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胞外囊泡DNA中5-羟甲基胞嘧啶分子标志物对突发性聋的疗效预判研究
1
作者 李新建 时晰 +4 位作者 郭维维 林坚 陈航宇 陈伟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 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是一种急性感音神经性聋,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目前无有效疗效预测指标。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一种稳定的表观遗传标志,因其在不同身体状态下富集含量不同的特点可作为预测... 目的 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是一种急性感音神经性聋,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目前无有效疗效预测指标。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一种稳定的表观遗传标志,因其在不同身体状态下富集含量不同的特点可作为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寻找5hmC标志物,探索其对SSNHL疗效进行预测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SSNHL患者5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1例;根据治疗前后的听力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27例和无效组30例。使用队列研究方法,寻找5hmC富集水平与SSNHL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利用5hmC-Seal技术在患者治疗前的血浆胞外囊泡DNA中生成全基因组5hmC谱,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效果的5hmC谱,筛选出有价值的5hmC标志物,并进行相关功能和传导通路的初步探索。结果 共鉴定出11个5hmC标志物来预测治疗结果(曲线下面积为0.998),预测准确性较高。GO功能分析表明,调节GTPase活性、神经元投射发育、神经细胞发育等信号通路可能与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SSNHL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5hmC谱存在明显差异,胞外囊泡DNA来源的5hmC有可能作为有效的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用于SSNHL的微创疗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dna去甲基化 5-羟甲基胞嘧啶 治疗预测
下载PDF
乳腺癌与癌前病变微卫星DNA杂合性缺失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争 赵华 +1 位作者 罗志永 杨振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样本中位于3p、17p和17q的5个微卫星DNA(MS)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和模式。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分离病变细胞,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3S1029、D3S1300、T...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样本中位于3p、17p和17q的5个微卫星DNA(MS)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和模式。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分离病变细胞,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3S1029、D3S1300、TP53、D17S579、D17S855目的DNA片段。结果 (1)UDH组D3S1029、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9.1%和8.3%;ADH组D3S1029、D3S1300、D17S579、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25.0%、18.2%、10.0%1、6.7%,TP53位点未见LOH;IDC组五个MS位点的LOH频率均大于25%。(2)IDC组TP53和D17S579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ADH组(P<0.05);IDC组5个MS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UDH组(P<0.05);IDC组发生多个位点LOH的频率显著高于ADH和UDH组(P<0.05)。结论 (1)5个MS位点的LOH频繁发生于散发性乳腺癌;(2)部分UDH、ADH发生D3S1029、D3S1300、D17S579、D17S855位点的LOH,是否作为乳腺癌前损伤恶变风险的分子标志,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 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 浸润性导管癌 微卫星dna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福建省486例耳聋患者致聋原因及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程祖建 杨滨 +4 位作者 江凌 刘奇才 陈静 陈勇 欧启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分析486例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耳聋的关系。方法对486例耳聋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并同时进行线粒体DNA1 555、3 243、7 445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486例中发现家族遗传性聋126例(25.9%),... 目的分析486例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耳聋的关系。方法对486例耳聋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并同时进行线粒体DNA1 555、3 243、7 445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486例中发现家族遗传性聋126例(25.9%),药物性聋221例(45.5%),近亲结婚致聋39例(8.02%),高热或耳部疾病致聋76例(15.6%),不明原因致聋24例(4.9%);在486例耳聋患者中,mtDNA A1 555G突变阳性44例,突变阳性率为9.05%,其中32例为同质性突变,12例为异质性突变;检出1例mtDNA G7 444A突变;所有样本均未检出mtDNA A3 243G、mtDNA A7 445G突变。结论遗传因素和使用耳毒性药物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mtDNA A1 555G突变是常见的突变形式,是氨基糖苷抗生素致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流行病学 线粒体dna
下载PDF
线粒体DNA A1555G和G7444A双重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延军 曹菊阳 +5 位作者 白琳娜 张昕 申卫东 冀飞 翟所强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2SrRNA及COI/t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2人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纯音听力测试明确感音神经性耳聋诊... 目的通过对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2SrRNA及COI/t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2人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纯音听力测试明确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此家系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存在着A1555G突变,COI/tRNASer(UCN)基因中存在着G7444A突变。结论在该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A1555G和G7444A突变可能共同参与了听力损害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耳聋 线粒体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 12S和16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慧军 曹菊阳 +4 位作者 郭维维 杨卫平 韩东一 杨伟炎 姜泗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87-590,共4页
目的 研究线粒体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5个有明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 2 7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 ,从白细胞中提取DNA ,PCR扩增线粒体DN... 目的 研究线粒体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5个有明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 2 7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 ,从白细胞中提取DNA ,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 ,Alw2 6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 5 5G点突变 ,并对其中一个家系进行了线粒体DNA 12S和 16S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 家系A、C、D和E的 2 1份样品均为A15 5 5G点突变阳性 ,家系B的 6份样品为A15 5 5G点突变阴性。家系B线粒体DNA 12S和 16S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显示 ,该家系存在 16SrRNA基因第 2 2 2 7位“AA”插入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A15 5 5G点突变阴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 ,说明线粒体DNAA15 5 5G点突变不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惟一的分子基础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仅检测A15 5 5G点突变是不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 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下载PDF
大同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性聋分子病因学分析——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栓柱 杨淑芝 +8 位作者 戴朴 刘新 于飞 孙勍 袁永一 朱庆文 徐延军 刘丽贤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进行山西省大同地区重度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152 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在内的听力学评估。对14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 目的进行山西省大同地区重度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152 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在内的听力学评估。对14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进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3例(2.03%)存在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16例 (10.81%)存在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1例(14.19%)存在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能够明确进行基因诊断者占27.03%。结论山西省大同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突变发生率,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27.03%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具有明确或强烈的遗传倾向,对于大同地区耳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有着较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流行病学 线粒体dna 突变 GJB2基因
下载PDF
湖南郴州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胡鹏 邓忠 +3 位作者 谭东辉 赖若沙 朱发梅 谢鼎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湖南郴州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分子病因特点。方法采取湖南郴州154名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基因芯片筛查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热点突变,基因芯片法未确诊的样本则采用DNA测序法进一步检测。结... 目的探讨湖南郴州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分子病因特点。方法采取湖南郴州154名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基因芯片筛查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热点突变,基因芯片法未确诊的样本则采用DNA测序法进一步检测。结果两种方法共在34例(22.08%,34/154)患者中检出7种GJB2基因突变,其中235delC(13.63%,21/154)发生率最高,其次是299delAT(9.09%,14/154);在8例伴有大前庭水管的患者中检测出7种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一种新突变Q696X;3例患者被检出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结论湖南郴州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似,Q696X为新发现的SLC26A4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聋 基因 突变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食管鳞癌FRA189A处微卫星DNA杂合性丢失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萍 陈洋 +2 位作者 陈冬 李莉 任常山 《肿瘤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0-161,共2页
[目的]检测食管癌组织FRA189A处微卫星DNA标记杂合性丢失情况 ,为新的抑癌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结合SSLP -硝酸银染色技术以D18S978位点为遗传标记 ,检测和分析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2... [目的]检测食管癌组织FRA189A处微卫星DNA标记杂合性丢失情况 ,为新的抑癌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结合SSLP -硝酸银染色技术以D18S978位点为遗传标记 ,检测和分析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26例食管癌中23例为信息个体 ,杂合性丢失频率为60.8%(14/23信息个体) ,染色体定位于18q12.2。[结论]FRA189A处D18S978位点杂合性丢失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提示此处可能存在新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抑癌基因 微卫星dna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徐百成 郭玉芬 +5 位作者 关静 翟喜平 兰兰 程世红 陈之慧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流行情况,评估开展这一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国西北地区共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 目的调查中国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流行情况,评估开展这一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国西北地区共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断,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而后对阳性病例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在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共发现56例A1555G突变患者:其中217例为药物性耳聋患者,有47例为A1555G点突变阳性;在其余395例非药物性耳聋患者中,检出9例A1555G突变。结论中国西北地区的药物性耳聋较为常见,A1555G突变在本地区感音神经性耳聋人群中有较高的检出率(9.15%),在该地区开展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检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流行病学 线粒体dna 突变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下载PDF
T细胞淋巴瘤6号染色体微卫星DNA的杂合性缺失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晋龙 眭玉霞 +4 位作者 邓飞 陈新 林瀛 陈小岩 施作霖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83-686,共4页
目的:对T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ma,TCL)6号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多态标志物进行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以明确该区域是否存在与人类TCL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选取6号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多态标志D6S... 目的:对T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ma,TCL)6号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多态标志物进行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以明确该区域是否存在与人类TCL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选取6号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多态标志D6S251、D6S275、D6S287、D6S267、D6S262、D6S264,采用石蜡组织基因组DNA抽提、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法分别检测了42例TCL中肿瘤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基因组DNA的LOH状况。结果:42例TCL中13例(13/42,30.95%)至少在1个位点出现LOH,以D6D262最高(10.3%),其次为D6S287(10.0%)和D6S267(7.3%)。而不同临床病理分型的TCL其LOH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标志中D6S287、D6S262和D6S267周围的6q21-6q23压域发生杂合性缺失率较高,位于6q21区编码Cyclin C的基因可能是此区与TCL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尤其是6q21-6q22.1区域可能存在与TCL相关的抑癌基因,可能与TCL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dna 卫星 微卫星重复 dna序列 不稳定 杂合子丢失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 235delC及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国建 戴朴 +9 位作者 韩东一 金政策 李琦 陈静 孙勍 韩冰 袁永一 张昕 李梅 薛丹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4-115,125,I0001,共4页
目的对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进行聋病分子病因学分析。方法对北京第三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测听检查,应用PCR扩增及限制酶切方法对15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对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进行聋病分子病因学分析。方法对北京第三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测听检查,应用PCR扩增及限制酶切方法对15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在158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5例(3.16%)存在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点突变,其中2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24例(15.18%)存在GJB2 235delC纯合性突变;12例(7.59%)存在GJB2 235delC杂合性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或强烈提示遗传性聋者占25.93%。结论对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基因筛查可以明确或提示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对防聋、指导聋儿家庭婚育及评估人工耳蜗手术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线粒体dna 突变
下载PDF
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的线粒体DN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楠 乔晓明 +1 位作者 王力红 梁传余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6-598,626,共4页
目的 检测 15 5 5 A→ 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 ,探讨其听力学特征 ,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 10 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 ,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 ,提取 DNA,用 PCR... 目的 检测 15 5 5 A→ 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 ,探讨其听力学特征 ,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 10 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 ,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 ,提取 DNA,用 PCR- RFL P法 (Alw 2 6 限制性内切酶 )检测 15 5 5 A→ G突变。结果 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 ,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 (AAID)家系 1、2所有母系成员共 17人有 15 5 5 A→ G突变 ,非 AAID家系 6母系成员 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 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mt DNA15 5 5 A→ 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 ,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 15 5 5 A→ G突变在西南地区 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dna 线粒体 突变 PCR
下载PDF
遗传性耳聋家系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的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建忠 程静 +6 位作者 卢宇 孙艺 康东洋 张昕 陈艾婷 袁慧军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 线粒体dna 突变 家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耳聋GJB2基因和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鲁雅洁 程洪波 +6 位作者 邢光前 曹新 戴大春 陈智斌 冀强 魏钦俊 卜行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55-860,共6页
目的:分析南京聋校散发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率和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率。方法:收集聋校学生135名和健康对照人群162名外周血样本,PCR扩增GJB2和mtDNA 12SrRNA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突变热点,对PCR产物直... 目的:分析南京聋校散发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率和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率。方法:收集聋校学生135名和健康对照人群162名外周血样本,PCR扩增GJB2和mtDNA 12SrRNA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突变热点,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确定。结果:对GJB2检测结果显示:散发性耳聋患者样本中发现9种碱基改变(V27I、E114G、I203T V37I、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T123N和504insGCAA),其中235delC为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27.41%,其中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19例;162例正常对照中发现了15种碱基改变,其中4种为常见多态。散发聋135例和正常对照162例共计297例样本中未发现有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突变存在;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散发性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原因,不同人种GJB2基因的突变热点存在差异,235delC是GJB2基因在中国人中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GJB2基因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类型的突变和较多形式的多态性;在散发性耳聋中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耳聋 GJB2基因 12SrRNAA1555G 基因突变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DNA中p53基因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红 包国良 许凯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血清DNAp5 3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 (LossofHet erozygosity ,LOH)的研究 ,拟探讨肺癌患者来源的循环DNA与原发性癌组织DNA基因变异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并结... 目的 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血清DNAp5 3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 (LossofHet erozygosity ,LOH)的研究 ,拟探讨肺癌患者来源的循环DNA与原发性癌组织DNA基因变异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并结合二核苷酸 (CA)n重复序列多态性的方法 ,分别对 4 3例NSCLC、4例良性肺疾患及 2 0例正常人血清DNA中 p5 3基因的 2个微卫星标志 (TP5 3、D17S786 )进行杂合性丢失检测。结果  4 3例NSCLC血清DNA标本中 2 4例患者 (5 5 .81% )至少存在 1个位点发生LOH以及 8例患者 (18.6 0 % )可出现 2个位点双丢失现象 ,而 4例良性肺疾患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DNA均未观察到LOH。NSCLC患者血清DNA中p5 3基因杂合性丢失频率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类无相关性。结论 鉴于血清DNAp5 3LOH在NSCLCⅠ期患者出现较高的丢失频率 ,故检测NSCLC患者血清DNAp5 3等位基因的LOH有望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作为NSCLC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P53基因 杂合性丢失 循环dna 基因变异
下载PDF
噪声暴露引起大鼠听觉器官线粒体DNA缺失 被引量:18
16
作者 韩维举 韩东一 +1 位作者 杨伟炎 姜泗长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4-328,T001,共6页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DNA)缺失与噪声性聋的关系。方法 3月龄大鼠分噪声暴露组和无暴露对照组 ,各 2 0只。噪声暴露组暴露于 1 0 8~ 1 1 0dBSPL的白噪声4h/d ,共 40d ;对照组不接触噪声。噪声暴露结束 2周后测试...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DNA)缺失与噪声性聋的关系。方法 3月龄大鼠分噪声暴露组和无暴露对照组 ,各 2 0只。噪声暴露组暴露于 1 0 8~ 1 1 0dBSPL的白噪声4h/d ,共 40d ;对照组不接触噪声。噪声暴露结束 2周后测试两组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阈值 ,聚合酶链反应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检测其耳蜗、蜗核、颞叶脑组织和颞肌组织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 ,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 ;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噪声暴露组大鼠出现永久性阈移 ,其ABR平均阈值 ( x±s,下同 )为 ( 75 2 5± 6 1 7)dBSPL ( 4 0耳 ) ,对照组为 ( 34 75± 3 80 )dBSPL( 4 0耳 ) ,两组ABR阈值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噪声暴露组大鼠的耳蜗、蜗核、颞叶脑组织中mtDNA4834缺失发生率 ( 2 4 /40、1 6/2 0、1 8/2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而与听觉无关的颞肌组织中mtDNA4834缺失发生率 ( 2 /2 0 )在两组中均很低 ,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噪声暴露组大鼠的耳蜗、蜗核、颞叶脑组织和颞肌中mtDNA4834 缺失占总mtDNA的平均百分率 ( x±s)分别为( 0 9988± 0 5 5 1 6)× 1 0 - 2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听觉器官 线粒体dna MTdna 噪声性聋 听觉 聚合酶链反应 PCR
下载PDF
青海省部分聋校学生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和GJB2基因突变筛查报告 被引量:5
17
作者 惠培林 郭玉芬 +6 位作者 鲍晓林 刘晓雯 王大勇 韩明琨 周瑜 赵翠 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青海省三所聋校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学生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的调查研究,在分子水平了解青海省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发生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采集青海省特殊教育... 目的通过对青海省三所聋校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学生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的调查研究,在分子水平了解青海省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发生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采集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西宁市聋哑学校和乐都县职业教育学校共278例NSHI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和GJB2基因目的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病例和全部的GJB2基因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278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16例(5.76%)存在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点突变;6例(2.16%)为GJB2235delC纯合突变,21例(7.55%)为GJB2235delC杂合及复合杂合突变,其中235delC是GJB2基因致病突变的主要形式,占88.90%(24/27)。结论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点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在青海省耳聋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其突变筛查可以有效避免高危人群出现耳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线粒体dna 突变
下载PDF
非综合征耳聋患者线粒体DNA 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戴大春 鲁雅洁 +4 位作者 陈智斌 魏钦俊 曹新 邢光前 卜行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 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进行耳聋相关突变的鉴定。结果:135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11种mtDNA 12S rRNA碱基变异,其中4种已知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A827G,4.4%;T961C,1.5%;T1095C,0.7%;A1555G,1.5%。两组人群均未检测到12S rRNA C1494T突变以及tRNASer(UCN)基因任何形式的致聋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是南京地区汉族非综合征耳聋人群的突变热点基因,其常见致聋突变总携带率约为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耳聋 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 tRNASer(UCN)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武汉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分子病因学分析——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蔚 于飞 +5 位作者 戴朴 孙勍 刘新 杨淑芝 李梅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GJB2 235delC突变率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率。方法收集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的94例耳聋患儿血样,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88例,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GJB2 235delC突变率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率。方法收集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的94例耳聋患儿血样,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88例,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及线粒体DNA,ApaⅠ酶切分析GJB2 235 位点的C缺失突变,Prey-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线粒体1555位点的A→G突变,对GJB2 235delC及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患儿中9例(10.23%)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7例 (7.96%)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2例(2.27%)存在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 20.46%。结论武汉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诊断筛查,达到防止再生育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线粒体dna 突变
下载PDF
非综合征性耳聋儿童GJB2 235delC及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冰 姚红兵 +2 位作者 徐洁 周媛 汪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50-1452,共3页
目的对耳聋患儿进行GJB2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位点突变检测,为遗传性耳聋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195例耳聋患儿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对19... 目的对耳聋患儿进行GJB2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位点突变检测,为遗传性耳聋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195例耳聋患儿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对195例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及100例健康对照个体分别进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195例患儿者中发现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35delC与176-191del16复合及235delC与299-300delAT复合突变等共46例耳聋患儿与GJB2基因突变有关,占23.58%。病患组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为18.44%,对照组为2.00%(P<0.01)。同时在患儿组还发现了7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论重庆市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应用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有重要的意义。对基因型-表现型相关性的研究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及预期疗效判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线粒体dna 突变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