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A下推自动机二进制减法和乘法的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珍 黄玉芳 周康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38-2346,共9页
提出了基于DNA下推自动机二进制减法和乘法的实现方法.一位二进制借位减法,是通过预先构造好的DNA下推自动机模型在一个试管中以该模型的运行方式自动完成运算.m位二进制借位减法,是在一位二进制减法的基础上,按照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 提出了基于DNA下推自动机二进制减法和乘法的实现方法.一位二进制借位减法,是通过预先构造好的DNA下推自动机模型在一个试管中以该模型的运行方式自动完成运算.m位二进制借位减法,是在一位二进制减法的基础上,按照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将低位产生的借位作为高位试管操作中的输入符号串,从而完成高位的减法运算.两位二进制乘法中包含移位和加法操作,在两个试管中分别设计好DNA下推自动机模型,分别完成被乘数与乘数各位的移位操作,同时结合相应的生物操作,将其作为另一个试管加法操作中的输入符号串,则加法操作中产生的结果即为所求.在此基础上,m位二进制乘法可通过移位操作的并行性和加法操作的串行性来完成运算.这些实现方法为DNA下推自动机实现基本的算术运算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运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下推自动机 借位减法 乘法 移位操作 dna编码
下载PDF
基于DNA计算的线性时序逻辑模型检测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维军 周清雷 张钦宪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78-2597,共20页
该文研究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计算的线性时序逻辑(Linear Temporal Logic,LTL)模型检测问题.为此,该文给出了使用粘贴自动机实现LTL模型检测的方法.首先,使用3′-5′型单链DNA分子对LTL公式的有穷状态自动机(Fi... 该文研究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计算的线性时序逻辑(Linear Temporal Logic,LTL)模型检测问题.为此,该文给出了使用粘贴自动机实现LTL模型检测的方法.首先,使用3′-5′型单链DNA分子对LTL公式的有穷状态自动机(Finite State Automata,FSA)模型进行编码,从而获得实现公式的粘贴自动机;其次,使用5′-3′型单链DNA分子对系统模型进行编码,从而获得粘贴自动机的输入字符串;最后,对表征粘贴自动机的DNA单链分子和表征输入字符串的DNA单链分子实施一系列生化反应,即可判定系统是否满足公式.分子生物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DNA编码序列能达到99.9%的碱基配对正确率,且新方法成功地对所有4种LTL基本公式与5种LTL常见公式实施了检测;与之对照,已有的方法只能有效检测1种LTL基本公式与0种LTL常见公式.在此基础上,对本实验给出的DNA编码方案直接作位数扩展即可拥有对任意给定LTL一般公式的(理论)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检测 脱氧核糖核酸 线性时序逻辑 粘贴自动机 有穷状态自动机 dna计算
下载PDF
线性时序逻辑公式Xp模型检测的DNA计算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韩英杰 朱维军 +2 位作者 焦林枫 刘洋 周清雷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3-558,共6页
突破传统计算框架的DNA计算为模型检测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经实现了LTL公式 Uq的DNA模型检测算法,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Gp、Fp模型检测的DNA算法.但是Xp无法用含有U算符的公式来表示,目前也没有关于Xp的DNA模型检测算法.提出Xp的基于DNA... 突破传统计算框架的DNA计算为模型检测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经实现了LTL公式 Uq的DNA模型检测算法,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Gp、Fp模型检测的DNA算法.但是Xp无法用含有U算符的公式来表示,目前也没有关于Xp的DNA模型检测算法.提出Xp的基于DNA计算的模型检测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其可行性和正确性,DNA计算框架下的LTL模型检测算法得到了扩充和完善,DNA计算已解决的问题库也进一步丰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检测 线性时序逻辑 dna计算 粘贴自动机
下载PDF
基于分形的DNA序列可视化表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树林 王戟 +1 位作者 陈火旺 张波云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8-163,共6页
DNA序列可视化表示对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重复子序列的识别、内含子与外显子的区分以及DNA序列进化研究等等。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成DNA序列分形图像的Hao方法和经典的混沌游戏方法,然后深入分析和比较了这两种... DNA序列可视化表示对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重复子序列的识别、内含子与外显子的区分以及DNA序列进化研究等等。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成DNA序列分形图像的Hao方法和经典的混沌游戏方法,然后深入分析和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异同点,并讨论了禁止子序列中回文子序列情况;紧接着,阐述了迭代函数系统产生分形吸引子的数学机理,并根据Moore自动机与迭代函数系统定义了混沌自动机,然后详细研究了以DNA序列驱动混沌自动机产生分形图像的方法;最后提出DNA序列三联密码子的分形图像表示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序列 迭代函数系统 混沌自动机 分形
下载PDF
基于DNA和元胞自动机的新型图像加密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宏达 《电子科技》 2019年第4期39-43,共5页
针对现有图像加密算法密钥空间不足、鲁棒性较差的问题,在传统混沌加密基础上,文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图像加密算法。该算法使用SHA256函数计算明文得到系统初值和密钥并省去了置乱环节,采用对明文和元胞自动机分组交错扩散的方式进行图像... 针对现有图像加密算法密钥空间不足、鲁棒性较差的问题,在传统混沌加密基础上,文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图像加密算法。该算法使用SHA256函数计算明文得到系统初值和密钥并省去了置乱环节,采用对明文和元胞自动机分组交错扩散的方式进行图像加密。通过对相关安全指标计算和分析发现,密钥空间达到2^(320)以上,可以抵御30%的剪切攻击和各种类型的噪声攻击,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系统 图像加密 SHA256函数 dna编码 元胞自动机 鲁棒性
下载PDF
一种DNA计算系统的有限自动机模型
6
作者 范忠骏 王波 于玲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0-362,367,共4页
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粘贴系统模型的基本定义,讨论了粘贴系统模型的正则文法特性,并从自动机的角度给出了相当于正则文法表达能力的有限自动机模型.
关键词 Sticker系统 dna计算 有限自动机 正则文法
下载PDF
基于Langton参数的一维DNA元胞自动机的涌现计算
7
作者 王慧敏 闫广武 蔡志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7-940,共4页
通过引入DNA元胞自动机的概念,利用总和规则研究基于Langton参数的半径为3的一维DNA元胞自动机,得到了W olfram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随着参数λ的不同,DNA元胞自动机展现出不同的结构,当λ介于一个中间值时动态行为达到最大的复杂性,随... 通过引入DNA元胞自动机的概念,利用总和规则研究基于Langton参数的半径为3的一维DNA元胞自动机,得到了W olfram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随着参数λ的不同,DNA元胞自动机展现出不同的结构,当λ介于一个中间值时动态行为达到最大的复杂性,随着λ的进一步增大,复杂结构逐渐被随机结构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dna元胞自动机 Wolfram等级 Langton参数 总和规则
下载PDF
计算科学的新领域:DNA计算(Ⅱ)
8
作者 李燕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57,187,共4页
DNA 计算是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计算的新方法。从理论上研究 DNA 计算方法,有利于推动理论计算科学的发展。本系列文章应用形式语言及自动机理论技术,系统地探讨了 DNA 分子的可计算性及其计算能力。本文主要介绍 DNA 分子粘接计算模... DNA 计算是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计算的新方法。从理论上研究 DNA 计算方法,有利于推动理论计算科学的发展。本系列文章应用形式语言及自动机理论技术,系统地探讨了 DNA 分子的可计算性及其计算能力。本文主要介绍 DNA 分子粘接计算模型的文法结构和计算方法,探讨了不同粘接计算模型的计算能力,并证明了 DNA 有穷自动机与正规文法的等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粘接计算模型 计算能力 dna有穷自动机
下载PDF
DNA分子并行自组装逻辑运算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佘辉 游自立 +1 位作者 张文政 霍家佳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5,共3页
自从Aldeman成功地实现了用DNA计算解决汉密尔顿路径问题,DNA分子的计算潜力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可实现的高并行性自组装的逻辑运算模型。通过DNA互补配对的特性使计算分子自行识别组装,利用DNA内切酶等处理DNA产... 自从Aldeman成功地实现了用DNA计算解决汉密尔顿路径问题,DNA分子的计算潜力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可实现的高并行性自组装的逻辑运算模型。通过DNA互补配对的特性使计算分子自行识别组装,利用DNA内切酶等处理DNA产物完成对DNA分子逻辑运算结果的筛选。实验表明该DNA分子计算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 自组装模型 逻辑运算 分子自动机
下载PDF
The “3 Genomic Numbers” Discovery: How Our Genome Single-Stranded DNA Sequence Is “Self-Designed” as a Numerical Whole
10
作者 Jean-Claude Perez 《Applied Mathematics》 2013年第10期37-53,共17页
This article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a hyper-precise global numerical meta-architecture unifying, structuring, bi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billion triplet codons constituting the sequence of single-stranded DNA of the... This article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a hyper-precise global numerical meta-architecture unifying, structuring, bi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billion triplet codons constituting the sequence of single-stranded DNA of the entire human genome. Beyond the evolution and erratic mutations like transposons within the genome, it’s as if the memory of a fossil genome with multiple symmetries persists. This recalls the “intermingling” of information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al universe of chaos theory. The result leads to a balanced and perfect tuning between the masses of the two strands of the huge DNA molecule that constitute our genome. We show here how codon populations forming the single-stranded DNA sequences can constitute a critical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junk DNA function. Then, we suggest revisiting certain methods published in our 2009 book “Codex Biogenesis”. In fact, we demonstrate here how the universal genetic code table is a powerful analytical filter to characterize single-stranded DNA sequences constituting chromosomes and genomes. We can then show that any genomic DNA sequence is featured by three numbers, which characterize it and its 64 codon populations with correlations greater than 99%. The number “1” is common to all sequences, expressing the second law of Chargaff. The other 2 numbers are related to each specific DNA sequence case characterizing life species. For example, the entire human genome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remarkable numbers 1, 2, and Phi = 1.618 the golden ratio. Associated with each of these three numbers, we can match three axes of symmetry, then “imagine” a kind of hyperspace formed by these codon populations. Then we revisit the value (3-Phi)/2 which is probably universal and common to both the scale of quarks and atomic levels, balancing and tuning the whole human genome codon population. Finally, we demonstrate a new kind of duality between “form and substance” overlapping the whole human genome: we will show that—simultaneously with the duality between genes and junk DNA—there is a second layer of embedded hidden structure overlapping all the DNA of the whole human genome, dividing it into a second type of duality information/redundancy involving golden ratio propor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Code CODON Populations Junk dna Cancer Genomics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Genomes Diversity Chromosomes Diversity WHOLE Human GENOME dna SEQUENCE “Phi” the Golden Ratio Fibonacci NUMBERS Information Theory SYMMETRY Cellular automata Chargaff’s CODON Level SYMMETRY Principle Fractal Self-Similarity “e” Euler’s Number “Pi” form and Substance Redundancy Encry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