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蒺藜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素军 张学春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基因序列,确定不同产地的蒺藜在种质遗传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定不同产地蒺藜的rDNA-ITS基因序列。结果测得ITS碱基序列... 目的通过测定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基因序列,确定不同产地的蒺藜在种质遗传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定不同产地蒺藜的rDNA-ITS基因序列。结果测得ITS碱基序列742 bp,其中ITS1全部序列267 bp,5.8 S全部序列167bp,ITS2全部序列209 bp。6个产地的蒺藜样品的ITS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结论不同地区的蒺藜在种质上没有发生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种质鉴定 产地
下载PDF
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社吾 赵彤言 +1 位作者 蒋书楠 陆宝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74-82,共9页
通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及三带喙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 ITS2 )的序列测定 ,表明rDNA ITS2序列在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种内亚种间和亚种内的变异存在有重叠现象。分子系统关系分析没有发现与形态学亚种阶元分类地位... 通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及三带喙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 ITS2 )的序列测定 ,表明rDNA ITS2序列在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种内亚种间和亚种内的变异存在有重叠现象。分子系统关系分析没有发现与形态学亚种阶元分类地位的一致性 ,但在种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音库蚊复合组 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 序列测定 序列分析 Rdna-ITS2
下载PDF
基于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的9种蚊虫分子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郭秀霞 程鹏 +3 位作者 刘丽娟 王海防 王怀位 张崇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0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见9种蚊虫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为蚊虫种类分子鉴定方法探讨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省济宁市采集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常型曼蚊和黄色柯... 目的分析常见9种蚊虫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为蚊虫种类分子鉴定方法探讨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省济宁市采集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常型曼蚊和黄色柯蚊成蚊,形态学种类鉴定后,提取上述9种蚊虫DNA,PCR扩增rDNA-ITS2基因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Bioedit 7.0软件及DNA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通过DNASTAR、ClustalX 1.81和Mega6软件分析列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系统发生关系。结果9种蚊虫的rDNA-ITS2长度在343 bp与577 bp之间,共有59个保守位点、449个变异位点、235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91个单态位点,9种蚊虫种间序列同源性为28.21%~53.76%;所有蚊虫的rDNA-ITS2基因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吻合率100%,库蚊属的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二带喙库蚊聚成一类,伊纹属的白纹伊蚊和刺扰伊蚊聚成一类,不同种蚊虫为独立分支。结论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rDNA-ITS2)基因可用于蚊虫属和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的何首乌PCR-RFLP分子鉴别 被引量:7
4
作者 郑传进 赵树进 +1 位作者 赵振华 呙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8,83,共6页
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其混淆品毛脉蓼、翼蓼及耳叶牛皮消ITSI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18.10%和42.20%,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0%、19.40%和43... 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其混淆品毛脉蓼、翼蓼及耳叶牛皮消ITSI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18.10%和42.20%,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0%、19.40%和43.90%;而何首乌种内各居群间ITS1和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0.00%~2.13%和0.00%~1.03%.基于何首乌及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的差异,找出一个位于ITS2间隔区的何首乌特征性M6I酶切位点,用M6I酶对何首乌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酶切后得到含约531bp和109bp的两片段的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图谱,而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不能被NsbI酶切,故图谱呈单一条带.利用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何首乌及其混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分子鉴别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PCR—RFLP
下载PDF
高良姜及其混淆品rDNA ITS序列的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8
5
作者 庞启华 严萍 赵树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68,共6页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 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混淆品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序列分析 鉴别
下载PDF
基于rDNA-ITS序列的天门冬拟茎点霉与相似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卢松茂 陈振东 +2 位作者 林秀香 郑少缘 余智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7,共6页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拟茎点霉 拟茎点霉属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硬软蒺藜rDNA-ITS基因序列的测定和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素军 瞿伟菁 李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92-795,共4页
用CTAB法提取总DNA,合成位于18 S rDNA和26 S rDNA上的两条各20 bp的引物,通过PCR扩增ITS的全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了硬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和软蒺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Iljin)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 用CTAB法提取总DNA,合成位于18 S rDNA和26 S rDNA上的两条各20 bp的引物,通过PCR扩增ITS的全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了硬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和软蒺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Iljin)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的序列643 bp和607bp,其碱基总差异率为36.16%,其中,ITS1的碱基差异率为55.81%;5.8 S的碱基差异率为6.59%;ITS2的碱基差异率为56.77%。这种差异,以及基因序列本身,为硬软蒺藜的区别和种质资源鉴定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蒺藜 软蒺藜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PCR扩增 种质鉴定
下载PDF
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及其相似种的rDNA-ITS-RFLP分析
8
作者 李君实 赵洪海 +2 位作者 陈长法 赖凡 余冬冬 《植物检疫》 2006年第4期204-206,共3页
本文用特异性引物F195和V5367,对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TaqⅠ、RsaⅠ、MspⅠ、ClaⅠ、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TaqⅠ、RsaⅠ、Ms... 本文用特异性引物F195和V5367,对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TaqⅠ、RsaⅠ、MspⅠ、ClaⅠ、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TaqⅠ、RsaⅠ、MspⅠ、ClaⅠ酶切拟悬铃木根结线虫的rDNAITS扩增产物所获得限制性酶谱与花生根结线虫的限制性酶谱一致,只有HaeⅢ酶切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rDNAITS产物所得酶谱不同。rDNAITS扩增产物的HaeⅢ酶切图谱可以区分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悬铃木根结线虫 限制性内切酶HaeⅢ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 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种菘蓝白粉病病原菌的鉴定
9
作者 王纾琪 刘燕敏 +2 位作者 王蓉 丁万隆 李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2期2438-2442,共5页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菘蓝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通过田间调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及为害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及其着生方式等;采用特异性引物ITS1/PM6扩增病原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苷酸-内部...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菘蓝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通过田间调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及为害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及其着生方式等;采用特异性引物ITS1/PM6扩增病原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苷酸-内部转录间隔区,病原菌扩增序列及其高度同源序列用MegaX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菘蓝白粉病病原菌菌丝直或略弯,上有浅裂叶状附着胞;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微弯,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芽管在分生孢子近端处萌发,直或弯曲,芽管顶端有吸器。根据显微形态特征初步推测,该病原菌属于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白粉菌属(Erysiphe)。核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核酸序列(MT309701、MK341128、MF192845、KY660929)一致性均为100%。该病菌与十字花科白粉菌聚为一枝,与其他白粉菌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该菘蓝白粉病病原菌为十字花科白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白粉病 十字花科白粉菌 形态特征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山东省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飞 郭秀霞 +6 位作者 程鹏 王海防 刘丽娟 杨培培 赵玉强 王怀位 公茂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在山东省的济南、济宁、青岛、聊城、临沂、淄博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采集淡色库蚊成蚊,并取实验室选育的抗氯氰菊酯与抗敌敌畏品...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在山东省的济南、济宁、青岛、聊城、临沂、淄博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采集淡色库蚊成蚊,并取实验室选育的抗氯氰菊酯与抗敌敌畏品系成蚊,提取蚊虫DNA,PCR扩增淡色库蚊的r DNA-ITS2,PCR产物纯化后连接至p MD19-T载体进行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r DNA-ITS2基因多态性。结果 PCR特异扩增山东省6个不同地理株及南京市和实验室2个不同品系的淡色库蚊r DNA-ITS2区域,获得460 bp左右的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淡色库蚊r DNA-ITS2出现36个变异位点,表现出基因的多态性,其r DNA-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转换、颠换和缺失。结论山东省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抗性的淡色库蚊在r DNA-ITS2区出现遗传多态性,可能与蚊虫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库蚊 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鹅蛔虫ITS rDNA的分子特征及种类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欣 田守龙 +5 位作者 何柳芬 刘百强 贾佳 任邵娜 蒲文珺 张浩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探究从广东省清远的鹅体内采集的蛔虫(Ascaridia anseris)的种类,对临床采集的鹅蛔虫样品,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用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鹅蛔虫的ITS rDNA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009bp的鹅蛔虫ITS rDNA基因序列(G... 为探究从广东省清远的鹅体内采集的蛔虫(Ascaridia anseris)的种类,对临床采集的鹅蛔虫样品,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用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鹅蛔虫的ITS rDNA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009bp的鹅蛔虫IT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905082)。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鹅蛔虫5.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鸡蛔虫(登录号为AJ001508)同源性为96%,而与不同地理株的鸽蛔虫的同源性在91%~96%之间;禽蛔科的鸡蛔虫、鸽蛔虫和鹅蛔虫同一进化分支,鹅蛔虫、鸡蛔虫和鸽蛔虫处于各自的独立进化分支。上述证明,鹅蛔虫是不同于鸽蛔虫的一个独立有效种,在系统发生关系上与鸡蛔虫更亲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蛔虫 内转录间隔核糖体dna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an Species of Steinernema (Nematoda: Steinernematidae) Based 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rofile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Ribosomal DNA
12
作者 S. Kumar A. Yadav S. Gangul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3X期368-374,共7页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profiles of the amplified product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of rDNA using four restriction enzymes (Alul, Rsal, HinfI and HhaI) revealed distinc...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profiles of the amplified product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of rDNA using four restriction enzymes (Alul, Rsal, HinfI and HhaI) revealed distinctness of six Indian isolates of Steinernema one each from Maharashtra (IARI-EPN-mh), Himachal Pradesh (IARI-EPN-hp), Dehradun (IARI-EPN-dhdl), Jharkhand (IARI-EPN-jhl) and two from Madhya Pradesh (IARI-EPN-bpll & IARI-EPN-gwl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nly native species Steinernema thermophilum. One of the restriction enzyme, Rsal could differentiate all the six species/strains from one another. The three restriction enzymes yielded patterns which were of diagnostic value but Rsal appeared to be the best diagnostic marker for differentiating these isolates. A tree constructed based upon the band sharing amongst the isolates, produced trichotomy which placed strains from Madhya Pradesh and Jharkhand in one group showing 94% homology, one strain from Bhopal (M.P) formed separate clade along with S. thermophilum with 72% similarity. These isolates, from Maharashtra, Himachal Pradesh and Dehradun, showed only 51% similarity with the S. thermophilum by forming separate cl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 ITS region RFLP ribosomal dna Steinernema thermophilum 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美洲狮和亚洲黑熊蛔虫ITS序列扩增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贺现辉 陈武 +3 位作者 何乐天 王培园 袁子国 林瑞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45,共5页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ITS-2和5.8S序列,亚洲黑熊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转移拜林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2序列,并首次获得样品的ITS-1与5.8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蛔虫样品为狮弓首蛔虫,亚洲黑熊体内蛔虫样品为转移拜林蛔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狮 亚洲黑熊 蛔虫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ITS分析云南光叶桑和钦州长果桑在桑属中的亲缘关系及分化时间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仁芳 陈祥平 +3 位作者 范小敏 陈家元 刘泽听 虞志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共6页
云南光叶桑、钦州长果桑在形态分类学上均属同一桑种Morus macroura。通过PCR扩增2份地方品种资源材料的ITS序列并分析序列差异及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各自在桑属中的遗传分化关系。2份材料的ITS序列长度均为576 bp,其中:云南光叶桑的G+... 云南光叶桑、钦州长果桑在形态分类学上均属同一桑种Morus macroura。通过PCR扩增2份地方品种资源材料的ITS序列并分析序列差异及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各自在桑属中的遗传分化关系。2份材料的ITS序列长度均为576 bp,其中:云南光叶桑的G+C含量为59.90%,碱基序列45位A变G,560位T变G,与昆明奶桑(Morus macroura)、荥经川桑(Morus notabilis)、云南毛叶奶桑(Morus macroura var.mawa)、云南长穗桑(Morus wittiorum)、云南奶桑(Morus macroura)、雅安华桑(Morus cathayana)同在第Ⅰ类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钦州长果桑的G+C含量为59.72%,碱基序列45位为A,560位T变G,与云南华桑(Morus cathayana)同在第Ⅱ类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应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云南光叶桑与荥经川桑、雅安华桑、云南长穗桑的分化时间为8.23 Ma,钦州长果桑与云南华桑的分化时间为9.67 Ma,二者起源的地质年代是新第三纪中新世与上新世之交,是为了抵御地球寒冷、旱化,向南、向山地迁移形成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桑属 云南光叶桑 钦州长果桑 亲缘关系 分歧年代
下载PDF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1349,共9页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形态学特征 致病性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5种乳白蚁ITS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卫东 廖力 +4 位作者 王岚 许彩芸 权永兵 徐淼锋 迟远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38-141,150,共5页
对我国口岸截获的5种乳白蚁及黄胸散白蚁的ITS区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乳白蚁rDNA-ITS基因序列长度约900 bp,CG碱基含量为62.3%,明显高于AT含量(37.7%)。同巢群3种不... 对我国口岸截获的5种乳白蚁及黄胸散白蚁的ITS区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乳白蚁rDNA-ITS基因序列长度约900 bp,CG碱基含量为62.3%,明显高于AT含量(37.7%)。同巢群3种不同品级的乳白蚁(工蚁、兵蚁、有翅成虫)ITS序列没有遗传分歧。乳白蚁属内不同种间的同源性为94.3%~98.7%,同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同源性均大于99%。大家白蚁C.curvignathus和塞庞乳白蚁C.sepangensis关系最近,婆罗乳白蚁C.travians与其他种进化距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白蚁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不同产地蒺藜种质鉴定和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素军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2年第2期21-25,共5页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的蒺藜的种质遗传,和药效物质基础上的一致性。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定不同产地蒺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基因序列;对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HPLC分析,以相关系数法对色谱结果进行模糊聚类。结果测得...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的蒺藜的种质遗传,和药效物质基础上的一致性。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定不同产地蒺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基因序列;对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HPLC分析,以相关系数法对色谱结果进行模糊聚类。结果测得ITS碱基序列742 bp,其中,ITS1全部序列267 bp,5.8 S全部序列167 bp,ITS2全部序列209 bp,六个产地的蒺藜样品的ITS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在0.90的置信水平上,六个产地的蒺藜样品聚为一类。结论不同地区的蒺藜在种质上是一致的,在药效物质基础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种质鉴定 模糊聚类
下载PDF
基于ITS2序列的藁本与常见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婷 姚辉 陈士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418-423,共6页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要混伪品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差异性范围为5.7%~35.3%。根据ITS2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药材藁本的样品紧密的聚在一起,和其混伪品可以明确区分,支持率为100%。此外,ITS2的二级结构可作为鉴定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种的一个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学及分类学意义。本研究表明rDNA ITS2序列分析可作为药材藁本与混伪品的一种有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 混伪品 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rdna ITS2)
下载PDF
犀牛钩虫ITS1-5.8S-ITS2基因序列的对比分析
19
作者 李朝 李杨杨 +4 位作者 宋伟斌 杨玉钊 杨建发 邹丰才 刘永张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142,共5页
为了鉴定云南省昆明动物园非洲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所感染的寄生虫种属,采集犀牛粪便、镜检、孵化幼虫,提取虫体DNA,PCR扩增ITS1-5.8S-ITS2序列,测序后用SeqMan11.1软件拼接。在线Blast比对分析,序列上传NCBI,将其与已公布的钩... 为了鉴定云南省昆明动物园非洲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所感染的寄生虫种属,采集犀牛粪便、镜检、孵化幼虫,提取虫体DNA,PCR扩增ITS1-5.8S-ITS2序列,测序后用SeqMan11.1软件拼接。在线Blast比对分析,序列上传NCBI,将其与已公布的钩虫ITS1-5.8S-ITS2基因序列用MEGA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犀牛粪便中发现虫卵;PCR扩增其ITS1-5.8S-ITS2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长度均为781bp,Blast比对显示,与Uncinaria cf.(HE962182)、Uncinaria sp.(HQ262066)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因此确认从犀牛分离的钩虫属于钩虫科弯口属钩虫(Uncinaria)。研究结果可为野生珍稀动物的寄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也为粪便中钩虫的进一步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口科 内转录间隔核糖体dna 非洲白犀牛 遗传进化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ythium Spp. Isolated from Tomato Seedlings in the Syrian Coast
20
作者 Mohamad Imad Khreibeh Wafaa Choumane +1 位作者 Ibtissam Ghazal Fawaz Azmeh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5年第9期449-455,共7页
Tomato seedlings damping-off is a limiting factor in commercial greenhouse production. To determine the causal agents of disease, sampling and fungal isolation were performed during 2012.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i... Tomato seedlings damping-off is a limiting factor in commercial greenhouse production. To determine the causal agents of disease, sampling and fungal isolation were performed during 2012.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infected seedlings growing in greenhouses in the Syrian coastal region. Isolation of fungi was done in the laboratories of the Agronomical Reaserch Center, in Lattakia and the molecular analyses were done in the Biotechnology Center at Tishreen University, Lattakia, Syria, during the years 2012, 2013. Eight isolates ofPythium sp. obtained were purified using hyphal tip method (named P1, P2, P3, P4, P5, P6, P7 and P8). Isolates were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then molecularly Characterized using genus specific ITS primers.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ic species suggested the detection of Pythium aphanidermatum, P. ultimum. The analysis of DNAs from the different isolates with ITS primers, recognizing the inter transcript spacer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proved that the eight, isolates were belonging to the species P. ultimum. The complete sequences of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regions of selected isolates were determined and submitted to GenBank. The GenBank-BLAST homology search revealed P. ultimum as the most similar sequence (〉 96% identity) with GenBank entry AB355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ATO Pythium sp.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