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cellular DNA Play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Role in the Biofilm of the Plastic Degrading Actinomycete <i>Rhodo-coccus ruber</i>
1
作者 Irit Gilan Alex Sivan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3年第8期543-551,共9页
Biofilms, the preferred bacterial mode of living and survival, are employed by most microorganisms—which tend to attach to surfaces—to gain physical support, increase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availability, and augme... Biofilms, the preferred bacterial mode of living and survival, are employed by most microorganisms—which tend to attach to surfaces—to gain physical support, increase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availability, and augment their resistance against anti-bacterial agents. Rhodococcus ruber (C208) has been shown to form a dense biofilm on polyethylene surfaces while degrading them. Bacterial biofilms comprise bacterial cells embedded in self-secre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whose main components are polysaccharides,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Revealing the roles of these components will enable further insight into biofilm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the EPS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The current study focuses on contribution of extracellular DNA to biofilm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This was approach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nucleases on biofilm formation via degradation of their corresponding substrates within the biofilm of C208. RNase application to cultures of C208 decreased biofilm formation. Degradation of biofilm DNA by DNase reduced early-stage biofilm formation by 20% -25%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stablished, mature biofilm. Likewise, the addition of DNA to culture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arly-stage biofilm formation by 50% -100%. RAPD-PCR analysis revealed different band patterns from intra-cellular DNA and extra-cellular DNA and also between the supernatant and biofilm fractions of extra-cellular DNA, indicating that perhaps only certain DNA molecules are utilized as part of the bio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lm Extracellular dna dnase RNase RAPD-PCR
下载PDF
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倪明 余冰 +3 位作者 田德英 陈红云 李霞 宋佩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及生物膜形成后用25、50、100 U/ml的DNase Ⅰ处理,扫描电镜观察PAO Ⅰ和PA17的生物膜形态。结果随着DNase Ⅰ浓度增加,PAO Ⅰ和PA17的对数生长期延迟,但最终不能抑制细菌生长;25 U/ml的DNase Ⅰ即可抑制不同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且分解成熟生物膜,100U/ml的DNase Ⅰ可完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彻底分解成熟生物膜。结论DNase Ⅰ不能直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但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分解成熟生物膜,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下载PDF
胞外DNA是耻垢分枝杆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巧丽 李树林 +3 位作者 安雅男 王超 李燕 于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74-877,共4页
目的本实验以无致病性的耻垢分枝杆菌Mc^2 155为结核分枝杆菌模型菌进行生物被膜成分研究。方法利用24孔细胞培养板建立体外耻垢分枝杆菌生物被膜培养模型;借助DNaseⅠ作为eDNA抑制剂分析其在生物被膜的存在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对生... 目的本实验以无致病性的耻垢分枝杆菌Mc^2 155为结核分枝杆菌模型菌进行生物被膜成分研究。方法利用24孔细胞培养板建立体外耻垢分枝杆菌生物被膜培养模型;借助DNaseⅠ作为eDNA抑制剂分析其在生物被膜的存在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对生物被膜进行定量;早期加入外源基因组DNA对生物被膜的影响进行评估;利用荧光显微镜考察SYTOX orange标记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胞外DNA(eDNA)。结果体外培养的耻垢分枝杆菌Mc^2 155能形成典型生物被膜;早期加入DNaseⅠ明显抑制了生物被膜的产量;早期加入基因组DNA有利于提高生物被膜产量。特异染料SYTOX orange能对耻垢分枝杆菌生物被膜染色,说明eDNA是耻垢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eDNA是耻垢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这为治疗分枝杆菌感染和耐药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生物被膜 胞外dna
下载PDF
胞外DNA在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颖 赵亮 +1 位作者 闫磊 刘亚男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669-672,共4页
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以研究胞外DNA在此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盖玻片上建立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并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时间,用DNaseⅠ处理,AO... 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以研究胞外DNA在此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盖玻片上建立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并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时间,用DNaseⅠ处理,AO-EB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结果:生物膜中胞外DNA随着生物膜的生长而增多;在有无DNaseⅠ存在的两种环境下,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发生了迥异的变化;DNaseⅠ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胞外DNA在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dna 粪肠球菌生物膜 dnaseⅠ
下载PDF
芯片上单链DNA生物膜的弯电性能分析
5
作者 李晶晶 徐凌伟 +1 位作者 陈建中 张能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4,共4页
基于非线性Poisson-Boltzmann(NLPB)方程和液晶薄膜弯电理论,利用Fogolari修正公式,建立了单链DNA(ss-DNA)分子结构特征、溶液离子浓度等因素与生物膜电势、芯片宏观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多尺度关系。结合现有的实验数据,拟合了单链DNA生物... 基于非线性Poisson-Boltzmann(NLPB)方程和液晶薄膜弯电理论,利用Fogolari修正公式,建立了单链DNA(ss-DNA)分子结构特征、溶液离子浓度等因素与生物膜电势、芯片宏观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多尺度关系。结合现有的实验数据,拟合了单链DNA生物薄膜的弯电系数,并将生物膜电势分布及芯片变形的线性预测和非线性预测进行了比较,阐明了非线性多尺度关系的有效性。考察了DNA链片断数和封装密度等因素对芯片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NA链片断数和封装密度的增加,芯片变形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生物膜 电势 变形 弯电效应 非线性Poisson-Boltzmann方程
下载PDF
胞外DNA在根管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颖 刘亚男 +1 位作者 赵亮 王丽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20-523,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通过DNaseⅠ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胞外DNA在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2.0cm2载玻片上形成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并在生物膜形成至不同时间用DNaseⅠ处理,AO/EB染色,... 目的动态观察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通过DNaseⅠ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胞外DNA在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2.0cm2载玻片上形成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并在生物膜形成至不同时间用DNaseⅠ处理,AO/EB染色,极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并用XTT减低法定量分析DNaseⅠ作用前后生物膜内细胞的生长活性。结果DNaseⅠ对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胞外DNA在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 XTT减低法 胞外dna
下载PDF
介孔硅材料组装DNA电化学生物膜电极的制备 被引量:1
7
作者 文艺 袁亚莉 +2 位作者 李乐 廖琪 侯少岩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5-90,共6页
利用马来酰亚胺基类酯(Sulfo-SMCC)为异双功能偶联剂,将巯基修饰好的DNAzyme共价固定在已负载亚甲基蓝的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并将壳聚糖混合后滴涂至碳糊电极表面上形成了电化学生物传感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法等对... 利用马来酰亚胺基类酯(Sulfo-SMCC)为异双功能偶联剂,将巯基修饰好的DNAzyme共价固定在已负载亚甲基蓝的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并将壳聚糖混合后滴涂至碳糊电极表面上形成了电化学生物传感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法等对膜电极的制备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表征.结果表明:基于巯基修饰的DNAzyme已成功固定于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并在碳糊电极表面上形成了稳定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dnaZYMES 亚甲基蓝 电化学生物膜电极
下载PDF
双链DNA生物膜弹性模量的蒙特卡罗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汤恒松 孟玮烈 +1 位作者 谭邹卿 张能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 研究吸附于微悬臂梁基底上双链DNA生物膜的弹性模量.方法 采用基于中观连续介质液晶理论的Parsegian经验势,描述粗粒化DNA圆柱之间相互作用能;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加载前后DNA链的微观分布模式;采用思想实验法和宏观连续介质压缩弹... 目的 研究吸附于微悬臂梁基底上双链DNA生物膜的弹性模量.方法 采用基于中观连续介质液晶理论的Parsegian经验势,描述粗粒化DNA圆柱之间相互作用能;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加载前后DNA链的微观分布模式;采用思想实验法和宏观连续介质压缩弹性杆模型,预测DNA生物膜弹性模量.结果 双链DNA生物膜的弹性模量约为0.1 ~80 MPa.结论 对比随机分布模式,经典的六角形均匀分布假设低估了DNA生物膜的弹性模量;封装密度的增加和缓冲盐溶液浓度的减小均有助于提高DNA生物膜弹性模量.这些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临床工作中相关DNA生物膜的力学性质及其调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dna 生物膜 弹性模量 圆柱模型 蒙特卡罗法
下载PDF
海岸环境中两类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涛 涂晨 +2 位作者 郭鹏鹏 周倩 骆永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19,共8页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x00AE;和MOBIO PowerSoil~&#x00AE;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x00AE;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x00AE;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x00AE;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dna 聚乙烯薄膜(PE) 发泡类聚苯乙烯(EPS)
下载PDF
胞外DNA在生物膜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台喜荣 冯骞 +3 位作者 孙亚青 郭文 葛冉 周长仁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11期54-60,共7页
生物膜是微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特殊的微生物聚合体,包括微生物细胞和胞外聚合物(EPS)等。胞外DNA(eDNA)是EPS的关键组成成分之一。它通过细菌主动分泌、细胞溶菌作用等释放到胞外,吸附在细菌细胞表面并开始向外延伸,从而促进生... 生物膜是微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特殊的微生物聚合体,包括微生物细胞和胞外聚合物(EPS)等。胞外DNA(eDNA)是EPS的关键组成成分之一。它通过细菌主动分泌、细胞溶菌作用等释放到胞外,吸附在细菌细胞表面并开始向外延伸,从而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另外,它可以为细菌代谢提供营养物质,作为基因水平传递的"基因仓库",与胞外蛋白及胞外多糖等交联,维持生物膜空间结构。因此,关于生物膜中eDNA的研究,对水处理、生物冶金、医学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性地综述了eDNA的产生途径、调节机制、功能及目前研究的局限性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胞外dna 细胞黏附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欧元祝 朱于莉 +4 位作者 陈洁敏 秦智强 江娟 杨晓梅 瞿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了相应时期的胞外DNA的释放量,并用DNA酶(DNaseⅠ)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了相应时期的胞外DNA的释放量,并用DNA酶(DNaseⅠ)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胞外DNA在生物膜形成和起始黏附中的作用;采用pBT2质粒同源重组敲除的方法构建了表皮葡萄球菌1457的atlE基因突变株,研究atlE基因敲除突变对起始黏附能力、生物膜形成及胞外DNA释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的表达与胞外DNA的释放量有相关性;DNA酶能影响未成熟生物膜且能降低起始黏附能力;ΔatlE菌株胞外DNA的释放减少,起始黏附能力明显降低,不形成生物膜。结论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能通过释放胞外DNA在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atlE基因 胞外dna
下载PDF
Involvement of DNA in Biofilm Formation II:From Bacterial Adhesion to Biofilm Formation
12
作者 LIU Huihui WANG Lingyu +1 位作者 XIE Zhixiong SHEN Pi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2年第2期162-168,共7页
Th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 DNA(eDNA) on bacterial attachmen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Escherichia coli,DNase I,and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DNA.Here,we showed that eDNA en-hanced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solid surf... Th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 DNA(eDNA) on bacterial attachmen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Escherichia coli,DNase I,and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DNA.Here,we showed that eDNA en-hanced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solid surface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way.Either plasmid DNA or chromosome DNA,even or eukaryotic DNA fragments showed the promotion effect,suggesting that the effect of DNA on bacterial attachment is non-specific.This promotion effect of eDNA is separable from that of conjunctive pili.In a static culture system,biofilm can form even with the presence of active DNase I.DNase I impaired bacte-rium-to-bacterium adhesion and microcolony formation efficiently but had little effect on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a solid surface and mature biofilm.Consequently,this study provides a rational de-scription for the role of DNA in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biofilm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原文传递
驼乳源乳铁蛋白嵌合肽对口腔致龋菌抗菌作用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梦雨 伊丽 吉日木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该研究旨在评估驼乳源乳铁蛋白(lactoferrampin-lactoferricin,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预测并鉴定驼乳源LFA-LFC嵌合肽的分子特性和二级结构;通过测定嵌合肽最低抑菌(... 该研究旨在评估驼乳源乳铁蛋白(lactoferrampin-lactoferricin,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预测并鉴定驼乳源LFA-LFC嵌合肽的分子特性和二级结构;通过测定嵌合肽最低抑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绘制时间-致死曲线,评估嵌合肽的抗菌效果;分析嵌合肽对生物膜的预防、消除作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嵌合肽对细菌的作用位点,测定菌体DNA迁移率,对嵌合肽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驼乳源LFA-LFC嵌合肽对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32、64μmo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28、128、256μmol/L;细菌在1×MIC嵌合肽浓度处理30 min后完全致死;当嵌合肽浓度为128μmol/L时预防生物膜生成约80%,512μmol/L时消除生物膜约50%;4×MIC嵌合肽浓度处理细菌后发现其细胞膜均出现裂解,DNA未发生迁移。该研究认为驼乳源LFA-LFC嵌合肽对3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嵌合肽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作用于DNA,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源乳铁蛋白嵌合肽 口腔致龋菌 抗菌效果 生物膜 dna
下载PDF
檀香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谷可欣 张天翼 +3 位作者 何泾正 袁中伟 范维 尹立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4-600,共7页
采用倍比稀释法与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檀香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与DNA外渗量,探究檀香醇对USA30... 采用倍比稀释法与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檀香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与DNA外渗量,探究檀香醇对USA300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SDS–PAGE试验,探讨檀香醇对USA300可溶性蛋白代谢的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观察经檀香醇处理后的USA300的超微结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研究檀香醇对USA300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檀香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SA300的生长繁殖,其MIC和MBC分别为32、64μg/m L;与对照组相比,经64μg/m L檀香醇处理1h后的USA300菌体电导率增加3.40%±0.54%,经64、32μg/mL檀香醇处理6 h后的菌体细胞内的DNA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经64、32、16μg/m L檀香醇处理2、6 h后的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均极显著降低(P<0.01);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檀香醇处理过的USA300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变化不大,但是细胞的二分裂增殖出现明显的异常;亚抑菌浓度的檀香醇能明显抑制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综上可知,檀香醇主要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代谢过程,可明显降低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而影响细菌的生命活动,而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甚微。由此可见,檀香醇在新型抗MRSA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檀香醇 dna外渗量 可溶性蛋白质 电导率 超微形态 生物被膜 抑菌作用
下载PDF
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被引量:28
15
作者 袁中伟 陈志英 +3 位作者 甘盈盈 李婷 谷可欣 尹立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MRSA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百里香酚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目的】探讨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MRSA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百里香酚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DNA含量确定百里香酚对USA300细胞膜的影响;通过SDS-PAGE检测百里香酚对USA300可溶性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经百里香酚处理后USA300菌体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百里香酚对USA300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百里香酚对USA300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和MBC均为256 mg·L^(–1)。与对照组相比,512 mg·L^(–1)百里香酚作用菌体1 h后,菌液电导率增加18.08%±1.80%,DNA外渗量增加(123.40±8.06) mg·L^(–1),作用24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降低68.20%±0.15%。百里香酚对USA300细胞壁和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并干扰其正常的二分裂,亚抑菌浓度下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百里香酚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代谢和正常的二分裂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抑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百里香酚具有开发为抗MRSA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百里香酚 电导率 dna外渗量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超微结构 生物被膜
下载PDF
胞外DNA在生物膜构建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明 鲁馨 +2 位作者 李正 张兰河 张海丰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生物膜是指细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特殊微生物聚合体,生物膜法是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的重要分支,在环境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综述了胞外DNA(eDN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介绍胞外聚合物(EPS)分类以及eDNA在EPS中... 生物膜是指细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特殊微生物聚合体,生物膜法是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的重要分支,在环境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综述了胞外DNA(eDN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介绍胞外聚合物(EPS)分类以及eDNA在EPS中的分布情况;其次阐述群体感应系统调节eDNA在细菌中的释放;为说明eDN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机理,本文采用了XDLVO理论揭示eDNA调节细菌的粘附和聚集性能,并探讨了eDNA与蛋白质及多聚糖的结合行为;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胞外dna 群体感应 粘附
原文传递
Benzonase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镯 占伟海 +1 位作者 李小四 周铁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006-3009,共4页
目的研究Benzonase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DNA的降解作用,并对生物膜含量及其内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凝胶电泳分析Benzonase酶对eDNA的降解作用;结晶紫染色测吸光值(A570)观察生物膜含量的变化;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生物膜内细菌数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Benzonase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DNA的降解作用,并对生物膜含量及其内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凝胶电泳分析Benzonase酶对eDNA的降解作用;结晶紫染色测吸光值(A570)观察生物膜含量的变化;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生物膜内细菌数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的变化。结果 Benzonase酶能将eDNA完全降解;当酶浓度超过0.2 U/ml时,生物膜的含量和其内细菌数量下降不再发生变化;光镜下生物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Benzonase酶能高效降解eDNA,极微量浓度的Benzonase酶就可以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含量和其内的细菌数量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Benzonase酶 胞外dna
原文传递
香芹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被引量:22
18
作者 戴雨芸 李超 +3 位作者 袁中伟 李欣越 何泾正 尹立子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820,共8页
【背景】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可以增强细菌对药物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力,引起细菌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探究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背景】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可以增强细菌对药物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力,引起细菌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探究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和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使用刚果红平板法探究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合成的作用;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香芹酚对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分泌的抑制作用;利用RT-PCR技术检测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A、cidA和sar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香芹酚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均有较强作用效果。256μg/mL香芹酚抑制PIA合成和eDNA释放的效果显著。香芹酚可通过抑制相关基因转录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当64μg/mL的香芹酚作用后,sar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60.44%±2.91%,cid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76.48%±1.67%,ica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70.00%±1.94%。【结论】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icaA、sarA和cidA基因转录水平抑制PIA的合成和eDNA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 香芹酚 细胞间多糖黏附素 胞外dna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组成及其受群体感应系统和c-di-GMP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帅涛 高倩倩 +1 位作者 成娟丽 林金水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6-1122,共17页
作为人类条件性感染的前三大病原菌之一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可以造成严重和持续性感染。造成这种持续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菌接收外界信号后,在自身调控网络的协同作用下,会依附于固... 作为人类条件性感染的前三大病原菌之一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可以造成严重和持续性感染。造成这种持续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菌接收外界信号后,在自身调控网络的协同作用下,会依附于固体表面,并产生胞外多糖、基质蛋白和胞外DNA等大分子物质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膜状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形成生物被膜群体结构。生物被膜可以有效帮助细菌定殖、提高细菌对抗菌物质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抵抗能力、促进群落细菌的细胞-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等,是临床治疗中病原菌慢性感染和反复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篇综述重点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各组成成分及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阐述了群体感应系统(las、rhl、pqs与iqs)和c-di-GMP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通过本篇综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的过程,为开发新的治疗生物被膜感染策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胞外多糖 胞外dna、基质蛋白 群体感应系统 C-DI-GM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