扩增同时FITC荧光标记,并比较生物素标记法。将FITC荧光标记的核酸点样于不同方法活化处理的玻片上并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洗脱,测试对DNA固定效率的影响。以分子克隆法获得的Dystrophin基因18个易缺失外显子cDNA片段为探针、APES和poly-Lys联合处理的玻片为基片,制备简易微阵列。分别与DMD/BMD患者及健康人荧光标记的基因组DNA杂交,检测微阵列的质量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APES和poly-Lys联合处理的玻片对核酸固定效率最高,核酸在洗涤过程中的脱落程度随洗液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FITC标记步骤简便,生物素标记相对烦琐,但生物素标记杂交后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FITC标记;微阵列杂交信号信噪比较好,各种对照结果满意,检测结果与PCR一致。结论优化了DNA微阵列构建及应用过程中基片表面活化、探针固定、靶基因DNA扩增标记、杂交条件、杂交信号检测分析等方法,为更好地应用微阵列进行Dystrophin基因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微阵列 DYSTROPHIN基因 dmd/bmd 条件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