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gle-molecule genotyping with nanoscale DNA shape IDs
1
作者 hongzhou gu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111-1112,共2页
Genomic variations,such as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underlie differences in our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s and manifest the way our body responds to treatments.Currently,fluorescence imaging is the mainst... Genomic variations,such as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underlie differences in our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s and manifest the way our body responds to treatments.Currently,fluorescence imaging is the mainstream approach for genetic analysis.With the rapid advances in fluorescence-bas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technologies,a haplotype map of the human genome is under construction.However,the optical diffraction limit(200–300 nm)of fluorophores restricts the resolution to be of about 1000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 be nm of with dna Single-molecule genotyping with nanoscale dna shape IDs
原文传递
基于Y型DNA结构和磁分离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同时检测Pb^(2+)和Cd^(2+)
2
作者 马军 郭蕊 +4 位作者 毋培培 丁国涛 游静 梁瑞瑞 索志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82,共10页
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灵敏、快速和可靠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将靶标识别元件——核酸适配体和DNAzyme与Y型DNA结构以及磁分离相结合,构建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Pb^(2+)和Cd^(2+)的荧光生物... 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灵敏、快速和可靠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将靶标识别元件——核酸适配体和DNAzyme与Y型DNA结构以及磁分离相结合,构建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Pb^(2+)和Cd^(2+)的荧光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和DNAzyme分别对Cd^(2+)和Pb^(2+)具有高度特异性,经巧妙设计所得的Y型DNA结构可实现对双目标物的同时检测,借助磁珠的固载和磁分离能力可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基于以上策略,开发了一种操作步骤简单、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的新型荧光传感器分析方法,分别在0.5~100μmol/L和0.01~100μmol/L范围内对Pb^(2+)和Cd^(2+)具有线性响应,检出限分别为9.7 nmol/L和0.4 nmol/L。此外,相对标准偏差为3.3%~5.4%,实际样品中Pb^(2+)和Cd^(2+)的回收率为82.33%~107.25%。所制备的荧光生物传感器能够为重金属离子的多重检测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dnaZYME Y型dna结构 磁珠 重金属离子 荧光
下载PDF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竺可青 顾正康 +1 位作者 章锁江 魏红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3-625,共3页
目的 探索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PS I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 3个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 (倍体 )同时进行原位定量测定。结果 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 ,5项反映核形态的... 目的 探索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PS I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 3个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 (倍体 )同时进行原位定量测定。结果 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 ,5项反映核形态的参数诊断正确率为 5 6 3% ;代表核DNA改变的 7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 70 8% ;综合应用 12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 75 %。结论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可作为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形态 dna指数分析 星形细胞瘤 分级诊断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of a Small Grain Mutant Induced by T-DNA Insertion in Rice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向前 朱海涛 +1 位作者 邹金松 曾瑞珍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3期63-66,91,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rain shape mutant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in ric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of 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rain shape mutant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in ric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of T-DNA tag lines, the progeny of homozygous plants carrying T-DNA insertion were screened for mutants with mutated phenotypes.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utant and test for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mutated phenotype and the T-DNA inser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its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Result] In the present study, a grain shape mutant induced by T-DNA insertion in rice was identified, which showed small grain.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utant showed that the two types of phenotype, normal and small grain in the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T-DNA heterozygotes, fit the ratio of 3∶1. Test for Basta resistance showed that all the mutants were resistant while the normal plants segregated for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by the ratio of 2∶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phenotype cosegregated with Bar gene. The small grain mutant caused by T-DNA insertion was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iming at T-DNA. [Conclusion] The grain shape mutant is useful for isolation of the tagged gene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SATIVA GRAIN shape MUTANT T-dna insertion
下载PDF
丝状真菌三孢布拉霉DNA的提取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单志萍 孟妤 姜文侯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3期5-7,共3页
用氯化苄提取丝状真菌三孢布拉霉DNA。用 10 0mMTris·HCl;4 0mMEDTApH9.0 ;2 %SDS作为提取液 ,使氯化苄在碱性条件下与三孢布拉霉细胞壁中的多糖成分发生反应 ,从而达到破坏细胞壁结构 ,释放DNA的作用。实验得到的DNA污染少 ,质量高。
关键词 丝状真菌 三孢布拉霉 dna提取
下载PDF
T-DNA插入产生的水稻小粒突变体遗传分析
6
作者 张向前 朱海涛 +1 位作者 邹金松 曾瑞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1660-11662,共3页
[目的]研究水稻粒形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作用。[方法]筛选水稻T-DNA插入纯合体,鉴定表型变异,通过表型突变的遗传分析及其与T-DNA插入共分离的检测,研究水稻表型突变的遗传特性。[结果]观察到1个粒形突变体T56。主... [目的]研究水稻粒形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作用。[方法]筛选水稻T-DNA插入纯合体,鉴定表型变异,通过表型突变的遗传分析及其与T-DNA插入共分离的检测,研究水稻表型突变的遗传特性。[结果]观察到1个粒形突变体T56。主要表现为粒长变短、粒宽变窄及千粒重降低;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分离群体出现野生型和突变体2种类型,其分离比符合3∶1,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的Basta抗性检测和PC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由T-DNA插入所引起,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结论]该材料可用于插入座位的基因克隆和水稻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突变体 T-dna插入
下载PDF
基于阿达玛变换显微成像的花粉形态及DNA定量研究
7
作者 刘传银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利用自制的阿达玛荧光显微镜对几种花粉的形态和荧光强度进行成像研究.通过对其透射光成像建立花粉的种属的鉴别方法,通过对其自发荧光的扣除和AO染色荧光成像建立花粉DNA含量的成像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阿达码变换 荧光显微成像 花粉 形态分析 dna
下载PDF
带电组氨酸侧链与DNA碱基间非键作用强度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蕾 李书实 王长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MP2方法和6-31+G(d,p)基组优化得到了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组氨酸侧链与4个DNA碱基间形成的18个氢键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从文献中获取了组氨酸侧链与DNA碱基间形成的12个堆积和T型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使用包含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 采用MP2方法和6-31+G(d,p)基组优化得到了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组氨酸侧链与4个DNA碱基间形成的18个氢键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从文献中获取了组氨酸侧链与DNA碱基间形成的12个堆积和T型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使用包含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的MP2方法和aug-cc-pVTZ基组及密度泛函理论M06-2X-D3方法和aug-cc-pVDZ基组计算了这些复合物的结合能.研究结果表明,包含BSSE校正的M06-2X-D3方法和aug-cc-pVDZ基组能够给出较准确的结合能;气相条件下,组氨酸侧链与同种DNA碱基间的离子氢键作用明显强于堆积作用和T型作用,组氨酸侧链最易通过离子氢键与胞嘧啶C和鸟嘌呤G作用形成氢键复合物,组氨酸与胞嘧啶C和鸟嘌呤G间的T型作用强于与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间的离子氢键作用;水相条件下,组氨酸侧链与同种DNA碱基间的离子氢键作用仍明显强于堆积作用和T型作用,组氨酸侧链更易与胞嘧啶C和鸟嘌呤G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复合物,但是最强的组氨酸侧链与胞嘧啶C间的T型作用明显弱于与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间的离子氢键作用,说明水相条件下组氨酸侧链与DNA碱基间主要通过离子氢键作用形成氢键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侧链 dna碱基 离子氢键作用 堆积作用 T型作用
下载PDF
一种基于哑铃型DNA探针检测碱性磷酸酶的非标荧光传感方法
9
作者 朱文平 姚帅 +1 位作者 任亚欣 杨伟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46-50,共5页
以哑铃型(DS)DNA链作信号探针,基于DNA连接反应调控核酸外切酶作用的原理,发展了一种高灵敏、非标记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荧光传感方法。无目标ALP(CIP)时,连接反应将DS探针缺口缝合,形成哑铃状闭合DNA,阻止外切酶的酶切,嵌入SYBR Gree... 以哑铃型(DS)DNA链作信号探针,基于DNA连接反应调控核酸外切酶作用的原理,发展了一种高灵敏、非标记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荧光传感方法。无目标ALP(CIP)时,连接反应将DS探针缺口缝合,形成哑铃状闭合DNA,阻止外切酶的酶切,嵌入SYBR Green I(SG I)后,得到显著的荧光信号,荧光强度与CIP浓度成反比。CIP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004~0.002 U/mL,检测限为2×10^(-5) U/mL。该方法具有高灵敏、高选择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可适用于ALP活性抑制剂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铃型dna探针 碱性磷酸酶 dna连接反应 SYBR Green I
下载PDF
周期性应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道运 杨向群 +6 位作者 张传森 樊瑜波 张喜 宋锦膦 何辉 李晓宁 叶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 :研究周期性应变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 ooth m uscle cells,VSMCs)形态和生长的变化。 方法 :利用脉动膜式张应力系统 ,给 VSMCs施加周期性应变 ,运用相差显微镜、计算机图像捕获系统及图像处理分析软件观察和分析 VS... 目的 :研究周期性应变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 ooth m uscle cells,VSMCs)形态和生长的变化。 方法 :利用脉动膜式张应力系统 ,给 VSMCs施加周期性应变 ,运用相差显微镜、计算机图像捕获系统及图像处理分析软件观察和分析 VSMCs的形态变化 ;用 3HTd R掺入率测定法检测 VSMCs的 DNA合成变化。 结果 :VSMCs承受 14 %的周期性应变后 ,细胞发生重排并与应力加载方向垂直 ,细胞形态指数减小 ,铺展面积、周长、细胞长轴在加载 6 h时明显增加 ,12~ 2 4 h逐渐减小并趋向于稳定。8%的周期性应变抑制 VSMCs生长和 DNA合成 ;14 %的周期性应变使 VSMCs生长和 DNA的合成明显增加 ,2 4 h和 4 8h时其 DNA合成分别是对照组的 1.4和 1.8倍。结论 :周期性应变不但影响 VSMC的形变 ,且会导致 VSMCs的重排。近生理条件下的周期性应变抑制 VSMCs的生长 ,超生理范围的应变促进 VSMCs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应变 血管平滑肌细胞 形态指数 dna合成
下载PDF
影像分析在生化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11
作者 李家洲 刘耘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0年第4期299-302,共4页
影像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微观物质形态测量和浓度测量技术 ,已经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影像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在生化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包括细胞形态观察与测量、突变菌株的区分与筛选。
关键词 影像分析 细胞形态 蛋白质浓度 生化研究
下载PDF
3种叶形泰山白首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12
作者 李洁 盛可心 +3 位作者 王玉清 王飞 王安冉 徐凌川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00-3305,共6页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3种叶形泰山白首乌,探究泰山白首乌不同单株上叶片形状遗传变异规律,探讨其定为变种(亚种)的可能性。确定能用于该种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为泰山白首乌优质品种的资源储存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改良CTAB...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3种叶形泰山白首乌,探究泰山白首乌不同单株上叶片形状遗传变异规律,探讨其定为变种(亚种)的可能性。确定能用于该种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为泰山白首乌优质品种的资源储存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泰山白首乌叶片基因组DNA,利用ITS2和psbA-trnH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后进行双向测序。通过GenBank数据库,对3种叶形的植物样品进行比对,分析碱基变异位点和遗传变异程度。ITS2条形码扩增效率高且数据稳定可靠,3种叶形的样品内共有2个变异位点。3种叶形的psbA-trnH序列相同,未见碱基位点的变异。结论:从分子角度研究异株泰山白首乌的叶片形状遗传变异规律,ITS2仅有两个位点变异,psbA-trnH序列相同,3种叶形泰山白首乌不能确定为变种(亚种),但ITS2可作为标记泰山白首乌3种叶形变异的参考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白首乌 叶片形状 dna条形码 遗传变异
原文传递
质粒DNA光化学反应制备Ag纳米颗粒
13
作者 刘建华 章锦丹 +2 位作者 张晓亮 李松梅 于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39-1144,共6页
以碱基对数为7.5 kB的大肠杆菌环状质粒DNA为模板.通过紫外线辐射作用下的光化学反应方法制备了Ag纳米颗粒.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TEM和EDS等方法研究了辐射时间、溶液浓度等工艺条件对Ag纳米颗粒组成、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碱基对数为7.5 kB的大肠杆菌环状质粒DNA为模板.通过紫外线辐射作用下的光化学反应方法制备了Ag纳米颗粒.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TEM和EDS等方法研究了辐射时间、溶液浓度等工艺条件对Ag纳米颗粒组成、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Ag纳米颗粒为fcc结构,颗粒直径为25—40 nm;一定条件下,Ag纳米颗粒为环状,中间孔洞直径为8—10 nm,Ag^+与碱基对数摩尔比为4、辐射时间为40 min时,Ag纳米颗粒中环状结构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dna 光化学反应 纳米颗粒 环状结构
原文传递
N_3非对称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DNA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继红 杨天林 杨水兰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8-718,共11页
合成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热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L及其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证,用光谱法和电化学法分析配合物与BSA,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查其作为杂交探针在... 合成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热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L及其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证,用光谱法和电化学法分析配合物与BSA,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查其作为杂交探针在DNA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每1个L中C=O,P=O,P-O上O均可与稀土离子Eu^(3+),Y^(3+)配位,L与苦味酸配体以1∶1配位,化学式为RE(pic)_3L·3H_2O (RE=Eu,Y); Eu(Ⅲ)配合物对BSA内源荧光以静态方式淬灭,能量为非辐射转移,两者之间主要存在氢键和范德华力; Eu(Ⅲ)配合物与ct-DNA之间以嵌插作用结合,且在实验范围内有电化学活性; Eu(Ⅲ)配合物可以识别电极上的杂交过程,对互补、非互补、错配序列有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脚架型配体 稀土配合物 BSA CT-dna 杂交探针
原文传递
烟草薄层培养早期细胞核形态与核DNA含量变化的研究
15
作者 许萍 金承志 张丕方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55-559,共5页
通过应用DNA专一性活体荧光染色剂Hoechest33258对烟草茎表皮细胞薄层培养物的细胞核进行活体染色,发现在培养早期,细胞核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分化时的一般扁圆形和靠壁的位置逐渐变成圆形和居中的位置;核体积增大;染色质结构由致密... 通过应用DNA专一性活体荧光染色剂Hoechest33258对烟草茎表皮细胞薄层培养物的细胞核进行活体染色,发现在培养早期,细胞核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分化时的一般扁圆形和靠壁的位置逐渐变成圆形和居中的位置;核体积增大;染色质结构由致密变得疏松;而后染色质凝缩,发生无丝分裂;经数次分裂之后,细胞形态较一致.通过单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发现细胞分裂之前,核DNA含量并不增加;而最初几次分裂之后,含量减少;直到细胞大小一致,分裂较同步时,才恢复到较恒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薄层培养 形态结构 dna含量 细胞核
原文传递
DNA-encode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bimetallic Pd@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rom a high-indexed core
16
作者 Nitya Sai Reddy Satyavolu Nikou Pishevaresfahani Li Huey T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4549-4561,共13页
DNA-mediated synthesis of nanopartides is a powerful method to access exclusive shape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Previous studies employed seeds containing low-energy facets, such as a simple cubic palladium seed, in th... DNA-mediated synthesis of nanopartides is a powerful method to access exclusive shape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Previous studies employed seeds containing low-energy facets, such as a simple cubic palladium seed, in the synthesis of Pd-A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whether DNA molecules are influential when a seed containing high-energy facets is used. Seeds enclosed by high-energy facets act as facile nucleation sites in nanopartide growth and could suppress the effect of DNA. We report the DNA-encoded control of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bimetallic Pd@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rom a concave palladium nanocube seed containing high-indexed facets. Based on detailed spect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tudies of time-dependent growth of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we found that the DNA molecules containing 10 repeating units of thymine, guanine, cytosine, or adenine (referred to as T10, G10, C10, and A10, respectively) show a unique interaction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seed and the precurso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binding affinity of the nucleobase to the Pd surface; A10 shows the highest binding affinity and can stabilize the high energy surfaces of the seed. Initially, the growth of bases with lower binding affiru'ties (T10, G10, and C10) is completely dictated by the seed's surface energy, but later growth can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DNA sequences, providing four Pd@Au bimetallic nanopartides with unique morphologies. The effect of these DNA molecules with medium or low binding affinities can only be observed when more Au is deposited. We propose a scheme for DNA-controlled growth.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actors governing the DNA-mediated growth of core-shell structures using seeds with high-energy sites, and the insights can be readily applied to other bimetall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ave seed dna shape-CONTROL Pd@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苦味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BSA/DNA的键合作用研究
17
作者 高继红 杨天林 杨水兰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3-592,共10页
合成以N为中心的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热分析、计算化学等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光谱学、电化学等方法研究稀土配合物与BSA,ct-DNA的键合方式和结合位... 合成以N为中心的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热分析、计算化学等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光谱学、电化学等方法研究稀土配合物与BSA,ct-DNA的键合方式和结合位点。结果表明:1个L中2个羰基上的O、磷酰基上的1个O及磷酸根上的1个O与稀土离子配位,L与苦味酸盐以1∶1的形式结合。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以静态猝灭方式猝灭,293 K下二者之间的K_(sv)=5.97×10~5L·mol^(-1),K_q=10^(13)L·mol^(-1)·s,K=1.0×10~5L·mol^(-1),n=1,存在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加入Fe^(3+),Cu^(2+)后,二者之间的作用点不变、结合常数增大,说明Fe^(3+),Cu^(2+)参与了反应且起到增强的作用。Eu(Ⅲ)配合物与ct-DNA以较强的插入作用结合,在测定电位区间内为电化学活性物质。可为该类稀土配合物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有效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药效发挥,新型DNA杂交指示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脚架形配体 稀土配合物 BSA CT-dna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苯乙胺-N,N-双甲基磷酸铕(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BSA/DNA的作用研究
18
作者 高继红 杨天林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475,共11页
合成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Eu(Ⅲ)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光谱学、电化学方法考查Eu(Ⅲ)配合物与BSA,ct-DNA的键合作用,同时考察Fe^(3+)(Cu^(2+)... 合成具有三脚架形结构的配体L及其Eu(Ⅲ)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光谱学、电化学方法考查Eu(Ⅲ)配合物与BSA,ct-DNA的键合作用,同时考察Fe^(3+)(Cu^(2+))对Eu(Ⅲ)配合物与BSA作用的影响及该配合物作为杂交探针在DNA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Eu(Ⅲ)配合物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作用位点为1,该配合物对BSA以静态淬灭的形式淬灭其内源荧光。Eu(Ⅲ)配合物有较强的电活性,与ct-DNA之间以较强的插入作用结合。Fe^(3+)(Cu^(2+))均参与Eu(Ⅲ)配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且Cu^(2+)起到"离子架桥"作用。Eu(Ⅲ)配合物能够识别发生在电极表面的杂交过程,能够识别互补、非互补,碱基错配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脚架形配体 Eu(Ⅲ)配合物 BSA CT-dna 杂交探针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框架QRIS研究影响逆转录病毒整合偏好性的因素
19
作者 张厚煜 杨柳 +1 位作者 徐进 颜光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0-1552,共13页
逆转录病毒的活动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通过整合自身基因组到宿主基因组中进行大量有害扩增.与此同时,宿主细胞可根据逆转录病毒的整合位置来启动相关通路抑制其活动.因此整合位点的选择是决定逆转录病毒和宿主命运的关键步骤... 逆转录病毒的活动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通过整合自身基因组到宿主基因组中进行大量有害扩增.与此同时,宿主细胞可根据逆转录病毒的整合位置来启动相关通路抑制其活动.因此整合位点的选择是决定逆转录病毒和宿主命运的关键步骤.尽管国际上已有报道称逆转录病毒在宿主基因组上整合并不随机,并发现了跨逆转录病毒种属的不同DNA基序偏好性,但是这些不足以解释一些基序偏好较弱的逆转录病毒如何获得整合特异性.DNA结构特征,如DNA形状被提出可以影响DNA结合蛋白与DNA结合的亲和力,但DNA形状对不同逆转录病毒整合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QRIS(quantify the retrovirus integration specificity)机器学习框架,定量评估了DNA形状对逆转录病毒整合位点的影响.通过系统地研究跨越四个种属的六种逆转录病毒,本研究发现,DNA形状可以独立地或与DNA基序协同调控逆转录病毒的整合.基于此,可将六种逆转录病毒分为三类:“强兼性偏好型”“弱兼性偏好型”和“强形状偏好型”逆转录病毒.此外本研究发现,即使没有特定偏好的DNA基序,“强形状偏好型”逆转录病毒也可以通过DNA形状获得整合特异性.本文基于机器学习对于大规模逆转录病毒插入位点特性的研究,揭示了DNA结构特征在逆转录病毒致病位点选择中的重要作用.该发现在临床方面为治疗逆转录病毒的策略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在应用方面有助于更精确地设计慢病毒载体用于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此外,本文建立的机器学习框架也为其他种类病毒的整合特异性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 整合偏好 dna基序 dna形状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病原菌订正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圆 吴品珊 +2 位作者 姚成林 陈树旋 周淑嫒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共7页
在我国文献中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菌名称为Peronosclerospora maydis(Racib.)C.G.Shaw。但是我们观测病菌孢子囊为长椭球形;在13℃—28℃产孢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孢子囊长度增加而宽度基本不变,表明它不是P.maydis,而是P.sacchari(T.Mi... 在我国文献中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菌名称为Peronosclerospora maydis(Racib.)C.G.Shaw。但是我们观测病菌孢子囊为长椭球形;在13℃—28℃产孢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孢子囊长度增加而宽度基本不变,表明它不是P.maydis,而是P.sacchari(T.Miyake)Shirai &.K.Hara,或P.philippinensis(Weston)C.G.Shaw。以四种Peronosclerospora的DNA及广西云南病菌的DNA与探针pCL.Y83杂交的RFLP图谱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并表明P.sacchari与P.philippinensis为同种异名。因此我国广西云南玉米霜霉菌名称应为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T.Miyake)Shirai & K.Hara,现予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蜀黍指霜霉 霜霉属 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